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庆阳的特产桂花杏脯 庆阳杏脯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庆阳的特产桂花杏脯 庆阳杏脯图片更新时间:2022-05-25 01:48:57

一. 江苏省 苏州 常熟 桂花栗子

在风景秀丽的虞山脚下,盛产珍品虞山桂花栗。常熟素有栽种桂花树的习惯,每到中秋时节,家前屋后桂花盛开,村村寨寨浓香扑鼻。这时栗子也渐渐成熟。桂花栗子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糖分,营养价值很高,既能亦生吃,可煮熟吃,生食香甜脆嫩,熟食则甜糯细腻,满口桂香。若把它做成花栗羹,便是一只香甜爽口的佳肴;若用它烧鸡,则鸡烂栗酥,味道入骨,是老少佳宜的名菜
( 常熟)

二.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庆阳豌豆粉

豌豆粉为庆阳,采用优质豌豆为原料,精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营养丰富,据专家化验分析每百克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20.3克、含钙170毫克、碳150毫克及其它微量元素,且香味浓郁,纯正,老少皆宜,是馈赠亲友和旅游食用之佳品。

豌豆也是杂粮里面颇具营养的一种食品,而庆阳的豌豆更是独具特色,除了颗粒饱满、品种繁多之外,又因为庆阳地区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原因,所产的豌豆气味香甜、营养丰富,有人体需要的蛋白质、钙、磷及微量元素。尤其是用新鲜优质的豌豆精制而成的豌豆粉,不论是做汤或者做主食辅料,食用后都感觉香气浓郁,甘味冗长,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很“给力”。所以,豌豆粉近年来是餐桌上食用和招待亲朋的上等佳品。

三. 广西 桂林 秀峰区 桂花酒

桂花酒酿造历史悠久,现有桂林牌和吴刚牌两种。桂林牌桂花酒由桂林酿酒总厂生产,属花、果配制甜型低酒度露酒。以本地桂花、山葡萄为原料,经浸泡、蒸馏、调整、陈酿、过滤而成,酒度15°~20°。色泽浅黄,桂花清香突出,并带有山葡萄的特有醇香,酸甜适口,醇厚柔和,余香长久。常饮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1984年和1989年分别被评为广西优质酒和优质食品。吴刚牌桂花酒由桂林市临桂桂花酒厂生产,以优质大米和鲜桂花为原料,采用双蒸复酿工艺精制而成。酒质清澈透亮,口感醇和爽净,既有三花酒的特色,又有桂花的芳香,回味悠长,酒度有38°和50°两种。

生产制作

桂花酒的制作

先制成白酒,装甏伏酒,伏1—3年时间,一般隔年上市。上市前,用鲜桂花浸成桂花露,渗入白酒,酿成桂花酒。常熟桂花酒留下了翁同龢的“带径锄绿野,留露酿黄花”的佳句。随着酿酒工艺的改进,桂花酒具备了“品质优,酒度低,色泽美而透明,酒味香而甜醇,一年四季可饮,男女老少皆宜”特点,成为品饮、馈赠的佳品。

制作桂花稠酒的好方法

一、泡米:清水入缸,淹没江米,木瓢搅拌使脏物上浮撇而弃之。四时为宜。

二、蒸米:上笼,烧大火,熟烂达八成,离火,浇水,先米中间后笼周围,温度降至三度以下即可。

三、拌曲:平散摊开在案,撒曲面,拌,需均匀。

四、装缸:先置木棒一个,于缸中心,将米从四周装入轻轻拍压,后木心转动抽出,口成喇叭状。白布盖之,再加软圆草垫,保持三十度温,三天后酒醅即熟。

五、过酒:将缸口横置两个木棍,铜丝萝架其上,萝中倒多少酒醅,用多少生水几次淋下,手入酒醅中转、搅、搓、压,反复不已,酒尽醅干。

酒中放冰糖,蜂蜜,加桂花,加热烧开。

一般酒澄清,此酒粘稠,一般酒辣辛,此酒绵甜。乡民能喝,市民能喝,老人能喝,儿童能喝,男人能喝,女人能喝,健胃、活血、止渴、润肺。相传太白饮此酒,成诗百篇。故历来文人到长安,专饮桂花稠酒。今有一学子欲做诗人,每次到酒店大饮觅灵感,但三碗下肚,则大醉,语无伦次,不识归路。

