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鄢陵县特产有哪些 河南鄢陵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鄢陵县特产有哪些 河南鄢陵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6 23:39:41

一.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绿豆糊涂

做法:熬煮汆炖烩焖法

特色:清热去火,甜香利口。

材料:绿豆2500克,糯米(或大米)500克,小米250克,食碱2克,菠菜叶、湿淀粉各适量。

绿豆糊涂的特色:清热去火,甜香利口。

绿豆糊涂的做法:1、将菠菜叶洗净捣烂,挤出绿汁。2、绿豆去净杂质,用湿布擦匀晾干,磨成碎粒,除去皮同小米一起用清水浸泡2小时,磨成粉浆,放入用少许刹沫油,刹去浆沫,用箩滤去渣子,使其沉淀约1小时。3、糯米淘净,放入开水锅内煮至开花时,放入湿淀粉勾芡,再加入绿豆小米浆、菠菜汁和少许食碱,呈黄绿色时即成。

制作要领:1、泡绿豆碎粒和小米时,夏季用冷水,冬季用温水;2、糯米锅内勾芡时,要边加入边搅拌,浓度以糯米稍浮起为宜。

二.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龙玉雕

龙陵黄龙玉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日正式启用。龙陵黄龙玉协会会长侯德升在此间举办的黄龙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动仪式上称,该商标使黄龙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龙陵黄龙玉产业发展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侯德升说,“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将全面推进龙陵黄龙玉资源开发向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建设升级;能够提高黄龙玉产品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维护了黄龙玉雕刻产品拥有人的合法权益;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全面提升黄龙玉附加值,促进黄龙玉产业的发展。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它是保护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特色产品生产地域的保护需求。”云南龙陵县委-杜春强如是说,商标的启用能使黄龙玉更好地与其他玉种区别开来,大大提高黄龙玉玉雕品牌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了黄龙玉市场。

杜春强表示,当前,龙陵县正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引进实力企业建设占地216.5亩,投资4亿元的黄龙玉珠宝城和占地13200平方米,投资1758.8万元的黄龙玉物流加工中心,全面夯实黄龙玉交易市场基础设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经营黄龙玉的商家已达2200多户,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年产值已突破1.2亿元。2011年2月1日,黄龙玉作为天然玉石正式进入中国《珠宝玉石 名称》标准。同年2月14日,“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至此,此前曾饱受争议的黄龙玉“身份”确定,其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三.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陶城西瓜

陶城西瓜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陶城镇的。陶城镇把葫芦苗作为砧木和西瓜嫁接,所以西瓜在生长过程中耐旱、抗病,产出的西瓜个儿大、味儿甜、耐储运。

鄢陵县域内多有瓜农栽种,唯陶城西瓜最负盛名,尤其陶城乡孙庄村,种植历史悠久,瓜农们经过长期摸索试验,将西瓜与葫芦嫁接,使西瓜色泽润滑,个大汁多,葫芦表层近于木质,因它也具备耐储运的特点。

陶城乡位于鄢陵县南约30公里,该乡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特适宜种植西瓜,曾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远近。改革开放以后,瓜农们加大了科技含量,纷纷妨效孙庄村嫁接西瓜,改变了西瓜品种结构,使陶城西瓜变得品质更加优良,口感更加甘甜,耐运耐储更为人们所青睐。每到7—8月份,外地客商闻名而来洽谈购运的络绎不绝,产品运销至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

据了解,陶城乡于2006年申请注册了“陶城牌”嫁接西瓜商标,是闻名省内外的“优质西瓜之乡”。目前,该乡西瓜种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全乡西瓜种植面积5万多亩。

四.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青年湖大闸蟹

青年湖大闸蟹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南坞乡的。提起青年湖大闸蟹,在鄢陵县周边县市,知道的人不在少数。

