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临清能带走的特产 临清土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临清能带走的特产 临清土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2-04-26 11:17:45

一.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哈达

【临清哈达】 哈达,是一种幅面不同、图案各异、长短不一的带状丝织品。是藏族和部分蒙古

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表示敬意和祝贺的物品。哈达的颜色以白色为主,另

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临清哈达久负盛名。历史上曾远销尼泊尔、阿富汗、印度、蒙

古及我国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地。清末和民国时期,在北京西打磨场就有临清开设的哈达庄。

西藏自治区成立周年庆祝大会时,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派专人到临清定做哈达。

临清哈达历史悠久。临清曾有这样的传说,清乾隆皇帝登基时,0七世为大清献哈达数头。为

回敬0七世,乾隆下令临清织哈达,并织上“大清国”字样。因为当时技术所限,只织了“大清”

二字。据说,临清最早织哈达的是西门里一个人称“关二爷”的人,他装成哑巴到苏州姚家作坊学艺

10年,老板看他老实肯干,才将织哈达的技术教给他。后他又二下江南,专学织哈达上佛像眼睛的技

术,从此临清哈达业逐渐发展起来。据1934年《临清县志》记载,清朝初期哈达织造业最为发达,全

境机户(织造哈达的生产户,每户约有织机一二台)700余家,浆坊七八处,收庄(收购哈达的丝绸

店)10余家,织工5000人。当时人称临清丝织行日进斗金,一台织机可顶一顷良田。

建国后,临清继续生产哈达,样品曾在“中苏友好展览馆”(现称北京展览馆)长期展出。生产

哈达的老艺人许殿祥参加了1957年“北京老艺人会议”,国家主席1接见了他。

目前,临清哈达品种已增加到23种。临清丝绸厂设有专门生产哈达的车间,年织哈达7000多头,

销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地。1988年3月,工厂派人进京拜访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

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他一次定做哈达1.5万头。另外,临清工艺丝绸厂也生产哈达。

二.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汤

古往今来,会通河流经临清,它没有辜负“会通”二字的含义,使临清称为运河上远近闻名的商业都会和漕运咽喉,而且它还使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种风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临清汇集沟通。“临清汤”就是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创新发展起来的一朵饮食奇葩。

“临清汤”百样选料、百法烹调、百种味道、百方滋补,真可谓品种繁多、一汤一味,决不重样、重味,因此临清汤远近闻名。外地客人称赞“到了临清不喝汤,枉自费力跑一趟,”“临清汤喝一口,真是不想走。”“临清汤”品之初淡而渐浓,乍薄而转厚,余味无穷,饮过酒或吃过油水大的菜肴后,再食用临清汤,去油腻、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爱。清乾隆帝六过临清,每次都对“临清汤”大加赞赏,后形成以汤为主的“贡汤宴”。这也是临清历代厨师对形成运河文化菜系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太极宏运汤

主料是蕃茄酱、山楂酱、黑芝麻糊,挂芡成浓汤,而后作成太极图形,盛入圆平盘,此汤酸甜可口,开胃助消化,同时又以太极图形祝天地交泰,吉祥和谐。愿人心畅顺、胃开体健,相传是临清玉山楼老厨师去碧霞宫道观看八卦图样而创新的一道传统开胃汤品。

玉露双白汤(俗称“奶汤萝卜”)

相传乾隆帝七下江南,一次微服来临清码头小饭馆吃饭,提名要喝“碎剪冰霜白玉汤”。厨师知道此人不凡,急中生智,以临清的传统“奶汤萝卜”的做法,切下萝卜细丝,再用猪板油炒面,而沏成雪白的汤,而后加上咸淡,用芫荽(香菜)点缀,再用洁白汤盘盛上,此汤鲜香玉白,浓淡可口,乾隆尝后,脱口称赞“好一个玉露双白”,于是此汤就定名为“玉露双白汤”。

天地一家春汤(俗称香椿烩鸡丝)

