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陇南有几个县市区特产 陇南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陇南有几个县市区特产 陇南最好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3 22:33:52

一.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徽县蚕桑

蚕桑产业是徽县的传统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农民植桑养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近几年来,徽县县委、县0紧抓“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和西部大发展,生态要先行的历史机遇,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本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收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给予大力扶持。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桑园面积5000余亩,年养蚕1200张,产鲜茧4.2万公斤,农民售蚕收入达到63万元,5000亩桑园全部达到盛产期后,年养蚕能力将达到1.25万张,可产鲜茧44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将达到656万元。在蚕桑生产经营上,充分依托县蚕种场、陇南富通茧丝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按照徽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至2011年,桑园面积将达到2万亩,建成中国西部优质蚕桑生产重点县。

二. 新疆 乌鲁木齐 新市区 熏马肠

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们在这个时候,要挑选一些膘肥体壮的牛、马、羊宰杀后供过冬食用。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的保存,他们采用了多年积累的方法--熏。熏肉时,先将肉剁成块,撒上盐,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块墙或是用其它东西遮挡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烟来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还有一种熏羊肉的方法十分有趣,将羊宰杀后,将内脏掏空,烧掉皮上的毛,皮连肉一起剁成块,撤些盐,用熏陶的方法熏干。连皮一起熏的肉,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直到翌年的六七月份也不会变质,哈萨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数做马肠子了,他们挑选膘肥体壮的马宰杀后,取其马肠,洗净,按马的肋条切成条肉,连同肋骨撤上盐、胡椒粉等佐料,灌进3尺多长的马肠内,两头扎紧,挂在屋里风干,一个月左右即成
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也有用熏的方法来做马肠子。还有一种腊肉,是将牛羊肉上撤些盐,灌进马肠内,两头扎紧口,吊起来凉干即 成。哈萨克族的马肠和腊肉脂肪丰富,但油而不腻,瘦肥分明,不仅色悦目,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并具有特殊的风味。隆冬季节来到牧区,正是哈萨克族牧民显示他们烹饪技术的时候,这时若去牧区准叫你饱尝口福。( 乌鲁木齐)

三.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金徽酒

金徽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翻开金徽酒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词之于金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辉煌、沉寂、变革、崛起。是的,金徽在甘肃酒业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陇酒是有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金徽酒的文化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徽酒犹如一叶永不停息、凌浮波流的扁舟,树帜在陇酒文化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前行。距今4000多年以前,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1134年,创立了雄霸一方的历史名牌“金徽酒”。

有人说,酒的文化内涵就是酒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经不起考验的。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徽县东北部河谷地带的甘沟四坪山繁衍生息。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甘沟四坪山发掘出来大量的陶器,其中的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足以证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用谷物酿造美味的规律和方法,这也为徽县蒸馏酒起源于西汉以前的说法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关徽酒的正式记录,来自于南宋抗金名将吴介。1134年,他与兄弟吴粼在徽县仙人关大破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大捷庆功时由于酒具短缺,将士们便用金兵的头盔来盛酒痛饮,“金盔酒”美名由此而生。后来的人们叫顺了嘴,“金盔”便成了“金徽”。明清时期,徽酒经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的酿酒作坊,像“晋绅坊”、“永盛源”、“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数十家。尤其是陇南春的前身“永盛源”得其要津,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其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并钦点为宫廷贡品,于是徽酒声名远播。

金徽酒产地范围为甘肃省徽县伏镇现辖行政区域。

四. 甘肃省 陇南 康县 康县核桃

核桃在康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核桃产业几乎是康县人人受益的拳头产业。近年来,康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南茶北桑,整县核桃”的总体布局,通过建基地、扩规模、活机制、强服务、兴科技、抓管理、重加工、增效益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核桃栽培面积达24.35万亩,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24.1%,其中盛果期面积6.5万亩,约120万株,年产核桃干果330.7万公斤,年加工核桃仁80万公斤,产值3066万元,居全省之首,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4.2%。产业覆盖了全县28个乡镇,以中北部20个乡镇最集中,受益人口16.28万人,人均核桃专项收入169元,主产区达到215元,分别占人均纯收入的14.5%和20.5%。主要分布在该县牛头山以北的中北部地区,是全国重点核桃基地县之一。核桃产品以含油量高,风味独特,无污染而享誉国内外,产品远销津、沪、冀等大城市,并出口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1997年,被甘肃省命名为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十强县”,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基地县”, 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核桃之乡”。

五. 甘肃省 陇南 武都区 武都甜柿

武都甜柿

甘肃陇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实肥硕,肉厚香甜,营养丰富,柿子加工制柿饼,酿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饼有健胃润肠、止血解毒、降血压等功效。

甜柿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广,寿命长,效益高,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本书在总结“中国甜柿之乡”——湖北省罗田县甜柿生产的经验,调查走访了甜柿主产区的乡村干部和众多的柿农以及甜柿加工单位,并收集了国内外新的技术成果,是科学家智慧的结晶,是柿乡群众经验的总结,为柿乡的基层干部和广大柿农的“技术”顾问,能帮助农民发展甜柿致富。

六. 甘肃省 陇南 礼县 酒柿子

酒柿子

盛产于大滩地区的酒柿子,是选用还未成熟的青柿子和用高粱煮的酒醅(或用低度白酒)混合装缸,密封数月后可启封食用。上等酒柿子皮肉呈桔黄色或深棕色,软硬适中,酒味浓郁醇正,色味俱佳,是馈赠亲友之珍品。

七.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宕昌红芪

宕昌红芪本名黄芪,因产于宕昌海拔1400米以上的红色土壤中的为最优,故又称红芪。红芪16种人体必需的游离氨荃酸,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生肌、利尿等功效。据世界癌症调查组所研究表明,红芪是晒地学化学指示植物,可用抗癌,还可配合治疗冠心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并有延缓人体衰老等功能。

八. 甘肃省 陇南 武都区 天麻甙

天麻甙

天麻甙用于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征、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眩晕症及高脂血症。对这些疾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天麻为多年生共生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干燥块茎亦称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临床多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等症。天麻过去一直依赖野生资源,20世纪70年代野生变家种成功后,家种天麻成为主要商品来源。

九. 甘肃省 陇南 西和县 砂嵌烧饼

砂嵌烧饼

砂嵌烧饼又名麻烧饼,是西和人每天早上煮灌灌茶时的首选早点。

砂嵌烧饼干脆香酥,口感咸淡,吃在嘴里,令人回味无穷。其做法是将精白面在盆中和成面团,将面团揪成大小一致的面块,加入食盐、调料,压成薄饼。最后将做好的饼坯放入炒热的砂石里面,埋上10——20分钟,砂嵌烧饼就新鲜出炉啦。

十. 甘肃省 陇南 宕昌县 狼牙蜜

狼牙蜜因蜜源是狼牙刺而得名。狼牙刺是一种野生小灌木,花呈白黄色。每当清明过后,地处陇南山区的两当县百合盛开,狼牙刺竞相争艳,成群的蜜蜂从省内外云集而来逐花夺蜜。狼牙蜜可称得上是蜂蜜中的上品,是甘肃省著名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