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尤溪本地特产 三明尤溪特产必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尤溪本地特产 三明尤溪特产必买更新时间:2022-04-29 13:09:59

一.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油卷

油卷

系尤溪县传统风味小吃,酥香可口,深为当地群众所喜爱。制作方法:以面粉、猪肉、豆腐、豆酱、葱为原料,面粉加少许精盐、清水和成面团,置盆中用湿布盖好备用;五花猪肉去皮切丁,加酱油、豆腐、盐、味精、花椒调匀,置盆中腌渍2~4小时;豆腐放开水中烧15分钟,捞出沥干,切成小方丁备用;葱去须洗净切成葱花,放在通风处晾干。

面团擀成长120厘米、宽40厘米、厚2毫米的长方薄片,将腌制好的肉馅倒在面皮上,用手均匀地把馅布成五行,留适度间距。豆腐丁和葱花拌匀,平铺在肉馅上,然后卷成圆柱形,用力压、推、捏成宽4厘米的长条,用刀切段,每段10公分,准备下锅。锅置旺火上,锅底倒一碗水,铺上竹箅,锅的周围刷上猪油,将半成品逐个竖排锅边,锅刷蘸水,均匀地洒在半成品上,加盖。10分钟后掀盖,改用微火煎10分钟,待底部呈金黄色时,用铲子铲进盘内,即成油卷。

二.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粿格

“粿格,粿格哟!”这是老尤溪人再熟悉不过的吆喝声。放下挑担,掀开桶盖,一睹桶内风景——一个个圆嘟嘟、油滋滋的半月形酱色大饺子顺着圆桶整整齐齐地码着,馅儿香、葱油香、酱鲜香……混合着木桶香,伴着热气直往桶外冒,扑鼻诱人。

尤溪话里的粿格,也叫粿饺、米粿包,属于米粿类的小吃。在福建,米粿类的小吃有很多,如漳州米烧粿、泉州草米粿、厦门油葱米粿、建阳白粿等。烹制方法因地制宜,如闽南盛产海鲜,于是海鲜与米粿同食成了家常;闽北山鲜丰富,多以笋干、香菇干与之搭配。

相较于其他地方的粿饺,尤溪粿格的不同之处应是外表抹上了用酱油、老酒、葱头油配合而成的调料。“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这酱汁好比给粿饺穿上一件衣裳。米粿寡淡,得了酱汁的浸润后,咸鲜适口,与裹着的馅料“里应外合”,可谓“内外兼修”。

尤溪当地盛长毛竹,笋自然多。笋是极好的天然提鲜食材,笋脯更有“素火腿”的美名。清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的许多佳肴以笋丁、笋片、笋丝佐味甚多,如“傍林鲜”“山海羹”等。早前,尤溪粿格都是纯笋馅儿的,鲜笋或笋脯皆可。油锅中,放入葱末和姜末爆香,投入切碎的鲜笋或水发笋脯,加入适量的食盐、老酒、酱油调味,炒熟备用。

粿格的味道源于内馅,但口感如何还得取决于粿饺皮,也就是米粿。在尤溪,米粿是庆祝年节必备的食物。打米粿的工序繁多,且是力气活,亲戚邻居都会互相帮衬。将粳米提前浸泡一夜,下入锅中煮至七八成熟,即米粒中依旧可以看见白色的夹生部分,再捞出倒入杉木制的饭甑中大火蒸制。蒸制时间的长短很重要,过了则打出的米粿弹性不够。如若时辰不足,粳米没熟透,做出的米粿也会夹生。

饭甑中的米饭蒸熟起锅了。石臼旁早已候着两位后生,蒸好的米饭一倒入石臼里,气力大的后生便手握杵槌趁热开始捶打,另一位眼疾手快的,见杵槌上一粘上米团,便用冷水沾湿双手快速地将杵槌上的米团扒下。这样你来我往,约莫十分钟,原本颗粒状的米饭被捶打成滑韧弹牙的米粿。接着,乡亲们同心协力,用沾满山茶油的双手揉搓米粿团,并迅速将米粿揪成一小份,并再压成厚约半厘米的圆片,大小可依个人喜好而定。最后将事先炒制好的馅料包入米粿皮中,捏紧封口,码于盘中,淋上调好的酱汁,就可大快朵颐了。