肉丝雪白、汤清沏见底,几片香椿叶漂在汤中,宛若春意,清香溢口。相传乾隆微服临清巡察,偶遇村姑孙碧玉,该女曾为其做此汤,后该女被钞关税监之子所害,乾隆为其报了仇,当地为避名讳建一“避雨亭”,后故宫仿样建此亭,御赐雅名,“天地一家春”。为纪念村姑特将此汤命名为“天地一家春汤”。

陈三两疙瘩汤(俗称面疙瘩汤)

《陈三两爬堂》是一出临清的名剧目,“陈三两”是因每张字画卖三两银子而得名,她含辛茹苦供养弟弟和义弟陈奎进学,以图报仇雪恨,家穷没吃的,只能以水滚面疙瘩充饥,此做法流传至今。当官后,亲弟弟不认穷姐姐,义弟陈奎官拜八府巡按,将其罢职,因剧中有其姐沦为艺伎情节,因此剧目拒绝在临清上演。

秀才双清汤(俗称黄瓜鱼丝汤或萝卜鱼汤)

传说临清两个秀才,在“清和桥”上遇上一个挑着黄瓜、萝卜和鲜鱼和少妇。二人腹饥,欲讨吃,少妇道:三人各用清、和、桥为题作诗答对,一举人曰: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边水,添米便成精。另一举人曰: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去了和边口,添斗便成科。少妇曰: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去了桥边木,添女便成娇。一厨师根据此传说偶生灵感,便用黄瓜、萝卜搭配鱼做成了两道味道各异的可口汤品,黄瓜、萝卜是青色,汤清亮,谓“秀才双清汤”流传至今。

霜花白玉汤(俗称天花烩鸽蛋)

“天花”系猪脑子(可用内脂豆腐代替),打碎后如片片剪碎的霜花,熟鸽子蛋或鹌鹑蛋洁白如玉,用烹制的高汤调制而成,用芫荽略作点缀,汤清如水,味美爽口,此为临清应乐园饭店的拿手绝活。

云锦蛋花羹(发菜蛋花羹)

细如发丝的发菜、鸡蛋花和烹制的高汤,白、黑、黄相间,翻卷如云绵,色、香、味、形俱佳,使人胃口大开,此为“六聚饭店”的拿手绝活。

鸡血豆腐汤

此为“四美村饭店”的拿手汤品,用龙山野山鸡血和临清古楼豆腐坊做的水豆腐切条,再配以精心烹制的高汤,挂薄芡而成,一般吃“三鲜锅贴”必配此汤,其汤中鸡血和豆腐条红白相间,再配上绿色芫荽点缀,很是出彩。

纹丝豆腐汤

此汤是在“鸡血豆腐汤”的基础上,临清市宾馆的厨师大胆采用现代化的工具和工艺制作而成的一道创新汤品,豆腐细如发丝,红白色彩相间,形佳汤美,大快朵颐。

苦瓜里脊汤

苦瓜碧绿清火,里脊肉用油划过雪白如玉,再配以烹制好的上好高汤,从视觉上看,绿白相间,汤清见底,初品清香满口,再品微苦肉香,味美、清火、去油腻,此为临清宾馆厨师的拿手汤品。

红花玉丸金汤(俗称红花鱼丸汤)

此汤用藏红花、鱼丸、上好的高汤烹制而成。汤成金黄色,海鱼做成的鱼丸洁白无瑕,淡淡的藏红花药香,淡淡的鱼丸香,令人百喝不厌,而滋补身体,是食补的上好汤品,此汤为临清宾馆厨师所创。

酸辣醒酒汤

此汤在普通鸡蛋汤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关键就在于烹胡椒面和烹醋上,其量可根据口味的轻重来定,此汤胡椒面的糊香和烹醋香浓宜可口、除油腻、提神、助消化,酸辣醒酒,是临清厨师刻意独特改进的一道名汤。

回鱼汤

是临清的传统名汤,吃鱼时不破头尾,尽量保持鱼骨架的完整,以示对厨师的尊敬,厨师便即兴免费为客人加工一道可口的鱼汤,以示回敬,此风俗为临清仅有。此汤鲜、酸、清口、去油腻是为酒席终了的佳汤。