功效

该酒香甜醇厚,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的功有。桂花酒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祖国医学中有花疗的理论实践,桂花酒就是典型的实例。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五. 浙江省 杭州 西湖区 西湖桂花

桂花为杭州市花。杭州西湖栽植桂花盛于隋、唐之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 《忆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寻桂子”之句。桂花产于西湖的有金桂、丹桂、银桂、四秀桂 多种。西湖桂花,不仅可供观赏,且有经济价值。金桂、银桂香气浓郁,是加工调味品 的天然原料。桂花经加工腌制,胖和白糖,成了杭州市场上常见的“西湖糖桂花”,为西湖风味土产之一种。

六. 北京市 昌平 桂花陈酒

历史:莲花白酒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距已有400多年历史。据近人徐珂编《清稗类钞》中记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赏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到了清代,莲花白酒的酿造采用万寿山昆明湖所产白莲花,用它的蕊入酒,酿成名符其实的“莲花白酒”。配制方法为封建王朝的御用秘方。清朝咸丰皇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日渐不支,很难料理国事。经吕太医诊脉,服药后不见好转。咸丰心中闷闷不乐,慈禧也感到忧愁。一太监向慈禧进言:“用白莲池内所产白莲花,加药料酿酒乃古传莲花白酒。此酒滋阴补肾,和胃健脾,舒筋活血,祛风避瘴气,不妨请皇上一试。”慈禧来到藕香榭白莲池,只见万朵白莲竞相开放,十分欢喜,即命众太监采其蕊,制为佳酿,进于皇上。咸丰饮后,数月后病愈。咸丰甚喜,盛赞莲花白酒为“酒中之冠”。自此以后,莲花白酒成为宫廷御膳滋补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莲花节,咸丰皇帝即在万寿山藕香榭白莲池旁用此酒宴请皇亲国戚、有功大臣,纳凉消夏。后来,发展到皇亲、王府,继而流入民间。1790年,京都商人获此秘方,经京西海淀镇“仁和酒店”精心配制,首次供应民间饮用。特点:莲花白酒属于高级滋补酒,是北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著名佳酿之一,酒性柔和,芳香宜人。工艺:1959年,北京葡萄酒厂搜集到失传多年的莲花白酒御制秘方,按照古老工艺方法,精心酿制 成功。莲花白酒是以昌平酒厂生产的优质高梁酒为基酒,加入当归、熟地、黄芪、砂仁、何首乌、广木香、、丁香、川芎、牛膝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进行蒸、炼、调配,入瓷坛密封, 陈酿而成。奖项:1924年,在全国铁路展览会上获得超等奖状;1979年和1985年,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上,均被评为国家优质酒;1984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金杯奖。( 北京)

七. 广西 桂林 永福 永福桂花橙

产于广西永福。

该甜橙叶子与桂花树叶相似,果实呈桂花黄,皮薄子少,肉质脆嫩,汁多清甜,具有桂花芬香,故称为桂花橙。有关科研部门用它与广东新会橙等对比化验分析,发现桂花橙皮最薄,种子粒数最少,可食部分最多,果汁量最高,而且果汁一点不酸。

永福桂花橙具有开胃、帮助消化、提神醒脑的作用。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桔皮甙、橙皮甙、陈皮素、柠檬酸、果糖、葡萄糖和挥发油等,利尿、止咳生津,对身体虚弱、热病后液不足,以及患有高血压、血管硬化症、冠心病等有一定的疗效。


八.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庆阳饸饹面

庆阳的饸饹面,又0子面,俗称喝汤,是陇东地区民间大部分人家过红、白喜事用来招待客人的一种面食。其汤是用热油把干辣椒面和萝卜切成的小丁儿炒出香味,放入葱、蒜、姜、大香等调料再炒一下,最后下肉丁炒熟备用(俗称“臊子”)。把炒好的臊子装入锅内,稍加点豆腐丁,倒入开水,用文火慢慢煮透。这就叫“调汤”。制作者用饸饹床子(做饸饹面的工具,有漏底)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饸饹床子里,挑选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等到面煮熟后有村里做饭好的妇女捞出来,用清水过滤后,浇上提前做好的汤,就可以食用了。再配有各式各样的小菜,常见的有韭菜,萝卜丝,黄瓜,还有泡菜等,农村人俗称“菜碟子”,味道会更可口。

九.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