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恩施的土特产是哪些 恩施土特产哪里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恩施的土特产是哪些 恩施土特产哪里最好更新时间:2022-04-29 02:31:14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小村红衣米花生

小村红衣米花生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红衣米花生”因皮红而得名,主要产于小村乡蓝河两岸,果实细圆饱满、香味独特,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小村乡种植“红衣米花生”历史悠久。

地域范围

小村乡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7′8″~108°46′5″,北纬29°19′28″~30°2′54″。地处长江上游南岸,四周与利川、黔江、恩施等地为邻。小村红衣米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小村乡境内的小村、羊蹄、荔木、水杉坪、李子溪、兴隆沟、白果、中心场、田坝、大村、喂龙和土地溪等12个村,距咸丰县城60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型小、双仁或单仁、香味独特。 2、内在品质指标:小村红衣米花生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100g鲜花生含脂肪≥48g、蛋白质≥25g、含硒0.03~0.04mg。 3、安全要求:小村红衣米花生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NY/T391-2000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工夫红茶

利川工夫红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工夫红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川工夫红茶

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沙溪乡、凉雾乡、元堡乡、文斗乡、南坪乡、建南镇、谋道镇、汪营镇、柏杨坝镇、团堡镇、忠路镇、都亭街道办事处、东城街道办事处、佛宝山生态综合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利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划定利川工夫红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域范围的函》利政函〔2013〕52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

《利川工夫红茶》(草案)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宣恩黄连

别名: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2.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应用: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福宝山莼菜

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

福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它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味粘甘滑,色、香、味、形俱佳。

经检测,福宝山莼菜含蛋白质24.7~36.5%,糖类含量39%,锌稳定含量高达153~288ppm,锗含量0.11mg/g,硒含量0.1~0.54ppm,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果胶丰富,风味独特,鲜脆、滑嫩如鱼髓、琼脂,不仅可广泛用于炒、凉拌、做汤,而且是一种天然的降温、解暑佳品及幼儿增智食品。同时,据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莼菜除对抑制消化系统癌症有食疗效果外,还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抗脑血栓、利水、消肿、健胃、美容护肤等均有良好效果,是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深为消费者青睐。

《诗经》、《本草纲目》中记载,食用莼菜可以消渴熟痹,又可补下气,还可治痛肿等症,具有延年益寿、健胃强身、美容润肤的作用。

福宝山莼菜主产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福宝山沿线荒滩沼泽地上。这里山泉清澈,林木葱郁,土壤有机层含量高,且无任何污染,这种优质生态环境为优质莼菜的生产奠定了首要条件。如今,福宝山莼菜在宣恩、恩施等县市引种成功,为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福宝山莼菜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是同类产品唯一取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鼓楼茶馓

淮安茶馓是淮安土之一,是用上白精面,拉出象麻线一样的细面丝绕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壮图案,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相传淮安茶馓于清朝晚期就生产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咸丰五年(1885年),镇淮楼旁的茶馓名师岳文广,改进了茶馓制法,生产出文明中外的鼓楼茶馓,亦称岳家茶馓。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江苏省物品展览会,获得 奖励。1930年又参加国际巴拿马比赛会,获得银质奖章。在北京食品会上获得优质奖。茶馓制作,分开条、搓条、盘炸等几道工序
( 淮安)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恩施黑猪肉

恩施黑猪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恩施黑猪是恩施山区黑猪的总称,属肉脂兼用猪种,与其他猪种相比,恩施黑猪肉色泽鲜红、细嫩多汁,富含钾、钠、镁、铁、锌、硒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是食中珍品。

恩施黑猪肉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8个县市现辖行政区域。

一、种源

湖川山地猪。

二、饲养条件

1.饲养环境:饲养地位于产品产地范围内的武陵山山区地形,海拔300米至2000米,分布有成片的巴东红三叶、白三叶、山豆根、野豌豆、杂灌木等组成的天然植被。以清江水系的山涧溪流为饮水。

2.饲料条件:以本土生产的玉米、杂豆、马铃薯、红苕等为补饲原料,允许在仔猪阶段补饲适量的蛋白质、矿物质饲料。

3.饲养方式:放牧加舍饲。

4.圈舍条件:猪舍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换气和卫生条件。

5.饲养管理:

