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寒亭十大特产排名 十大冷门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寒亭十大特产排名 十大冷门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4-24 04:04:12

一.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潍坊朝天锅

潍坊朝天锅 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为路人煮菜热饭,因锅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锅内煮着猪下货、肉丸子、豆腐干等。汤沸肉烂,顾客围锅而坐,由掌锅师傅舀上热汤,加点香菜和酱油等,并备有薄面饼,随意自用。然后,根据顾客要求,把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火筒状,送到顾客手中。因其经济实惠,肉汤随喝随舀,深受群众欢迎。潍坊朝天锅经不断改进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随着商业的发展,朝天锅已遍及全市,如今已发展成为“朝天宴”。此宴用鸡肉、驴肉煨汤、以煮全猪为主,有猪头、肝、肺、心、肚、肠,再配以甜面酱、醋、酱油、疙瘩咸菜条、胡椒粉、葱、姜、八角、桂皮、盐、香菜、香油、青萝卜条等十几种调料和冷菜。食客们坐在一张特制的餐桌周围,桌中央有一口直径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锅,锅口与桌面齐平,锅底有特制燃料。圆桌有一缺口,服务员在缺口处,根据客人的要求将锅内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尝。“朝天锅”肥而不腻,营养丰富,味美可口,汤清淡而不浑浊,加以薄饼配用,其味无穷。

二.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大家洼鳎米鱼

大家洼鳎米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家洼鳎米鱼是山东省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大家洼街办的。大家洼鳎米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大家洼街道办事处,位于潍坊市北部,地处渤海莱州湾南畔,现为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半滑舌鳎即鳎米鱼由于营养丰富、口感良好,深受市民的喜爱。

2013年,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渔业协会申报的“大家洼鳎米鱼”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大家洼鳎米鱼,学名半滑舌鳎,本地又称它米鱼,主要分布在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滨海区)大家洼镇北部海域及陆域养殖区。海域部分位于滨海区沿海防护堤以北,西至老河中心线及延伸线,东至滨海区与昌邑市海域分界线,面积510平方公里。陆域养殖区为海水池塘养殖和地下水大棚养殖,分散分布于滨海区境内,即寿光以东,虞河中心线以西,寒亭区以北,面积677平方公里。海域四至坐标:西至E119°01′、N37°11.7′,北至E119°07′、N37°21′,南至E119°16′、N37°05′,东至E119°21′、N37°22′。陆域四至坐标:西至E118°53′、N36°56′,北至E119°53′、N37°18′,东至E119°18′、N37°18′,南至E119°18′、N36°56′。年产量1400吨,年产值3.4亿元。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官特征:大家洼鳎米鱼背腹扁平,体长呈舌状,体型稍宽、肉厚;头眼甚小,两眼均在头的左侧。有眼侧被栉鳞,淡褐色;无眼侧被圆鳞,呈白色。背鳍及臀鳍与尾鳍相连续,无胸鳍,鱼吻呈半圆状,雌雄个体差异大。 2、内在品质与指标:鳎米鱼的营养成分和食疗功能,古今中外多有资料记载,史证有据,内容丰实。现代中医认为,食用鳎米鱼有益气健脾、补虚、补肝肾的功能;抗脉粥样硬化的功能;防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力、保护视力的功能。鳎米鱼性平、味甘、鲜,一般人群中男女老幼皆可食用。一般鳎米鱼营养成分中蛋白质(15.20 g/100g —16.60g/100g)。由于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天然饵料,使大家洼鳎米鱼脂肪含量比其它地区的鳎米鱼高出0.09g/100g,造就了大家洼鳎米鱼的优良品质,食时,味香清新,口感爽滑细嫩,富有弹性。 3、质量安全规定:大家洼鳎米鱼严格按照上述中的产地环境,苗种质量、生产管理中的有关要求之外,还要符合GB18406.4-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DB37/T1785-2011《海水鱼类养殖渔药使用技术规范》、DB37/T713《水产苗种渔药残留限量》、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52《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中相关指标、准则要求进行生产,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严格细化,确保莱州湾鳎米鱼的质量安全。