而今,挑着木桶走街串巷地叫卖笋馅粿格几近匿迹,街上支起了现做现卖的粿格摊子,也有加入鼠曲草的粿饺皮,碧绿清新。馅料更是五花八门,肉末、芋丝、萝卜干、粉丝……丰富多样,还可自选。(郑雯斌)

三.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茶树菇

茶树菇

四.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绿笋

尤溪绿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尤溪绿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尤溪是林业大县,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也蕴含很多富有特色的森林食品,竹笋及笋干就是之一。鲜竹笋的生长和供应在我县一年四季不断,春季有春笋,夏秋有绿笋,冬季有冬笋。笋的品种很多,其中的珍品要数尤溪特有的绿笋。

尤溪绿笋个短头大,由于形似马蹄,也被称为马蹄绿笋。绿笋是一种上乘的保健食品,根据测定,绿笋中含有糖、蛋白质、淀粉和维生素A、B、C以及铁、锌、钙等元素。因此,绿笋营养丰富,具有清凉解毒、降压、降脂之功效。绿笋也是一种上乘的烹饪原料,绿笋与其他鲜笋对比(比如冬笋)肉质细嫩,肉色乳白,笋肉含有甜味。(尤溪绿笋也曾移植外地,可能因水土不同,长出的竹笋其品质与尤溪本地绿笋对比也大有不同。)尤溪绿笋味道鲜美特别适合烹制汤菜,也可以用以烧、卤等其他的烹调方法。

尤溪绿竹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尤溪县现辖行政区域。

五.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酿猪肚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猪肚的煮法写道:南人白水加酒,煨两支香,以极烂为度,蘸清盐食之,亦可;或加鸡汤作料,煨烂熏切,亦佳。在尤溪台溪、西滨一带,流行吃酿猪肚,不加鸡汤,同样“亦佳”,更重要的是吃着味好,吃后“胃好”。

酿猪肚这道菜,除了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或是家里来了舅公舅母等重要客人,平日里难得在乡亲们家看到其身影。但是,当地家庭主妇大多口口相传着制作酿猪肚的“秘笈”。猪肚里添的是黑豆、鸡蛋和蒜瓣等食材。既然是酿,那么肚内必有乾坤。当地老乡为了让这道菜养生与美味两不落,选材讲究纯天然,蛋必须是土鸡蛋,豆是乡亲们在田埂上种植出来的绿心黑豆。

制作时,将泡发一夜的绿心黑豆和蒜瓣与调好味的蛋液拌匀,一手用五个指头撑开猪肚口子,一手把蛋液缓缓倒入肚中。接下来便是事关成败的重头戏了——封口。这是一道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针线活,要一针一针细细缝,如绣花般,针法需均匀平整,好似密闭的墙,将肚内的料牢牢“锁住”。

酿猪肚需要文火煨制,大概需要个把小时。刚从煲中取出的猪肚圆滚滚的,弹力十足,全然不似刚下锅时的蔫样儿。猪肚切开的一瞬间,肚香、豆香、蛋鲜味儿混合着浓浓的蒜味儿,却一点儿不突兀,反而十分和谐。切好的猪肚看过去十分可口,黑豆、蛋羹和猪肚粘连在一起,层层分明。

不过,别以为酿猪肚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还有最后的一道点睛之笔。那就是趁猪肚汤还冒着热气之时,倒入小半杯家乡人烹制荤菜时必不可少的尤溪老酒。这时味道才到了极致,按台溪人的话说,就是“猪肚要醉了”。(郑雯斌)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六.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木薯肉羹汤