鄢陵县城南25公里处的秦岗村村北,有一水域面积达800亩的湖泊,它与流经南坞乡的清流河相连,上世纪50年代末由知青和周边村的村民开挖,因此得名“青年湖”。

南坞乡与郑州中银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开发青年湖水面400多亩,投放蟹苗40万尾,年产鲜蟹4万公斤。青年湖大闸蟹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南坞乡的知名度,已成为我市水产养殖业的一大亮点。截至2010年,南坞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闸蟹节,带动了休闲、垂钓、品蟹等农家乐旅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大闸蟹节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多万元。

五.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软馍

软馍:主要原料为软糜子面粉或豆馅。它的制作过程是先碾、后发、再蒸,就是先用碾子或磨面机将软糜子碾或磨成面粉,用细萝过筛,取出其中一份(约四分之一),用开水烫成较硬的面团,放入笼或锅内蒸,约40分钟取出,与其余生面揉和成面团,装入盆中,放在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6—8小时,待面团有了浓烈的香味,尝有甜味,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一个个空心窝头,再放入煮熟的豆馅包紧,底部用梨树叶衬(以免拿时粘手),然后放入锅内用大火蒸40分钟左右即熟。蒸熟的软馍呈降黄色,质粘且软,味道香甜可口。

信息来源: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六.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鄢陵蟠桃

鄢陵蟠桃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的。鄢陵清流河蟠桃不但个大,而且色泽鲜艳、果肉细腻、口感香甜。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馈赠亲友、孝敬老人的佳品。

清流河蟠桃基地位于鄢陵县南坞乡境内,是全市最大的蟠桃种植基地,其中以“皇母”蟠桃尤为著名,“皇母”蟠桃被称为桃中之王,因其果大、核小、肉质细腻、皮薄、味甜,享有“仙果”之美誉。清流河水资状况优良,鲫、鲤、草、鲢、蟹、虾等野生鱼类众多。现已开发为集观光、采摘、垂钓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清流河两岸,长约15公里,其中种植蟠桃12.3万株,黄金柿1.7万株。2011年“清流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后,实施了标准化管理,蟠桃品质有了很大提升。

七.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耳朵套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小吃,耳朵套是我县老百姓喜欢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款待亲朋,招待客人的首选佳品,今天我们就看看健康美味的耳朵套如何制作。

在我县,好多群众都能自己捏耳朵套,而且特别的娴熟。家住隆坊镇西寨子村的李芳芳今天就在自己家里,邀请亲朋好友做起了荞面耳朵套,只见将活好的荞面切成小片,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然后,食指和拇指的一推一压之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耳朵套就成型了。

其实,捏耳朵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个捏制的过程也是有好多技巧和讲究的。

面对刚出锅的耳朵套,大家纷纷大快朵颐,享受着美食的馈赠。在我县,卖耳朵套的小饭馆店面都不大,但是每到饭点,总是食客满满,也大多都是回头客。

关于耳朵套起源的说法不一。无论是从秦汉时期就开始的传统小吃,还是为了度过困难时期的智慧之举,又或者是单纯的为了防止冻耳朵而发明的面食,无论什么原因,都不会影响大家对耳朵套的喜爱。耳朵套也带着浓浓的黄陵特色,与热情好客的黄陵人民一起,用自己淳朴的姿态,迎接远方的客人。

信息来源: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八.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黄馍

黄黄馍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特色小吃。黄黄馍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浸着一汪食用油,正放恰似一只精美的小船,斜放像一轮下弦月,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

黄黄馍:简称黄黄,因其成品色黄而得名。主要原料为硬糜子面粉。它的制作程序为先碾、后发、再摊,即用锅烧适量的水,水开后,将碾好的硬糜面,取出一份用凉水搅拌成一小盆糊状,倒入开水锅中,煎煮几分钟,再将一部分糜面逐渐撒向锅中,边撒边搅,使其成为稠粥状,碉煮再搅,约40分钟,出锅,稍凉后与其余硬糜面和成面团,置于盆内盖严。放于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6小时左右,待嗅而香,食用略甜时,另取一盆,将发酵好的面团挖出一块,放入盆中,倒进水加上酵母和水配成糊状,之后盖好面盆,放热处再次发酵30分钟左右,以面糊出现小泡为宜,即可摊烙。

