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渭南名优农特产品展销会 渭南经开区农产品展销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渭南名优农特产品展销会 渭南经开区农产品展销会更新时间:2022-05-26 03:30:30

一.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羌白甜瓜

陕西大荔县羌白镇是有名的大棚甜瓜种植大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小甜瓜。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把这一产业作为给群众增产增收的“摇钱树”来抓,着力在新品种引进、技术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群众种好瓜、管好瓜和负责协调在销售环节的纠纷和矛盾,帮助解决价格和拉运中的各种纠纷,每年吸引了大量外地“回头”客商。全镇种植面积在三万多亩,小甜瓜的声誉香飘全国。

据了解,当地的群众采取温室育苗、中小拱棚栽植、科学管理,小甜瓜亩产已达到5千斤以上,亩收入在万把元左右,由于种植的新品种甜瓜具有糖度高、香、脆和瓜形好等优良特征,加之耐储运,在山西、河南、浙江、湖南、湖北和南方市场颇为畅销。

二.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

祭祀蒸食是乡民过年过节、生子、盖房时用来祭神的祭品,主要品种有“枣祃瑚”、“子福”、财神馍、房王馍等。财神馍形如罐状,俗称“银子罐”;房王馍则在财神馍上再加一有顶的盖,象征房子里藏满银子。“枣祃瑚”和“子福”馍则文化色彩浓厚,下文将予详叙。祭祀蒸食的特点是个头大,一般一个用水面壹斤,其二是不管哪种馍,都要在中心包个红枣,以示有心。

枣祃瑚其状下部似鼎,三足(亦有四足者),上部为花瓣,乡民俗称其为“献爷(当地方言念yá)馍”,这里的“爷”,不是指祖父,而是指神,因为韩城方言把“神”就称为“yá”,所以说“献爷馍”,就是敬神馍,雅名“枣祃瑚”。祭祀时,五个为一副。

从其形制和名称看,枣祃瑚来历可溯至远古。禹门洞穴的发现,说明我们的先民早在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便在这里蕃衍生息。而先民们打自开始了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祭祀便如影子般伴随而来。在渔猎时期,为了免遭野兽伤害,多多获得猎物,为了扩大地盘,打败其他部落,均要乞求于神灵的保佑。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先民对自然界的依赖和祈求更多、更高,祭祀活动也就更加规范、隆重而频繁。这种祭祀,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两类,一是为了维护血缘关系,增强部族凝聚力而进行的宗庙祭祀,二是为了维护扩大本部族的整体利益而进行的对神灵的祭祀。对于远古的祭祀,已难以考证,但到商代,便出现了鼎、彝、瑚、俎、豆等青铜祭器。这些祭器反映了当时祭仪的规模和形式,甲骨文则如实记录了祭祀的内容。作为普通百姓,在无权或无力铸造青铜祭器的情况下,就只好以面食仿制祭器而进行祭祀,于是,枣祃瑚就出现了。

枣,是先民食果时代最重要的裹腹食物之一。其味甘甜,性温补,老幼咸宜,色形俱佳,又耐贮藏,四时均有,被列为诸果之首。据有关资料记载,枣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三、四千年,而山东还发现过一千多万年前枣的化石,成书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就有关于枣的记载。可以设想,在原始时代的祭品中,除了肉类,果类之代表恐怕非枣莫属。祃,古代师出必祭,谓之祃。从广义来讲,祃即祭。瑚,古代盛黍稷和食品的祭器。

由此可见,“枣祃瑚”,即盛有枣的祭器。这是其原始形制,及至后代演化为蒸食,便在写真的基础上的增添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辟如,枣祃瑚下边底座,三足或四足,活生生的一尊“瑚”,是写真,而在其上边缀以花瓣,则是艺术化的处理结果。清代韩城知县江士松有联云:“图瑚重鼎彝,玉树交柯枝”。联中的“图瑚”就是绘有或刻有花纹、图案的瑚。但是,当我们的先民用面来制作瑚时,便把瑚上的花饰图案用花瓣来表示,这就融入了夸张化的艺术手段,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和美学概念。但既称枣祃瑚,当然就离不开枣,于是在花瓣上再置一盘,盘中置一大枣,既高度概括,又画龙点睛,在整体造型上,又给人以美感。

