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余姚小曹娥镇特产 余姚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余姚小曹娥镇特产 余姚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5-05 11:10:26

一.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吊红

“吊红”(柿子)。每年入秋后,开始逐渐成熟,由青转变成红色,悬吊在树上极为美观,故宁波一带称其为“吊红”。盛产于余姚大岚镇(柿林村),“柿林”牌吊红个大、质软、味甜,除生食外,还加工成柿饼进入市场。

二.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河姆渡茶叶

河姆渡镇地处浙东沿海,北部为平原,南部为山区地带,气候温暖湿润,拥有山林4.6万亩。近些年来,我镇紧紧围绕茶叶产业发展要求,大力改造低产茶园,实施保护地栽培,在引进新品创建品牌,推进绿色有机化进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至2004年底全镇共有茶园2150亩,其中有机茶及无公害茶园1558亩占茶园面积的72.5%,年产茶100 多吨,年创产值640多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近10吨,年产值500多万元,平均亩产值列全市首位。

目前,我镇已拥有“古址曦茗”、“四明十二雷”、 “丞相绿”等10余个茶叶品牌。其0产的河姆渡野茶、雀茶、古茶, 在余姚宁波及外地都有一定知名度;我镇的“四明十二雷”高山茶在1991年荣获国际中国茶文化节优质名茶奖;“七千春”牌河姆渡原始野茶荣获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优质名茶奖;“丞相绿”茶在1993年1994年连续被评为宁波市一类名优茶奖,并在1995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古址曦茗”有机茶荣获2003年中国茶学会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三.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荷藕

余姚荷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余姚荷藕

余姚市河姆渡水生动植物研究所

10933578

荷藕

四.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绣花鞋

绣花鞋,是越地余姚的一朵民间剌绣艺术奇葩。据传说在鞋子上绣花习俗,盛于南宋时期,深受北俗绣花针法影响。绣花鞋,又称“花鞋”,图案采用当地四季花卉,融北方针绣,绣法有四种:缉绣、辫绣、拉锁针和直针绣。采用的线:常用有“红”、“绿”、“黄”,俗称“余姚三彩花线”。鞋子上绣花,一是绣在鞋面正中,二是绣在鞋帮合缝处。花样左右对称,富有美感。目前遗有北宋、南宋时期针法,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港地区仍有人来余姚考察这一绣花习俗。其鞋式共分七种:

1、儿童绣花鞋。主要有“宝宝囡囡鞋”( 又称“蝴蝶花鞋”)、“老虎头花鞋”、“狗头花鞋”、“狮子头鞋”,共同特点是在鞋面图案讲究一双大眼睛。

2、姑娘花鞋。主要鞋式有“蝶穿梅花花鞋”、“腊梅茶花花鞋”,“杨柳春篮”花鞋。

3、新娘绣花鞋。分“踏糕鞋”、“婚礼鞋”、“新娘鞋”三种。以花纹样,祝福新婚百年和好。

4、中年妇女花鞋。主要花鞋有“蓝采和花鞋”,由荷花、兰花、梅花组成,寓家庭和美,日子安康;“三梅花鞋”,以春梅、腊梅等花卉组成,辅以荷花纹样,寓品质高洁,勤俭持家。

5、老年绣花鞋。花样繁多,寓意深远,主要鞋种有:“祝寿花鞋”、“三荷花鞋”、“八仙花鞋”、“藕荷花鞋”、“万世称心鞋”、“福寿鞋”、“寿山福海鞋”、“十全十美鞋”等。

6、寿鞋绣花鞋。丧礼用鞋,主要有二双,一是“三荷万年青花鞋”,由三朵荷花加万年青花纹,喻脚踏荷花,进入佛国,荫泽子孙。二是“仙桥荷花鞋”,由荷花和桥组成,桥下有荷叶和藕,象征脚踏仙桥,进入仙境。

7、寡妇花鞋。只有一双,称“三兰花鞋”,由三朵兰花组成,花瓣以兰色为主,象征品质高洁,寡妇贞洁。

五.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三黄鸡

产品名称: 余姚三黄鸡

产品产地:宁波余姚

产品特性: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产品简介: 余姚优质三黄鸡因其饲养期长、羽色漂亮、肉质鲜美,深受余姚附近消费者的喜爱,随之也迅速发展起来。三黄鸡苗鸡供应价年平均价1.5元/只左右,商品鸡价格年平均12元/公斤左右。
产品历史: 2000年全市优质三黄鸡种鸡的饲养量达到6万多套,年可提供优质苗鸡1000多万只,年饲养优质三黄鸡商品鸡300多万只。