黄黄馈的摊烙器具为特粉的摊锅,俗称黄黄鏊,鏊为圆形,直径15—20厘米不等,中间略凸,上有盖,下有高约6厘米的三足支撑。摊烙时,将鏊用砖垫高,下烧柴火,给鏊内擦上油,以免粘鏊,用饭勺将二次发酵好的面糊舀起,从鏊中间倒入,面糊由中间流向四周,盖好鏊盖,约4—5分钟,听到鏊内有蒸汽水的“哧啦”声响,便可揭鳌盖,有锅铲至中间时折合为双层半圆形,铲出即成。一般制作时,总是架起三至五个鏊同时进行。

黄黄馍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浸着一汪食用油,正放恰似一只精美的小船,斜放像一轮下弦月,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于从中间折叠为两层,便于夹肉、蛋、菜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赢得了人们青睐。

九.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垛子羊肉

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乃是当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当年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爱吃的名吃。其做法是:把去杂剔净的羊肉和10多种佐料煮熟,用布包好,上压木板和重物,过10多个小时即成。垛子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质地瓷实,用刀能片如纸,薄得透明,肉味鲜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又加入了名贵中药材,具有强身补肝、肾、坚筋骨、益中气、滋阴壮阳之功效,色、香、味、形极佳,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精华之一。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菜”、“商丘市传统风味名小吃”。

一、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地域背景

河南省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总面积798.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是传统的农业县。宁陵县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古时期,东夷葛天氏部族在此休养生息,夏、商、西周时期为葛国(又称葛伯国),春秋时期为沙随国,战国时期先后为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战国末,秦灭魏后置宁陵城,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始称宁陵县。

宁陵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中华民族葛天文化、龙山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融合之地,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始祖葛天氏在这里创作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丁堌堆、黄岗寺龙山文化遗址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夏、商、周时为古葛国;春秋战国时,“窃符救赵”的魏公子无忌封地于此为信陵君,宁陵君魏咎封地于此而得“宁陵”之名;秦置宁陵城,西汉始置宁陵县;东汉末年曹操起兵本县己吾城拉开三国争霸序幕……这里有见证“商汤革命”推翻夏朝的葛城遗址、童饷堌堆,见证春秋争霸的“联合国”会盟遗址沙随议事台,见证秦朝大一统时代邮驿发展的阳驿铺,见证大汉遗风的黄岗寺千年汉墓群,见证回族迁居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清真寺,见证淮海战役的张弓烈士陵园……这里有隋文帝、隋炀帝三过宁陵的“甘露岭”、“隋堤烟柳”、大运河訾庄码头遗址, “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将军张巡抗叛的戎马生涯,范仲淹结下的鲜为人知的情缘,中原大战蒋介石宁陵柳河挥戈和他修建的马庄户飞机场遗址,1解放战争岁月三到宁陵的光辉足迹,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全国林业劳模“老坚决”潘从正的平民厚谊……这里名人辈出,物华天宝,既为宁陵平添了异彩,也在祖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印痕。

宁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是一座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5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宁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城乡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加快和谐文明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全面实施,宁陵正在豫东地区发展史上续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二、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沿革与传承

一个区域,多因为一个品牌,被世人所瞩目。一个地方,多因为一种名吃,被大众所记忆。凡到过宁陵的外地客人,总要慕名品尝一下宁陵的垛子羊肉,因为全国只有豫东宁陵才有这么风味独特的垛子羊肉。尝过之后,总都会无限感慨的称赞道:羊肉,原来也可以这样吃!

羊肉是大家普遍喜欢的食品,特别是回民,更以牛肉、羊肉为主食。羊肉有很多种吃法:蒸、烤、炖、炒等,但有一种吃法最为“神秘”,即是把整羊煮烂了,然后挤压,码成一垛,吃时用刀削成薄薄的片,夹在烧饼里,吃到嘴里香而不腻,而且气形两补,这种羊肉就叫垛子羊肉。据说,做这种羊肉的方法是从宫廷里流传出来的……

朱元璋最爱吃垛子羊肉。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记载和很多的有趣传说,他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人们提起他来,都能说出一两段关于他的故事来。然而有一点一直以来未被证实: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回民?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1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传说故事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但回民一直都说朱元璋是“老俵”。