至于枣祃瑚为什么是五个为一副,这一方面体现了先民的一种哲学观念,即对“五”的认识和崇拜。古时,人们多以“五”来表示多或全。例如,把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表示,把众多的颜色用“五色”(青、赤、黄、白、黑)来表示,把各种各样的粮食作物用“五谷”(稻、黍、稷、麦、菽)来表示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对古代祭祀规模的记录和保留。可以想象,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我们的先民便把“五谷”盛入五尊瑚中进行祭祀,这既反映了当年的经济基础,也反映了当年祭祀活动的规模。旧时神庙、祠堂乃至士绅富商之家,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均在神位前摆放“香器”(铅锡合金制作),这种香器,就是五个为一套。这足可说明枣祃瑚五个为一副的原因。

直到现在,枣祃瑚还是韩城乡村中最隆重的蒸食祭品。除了大年初一凌晨以此祭献天地神外,人们日常生活中每遇重大祭祀之事,如盖房上梁、孩子过满月、还愿等,均蒸枣祃瑚一副祭献神灵。以蒸食形式,将古代祭器、祭品、祭礼、祭仪完整地保留至今,唯有枣祃瑚,称其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当之无愧。

来源:韩城之窗

三.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沙底辣椒

沙底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荔县沙底辣椒鉴评产品符合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所描述的外在感官特征,辣椒呈长指型,色艳红,有光泽、饱满圆润肉厚籽少,辣面油气大、水上漂,香浓持久等地方特色.

经过深加工后的沙底辣椒,很快受到消费者认可,进超市、闯省城、远销十多个省市。辣椒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4-6元增加到8-12元,每亩收入由200-400元增加到800-1000元。全乡辣椒种植面积也由不足千亩恢复到2000亩。

地域范围

沙底辣椒主要分布在大荔县南洛河、渭河之间,东到韦林镇果园村,西到官池镇石槽村,南到韦林镇西寨村,北到朝邑镇伯士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56′-110°05′,北纬34°42′-34°47′,主要涉及官池、韦林、朝邑等3个镇27个行政村,总保护面积8000亩,年产鲜辣椒1.28万吨,干辣椒205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沙底辣椒鲜椒纤长(一般长15cm左右,粗3cm左右)艳红、肉厚籽少,多干制;干椒梗草绿、角深红、纹路匀;辣椒面色较深、油气大,泼入煎滚的食用油,鲜红的辣椒面就悬浮在油面上,辣味香浓,有“水上漂”之说。2、独特的内在品质:沙底辣椒维生素C含量不低于145mg/100g、镁含量不低于460mg/kg、钾含量不低于4500mg/kg。3、安全要求:沙底辣椒产地环境选择、产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四. 陕西省 渭南 华州区 南七饸饹

南七饸饹,也称下吉饸饹、下邽饸饹,是渭南的特色小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西省内乃至西北地区都小有名气。南七饸饹所用面为荞麦面,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均有食疗功效,是上佳的保健产品。

五. 陕西省 渭南 白水县 花馍

“花馍”也称面花,用特制优质面粉制成。制作精巧,造型美观,色彩艳丽,栩栩如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民俗特色。白水民间每逢四时八节、红白喜事,巧手妇女运用简单工具,丰富的想象施展技艺,制作出精美的面花或花馍,深得人们喜爱。

六.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合阳苹果

合阳县是陕西省的苹果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栽植面积已达25.3万亩。合阳又是陕西省苹果优生区,发展苹果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为“三优”。一是果质优。自然环境和栽培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苹果产区海拨平均在800米左右,年日照时数达2525小时,日照百分率57%。由于海拨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所产生苹果色艳、味浓、糖分高、硬度大、耐贮运。一般硬度在15磅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二是外形优,合阳苹果产区系干燥型农业气候区,所产苹果果面干净,光泽度好,口感浓香,风味独特。三是品种优。以优质红富士为主栽品种,有粉红女士、滕木一号、新红星、皇家嘎啦、美国八号等20多个早、中、晚熟优良品种。合阳苹果以梁山脚下的皇埔庄、甘井和杨家庄三乡镇所产最佳。这里出产的苹果已走上国宴的餐桌,享誉京华。合阳苹果多次在省、市评比中名列前茅。“金水牌”、“甘井牌”是合阳苹果两大名牌,获得国家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已打进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果品市场,远销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俄罗斯。