三.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潍县根雕

根雕,简称根艺,是对树根加工的艺术,即人利用根的自然美,施以造化之妙的手法,表现出来的艺术。有文字说,根艺始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根艺作品大多为少数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品赏,人民大众与之无缘。正如著名美术史家常任侠先生说:“根艺的历史,虽则久远,但在旧社会里,认识这门艺术的并不很多。” 据当地艺人讲述,潍县根雕在唐代已有出现,到宋、元时期,根雕已在民间流行发展起来。据《潍县乡土志》记载,清代当地的根雕艺术颇为兴盛。受当地杨家埠木版年画和风筝的艺术熏染和审美影响,根雕在当地迅速发展起来。在南张氏村、龙爪树村先后出土了形似“人物”、“狗”、“鸡”等动物的根雕。根雕艺术大师胡世明的爷爷就从事根雕技艺,是清末当地有名的根雕大师。胡世明收藏一件宋代根雕工艺珍品“仙翁”。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传承人胡世明荣获国家级根雕艺术大师称号,在他的带动下,寒亭根雕走向世界,成为艺术之林中盛开的奇异艺术之花。潍县根雕讲究取自于自然,遵从于自然。造型结构丰富多样,装饰纹样自然朴实,讲究天然纹理。色彩以原色为基础,朴实自然。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技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传承民间艺术创作,可以提高群众的审美观念;二是挖掘地方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事业;三是突出乡土文化特点,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四.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杨家埠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潍坊是发明风筝和放飞风筝最早的地方之一,而杨家埠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一支独有流派,甚至可以说是主要流派。它与杨家埠年画一样,在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都凭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占有了一席之地,堪称“寒亭名片”。

溯源

西杨家埠村是杨家埠风筝的的中心产地,也是潍坊风筝的故乡。明代初年,杨氏家族已开始扎制风筝。至明末,西杨家埠的艺人把木版年画的技艺与风筝工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风筝与木版年画成为齐头并进的姊妹艺术。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西杨家埠已有风筝作坊30余家,年产风筝4万余只,其附近仉庄、三角埠、王家道、仓上等村也开始仿效生产。清末民初,杨家埠一带村庄所扎制的鹤、燕、蝶、蝉及各种人物风筝近百种,无不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仅西杨家埠村就有60余户、200余人从事制作,年扎风筝18万余只。“七七事变”前,每年清明节前后,每逢潍城沙滩二、七大集,杨家埠风筝上市量8000余只,年经销量超过20万只。抗日战争时期,杨家埠风筝受战乱影响,日趋衰落,至潍城解放前夕,风筝的扎制业几乎濒于绝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家埠风筝的制作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迅速得到恢复。其中哪吒闹海、刘海戏金蟾、水漫金山寺等20余种风筝,已开始销往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地。在北京、天津、潍坊三家风筝产地鼎足而立的竞争中,潍坊风筝以扎、糊、画俱佳和放飞高稳的特点,独树一帜。1958年,西杨家埠扎制的风筝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参加了美、英、日、法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展销和放飞。

“文革”期间,西杨家埠的风筝扎制业受到极大破坏,年均扎制不足1.5万只。1978年,杨家埠风筝得到长足发展,年扎15万只。1981年已达到抗战前的水平。1984年,杨家埠风筝的扎制达35万只,1986年达50万只。1987年,杨家埠村风筝厂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筝加工厂,杨家埠风筝年扎制量突破100万只。

杨家埠风筝的扎制原多为鸟虫与人物类,有着浓郁的乡土风味。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现杨家埠风筝已拥有300多品种。小不盈尺,放飞时用细线牵动,微风即起;大长数百米,放飞时需8吨载重汽车牵引,四级风以上方能腾空。198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风筝比赛中,杨家埠风筝以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鲜艳,起飞平稳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友人。其中,“荷花屏”、“小蜈蚣”、“天女散花”、“友谊花开”、“钟馗”、“包青天”等10余件作品,分别获全国风筝比赛一、二、三等奖和创新、设计奖。1986年,西杨家埠村85岁的风筝老艺人杨同科,积其丰富的扎制经验,创作了长350米,腰径70厘米,共320节的超大型“龙头蜈蚣“,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及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放飞中,使国内外20万观众为之叹服。美国《洛杉矶时报》用一个整版的彩色篇幅刊登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国内外近百家报刊、电台也纷纷作了报道。泰国《世界日报》称“山东杨家埠风筝蜚声中外”。1988年4月,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有美国、联邦德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协会负责人,一起荐举潍坊市为“世界风筝都”。