(1)去势:公猪60日龄前,母猪90日龄前。

(2)育肥前期(50kg前),平均每天放牧时间不低于4小时,回圈后再补喂精料。

(3)育肥后期转入圈养催肥,育肥阶段用地产的天然饲料,不用任何饲料添加剂。

6.出栏:8至10月龄,体重90kg至100kg。

7.环境、安全要求:饲养环境,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三、屠宰加工

宰后1小时内用水冲洗胴体后,在0℃至4℃环境下排酸24小时。在后续分割、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至4℃范围内。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肌肉有光泽,呈樱桃红色,大理石花纹明显;脂肪呈乳白色;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香味浓郁。

2.理化指标:瘦肉中蛋白质含量≥21%,肌间脂肪≥5%,硒含量≥0.08 mg/K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毛坝漆

为国产名牌生漆,汁浓,味香,色泽光亮,含水量少,燥性好,抓木力强,是家具和工艺美术品的理想涂料,具有优良的防腐,抗酸碱性能。用毛坝漆作涂料的漆器,工艺精湛,不变色,有光泽,美观清洁。近年来清江油漆工艺美术厂用毛坝漆作涂料复制了许多战国时期的出土文物,与原件十分相似,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高度称赞,堪称艺术珍品。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来凤县 来凤松花皮蛋

来凤松花皮蛋是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的。来凤松花皮蛋利用来凤本地麻鸭所产鸭蛋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叶状花纹,俗称松花,食之鲜嫩味美,余香满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来凤土家松花皮蛋产自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来凤松花蛋制作工艺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这一制作工艺即使是来凤本地人也鲜有人知道,只有少数的来凤人通晓这门工艺,并作出纯正的来凤无铅松花皮蛋!来凤松花皮蛋蛋体紧致有韧劲,即使从两三米的高空落下,也毫无破损。糖心十分浓稠、味特别纯香。吃完之后从嘴巴到喉咙有股浓郁的松花蛋香,久久无法挥散,甚至还有股十分清爽的甘甜!

来凤无铅松花皮蛋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GB9694-88一级标准,达国内先进水平,荣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巴东县 宜红茶

称宜红,又称宜昌工夫茶,是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历史上因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

1宜红茶区的自然环境

宜红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早在公元3世纪西晋时,《荆州土地记》就记有:“武陵七县通出茶”。唐代陆羽《茶经》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山南,以峡州上”。

1.1气候

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1.2土壤、地势

土壤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

宜红茶产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境内,以武陵山区分布最广,海拔高的有2000~3000m的高峰,而茶树分布主要在海拔300~1000m之间的低山和半高山区。宜红茶优质茶的产区多在海拔400~1000m之间,如五峰的采花、宜昌的邓村、鹤峰的走马等。

1.3品种

宜红茶区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如宜昌大叶种、宜红早、恩施大叶种、鹤峰苔子茶、恩施苔子早、巴东苔子茶、五峰大叶种、五峰柳叶种等。

2宜红茶的诞生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红茶源于17世纪中叶。宜红茶究竟起源于何时呢?笔者1953年开始在宜红茶区收集资料,作过访问。1982年笔者曾撰文“宜红茶初考”,提到:“清代湖南《巴宁县志》记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与外洋通商,广人挟重金来制红茶,农人颇享其利。日晒,色微红,故名红茶。清代《宁乡县志》(1867年)记有:“广人贩红茶,按谷雨来乡,不利雨而利晴,不须焙而须曝,乡园获小济焉”。据我国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先生分析:“当时(指19世纪)湖南有了红茶,湖北和湖南邻近,这个时期红茶制法可能已传人湖北”。《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羊楼洞不仅成为国内著名的边销茶区,而且成为著名的出口红茶产区。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19世纪以后,我省外贸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口红茶贸易也随之兴旺起来,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

《鹤峰县志》(清光绪十一年续修本)记:“邑自丙子年广商林紫宸来州(注:清雍正改容美土司归流,建鹤峰州)采办红茶。泰和合、谦慎安两号设庄本城五里坪,办运红茶载至汉口兑易,洋人称为高品。”