三.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进京豆腐乳

济美是临清城里一家酱园的名号,那酱园历史甚是悠久了,名气也大,深得本地人的信任。那个时候,我们那儿没有人知道北京城有个“六必居”,也决不相信王致和的臭豆腐会比得上济美,更别说保定府的“槐茂”和济宁的“玉堂”了。后来,济宁的玉堂酱菜不用说了,王致和的豆腐乳和臭豆腐,好像也吃到过,味道怎样呢,就不说了吧,可是以我个人私见,总还不济美的对口味。

如今想来,豆腐乳和臭豆腐,不过是底层百姓的罕物,属于寒俭一类食物。八十年代初,史铁生小说《午餐半小时》里,街道工厂的师傅们,在午餐的半小时里,吃的就是白馒头夹臭豆腐。那时铁生先生还年轻,言下似不无嘲讽之意。其实吃点豆腐乳臭豆腐,看不出有什么不好,贫寒人家,就不能有自己的快乐么。以我的经验,对食物的选择,似乎与人们体力的付出有关。日子过得悠闲自在时,则不喜质地干硬、味道浓烈食物;若体力付出的多,则就看不上稀软淡雅的东西。村里人半日的重活儿干下来,汗出过几个通身,已是腹中空空,回到家里,洗手净面,到得饭桌之前,新出笼的白面馒头,从中间轻轻裂开,将豆腐乳或者臭豆腐放进去,抹匀,然后用手捏实,这中国特色的三明治,吃起来确实让人过瘾。当然,此乃粗人的感觉,不足与绅士淑女言也。

四.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清真八大碗

说到“清真八大碗”,在临清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过几代名厨的不断创造完善,临清清真饮食逐渐形成了独立于其他菜系的“临清八大碗、九大碗”。“八大碗”即烧肉、炖肉、松花羊肉、黄焖肉、肉杂拌、清汆丸子、圈巧阁、黄焖鸡,用于喜事;“九大碗”是在“八大碗”的基础上去掉一个“肉杂拌”,添加“羊尾烩海带”和“烩全羊”,用于白事。这些传统的清真菜品都是上笼蒸的,很少动炒勺,又因回民禁饮酒,严格的说这些就是饭菜。但吃起来清香满口,一汤八味,肥而不腻。

清真八大碗是如何形成的?

“清真八大碗”是一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清真复式饭菜,它的形成源自抱碗菜,而抱碗菜的形成又与回回兵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回回兵军屯临清又与大运河有着必然的联系。军屯就是驻扎在某军事要地的屯田军队。当年,元明王朝在临清军屯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漕运,保护粮仓。据《临清州志》记载,“西域回回徙居临清”主要来源有“军籍户、侨宦、游商”,其中军籍户主要来自元代军屯(1289年)和明代军屯(1369年)。据《临清县志》记载“元代延佑三年以海口屯军隶临清万户府”。据《明史•兵志》记载,“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大明王朝为了保护临清漕运大码头,在临清设“临清卫”,其驻军级别等同于天津卫、威海卫。

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西征,征服了中亚、西亚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大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被征调到中原。这些人大部分被编成“探马赤军”(或称“西域回回兵),参加平金、征宋、统一中国的战争。按元朝对探马赤军的规定:“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大运河沿岸是这些信仰伊斯兰教军士“屯聚牧养”的重要之地。据《元史•世祖本纪》载:“河洛,山东居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而“河洛、山东”涵盖了临清境内的永济渠和会通河地域。据临清庄乡族谱记载,部分穆斯林姓氏即为“西域回回兵”的后人。