杨家埠风筝扬名中外,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人士和游人。西杨家埠接待来宾逐年递增。谷牧、贺敬之、朱穆之、郝平南等来此为其题词赞誉。有4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前来参观。1988年9月,民间艺人杨其民应邀参加巴西中国艺术节,进行风筝扎制表演。同年11月党支部书记杨高之应邀赴法国进行文化交流。

杨家埠风筝正以窗口的作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风筝产品也已由低档,转向中、高档,由内销为主转向外销为主。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五.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潍县布玩具

“潍县布玩具”流行于寒亭区开元街道(原潍县张氏镇)及周围区域,特别盛行于白浪河东西沿岸村庄,是当地民间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它最早起源于绣房中少女少妇用碎布片做成小人儿以便在上面插放绣花针,使用时随时拔下,免得一时难以找到,俗称“针扎”或“针姑子”。据传承人口头资料中记述,“针姑子”清乾隆时已成形出现,后逐渐发展成为为香荷包、虎头枕、虎头鞋、布娃娃,布老虎、门帘坠等。其特点是随意设计,因材成形,多利用裁剪剩余边角布料,颜色多变,意态生动,特别具有原始文化意味儿,深受群众欢迎,尤其为妇女儿童喜爱,成为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民间工艺。布玩具制作的原材料有各色布料,现在有比较上档次用绒布和丝绸,辅助材料有木屑和丝绒,工具有剪刀和针线。保护和传承这一工艺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一是发扬和展出民族民俗文化,启发劳动人民的智慧,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工艺品;二是表现民间风俗,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化氛围。原先的布玩具的形态不拘一格,根据布头和制作者的想象随意制作,后来演变为商品后,从设计到制作都有了很大改进。潍县布玩具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样式主要有布老虎、狮子、牛、羊等动物造型,随着社会发展,艺人们又根据漫画设计出了喜羊羊等新的造型,深受人们喜爱,尤以布老虎最为突出,成为了潍县布玩具的代表作品。过去该工艺多以师徒传承,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但由于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该工艺日益萎缩。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工艺,我们已落实了有力的保护措施:收集整理资料,实行存档管理。成立专门小组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相关资料并整理归档。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六.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红木嵌银

清康熙年间,潍县的铜业已相当发达。工匠们为美化产品,扩大销路,便比照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金银错,战国时代用金银嵌上装饰花纹的青铜器),在一些铜器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就是最初的潍坊嵌银制品。清道光年间,铜匠艺人姚学乾、田熔睿(字雨帆)试验在木器上镶嵌金银丝,其制品是一些小型器物,用于消遣观赏,花纹大都为古钱汉瓦。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当地铜匠田晓山、田菊畦兄弟两人,从事嵌银工艺,图案增加了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题材,使产品别开生面。并在济南后宰门街设立“雅鉴斋”铺店,经营嵌银工艺品。清光绪末年田智缗与其子田循宽等在潍县东门里开设“扣雅斋”。清宣统元年,潍县又有“协兴成”、“永兴成”嵌银铺设立,该业逐步扩大。民国元年(1912年),潍县刘东侯、刘仲鲁二人设立“桐荫山馆”,并在济南、北京设立分馆。对嵌银丝漆器又有改进。清末民初,社会上一部分人羡慕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提手杖成为时髦。于是手杖便成了嵌银铺的热销货。最初手杖只嵌一行双勾字,之后艺人们又将一百个写法各异的篆体“寿”字嵌在手杖上,名曰“百寿杖”。百寿杖一问世,即得到中外人士的赞赏,成为欣赏书法与观赏艺术的佳品。百寿杖作为嵌银漆器的代表作而驰名中外,畅销不衰。1915年,扣雅斋制作的“西湖十景”挂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