六.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麦杆扇

民间素有编麦杆扇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大麦收割后,选剪细长白净麦草顶节,整理成束。经过淘米水浸洗、煮蒸、漂洒等工序,使麦杆变得既白又韧。妇女们在廊沿弄口施展巧技,编织成扇条。待到适当长度,将扇条盘缝成圆扇面,俗称“扇杆饼”。

数个扇面作成之后,又在扇面外圈镶上染有多种色彩的齿状编条,中间用小圆刺绣作扇芯,扇芯外圈又套有丝线扎绒。扇芯中的剌绣图案质朴大方,多人鸳鸯、玉兔、松鹤及花草虫鱼等吉祥图案。也有绣“友谊”、“幸福”、“恩爱”、“清凉”、“富贵”等祝愿辞语的。然后装上一根竹制的柄,并在扎线固定处及柄尾缀扎上红绿丝棉。整把扇子热烈大方,朴素美观,确是一件既实用又精致的民间艺术品。农村传承着这一风俗,乡村中无论大姑娘、小嫂嫂,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绣扎这美丽的麦杆扇。他们代代相传,每年都要编织不少扇子,送给远亲近邻,眷友家人,作为纳凉、障日、驱虫的用具。

乡中习俗,每逢五月端午节,新嫁女儿的娘家,就会担着食品礼物去看望女儿,以示父母的爱女之心。其中的主要礼物,就是麦杆扇。这些扇子,少则二三十把,多则百十把,皆为媳妇姑娘编制。他们把这些食品扇子分送给公爷叔伯、婆婶妯娌、街坊邻居。

七.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名茶

余姚,地处浙江宁绍平原中部,素有“鱼米之乡”、“文献名邦”之称。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孕育了我市悠久的产茶历史,九十年代以来,在调整茶叶产业结构上,大力开发名优茶,至1996年名优茶成为我市茶叶生产的半壁江山,并开发了七只名茶产品,主要分布于以四明山所辖的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等山区半山区乡镇,全市目前名优茶产量已达350余吨。“余姚瀑布仙茗”是本市主要名茶,该名首见于晋《神异记》,后载于唐朝陆羽《茶经》,并在唐朝问世,名扬四海,是全国最古老的历史名茶之一。( 余姚)

八.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棉花

余姚棉花

棉花,是宁波历史上传统,并对全国及浙东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

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栽植、棉花已有相当悠久历史。至少在汉代已有栽培。宁波滨海,围海造田后最宜种植棉花,是较早推广种植棉花的地区。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姚江濒海,沿海百四十里,皆木棉。”到了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置浙东木棉提举司于余姚,余姚有70%农民从事棉花种植,镇海约有17%是棉农,可见当时余姚地区种植棉花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有“浙花出余姚”之说:“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税以百万计。”可见当时棉花收获季节之繁忙景象。清代诗人高杲在《棉花》诗中写道:“四月始下种,七月花开陇。白露一零雪球拥,松江淮北棉不重。浙花出余姚,群芳谱中特选挑……”诗人胡德辉也有诗写道:“桃绽绒盈壳,棱深翠破夹,种惟江浙遍,功要耕织兼。黄媪师心巧,红窗女手拈。梳抛珠颗颗,纱刷玉纤纤。鹅毳当风乱,鸳闺计日淹,一弓弹絮起,三繀避泥粘……”。宁波出产的棉花还用作出口,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宁波出口棉花66万磅,次年增至138万磅。

民国期间,宁波所属各县都种植棉花。1919年余姚龙泉乡建起了省立棉种试验场。据民国《浙江省情·棉麻》载,今宁波属县地域1931年植棉109万亩,产皮棉23.65万担,以余姚县最多,慈溪次之。又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物产》记载,1947年,余姚、慈溪、镇海、鄞县、象山共植棉80.59万亩,产皮棉19.06万担。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棉花种植面积50万亩至70万亩之间,但亩产却由1949年的13.9公司到1990年提高到亩产64公斤,1984年达到亩产91公斤的高产量,棉花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宁波棉花亩产的提高,得益于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解放初,棉区和粮棉轮作区多采用撒播和点播,逐渐改为条播。以后推广方格育苗移栽,1958年大面积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以后试种地膜复盖栽培。对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种植时间则由旧时候的“立夏种棉花,勿用问人家”,大力推行早播。同时,开展良种繁育示范和推广、科学治虫等措施,使棉花亩产由1920年8.3公斤,1984年的91公斤,亩产提高了11倍。

棉花,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和宁波传统,必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九.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余姚皮蛋

余姚皮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余姚皮蛋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牟山镇、梁弄镇、河姆渡镇、鹿亭乡、黄家埠镇、小曹娥镇、三七市镇、陆埠镇、大岚镇、临山镇、丈亭镇、大隐镇、马渚镇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申报“余姚咸蛋”和“余姚皮蛋”原产地地理标志的批复》,余政发﹝2011﹞104号