明初,以徐达和常遇春为统帅的明军南征北战。至正二十八年,这支明军“循河北上,师次临清”。徐达、常遇春系回族,其部将亦多回族。临清作为明军的征战要地,派有大批回族军士留守。据碑刻记载,临清老礼拜寺,就是由徐达、常遇春等回回教门始建,期间常遇春、徐达、胡大海率军沿运河征战临清一带,并在临清派回族将军和士兵驻守,因此,现在临清还有很多村庄仍保持着编民屯垦的称呼。比如:洪官营、陈官营、赵官营、老官营等。当时,军屯官兵被称为“军籍户”,明代的军籍是世袭的,卫所兵有定籍,兵农合一,屯守兼备,不但保证了兵源,也满足了军队的供给。随着战事的减少,社会的稳定,军屯的回回兵逐渐占籍临清,由“兵农”转为农民。

不论是元代回回兵,还是明代的回回军籍户,他们均祖居西域,饮食习惯多以牛羊肉为主。兵备战争期间,回回兵为了适应时间紧迫、行动迅速,方便快捷等军事用餐的特点,他们将穆斯林善于加工肉食的技艺运用到了战争中。回回兵预先将牛、羊肉等食物,通过炖、炸、蒸等方法,加工成熟制品,以备行军打仗之需。每到军队开饭时,火头兵架锅烧汤,将预先备好的熟制品,用热汤水一浇,便成了一份可口饭菜。这样不仅有利于行军携带,也有利于士兵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吃到适合本民族生活习惯的饭菜。而且,这样的饭菜可解决千百人同时用餐。又《民间访册》记:回回兵用饭时,每人面前放一大碗饭菜,他们以队为单位席地围聚而坐,念诵“太斯米”,“奉至仁至慈安拉之名”,“孩子啊,以安拉的名义开始,吃你面前的食物。”(《穆斯林圣训集》),抱碗而餐。抱碗菜首先在回回兵军队中初现雏形。后来,抱碗菜的加工、制作、用餐等方式在回民军籍户中流行开来,并逐渐融进了中原百姓生活习惯,由席地围坐,发展成了四方围桌的用餐民俗形式。当年,虽说桌面上放八大碗,有可能是每人一大碗炖肉,也可能是每人一大碗炖鸡,而且是每个人只吃自己面前的大碗菜。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八人八大碗同桌共餐的形式,但,八大碗之中的菜品可单、可各异、亦可重复。

经过数百年间历代穆斯林厨师的不断创新、完善,结合临清穆斯林群众的生活习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临清“清真八大碗”。寻根溯源,临清“清真八大碗”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临清穆斯林教徒勤劳、智慧的结晶。

清真八大碗有什么特点?

说到临清“清真八大碗”有什么特点,除了色、香、味俱佳外,运河文化保护协会的刘英顺老师在他的《浅谈临清清真八大碗》中写到还有0,那就是一肉二汤三滋补:

一肉。原料以牛、羊肉为主。牛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其味佳美。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等佳美食物,戒“奇形怪状、污秽不洁、性情凶恶、行为怪异等之肉”(《古兰经》)“归信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所供给你们的佳美食物”。所谓佳美食物,马坚阿訇解释说,牛羊肉就是佳美食物,其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二汤。清真八大碗属于汤菜,它很注重汤的运用,其汤有原汤、清汤、白汤。巧阁、松花、闷子佐以白汤,清氽丸子佐以清汤,烧肉、炖肉佐以原汤。清真八大碗中的汤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它们的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现代添加剂(味精、鸡精、香精、色素、酸钠、嫩肉剂等)进行调味、调色,这可称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返朴归真。

三滋补。清真八大碗不仅都是佳美的食物,而且还都具有滋补强身的功用。元代回回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羊、牛肉,温补不燥,培元固本,易筋壮骨”,经常食用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据回回典籍《天方典礼》记载“饮食,所以养性情也”,“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2008年首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其中穆斯林老人占7位。所以说,清真饮食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长寿之方。