七.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韩城羊肉

羊肉

韩城多山,故牧业自古便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其《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便是明证。但牧什么?从当地的地理特点、经济特点看,无非是牛、羊,但牛在旧时为农家重要的生产资料,除老弱病残者外,历代政府皆禁宰牛,因为这个原因,牧牛业不会形成气候,而羊为肉食动物,必然成为发展牧业的主要品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韩城知县张瑞玑主编的《韩城县乡土志》载,每年韩城出口到国外的羊皮价值白银约二千两,羊毛价值白银约七百两,成为韩城重要的出境物资之一,也成为韩城唯一的出口物资。由此可见韩城养羊的数目之巨,质量之高。

因了这个物质基础,羊肉食品自然成为韩城又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有人把韩人喜食羊肉称为元代蒙古人之遗俗,其论多少有些偏颇,同样曾为蒙古人统治过的南方渔民,为什么没有喜食羊肉的遗俗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是真理!

韩城人对羊肉的吃法,也很有特点,大体分两种:一是吃肉喝汤,当地叫“吃羊肉”,一是吃羊肉饸饹。

羊肉

就是羊肉泡馍。它的做法、吃法与西安等地的羊肉泡馍有很大区别。它的做法是,把洗净的羊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以拔尽肉中血渍,晚上置于大锅中先用大火煮,后用文火焖,第二天一早,盛碗原汁汤,放几片肉,调点大料水,泡上自家晒好的干馍片,再不放任何调料,就叫吃“甜羊肉”;若调入点盐、醋、辣椒,就叫“酸羊肉”。“羊肉”是韩城人的早餐食品。清早起来吃羊肉,是韩城人特有的食俗,所以,过去吃羊肉讲究要早,及至太阳出来再去吃羊肉,锅里已空空无也了。

由于历史悠久,美食家自然能品出个优劣。他们说,买羊,最好买上峪口的羊,由于当地水质的原因,这里的羊肉不膻。论制作,还数新农村官道上的羊肉口味最醇。因为加工羊肉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要求汤白而不膻,肉熟而不烂,没有精湛的技术和上好的调料,是难以达到这个标准的。

八.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饽饽馍

饽饽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饽饽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具有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是关中农村常用的赠送亲友、招待嘉宾,或作为产妇、病人的营养食品。

九.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糕”

陕西东部大荔有一支独放的奇葩,它就是大荔“糕”。捏制“糕”是展示小媳妇、大姑娘心灵手巧的平台,是表现老太太、老大妈艺高一筹。德艺双馨的写照,更是昭示家族兴旺发达的佐证。

大荔“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期。据考证它是由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而来的,是图腾崇拜的产物,也是古代劳动妇女群体智慧的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这种习俗就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大荔“糕”在全省乃至全国小有名气。大的用面达数十斤,小的则半两几钱,小若鸡蛋、豆粒,细若粉条游丝,精致细腻。大荔县八鱼乡面花艺人王玉侠等人的作品,曾参加陕西省首届“西衡杯”面花大赛,并获集体二等奖(据《大荔县志》)。与各地面花相比,大荔“糕”有四大特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内涵丰富,三是造型古拙,四是形象逼真。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黄河流域远古时期的生活、文化风貌。婚后娘家要为出嫁的女儿送“糕”。“糕”的同音是“羔”,因而有“送糕”、“带糕”一说。

送糕,是婚礼举行后,农历八月十五左右,娘家人择吉日,在糕上贴着大红喜字,用食盒抬着,郑重其事地“送”,男方则要设席摆菜,隆重的接。

带糕就不同了,它是在婚礼举行的当日,两事并一事将“糕”捎带地送来,所以称“带糕”。“带糕”暗喻“带羔”,即是未婚先孕,是最忌讳的。

糕分为引糕和主糕两大部分。引糕一般是两个,最多是四个,主糕必须是两个。

糕的造型都是虎,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如猫一样温柔可亲。引糕是四只小虎,主糕是雌雄一对。糕的底座是圆型或椭圆型,中间铺盖两三层红枣或核桃,上面用竹签插着花卉虫鱼,老虎口中衔着鸡蛋,红白相间,层层叠叠,富贵而灵秀,朴拙而华丽。这样要年年送下去,女儿终于生育了,还要给小生命再送一个糕,预祝健康成长,成龙成风。同时还得配上四盘(每盘八个)“卷子馍”,而这“卷子馍”直接就是女性生殖器的仿造。用它来宴请客人,酬谢亲朋,昭示家族兴旺的繁殖能力和传宗接代、嗣承有人的得意之情。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核桃寓意“天长地久”,鸡蛋则是希望像母鸡下蛋一样,蛋变鸡,鸡变蛋,寓意有旺盛的生殖力。花草虫鱼内涵丰富就更丰富了。牡丹预示新娘将给夫家带去富贵吉祥,蝴蝶表示爱情忠贞不二,青蛙也是含有繁衍后代之意,那一男一女的小面人更是直白地反映了“五子登科”、“夫荣妻贵”和对生命的珍爱,对对方的敬重,对生育的祈求。从糕的整体上来讲,三层枣馍加上插在上面的花卉虫鱼,喻示着步步高升,兴旺发达。