笔者于1962年5月,访问老茶人、宜昌县茶叶公司太平溪茶站评茶师宫美珊先生,他说:“光绪元年(乙亥年,1875年)有广东香山县客商芦次伦先在鹤峰开矿,失利。见鹤峰一带产茶甚多,因此开设茶号,在鹤峰、湖南石门县泥沙一带教茶农做红茶,头一年做有红茶七八千斤,首批由汉口转运广州出口。由于茶叶品质好,每箱售价高达160两(白银),比当时市场红茶价格高出一倍”。

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英商“宝顺和”茶庄招牌,说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在做红茶。

综上所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宜红茶区老茶人的传说,可以推断:宜红茶的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宜红茶的大量出口外销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把宜昌辟为通商口岸之后。据中国茶叶公司资料:1876年我国茶叶出口曾达213.2万担,其中红茶出口170.9万担,占茶叶出口总额的80.16%,当时由汉口出口茶叶57.4万担,其中红茶47.8万担,占出口总额的83.2%,其中就有大量宜红茶出口。建国前,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极盛时期是1886年,当时我国茶叶出口达268.2万担,其中红茶200万担,占出口总额的74.6%,曾为我国换回6310万银元。

1949年我国茶叶出口仅19.84万担,其中红茶出口只有1.65万担,只有1886年的0.825%。宜红茶几乎全面停产。宜红茶收购、加工、集散中心的五峰渔洋关,抗日战争前有茶厂10余家,1949年已全部关闭。

3宜红茶的新生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苏联首先和我国建交,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中苏贸易协定”,我国红茶出口苏联换回我国建设急需的物资,这样红茶有了销路,以后宜红茶还出口东欧各国。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坝漆

坝漆又称国漆,特指产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优质天然生漆,现在主要有利川毛坝坝漆和咸丰小村坝漆。

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赞誉利川毛坝的生漆:“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琥珀色,提起钓鱼钩。”的确,用过利川毛坝漆的人都知道它是一种非常优良的涂料。其漆酚含量高,膘度特别厚,亮光好、燥性好、浓度大,这是一般的人工合成漆无法比拟的。产于毛坝的生漆不仅是优良的漆料,其树还是传统的经济林,其漆木合一的特点曾经给漆农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坝漆分家培品种和野生山漆树两大种类,通俗称为中、小木漆和山大木漆。

坝漆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清初的1684年。据史料记载,清代改土归流时,现在的利川市毛坝乡隶属于当时的咸丰唐崖土司,因毛坝集镇处于南北湘川的古驿道上,是商贾的必经之地,因此毛坝便成了生漆的集散地,坝漆也因此而名。光绪二年,江西漆商邝二川首到利川经营生漆,并在毛坝设立了收购点,收漆的商号多达几十家,产品远销日本、法国、美国、德国、英国、香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解放前,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吉田彦文来此考察后这样称赞坝漆:“白云转红云,酸香味奇特。世界称美好,品质超全球。”

建国后,我国更加注重坝漆的发展。1952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题写奖旗:“坝漆名冠全球”。坝漆从此海内外扬名。据记载,仅利川毛坝,1951年的产量就达5000多担。后受极左路线影响产量一度下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毛坝乡实行恢复性生产,1981年的产量达到了1064多担,成为当时我州出口创汇农副产品中的佼佼者。当地还将坝漆编成民歌进行传唱:“毛坝坝漆清如油,光泽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味酸香,提起弹丝如鱼钩。”渐渐的,坝漆成为了湖北的一块“金”字招牌。

毛坝人民将生漆加工后输送到全国各地,广泛用于高级红木家具、工艺品、药用、啤酒桶等以及化工工业、石油工业、采矿工业、纺织印染工业。随着生漆加工业的发展和生漆产品的畅销,“毛坝坝漆清如油,光泽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味酸香,提起弹丝如鱼钩”的民歌也传遍了五湖四海。渐渐地,坝漆成为湖北的一块金字招牌。

科技兴漆,将坝漆打造成毛坝的支柱产业,成为毛坝乡乃至利川市历届领导的决心与共识。1997年,这里专门建起了坝漆中学,设置了坝漆培植、加工、研制等课程,先后培养出了1000多名适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利川市还先后办起了两家制漆厂,研制了10多个品种,开始了坝漆的工业化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利川市供销社还利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中国生漆》科教片,拨出专款请漆农观看,进行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该市还通过生漆研究会等形式,培养出了150多名坝漆科研人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