临清“清真八大碗”菜品名称及特色

1、烧肉

特点:酸香透烂,肥而不腻。

2、炖羊肉

特色:软烂醇香,汤汁醇厚

3、巧阁

特色:香嫩松软,汤汁爽口。

4、松花羊肉

特色:味醇透烂,汤汁鲜香。

5、清氽丸子

特色:汤汁清香,滑嫩劲道。

6、黄焖鸡

特色:肉烂清香,色泽金黄。

7、里脊

特色:色泽红亮,香透滑嫩。

8、肉杂拌

特色:清香爽口,味道各异。

任何一种美食,可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与评价,然而,我认为品评一种美食,首先应该是吃文化,然后是吃技艺,最后才是吃味道。一种食品,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那它只能是一种果腹的食物,绝对称之不上美食。而,“清真八大碗”可以说是美食中之美食。我们在品尝和欣赏“清真八大碗”的同时,可以从中感受到临清穆斯林文化底蕴的深厚和饮食文化的灿烂,还可从中参悟到穆斯林做人的准则,那就是大碗中透着质朴,清香中透着率真,简单中透着智慧。可以说,临清“清真八大碗”是运河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在临清大地上和谐交融的典范,是临清运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申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章节。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去保护、去弘扬,力争让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运河古城临清有一美食名菜“清真八大碗”。

五.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尹阁下凡肉

尹阁下凡肉

什么是“下凡肉”?实际上是猪下水的巧做巧吃。

临清有名的是哪家的?临清运河南岸李廷早家做下凡肉已是四代祖传手艺,因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人们相争购买,后来大家名副其实地叫它是“下饭肉”。这“下饭肉”再配着压杠锅饼同吃,其味道越嚼越香,越品越浓。

六.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水爆肚

水爆肚

水爆肚是什么食品?就是牛的重瓣胃,经洗净加工改刀,用开水滚烫两分钟就成。加上葱花、姜末、芫荽和济美酱园的豆腐乳酱等调料,味道别具一格,脆嫩可口。

七.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大尾寒羊

临清大尾寒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尾寒羊属肉裘毛兼用型,地方绵羊品种,沿黄河故道徙入境内,集中分布在临清、冠县,其它县市亦有饲养。其品种特点是: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背毛为白色,鼻梁隆起,耳大下垂,四肢坚韧,尾呈扇状,覆盖在飞节以下,成龄羊年均产毛2~3公斤,高者达4公斤以上,无髓毛占95%,属56~58支同质半细度毛型。育肥羊屠宰率为50%左右,净肉率在35%以下,肉质鲜嫩,尾质肥大;裘皮板毛长,柔软,成缕不擀,羔皮板薄,毛密,坚实,毛腹呈螺旋型花纹,为染制多色裘制品原材料和出口商品,在国内外是场享有“珍珠隽毛”誉称

( 聊城)

临清大尾寒羊

临清大尾寒羊养殖协会

13889567

大尾寒羊(活的)

八.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丁马甲鱼汤

甲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从古至今津津乐道,以甲鱼为原料的名菜、名吃驰名中外。丁马科技聘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营养专家和中国肉类食品研究所的食品专家针对甲鱼的肉质、营养特点潜心研制出包装精致、风味十足的即食五香丁马甲鱼、酱香甲鱼腿、香辣甲鱼腿、清蒸甲鱼肉、休闲五香甲鱼肉、霸王鳖鸡、甲鱼胶鸡、甲鱼汤及速冻丁马甲鱼、甲鱼丸等营养方便食品,并由丁马公司生产出品。既满足了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又解决了家庭做甲鱼菜难的问题。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临清又一道亮丽的名食。

九.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运河什锦面

运河什锦面,通称十香面,为临清宾馆特色名吃。据宾馆饮食部厨师介绍,运河什锦面由-宴中的温面和本地民间小吃捞面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十香面,顾名思义,要先有面条,是普通的面条,一般是机械轧制而成。奢侈点的是自家擀的手擀面,和面的时候要加鸡蛋,盐,这样擀出的面条才够筋道。特别是用石磨面加工成的面条口味最佳。