基于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说法,就有传说称,明朝宫廷里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据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宫廷里有一帮御厨专门为他做羊肉,这些御厨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独到之处,还有的炖羊肉汤是一绝,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样的羊肉。然而时间久了,这帮御厨们也不免“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新鲜的口味,难免让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没有了兴趣,御厨们诚惶诚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来,他们会受到责罚。

在众多的御厨中,有个姓关的中年男子,名景仁,他本不会做羊肉,是专门炒菜的。当他得知皇上吃腻了“同事”们做的羊肉时,私下里动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来。关景仁是回民,家是宁陵县城东关的。在他老家,人们有用大锅煮羊肉的习惯,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没事的时候,便煮了一只羊,配上各种作料,熟后取出冷凉,把骨头全部剔除,对着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寻求一种独特的做法。几天后,关景仁脑子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把这堆羊肉用粗木棒挤压成厚厚的一坨。之后,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尝,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大喜过望,又反复试验了几次,并找人帮忙把羊肉挤压得更结实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时候,对着面前的羊肉丝毫没有动筷的欲望,他瞅准这个时机,把用烧饼夹着挤压过后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之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问是什么东西,关御厨把做法详细一说,朱元璋直夸他有心,当即决定让其专为他做此种羊肉。

御厨关景仁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间他不断改进,增减佐料,使味道越来越地道,也因此屡屡得到朱元璋的奖赏。到了50多岁的时候,他告老还乡,回到了宁陵县东关老家。闲来无事,他便给家人和亲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后齐声叫好,问这羊肉叫啥名字。这一问还真让关御厨答不上来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没给自己做的羊肉起个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来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约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关景仁在宁陵东关开设了“关氏垛子羊肉铺”。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

提起垛子羊肉,不能不说关敬德。关敬德现年60岁,是宁陵县城东关的老户。他小学毕业时家里正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关敬德便在家随父母务农,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在务农之余,他跟着大哥宰羊、做垛子羊肉。关敬德说,他家做垛子羊肉到他这辈已经五代人了,他能说清楚的,只到爷爷那辈。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情况也不是太好,爷爷宰羊、蒸馍,最主要的还是做垛子羊肉。不过那个年代人口少,能吃起肉的家庭更少,因此生意很是清淡,仅仅可以维持生计而已。到了父亲那辈,关敬德的父亲就不做垛子羊肉了,而是到亳州、济宁等地贩卖东西,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关敬德的哥哥。关敬德的哥哥一直做着垛子羊肉,直到80岁才停下来。关敬德做垛子羊肉的手艺是跟哥哥学的。据关敬德回忆,他小时候见爷爷做垛子羊肉的工艺很粗放,并且煮肉时只放佐料,肉是用木头杠子压成坨的,很麻烦。

1989年,关敬德在宁陵县城开了个清真饭店,以经营垛子羊肉为主。那时候,关敬德已得到做垛子羊肉的真传,味道做得地道纯正,生意一开张便很红火。他改进了做垛子羊肉的工艺,用千斤顶代替了木头杠子,使压出来的垛子羊肉更加瓷实,好吃。

关敬德有个朋友叫姚昌礼,是当时的宁陵县中医院院长,也是个很有名气的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吃了关敬德的垛子羊肉后说,羊肉本身是大补的,如果能加入中药,不但是很好的食品,而且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关敬德一听便来了精神,两个人马上着手研究。他们一次煮二三斤羊肉,用20多味中药,再加入佐料,煮出来两个人先尝。可是每次不是中药味重,就是佐料味浓。两个人不灰心,不断增减药量,然后选择本地1-2岁本地山羊肥中之瘦肉作主料,在祖传配方八角、丁香、桂皮、白芷等八种调味品中又加入了人参、老紫寇、田大芸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实验100多次,终于成功研制出补肾垛子羊肉。这种垛子羊肉不腥、不膻、不腻,特别适用于肾虚、糖尿病等患者食用。这种垛子羊肉,也是对传统垛子羊肉的一次革命,味道和功用更贴近老百姓。

