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5月特产 广州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5月特产 广州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9 22:51:55

一.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拉肠

布拉肠粉(粤语简称拉肠或者肠粉),是一种使用米浆作成的广东食品,以布拉成的称布拉肠粉,没有布拉的称手拉肠粉,但不如布拉得那样薄,由广州西关泮塘酌荷仙馆创制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肠粉传统以碎肉、鱼片、鲜虾仁为馅料,也是广州酒楼常见的点心,一般以鲜虾肠粉、牛肉肠粉和叉烧肠粉等等的形式供品尝。

拉肠是广式茶楼、酒家早茶和夜市的必备之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内面加入肉类拉制,或者是没有馅料的斋肠,亦有炸两,是在肠粉内包上油炸鬼,一般会将肠粉切段,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

布拉肠粉原由泮塘荷仙馆创制,起初无馅,亦称斋肠。后来,一酒家以粉皮包鲜虾、牛肉等做成了有馅的肠粉推出市场大受欢迎,于是其它茶楼师傅争相效仿,使其品种越来越丰富,一直流传至今,其形似猪肠,故称拉肠,粉质细嫩,软滑爽口,为早餐佳品。

二.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广绣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文化: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绣品从此输出国外。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色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红颜知己宋铭黄(1877~1940,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发展: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陈少芳 陈少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唯一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荣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 详细>>>

三.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马蹄糕

马蹄糕在广州历史悠久,过去也有很多老字号饼家在过年前推出它们的马蹄糕,但广州人更爱吃自己家里做的马蹄糕。巧手的广州主妇总会在年三十晚捣腾出一顿极其丰盛的年夜饭之后,再做上一大盘马蹄糕和萝卜糕。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不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自己动手蒸制糕点,而更乐意购买现成的产品。我公司为传承马蹄食品文化,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化机械的完美结合,在传统马蹄糕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了千层马蹄糕、马蹄粒马蹄糕、红豆马蹄糕等十多个品种,并形成了产业化生产。马蹄糕软中带韧的口感、清香持久的风味不但勾起了广州人对传统食文化的回味,更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的不倦追求。每每逢年过节,“洲星”牌马蹄糕总会掀起一个个销售的小热潮。特别是近几年的中秋节,吃腻了月饼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更具广州传统特色的马蹄糕代替月饼作为送礼佳品,传递节日的问候。

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许并不能完全感受到马蹄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每当有大型的博览会,特别是广州农博会或广州美食节等,当你走近洲星食品公司展位前,你就会切身感受到现场的气氛是何等的热烈。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总会把整个展位围得水泄不通,展位前的购买热潮也不知不觉成了每届广州农博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 四川省 乐山市 五通桥 五通桥月糕

中秋月糕是乐山市五通桥的传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原料配方(按成品46千克计算) 面料:回粉13千克 搅糖13千克

馅料:白砂糖7千克 蒸熟粉7千克 碎冰糖2千克 碎桔饼2千克 熟菜油2.5千克 色素按国

家标准

制作方法 1.制回粉:(1)选料:选大粒糯米,用罗筛掉杂质和碎米;用50~60℃的热水

淘洗约10分钟,捞起沥去水分后,加盖捂20分钟即可摊开待用。

(2)炒米:将捂好的糯米,以油制过的河砂拌炒,火势要旺,每锅炒米1千克,要求炒到

糯米“跑面”时,快铲起锅,用罗筛去砂子即可。

(3)磨粉与回粉:将炒制的糯米用电磨磨成细粉,以90~100眼筛过筛。筛出的称为“火

粉”,将“火粉”置于晾席上摊开吸水回潮,时间在3天以上,直到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