十香面烹饪制作工艺流程讲究,菜码品种多,名为十样菜,其实,菜料达十八样以上,且随季节变换蔬菜。作十香面要求的刀工要好,丝、丁、沫,都是些精细活。主要炒菜有:炒茄丝、炒西胡丝、炒绿豆芽、炒韭菜、炒蒜薹末、炒菜豆角末、煎鸡蛋花;随炒菜上的小菜有:鲜黄爪丝、酱爪末、胡萝卜末、咸疙瘩末、韭菜花末;佐以小碗调味料:本地香醋、芝麻雪上盐、芝麻酱、蒜泥;还有两个卤,即西红柿鸡卤、肉卤(牛肉卤、猪肉卤)。吃的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面条滑嫩,爽口。目前,运河什锦面已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品牌注册。

十.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运河清真宴

临清回民现有1.6万人,大部分居城区,追溯其涵源,一是明初大将常遇春屯军临清,回兵营土兵爱这里民风淳朴定居于此,二是运河开通,回族同胞来临经商定居,三是部分汉族人皈依回教。数百年来,临清回汉两族团结友爱,相亲相助,共同创造了临清的繁荣。

伴随着临清繁荣,以“两把刀”闯天下的回族同胞,吸纳南北厨艺,形成高档宴席、特色小吃相结合、适合社会各阶层消费的饮食体系,成为临清运河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主菜十二道

1、醋溜肝尖:马本斋是近代著名的回民将领,曾在临清、莘县一带抗击日寇,使敌人闻风丧胆。平时,他喜爱吃的菜肴就是醋溜肝尖,意寓和朋友肝胆相照,抗日到底。

2、扒口条:扒口条是回民的特色菜,因为选料精致、烹饪考究,颇得许多帝王将相的喜爱,并在很多史料中频繁记载。因此,此菜能在全国各地流传,成为节日庆典、宴请宾朋的必备美味。

3、烤羊腿:烤羊腿是传统的清真名菜,从烤全羊演变而来。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被人们赞为“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明清时期,波斯商人往来于运河之上,犹喜食此种吃法,竟将此菜引至波斯国。

4、蒜爆肉:现代医学证明,“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临清的清真名菜蒜爆肉有力佐证了临清人讲究营养的生活方式。此菜的烹饪技艺在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和明代记载清真菜肴的书籍《事物绀珠》等书中均有详尽的记载。至明末清初,为社会广泛使用,流传至今。

5、芝麻羊肉:明代有一钦差大臣来临清视察钞关税银征收,在马祥兴洪兴楼预订了“八大八小”规格的筵席。后厨做到最后一个酥炸羊肉时,发现食油将尽,上街采购已来不及了,厨师情急生智,把羊肉粘上芝麻,用油少许,煎制后端上桌,不料非常受欢迎。后来,芝麻羊肉成了清真斋名菜。

6、炸素鹅脖: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听说临清中和园的素鹅脖很有特色,便微服前往。当康熙皇帝品尝一口外酥里香的素鹅脖后说:“此鹅脖非彼鹅脖也,味道鲜美极了。”从此,临清素鹅脖名声大震。

7、炝羊蹄筋:此菜用临清山羊蹄筋,辅以济美酱园调料制成,晶莹剔透、脆嫩爽口、富含胶质、营养价值高,深受食客喜爱。

8、西芹拌虾仁:永乐园是临清的一家百年老字号饭店。第一任掌柜是个中规中矩的人,做人清白,做事本份,买卖公平。每逢家人喜庆或节日庆祝,他总是亲自到卫运河打捞青虾,到菜园采摘新鲜的芹菜,然后下厨烹饪。此菜入口清爽,营养价值高,深受回汉民众喜爱。

9、捶鸡面:为清真特色菜之一。用鸡脯肉斩茸捶打做成,制作精细,嫩滑可口,味道独特,营养价值高,有“吃鸡不见鸡”的说法。

10、炒鸡丝:1994年,我市回民厨师刘志广参加在沈阳举办的全国民族厨艺大赛,他按传统工艺制做的炒鸡丝和捶鸡面、炸素鹅脖、扒肉条获大奖。炒鸡丝称为临清保留菜肴。

11、醋椒鱼段:明洪武元年七月,明代开国元勋常遇春屯兵临清,偶感风寒,身体虚弱。回兵营为他做出醋椒鱼段这道菜,常遇春食用后,食欲大开,身体慢慢恢复过来。他称醋椒鱼段为开胃菜,能强身健体。于是,这道菜在临清及运河沿岸其他城市名扬数百年。