到闽中尤溪,游“侠天下”,观联合梯田,看龙门古银杏,赏小腔戏,吃尤溪金柑,把尤溪风情一一揽入怀中。对此,当地乡亲可能会说,仅此还不够。到了尤溪,得去乡下农家,喝上一碗熬制于大锅灶的、地地道道的农家木薯肉羹汤。

有人说,肉羹汤当属闽南地区的有名气,其中一大特色是拌入了鲜鱼浆,增加了肉泥口感。相比之下,出自尤溪农家的木薯肉羹汤仿佛难登大雅之堂,不仅用料、做法都极其简单,大团大团的木薯粉浆捏团,里头只放少许五花肉的肉丁,简约而又粗犷。偏偏,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这寻常的乡土滋味。

木薯好种,讲究实惠的乡亲们充分利用富余的山地种上五畦十畦。冬日里,家家门前木薯成堆,经过去皮、打浆、过滤、沉淀、晾晒等多道工序,一根根木薯变成了一颗颗白白细细的粉粒。

“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熬制肉羹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和木薯粉团时水分的拿捏。将带皮的五花肉切成指头大的肉丁与木薯粉加水和在一起。不同于和面粉团的是,此时加水得格外小心,加多了会影响汤色,加少了会影响口感。油是产自当地的“沈郎乡”茶籽油,加小圆葱头爆香,加入泉水做汤。

待汤烧沸,抓一块饭碗大的木薯粉团,如平日采春茶般娴熟地往锅里小块小块地掰。每掰完手中的团子,就用锅铲顺着一个方向搅动一次。待锅中肉羹挨个儿地浮起,形状不一,晶莹透亮,再撒入葱花,下盐粒味精,即可起锅享用了。

木薯粉不仅能填饱肚子,菜里勾芡,升华滋味,单以热水冲调,能抚心火。当然,肉羹汤好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归功于乡下农家那一口口大锅灶。村里人的大锅灶紧挨着墙根,用红砖砌成长方形,灶台中间并排放置两口大铁锅,一口烧菜做饭,另一口供全家人热水,一根烟囱直通屋顶,每到做饭时分,乡村房顶炊烟袅袅。大锅灶柴火烧得旺,大铁锅受热快,烧出的菜肴滋味是当下煤气灶、电磁炉怎么也达不到的境界。(郑雯斌)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七.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绿茶

尤溪绿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尤溪县茶叶协会收到国家商标局颁发的“尤溪绿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证。这是尤溪县继“尤溪绿笋”之后获得的又1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尤溪县是“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福建省十大产茶县之一。全县250个村中,适宜种茶的有156个村,山地面积20万亩以上。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8.53万亩,其中绿茶6.7万亩,茶叶从业人员涉及13个乡镇、150个村、1.5万户5万多人;是三明市县级茶叶面积、产量和产值的第一县,均占三明市的三分之一;2009年茶叶总产量达到8283吨,总产值1.87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5928吨,产值1.55亿元。

八. 浙江省 台州 黄岩 黄岩本地早

黄岩本地早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黄岩境内的平原区域和永宁江两岸

特定品质

黄岩本地早是黄岩蜜橘的上层品种,属芸香科,又名早桔。宽皮橘类。树势强健,分枝大,耐寒、耐旱、怕涝,抗病力强,是丰产稳产的早熟品种之一。果形扁圆,顶微凹;成熟后橙黄色,油胞小而密生,光滑;皮薄,易剥;果肉鲜黄、柔嫩,汁中量,甜酸适口,略带香气。

九.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茶籽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茶籽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茶籽油”成功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这是尤溪县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后的又一油茶产业品牌。

“中国油茶之乡”尤溪县拥有油茶面积22.5万亩。近年来,尤溪县抓住被列入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县的契机,全面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团队化、团队领军化”的产业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油茶管理站,建立县乡村三级油茶科技推广网络。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扶持良种培育、农户新植、低产改造等,快步推进油茶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发展。2011年,全县5万多油茶户户均收入达2800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