捏“糕”时,对捏的人还有严格选择。一般要选既心灵手巧人品好,长得体面又干净利落,既要有小媳妇又要有待阁闺中的大姑娘,既要有家道兴旺又要有儿女双全……总之,要把村中的“人尖子”选出来。大户人家捏“糕”,十数八人不等,一般也得三、五人,不然就“唱不开戏”。

主人把人组织好后,这时就有为人称“大妈”或“大嫂”(捏“糕”的主帅,视年龄,辈分而定)的将来人按揉面、做底、捏花、配色、烧锅等程序安排妥帖,分工合作,在说笑斗嗔中完成这个神圣的工作。而那些捏“糕”的行家,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由于有她们的言传身教,才使“糕”这古老历史文化的结晶,绵绵不断地延续至今,才使“糕”成为如今时兴的简洁而纯朴的礼品。

十.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花生

大荔花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荔花生,是陕西久负盛名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种植历史。《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民国时期,扩展到黄河、渭河、洛河滩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荔推行“麦垅点播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0年,县政府把花生作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被授予“花生生产基地县”称号。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一则打“花生”的谜语,把花生的形象,比喻得十分生动有趣。

大荔花生是陕西省久负盛名的,主产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一带。《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它以荚果硕大,籽仁饱满,果皮洁白;色泽鲜艳,香脆可口,出油率高,营养丰富,宜于贮存,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于世。可与全国著名的山东大花生、郑州花生相媲美,是陕西重要的内销和出口商品。

大荔花生属豆科植物(1eguminosae),一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直立、蔓生等型。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授粉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种子(花生仁)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有淡红、红等色。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沙质壤土栽培。我国栽培极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无论花生总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我国北从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起新疆,东到滨海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行踪。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各地,其中以山东省为最多,占全国35%以上,位居全国之首。我国花生主要类型有:普通型、多粒型、珍珠豆型、蜂腰型4类。

大荔花生何以出名大荔花生主要产在县城南十多公里的沙苑。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沙丘地带,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通透性能好,土壤易耕,利于花生根系发育,果针下扎和荚果膨大;该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是关中东部的高温中心,为陕西的“两大火炉”之一,年均气温14℃,极端最高温42.8℃,≥)0’C的积温4445.6℃,无霜期212天,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年总辐射量125.8千卡/平方厘米。从热量资源看,不论是春花生还是复种花生,均能满足正常生育需要;年降水量514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浅,水质好,易于发展机井灌溉。加之又有渭河、洛河从南北两侧流过,渭惠、洛惠渠。自流灌溉条件好,能满足花生对水分的需要,是发展花生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荔人民很早就有种植花生的习惯,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生产经验。花生是大荔仅次于棉花的大宗经济作物,也是全省花生主要产地之一。近年,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年总产3500~4000万公斤以上,占陕西省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5%以上。畅销西北、东北等地,更是外贸出口的优质商品。

花生已成为大荔县的拳头产品和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大力发展大荔花生这一名产,利国利民。

地域范围

大荔县花生生产区域位于关中东部,地理位置东经109°43′-110°09′,北纬34°36′-34°80′,主要涉及大荔县官池、韦林、朝邑、羌白、下寨、苏村六个镇。总生产面积20万亩,年产量3.5万吨,占陕西省花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25%以上。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性:大荔花生荚果硕大,籽仁饱满,果皮洁白,网纹深、形状整齐、饱果多、色泽鲜艳。 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大荔花生富含蛋白质、脂肪、油酸及亚油酸,其蛋白质24%-36%,脂肪44%-54%,油酸含量46.5%-52.3%,亚油酸27.5%-34.32%。 3、安全要求:大荔花生生产管理过程严格遵照NY 5303-2005《无公害食品花生》标准要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