关敬德19岁结婚,婚后妻子随他一起做垛子羊肉,并且也掌握了这门手艺。两个人生育了4个儿子2个女儿。凭借着垛子羊肉的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非常幸福。

本来,祖上有个规矩:垛子羊肉的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但关敬德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虽然是从祖上继承的这门手艺,可他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他本人的发明创造。另外,传男不传女的做法阻碍垛子羊肉的流传和进一步发展。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儿子都是自己的孩子,何况有的女孩比男孩子学得还好。关敬德说,他的孩子只要愿意学,他都教。

由于垛子羊肉日益被大家喜爱,关敬德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只要一说起宁陵县关家垛子羊肉,人们马上会想起关敬德。于是来找他的人多起来,有郑州的、洛阳的,还有北京、青岛、深圳的,他们都想与关敬德合作开连锁店。

2003年,“非典”前夕,国家美食协会负责人之一、《中国食品报》总编辑刘尊哲回柘城老家探亲,老家人向他推荐宁陵县关家的垛子羊肉。刘尊哲作为国家美食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名吃都品尝过,他一见成垛的羊肉,不知是何物,不愿意吃。可架不住家人的劝说,最后吃了一点。这一吃他就“上瘾”了,连吃了几次之后,回北京时又带回去10公斤。到北京后,他迫不及待地把几个美食专家邀过去品尝,大家吃后齐声赞好,几个人一合计,决定邀请关敬德到北京,专门探讨垛子羊肉发展的问题。

接到刘尊哲总编辑的邀请后,关敬德不愿去,婉言拒绝了他。关敬德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很不起眼,只不过继承了祖上的一门手艺,也谈不出什么。刘总编无奈,托柘城老家的哥哥一次次地找关敬德,总算把他请了过去。

在北京3天,关敬德和几位专家促膝长谈,专家们极力邀请他到北京发展。关敬德说,做垛子羊肉必须用河南本地的羊,其他地方的羊做不出这味道。最后,几位专家与关敬德达成口头协议,关敬德在宁陵给他们做垛子羊肉,他们在北京销售。但后来“非典”肆虐,此事便搁置下来。直到2006年9月份,北京的专家又来邀请他,关敬德已经赴约正在商谈相关合作事宜。

目前,关敬德的长子在商丘市里开了个饭店,长女于9月份在郑州开了个饭店,都以垛子羊肉为特色。关敬德说,他打算多开几家连锁店,让大家都能品尝到垛子羊肉。

数百年来,宁陵关氏清真垛子羊肉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经过清代四代传人关本书、关福昌、关金中、关学海、民国时期第十九代传人关继停、解放后第二十代传人关敬德等著名传人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进,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生产工艺及社会影响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从山羊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制作时必须选用上好羊、上好肉,加工技术非常讲究。

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选用绿色食品专业基地本地饲养的1-2岁龄左右的山羊,宰杀剔骨后,整羊肉面不需切块。

第二道工序是腌制。将精选的山羊肉先入缸腌制,每100千克羊肉用6千克食盐、佐料粉250克混合撒于肉上,用手加以揉搓,使盐和佐料散布均匀,入缸腌制夏季三天,冬季7天,每4小时翻动一遍为宜。

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羊肉。腌好的羊肉洗净后,整羊对折放入铁锅内烹煮,凉水入锅,同时放入锅内的料包为两种,一种为“八珍料包”,包内含:人参10克、天麻20克、冬虫夏草10克、当归50克、黄耆50克、桂圆肉30克、罗汉果50、枸杞200克;另一种为“全料包”,包内含:花椒200克、八角200克、丁香5克、白芷30克、三代30克、白果25克、草果25克、桂皮50克、良姜100克、香叶5克、小茴100克、大枣200克。入铁锅后,先大火烹煮,水沸半小时后改为文火煨炖,从而使料味充分渗入肉质,半小时后出锅。

