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淮北十大特产是什么 淮北十大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淮北十大特产是什么 淮北十大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4-19 00:15:54

一.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南坪响肚

     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用新鲜的猪肚,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这里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肚。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婆家人就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肚,炖成汤喂给她喝,猪肚汤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响肚”为招牌菜的饭店。

二. 安徽省 淮北 杜集区 淮北石榴

淮北石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石榴:性味甘、酸涩、温,具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等功效。石榴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要高出一二倍。针状枝,叶呈倒卵形或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多为橙色,亦有黄色和白色。浆果近球形,秋季成熟。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三. 安徽省 淮北 烈山区 塔山石榴

塔山石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塔山石榴种植迄今已有千年历史,在塔山万亩石榴园内,至今仍有明清时期的古石榴树千余亩。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石榴产业,被评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其中,“塔仙”牌软籽石榴荣获2007年北京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金奖,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获“安徽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据了解,淮北市烈山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仅使过去“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塔仙石榴畅销京、沪、苏、豫、鲁等10多个省市,而且使石榴的销售价格也比过去翻了几番。群众尝到了发展石榴产业的甜头,种植石榴的积极性日渐高涨。截至目前,烈山区石榴面积已扩大到近6万亩,石榴产业富民支柱产业。

塔山石榴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宋疃镇、古饶镇3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塔山石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批复》,淮政秘〔2012〕99号 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307-2002《塔山石榴》

一、品种

软籽1号、软籽2号、软籽3号、青皮甜、塔仙红、大红软、青皮软籽及其优系。

二、立地条件

土壤类型为石灰岩或紫红色页岩,土壤质地为砂壤,pH值为7.0至7.8,有机质含量≥1.5%。

三、栽培管理

1.繁殖:从规定品种的优良母株上采取一年生健壮枝条,扦插繁殖。

2.栽植:栽植时间为每年3至4月份。

3.栽植密度:平地每公顷栽植株数≤835株;山地每公顷栽植株数≤1250株。

4.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每年每公顷施充分腐熟有机肥≥37.5吨。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果实采收

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石榴籽粒饱满,呈白色或红色时开始采收。不同品种开始采收的具体时间为:

1.软籽3号:9月中旬。

2.软籽1号、软籽2号:9月下旬。

3.青皮甜、塔仙红、大红软、青皮软籽: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感官指标

品种名称 果 皮 籽 粒 口 感

软籽1号 皮薄,成熟后阳面古铜色 包色有红色针状晶体 种核软、可食、品质上等。

软籽2号 较厚光洁青绿,红晕明显。 籽粒红色,针状晶体明显。 种核软、可食、品质上等。

软籽3号 果皮较薄青黄色。 籽粒绿白色,可见辐射状晶体。 种核绵软、品质佳。

青皮甜 果皮厚、果面光滑、表面青绿色,向阳面捎带红褐色。 籽粒鲜红或粉红色、透明。 味浓、味甜微酸,汁多。核半软籽。

塔仙红 表面光亮、果皮呈鲜红色,向阳面棕红色,较软,并有纵向红线,条纹明显。 籽粒呈水红色、透明。 汁多、味酸甜,初熟时有涩味,存放几天后涩味消失。

大红软 果皮粉红色,阳面紫红色,有星状果锈。 籽粒淡红色,核半软。 味酸甜,无涩味,口感好,风味佳,品质上等。

青皮软籽 果皮青黄色,阳面红色或淡红色,皮薄。 籽粒马齿状,籽粒大,红白色,核小而软。 果汁多,甜味浓,品质上等。

四.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五香大头菜

临涣五香大头菜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的。濉溪临涣五香大头菜,呈黑色发亮,内外一样,久贮不变质,香入其内,时长味高,四季食用皆宜。

五香大头菜的原料系用当地人称作腊疙瘩(苤蓝)的蔬菜。鲜腊疙瘩个大,浑圆。选料是,一般挑选0.5—1市斤重的为宜。腊疙瘩要求新鲜、不冻、不坏、不糠,无疤、无夹。在制作时,先将鲜腊疙瘩去皮破开,然后入缸腌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回卤两次,翻缸出晒。完成工艺流程需6个月,每次回卤均需加用糖色食盐,然后加上一定比例五香粉,经炒食盐拌匀,装入缸内密封,需一个月时间待辅料渗透后,方可出售。