1920-1935年,是嵌银行业的兴旺时期,店铺、作坊发展到二十几家(包括北京、丹东、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分号),仅潍县一地就有协兴成、永兴成、桐荫山馆、扣雅斋、福聚成、立兴成、吉兴泰、公茂福、松荫斋等9家,所制物品,有手杖、墨盒、文具盒、图书盒、印色盒、笔筒、镇纸、墨床、笔架、水盂、印规、砚屏、卷烟盒、烟楼、首饰盒、镜盒、照片架、龙头杖、花瓶、帽筒、桌屏、如意、手章盒、名片盒等,销路甚广。除本省销售外,上海、南京的先施公司和国货公司都有经销,以至远销国外。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造中山陵,嵌银作坊“际兴成”为中山陵制作了一块嵌有“总理遗嘱”的红木匾额。在1933-1935年,国民政府举办的一年一届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上,嵌银漆器都曾获得超等奖。艺人丁念庭制作的香烟盒,盒面上嵌有笔划不同的行楷文字,黑漆衬银线,对比醒目,堪称绝技。桐荫山馆制作的小墨床,纹样由山石和一簇盛开的兰花组成,石用粗丝,花用细丝,粗细相间,清新高雅。雅鉴斋艺人田菊畦用此粗细兼用法制作的鼻烟碟,最小的直径仅4厘米,其胎体系采用几块木头拼成。雕、嵌、漆工艺高超,堪称工艺品。到40年代后期,嵌银行业日渐衰落,许多店铺停业关门,到1948年潍县解放时,只剩3户9人,维持冷落门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嵌银业大力扶持。1951年订购手杖、墨盒、烟盒等800多件。1954年上半年国家订购14件(套)产品,赴14个国家巡回展出。同年9月11日,由19名艺人组成嵌银生产合作社,在邓发西街(今东风大街)租赁3间房屋为厂房,开始生产,年产值2000元。1956年始承担外贸出口任务,以小件产品为主。1958年11月,合作社转为合作工厂,职工发展到97人,生产套四茶几、博古架、花台、圆桌等中小件产品。1960年陈开勋、魏聿功等人曾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制作巨型立屏“青岛海滨”,1963年又创新了站屏、书架、酒柜、拉桌等大件产品。1965年建起了大锯车间,木工生产由手工发展到半机械化生产。1968年,临朐县工艺品厂开始生产红木嵌银漆器。“文革”期间,厂内的古装仕女、龙凤纹样和画稿被焚烧或封存。1974年潍坊嵌银厂几乎处于停产。1977年后,嵌银业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嵌丝、雕刻、髹漆水平均有提高;花色品种由1954年的22种,增加到200多种,生产逐步实现半机械化,产品畅销日本、联邦德国、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泰国、荷兰、意大利、菲律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宾馆饭店订货逐年增加。1975年,潍坊嵌银厂的嵌银博古套七文具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79年嵌银漆器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国家银质奖级)。潍坊嵌银漆器还经常作为馈赠礼品赠送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七.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寒亭西瓜

寒亭西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寒亭西瓜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的。寒亭人民利用“四膜一苫”种植模式,采取滴水灌溉和配方施肥等措施,生产出的西瓜口感好,色泽正,含糖高,上市时间长,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寒亭区固堤街道是山东省大棚优质西瓜主要生产基地,当地瓜农自1993年种植以来,已有近20年的种植历史。2012年,固堤街道的西瓜生产面积达到3.5万亩,西瓜常规种植品种有10余个,主要有“小兰”、“小峰”、“早春红玉”、“黑美人”、“麒麟”等,生产出的西瓜口感好、果型正、无公害、糖度高等。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信息来源:寒亭区史志办

八.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水煮鬃

【潍凤牌水煮鬃】 潍坊市寒亭区。原名青岛水煮鬃,属国家出口免检产品,被国际上誉为

“王牌”产品。

寒亭区是全国制鬃业的发源地。 早在清同治年间, 产品已销往国外。抗战前夕就有加工商号的

“鬃行”25家,大小作坊100余处,仅从天津、青岛就年出口水煮鬃50万公斤,原料收购遍及河北、江

苏、浙江等10余省。抗战爆发后,水煮鬃的生产几乎全部停止。直到1948年5月,华东局在潍坊设大华

鬃业出口公司后才恢复生产。潍风牌水煮鬃品种齐全,鬃色分黑、白、花3种,产品分扎子、2吋、3

吋、6吋等18个级别,以其工艺精湛、分级精细、目检严格等特点多次被评为省优产品。目前,寒亭

区已形成规模较大的猪鬃加工生产基地和产品出口基地,有制鬃厂3家,从业人员2500余人,年产水

煮鬃1500余箱,产值1100余万元,畅销美国、苏联、英国、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九. 山东省 潍坊 寒亭区 明虾

山东潍坊的东方对虾俗称明虾、大虾。体长大而侧扁,甲壳薄,光滑透明。而且味道鲜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