第四道工序是压制。煮好之羊肉,剔去膘油,整羊肉面逐个放在案板上码放整齐,用细白棉布裹起后,用杠子压实(现用机械挤压),将水分挤去成为坨型,放入冷仓凝固,储存12小时以上,即可用以切片上菜。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是将传统美食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根据现代营养学说及药膳理论,在其选料、腌制、烹煮,成形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进一步优化规范,特别是在佐料组分上融入人参、当归、桂圆肉、冬虫夏草等八珍滋补成分,从而改善肉质口感及营养含量,形成关家垛子羊肉的独特风味,使之成为具有药膳功能的保健滋补食品。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91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载入商丘地区志。1996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敬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个体工商户”、商丘市“优秀个体工商户”。2000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商贸局、商丘传统名吃评审委员会评为“商丘传统风味名小吃”。2003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关敬德垛子羊肉在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注册号3089891。2005年,关家垛子羊肉被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评为“河南名吃”。2006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河南名小吃”、“中原风味名吃”、“全国首届华商始祖节名吃”。2007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宗教局、商务局、餐饮行业协会评为“商丘市少数民族名优风味小吃”。2008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宁陵名菜”。以垛子羊肉为主的老关美食城被评为“中国绿色餐饮名店”。2009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中国名菜”。老关美食城被评为“宁陵名店”。2010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云逸被评为“宁陵名厨”,商丘市“个人所得税先进个人”。

四、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虽然知名度颇高,但由于资金、环境等诸多限制,品牌亟待保护,工艺流程依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速度比较慢,产量十分有限,效率低,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制约着发展。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如何改进工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代传承人关敬德对此有着较积极的看法:一是当地政府要借中国•宁陵梨花节的契机,下大力气,引导市场发展,加大对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包装、宣传,推进产业升级。二是要组织一些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关氏垛子羊肉加以挖掘整合,扬长避短,让其在传统名优风味小吃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广大。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关云逸立志把关氏垛子羊肉做大做强。

虽说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效益不可观,但它的前景还是光明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关敬德手中,正在被作为一项地方区域产业尽力做大做强。借助每年中国•宁陵梨花节的机遇,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爱吃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时下,“赏梨园美景,品关氏垛子羊肉”成为许多外乡人来宁陵旅游观光时的乐趣兴致所在。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以其数百年厚重的历史渊源及丰富的营养价值正被世人所青睐,成为餐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宁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十.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丫山藕糖

丫山藕糖

丫山,不仅历史文化丰厚,而且饮食文化也耐人寻味。这个地方加工的藕糖远近闻名,在相邻的铜陵市、青阳县都有很大的市场。每年的冬至一过,便是加工藕糖的繁忙季节。

藕糖,是一种高雅精细的传统食品。外形成圆柱状,长短同香烟,粗细同手指。因其内有细孔,形似藕节而得名。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拓展,丫山加工藕糖的个体手工作坊越来越多。在这当中,也许是水质的缘故,黄山村木山冲自然村加工的藕糖最为出名。

藕糖系采用上等大米,而尤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并以麦芽、桂花等为配料。加工过程需要经过九拽十八拉形成支支七十二孔,待稍稍冷却后再下蒸锅熏蒸软化,最后再用纯白脱壳熟芝麻拌和。整个加工过程全系手工操作,难度大,技术高,要求动作特别娴熟,加工人员都是经过长期技能训练的。

丫山藕糖,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宋代就开始熬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那时加工出来的藕糖不像现在这样精致,有许多细孔,当时被称为“老虎快”。二十世纪初叶,本地孙成璋老师傅在继承传统熬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增加了拽和拉的工艺,那时,他加工出来的藕糖就初具现在的形状。

丫山藕糖,脆嫩松酥,香甜可口,有生津健胃、增加食欲的功能。在吃法上,丫山藕糖也特有讲究,吃时需要把藕糖含在嘴里,慢慢吹出三口热气,然后再轻轻咬嚼。如若不然,贪吃心切,则会弄得满嘴都是糖屑,很是尴尬。

藕糖的“藕”字因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了许多新奇的含义。送给年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情结连理之意;送给要好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当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外地来的客人也必定要买上几盒带回家,图个吉利、祥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