五.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宿半夏

【宿半夏】我市濉溪县的名品,不仅是药汤剂的原料,也是部分中成药品丸剂和露剂的主要成分之一。

六.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土型西瓜

土型西瓜 产于濉溪县土型,闻名淮海地区,风销淮北。徐州、蚌埠等地。该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动裂开,瓜瓤突起,不可复合。品种有青核杉1纹、手中条、大毛秧、季子灰等。主要品种是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为椭圆形;皮青绿色,有细网纹,厚约1厘米;瓤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培面积约300亩。

七.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酱包瓜

临涣酱包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清末有诗人题诗赞日:“瓜风送香气,蜂蝶乱飞云,食之包瓜后,忘却故乡人。”

临涣包瓜系选用优良的包瓜(原名女儿瓜)精制而成。包瓜春季播种,6月底7月初采搞活,筛选1至1.5市斤丰满滑润、老嫩适中的鲜瓜,随采摘随加工,不过夜,以保持瓜的鲜度和脆嫩。制作时将鲜瓜切盖去瓤,人缸初腌,日晒夜露30余天后复酱(一层瓜一层甜酱),培40天后制作成琥珀色的瓜壳待用。然后将加工好的酱杏仁、酱花生仁、酱黄瓜、酱品兰、酱苔、酱生姜、酱培瓜、咸豆角、石花菜、陈皮等10余种优质酱菜配料切碎调配,装人酱培成熟的瓜壳内,盖上瓜盖其成品色泽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咸甜适度,酱味浓郁,南北皆宜。

八.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濉溪酱包瓜

濉溪酱包瓜首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

清香可口的酱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种味道鲜美的细菜,甜、咸、酸、辣、香诸味俱全。吃起来酱香浓郁,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 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九. 安徽省 淮北 相山区 捞虾饼

小虾和稀面、调味放到热油里炸的圆饼,味道很鲜,不错。

十. 安徽省 淮北 相山区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源于哪个年代,谁是创始人?据如今的耄耋老人说,从他们刚记事时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吃过硬面大卷,看到有人在集上卖。至于说起源何时,众说不一。有的说上百年,也有的讲几百年。虽说不确切,但它与百善是古隋堤故道、淮北的交通要道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古镇过往客商行人多,饮食不可少,便催生了硬面大卷。据此推测,百善硬面大卷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是可信的。谁是创始人已无法考证,只知近代百善集的谢、刘二姓制作硬面大卷的居多。

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艺相当繁杂。往年没有磨面机,石磨推出的小麦面粉,头破面要用铜丝罗二遍,使面粉又白又细,做出的大卷才能光亮不走形。当天早上能上市的大卷,头天晚上就要开始和发面,凌晨2点就得起床开始颤面。颤面时撒一层干面,把干面颤进发面后,再撒一层干面,再继续颤。这样要反复六七遍,直至把面颤得提起来不下坠,放下来不走形为止。颤面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又要把握面的干湿软硬程度,是制作硬面大卷的关键技巧。为减轻双手颤面的劳动强度,有人发明了在面案一头栓根木棒,把面放在棒下,用双手压木棒颤面的技巧。颤面工序完成后,接着要做出一排排上圆下方的“馍基子”,用锋利的菜刀快速切出个头均匀的大卷。大卷入锅几分钟后,要开锅盖查看,发现走形的要及早整形,然后烧旺火,一气呵成。

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解放前夕,百善是淮海战役南(双堆)北(陈官庄)战场的后方医院,流动人员多,大卷销量大,每天有百余个大卷馍巴斗上市。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过后,蒸硬面大卷的也有上百户人家。0开始后,割资本主义尾巴,不让蒸硬面大卷,市面上几乎绝迹。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硬面大卷又走俏于百善街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制作大卷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在百善集只有谢法兵一家独家经营。究其原因,一些老者说,往年蒸大卷只是混口饭吃,赚个下面麸皮养家糊口。如今生活好了,经商门路广了,谁还干那又出力又不赚钱的手艺呢。看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