宁波金銮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余姚皮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宁金办﹝2012﹞06号

余姚皮蛋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及辅料要求

1.鸭蛋:

(1)品种:带圈白翼梢羽的本地麻鸭。

(2)饲养要求:

①饲养环境:饲养场地位于余姚境内湖区,每100只鸭设置鸭滩和水围面积均不小于50㎡。水围水深大于1m。

②饲养管理:饲料由本地产酒糟、贝壳粉、玉米粉、面粉、鱼粉等自配料混合而成,日粮中不得添加任何人工色素。

③鸭子的饲养环境、饲养过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兽药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原料蛋要求:不超过7天的本地产新鲜鸭蛋。蛋壳清洁、打开后蛋黄凸起,有韧性、蛋白澄清透明、无杂质、无异味、蛋内无血块及其他异物组织。

2.辅料:

(1)加工用水:应选自余姚四明山区水源,水质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活饮用水的标准规定。

(2)食用碱:应符合国家关于食用碱的标准规定。

(3)食用盐:应符合国家关于食盐的标准规定。

(4)茶末:本地产茶末,质纯、干燥、无霉变。

(5)黄泥:应选自浙东四明山区的山黄泥,泥土无异味、无污染、无杂质、黏性好,干燥。

(6)稻谷壳:金黄色、清洁、干燥、无霉变,为当年收获。

二、加工工艺

1.工艺流程:

选蛋→配料→腌制→晾干→分级→包装入库

包泥→包装入库。

2.关键工艺:

(1)选蛋:通过旋转轻照、灯光1,剔除无毛孔、通透性差、沙壳蛋等不合格蛋。

(2)配料:

①腌制液制备:将食用盐、食用碱、茶末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保持清洁,作为腌制液备用。

②料泥制备:将配制好的腌制液与山黄泥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制成料泥。

(3)腌制:将挑选完后的新鲜鸭蛋逐层放入腌制液中腌制,在浸泡最初2周内,不得移动浸泡容器;腌制温度20℃至25℃,浸泡时间一般为30天;浸泡期间要勤观察、勤检查,防止碱伤蛋。

(4)晾干:浸泡结束后应立即起缸、晾干。

(5)分级:完好的皮蛋通过称重分成不同规格。

(6)包泥:需包泥的产品在腌制后均匀黏满料泥并滚上一层稻谷壳。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形态:蛋体完整,有光泽,有弹性,不粘壳,有松花或花纹,呈溏心,可有大溏心、小溏心、硬心。

(2)色泽:蛋白呈半透明的青褐色,棕色或不透明的深褐色,透明的黄色。

(3)香气滋味:具有皮蛋应有的滋味和气味,无异味。

2.理化指标:水分66%至70%;脂肪大于12%。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十. 浙江省 宁波 余姚 浙麦冬


产品名称: 浙麦冬

产品别名:姚麦冬

产品产地:宁波余姚

产品特性:养阳、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之功能。

产品简介:浙麦冬,系百合科,沿阶草属植物,又称麦门冬,应产地原属余姚,又称姚麦冬,是全国重点产地之一,浙麦冬为植物的干燥块根,短壮饱满,色泽黄亮,质量优于四川、福建所产。清朝末期,宁波药行兴盛,药商云集,争购浙麦冬,运销香港,日本乃东南亚诸国和全国各大白术,象贝在内的三大浙货之一。是一种贵重的常用中药材,为浙江中药的 “浙八味”之一,因亦称浙贝母,又因其始种于象山,因又称象贝,亦称大贝、大贝母、元宝贝、珠贝系百合科越年生草本药甲植物,初夏时植株枯萎、收获其地下鳞茎、洗净后加工晒干处理,便成药甲的贝母,

产品历史:据《象山县志》记载,象山“有种植浙贝历史,以后移栽鄞县小溪、堇江一带,有万人种贝以此为生……” 早在明朝,浙中地区就有栽种麦冬的历史,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清朝末年,宁波药行兴盛时期,姚麦冬已成为宁波“三大浙货”(白术、象贝、麦冬)之一,各地药商云集,争购姚麦冬,运销香港、日本、东南诸国。目前浙麦冬主要分布于慈溪市西部和北部平原,以及余姚市东部、北部地区。

浙麦冬呈纺缍形,似枣核,长1.5-3厘米,粗0.3-0.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级。质柔软,断面黄白色,半透明,具木质芯。肉质具油性糖质。以肥大黄白者为佳。据《本草纲目》记载:“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强阴益精,定肺气,安五脏,止烦热,久服轻身明目不老不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