12、鸡蛋松:为一道甜菜。味道鲜美,口味独特,老少皆宜。

二、小吃

水爆肚:临清地方特色小吃。牛百叶洗净在滚水中氽熟,配以调料,鲜香脆嫩回味无穷。北京有名的“爆肚冯”即是临清后人,其七世孙面对国外快餐的进入,组织北京名吃传人建成北京“小吃一条街”,很是火爆。

炖全羊:临清地方特色小吃。回民小本经营者,用挑子一头挑热锅老汤,一头挑木柜盛放的熟羊下水,可供客人随意挑选入锅,热后食用。在河边、路口经营,常至深夜。冬夜寻着昏黄的灯光,迎着扑鼻的香气,喝上一碗滚烫的全羊汤,真有说不出的舒坦。北京炖羊杂即临清炖全羊,为临清人初始经营。

三、汤六道

1、羊肝名目羹

食羊肝可以名目,加上临清汤特有的风味,此汤既有营养又味道独特。

2、冬瓜四宝:用冬瓜、虾仁、海参和蟹肉切丁熬制,汤汁肥美,入口醇厚,富有营养。

3、香椿烩鸡丝

肉丝雪白、汤清沏见底,几片香椿叶漂在汤中,宛若春意,清香溢口。相传乾隆微服临清巡察,偶遇村姑孙碧玉,该女曾为其做此汤,后该女被钞关税监之子所害,乾隆为其报了仇,当地为避名讳建一“避雨亭”,后故宫仿样建此亭,御赐雅名,“天地一家春”。为纪念村姑特将此汤命名为“天地一家春汤”。

4、萝卜鱼汤

又称秀才双清汤,传说临清两个秀才,在“清和桥”上遇上一个挑着黄瓜、萝卜和鲜鱼和少妇。二人腹饥,欲讨吃,少妇道:三人各用清、和、桥为题作诗答对,一举人曰:有水也念清,无水也念青,去了清边水,添米便成精。另一举人曰:有口也念和,无口也念禾,去了和边口,添斗便成科。少妇曰:有木也念桥,无木也念乔,去了桥边木,添女便成娇。一厨师根据此传说偶生灵感,便用黄瓜、萝卜搭配鱼做成了两道味道各异的可口汤品,黄瓜、萝卜是青色,汤清亮,谓“秀才双清汤”流传至今。

5、酱闷豆腐

将闷制好的豆腐切成条状,加以佐料制成,营养丰富,味道独特。

6、黄瓜杏仁汤

黄瓜切丝,加入杏仁,绿白相间,汤清见底,清香满口,味美、清火、去油腻,为宴席上不可缺的清口汤。

三、主食

1、清真八大碗:包括烧肉、炖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黄焖鸡、黄焖肉、肉杂拌,是回族同胞结合当地饮食习惯而形成的独具临清特色的清真饭菜,是临清回汉饮食文化融合的结晶。2007年5月被省烹饪协会评为山东名小吃。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先生犹爱食之。

2、窦家包:又称灯笼包,1866年由窦廷栋所创。窦家包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个匀馅大,松嫩爽口易消化。张自忠将军在武训学堂举行宴席时指名吃窦家包,成为佳话。修建先锋桥时,徐学敏煎包传人曾煎制窦家包,吃得前苏联专家手舞足蹈,连声叫好。

3、烧饼夹肉:为临清特色清真小吃之一。在烤熟的烧饼内加上熟牛或羊肉即可食之,或者再回炉稍烤一会儿,味道更好。其特点是皮酥肉香,口味浓香。

4、锅贴:“锅贴”是临清清真宴中的风味名吃。锅贴的制作堪称一绝,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鲜香扑鼻,很是诱人。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