即为回粉。夏季用回粉需加微火炒熟,冷却后方可使用。

2.制搅糖:绵白糖糖加水,按10∶3的比例放入锅里溶化煮沸后,以蛋清或豆浆提纯,

除去杂质,糖泡子,加饴糖(数量为绵白糖的5%)继续熬制。夏季熬至130℃左右,冬季熬至

120℃左右,将糖水滴入冷水中能“成团”时,即起锅。起锅后边下化油边搅拌,直到糖油

充分混合翻砂后,置于案板上冷却,用擀杖擀散成细糖粉;过筛后即可使用。

3.制皮料、拌馅料:按500克回粉、500克糖、50克猪油的比例,拌和成皮料,即糖糕粉。

按馅料比例伴制馅料。

4.成型包装:用圆形印模,按规格分1000克、500克、250克、100克四个型号,装模成

型。以500克重的月糕为例:先铺填底糖粉130克,用手按匀,再填充馅料200克,按平,最

后盖面糖粉130克,用铜镜压平,倾倒在平木板上,“下绵”6小时,包装入库。

质量标准 形态:圆形,糕面平整,不掉边。

色泽:白色。

组织:粉质细腻,不松散,无糖粒,无杂质。

口味:香甜适口,具有冰桔,玫瑰等香味。

五.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爬树鸡

爬树鸡

关于“鸡”的美食文章,讲得最多的是鸡种的问题,但当大家认准了像清远鸡、海南鸡、湛江鸡等几个鸡种以后;当食肆师傅们对鸡只的烹调方法精益求精以后,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食肆又会想些什么方法突围而出呢?

这不,善于创新的汇景酒家酒家老板就推出了在树上睡觉的爬树鸡,这可是麦总在云浮投资的养殖基地专门放养的鸡。你可别小看了这种鸡,这只鸡是在山清水秀的云浮山上长大的健康鸡,它们每天在没有污染的山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吃的是小虫子、粟米等等健康美食,经常飞上树枝和屋顶,而且还会在树枝上散步,散累了就在树上睡觉,多舒服的日子,这样没烦恼、没污染的鸡吃起来当然是不一样的哦。

鸡肉的吃法很多,蒸、焖、炖、烤均各具风味。其中粥水浸鸡非常不错。清甜中带有淡淡的米香,而且不含油脂和胆固醇,用它来代替做菜时要用到的上汤或肉汁,低油低脂,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追求。这不仅完全保留粥底的绵滑糯香,又使得鸡肉更加的鲜美、爽滑和清香,完全能吸引食家的味蕾。据大厨介绍,鸡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即用清水蒸鸡的方法来做,这种清蒸鸡嫩滑爽口,味道纯正,在完全没有调味料的情况下,鸡本身的鸡味和鲜嫩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六.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沙湾薄饼

沙湾薄饼

沙湾薄饼也是沙湾的一道名吃,这道菜里的原料有豆芽、鸡肉、虾丸、香茹、猪肉,还配上半透明的用鸡蛋做成的薄饼。将豆芽的两头去掉,只留最爽口的中间部分,然后和其它原料混炒。炒熟后,再将菜放入薄饼中,卷起来吃。

七.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云吞面

云吞面或叫做馄饨面,云吞面是广东省地道的汉族小吃。一般以云吞拌面,分为汤面与捞面。是一种在中国十分普遍的食品。以煮熟的馄饨和蛋面,加入热汤即成。

广州人爱吃云吞面,一碗上乘的云吞面,要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竹升打的银丝面;二讲云吞,要三七开肥瘦的猪肉,还要用鸡蛋黄浆住肉味;三讲汤,要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小小云吞面,承载着丰富的本地元素。

吃云吞面也有讲究,不要以为几颗馄饨一把面加点汤就叫云吞面。正牌的云吞面需要“三讲”:

一讲面。地道的面要从面粉加鸡蛋做起,而且最讲究的应该一点水都不用,完全靠鸡蛋。这样做出来的面煮出来带点韧度,吃到嘴里非常爽脆。

二讲云吞。关键在于里面的馅,用新鲜的虾球,也是一口咬下“剥剥翠”。

三讲汤。用柴鱼虾壳熬出来的汤即要有鲜味还有清,加味精是大忌。辨别云吞面真假还有一招:韭黄一定不能缺(正宗广式云吞面只放韭黄不放青菜)。连面条盛放上桌也有讲究:碗底一般放五颗鲜虾云吞,然后把面条铺放在云吞上面,再加入大半碗面汤,汤里面要放些韭黄丝,增添美味并带来清脆的口感。因为要保持面条的弹性,所以要注意不能让面汤把面条全泡进去,必须有一部分面条露在汤上面,而且要趁热赶快吃。

八.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石楼禾虫

石楼禾虫

禾虫是生长于水稻田土壤中的环节动物,过去曾广泛分布在番禺“大沙田”的水稻产区,是番禺的一种传统土品。近十多年,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禾虫产量明显少。番禺区石楼镇地处珠江河畔,土层深厚、水质好,且不少农民素有培殖禾虫习惯,基本掌握培殖技术。该镇生产禾虫以个体肥大、色泽金黄、味道鲜美、蛋白质丰富等特点,在本区、邻近县市及港澳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受食客的欢迎。

为挖掘传统名优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2000年番禺区把石楼沙北禾虫培殖基地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完善农田路网,改善生产条件,总结并推广禾虫培殖经验,使产量和效益逐步提高。该镇现有禾虫培殖较多的有沙北、沙南、江鸥、海心、青流、裕丰等村,面积8100多亩,生产已初具规模,并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目前,全镇一般年景年产鲜禾虫80多吨,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禾虫一年主要收获两造,部分农户已从季节性培殖发展到基本实现常年生产。每年早、晚两造水稻抽穗扬花前后,即早造5-6月,晚造9-10月,大量收获上市。

九.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州牙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牙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牙雕工艺有悠久的历史,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雕镂,而作品又不易脆裂。

广州的牙雕则以精细的象牙球著称,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溯源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

广州地区的象牙雕刻工艺早在秦代已经开始,至晋代还出现了象牙编织的精湛工艺,据"晋书"记载:"车永为广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簟"。

清康熙海禁以后,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惟一港口,使得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其工艺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成为全国之冠。正如岭南画家在绘画史上的地位一样,粤派牙雕在清代牙雕艺坛上也是别具一格的。据"广州通志"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从传世广东牙雕之多,技艺之精,做工之繁,可窥其规模远远超过苏、宁、嘉、杭等地的牙雕行业。

广东的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框、柱、顶、檠、底托之外,其照明部分是把极薄的象牙片精雕细刻成为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雕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活计清档"的记载来看,至迟从雍正年间(1723-1735)起至咸丰年间(1851-1861)为止,在这百几十年中,广东始终为内廷提供牙匠。在造办处多则六名,少则两名,留下了陈祖章、李裔唐、萧汉振、黄振效,杨维占、陈观泉、司徒胜、黄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陈琛、莫成纪、杨志、黄庆等十五位牙雕匠师的名字。

工艺特色

广州象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象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象雕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其传统的名品有:牙球、牙舫、花瓶等,而以牙球最为著名,如一个直径18厘米的象牙球,竟能雕成30多层,且层层都能转动自如,每层还都雕有各种人物或花草,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雕刻技艺精湛细腻,具有优良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无论何种制品,都是纵深透彻,精巧玲珑,技艺上擅长镂空、透雕等表现形式,在象牙 雕刻中别具一格。雕刻艺术家们用一块完整无缺的象牙料,镂空成各种规格、层数不等的圆球,象牙球最小的仅二三层,最大的有40多层,每层都刻上龙凤、花卉等各种图案,且能灵活转动。广州牙雕艺术家镂雕的20多层的象牙球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工艺特种奖。制作一个象牙球要经多重工序,首先要选牙料,经过磨圆,钻孔,再以钩刀分层,最后逐层雕花而成。

在广州牙雕的镂空作品中,亭台大花舫也是著名的广州牙雕作品。花舫的船身以龙为造型.上有2~7层楼阁,舫上人物多达3000人,还有旌旗、灯饰等,栩栩如生、千姿百态,非常壮观。此外还有用整支象牙雕成的全牙雕、渔翁撒网、通雕蟹笼、古装仕女等。

从雕刻手法上分,广州牙雕主要分为圆雕和通雕两大类:圆雕用以制作实心、立体工艺品,如人物、动物、山石风景等;通雕用以制作花舫、花瓶、花塔、蟹笼、牙球等通透玲珑的品种。大新路广州象牙工艺厂是驰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厂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十.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围垦青蟹

围垦青蟹

青蟹,学名锯缘青蟹,是珠江口一带咸淡水区的特色优质水产品。青蟹主产区是广州市番禺区围垦开发公司,此外在本区沿海的石楼、新垦、万顷沙等镇均有养殖。

围垦开发公司地处番禺区最南端,位于珠江四大口门的出海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地形平坦,水质好、污染少,咸淡适中,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公司水产养殖面积4.77万亩,养殖模式以青蟹混养对虾为主,是广州地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

由于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出产的青蟹品质优良,具有壳薄、肉多,味道鲜美的特点,在市场上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番禺农业的拳头产品之一。根据青蟹的肉质,可分为膏蟹、肉蟹、水蟹等类型,风味各异,均是餐桌上的佳品。目前,全区青蟹养殖面积3.8万亩,其中围垦公司养殖面积3.7万亩,年总产量2280吨。青蟹一年四季均有上市,其中以9月至翌年2月产量最多、质量最好。产品除大量供应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外,部分产品远销到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