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建宁县有什么文房特产 建宁红军村必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建宁县有什么文房特产 建宁红军村必买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5 00:43:10

一. 福建省 三明 建宁 建宁通心白莲

建宁通心白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宁通心白莲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域范围

福建省建宁县行政区域内,包括金溪、濉城、溪口、里心、黄埠、客坊、黄坊、溪源、均口、伊家十个乡(镇)

建宁通心白莲,俗称建莲,历史上被誉为“莲中极品”,历代被列入进贡珍品,古称“贡莲”。

建宁县是建宁通心白莲的原产地,种莲历史悠久。五代梁龙德初(公元921年),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白莲池。

清代,建宁通心白莲已闻名遐迩,尤以产于西门外池的建莲为莲之上品,自古属朝廷贡莲。

据清乾隆《建宁县志》卷三“池井”篇中云:“西门外池—百口种莲,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时,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文学巨著《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及建宁通心白莲。

建国十周年时,建莲曾晋京呈送毛主席,毛主席欣然接受,至今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还珍藏着0中央办公厅的收条。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我国,国宴上的一道甜点就是“冰糖建莲”。

1995年3月,建宁县被以农业部牵头的首批百家中国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建莲之乡”。

二. 福建省 三明 建宁 建宁水稻种子

建宁水稻种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宁水稻种子是福建三明建宁的。

建宁县在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以来,该县的水稻制种面积基本都稳定在12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2500万元以上,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的10%,已累计生产杂交水稻种子3亿公斤以上。目前,已有湖南隆平、北京金色农华、中种农嘉集团等67家种业公司在建宁办理了生产许可证并建立稳定制种基地。水稻种子除了销往全国16个省(市、区)水稻产区以外,还有销往印尼、孟加拉、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为稳定国家及世界粮食安全生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进一步提升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科研和管理水平,该县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建宁县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制定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的县。在规划中,提出了把该县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基地的总体目标,明确建设“一园一站四个示范基地”的重点任务,“一园”: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园,“一站”:专家院士工作站,“四个示范基地”: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国杂交水稻育种制种科研和培训示范基地、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

三. 广东省 肇庆 广宁县 广宁竹

广宁县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享有这一盛誉的县份。广宁地处粤西北部,绥江中游,属南亚热带北缘,环境气候非常适宜竹类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据有关专家对在广宁境内挖掘出土的文物(战国晚期墓葬群中的青铜竹刀及竹织盛器)的考古鉴定,广宁已有2000年以上的竹子栽培和利用历史。

广宁县竹子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据1988年广东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调查,全县竹林面积94.11万亩,为全国平均每个县(市)2.7万亩的35倍,占广东省(含海南)竹林面积338万亩的36%。全县境内均有竹子种植,水平颁从绥江河畔至西北部山地,其分布中心区以绥工沿岸为主轴,称“绥江竹子走廊”。古水、洲仔、南街、横山、石涧、排沙、宾亨、五和等8个镇和坑口镇南商是竹子主产区,其它乡镇的河流沿岸及大部分山地都有连片的竹林。垂直颁从海拔35米的县城至县境最北部罗壳山(海拔1339米)群山之一------海拔879米的锅笃顶,均有竹子生长。1934年,德国林业专家阿普罗到广宁考察后写的《广东省广宁县森林调查报告》中道:“沿江(河)上游之冲积地,为稠密之竹林代田矣。又渐上游,则竹之种植益向山巅扩张,而与马尾松、荷木树混交,林木密度渐浓,各种树木亦皆繁茂。”可见广宁境内竹子生长之广泛,不愧“竹子之乡”美称。

广宁竹子种类较多。清道光四年(1824)《广宁县志》中记载,竹类品种有:筋(簕)竹、观音竹、青皮竹、撑篙竹、苦竹、铁篱竹、佛肚竹、文笋竹、搓(茶)杆竹、大头竹等。据1988年林业部门调查,全县竹子种类有14属55种(其中新发现12种),约占世界现有竹种72属1000多种的19.4%和5.5%,占中国现有竹种42属400多种的33.3%和13.7%,为广东省现竹种21属132种的66.6%和41.6%。青皮竹是广宁最主要竹种,占全县竹林面积的84.4%,也是全国青皮竹中心产区,故又称“广宁竹”。

广宁竹类从用途上主要分为五大类(有些竹类有多种用途):(一)用材竹。有青皮竹、崖洲竹、毛竹(楠竹、茅竹)、撑篙竹、泥竹、茶杆竹、青篱竹、吊丝竹、木竹、麻竹、簕竹、皱耳石竹、硬头黄竹、车简竹、大眼竹、箬叶竹、伞柄竹、托竹、硬颈黄竹等。(二)蔑用竹。有青皮竹、崖洲竹、粉单竹、泡竹等。(三)笋用竹。有大头典竹、蒲竹、癫仔竹、麻竹、文笋竹、簕竹、淡竹、甜笋竹、吊丝竹、车简竹、苦竹、黄麻竹(四季竹)等。(四)藩篱竹(护岸、围园)。有小簕竹、油簕竹、棱枝篱竹、甜笋竹、尖头青竹、沙竹、满山跑、望杉竹、癫仔竹、伞柄竹、水竹仔、托竹、篱竹等。(五)观赏竹。有观音竹、吊丝竹、粉单竹、佛肚竹、孝顺竹、紫竹、紫斑镰序竹等。

四.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枸杞芽

枸杞为宁夏“五宝”之首,是宁夏农业第一战略性主导产业。无果枸杞芽是由科研人员历时7年研制而成的。它不开花,不结果,大部分营养成份都囤积在嫩芽之中,食用部位正是其嫩芽。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甘肃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检测表明,其营养成份总含量达到总重量的73.7%以上,在已查明的人类可食食物中综合营养成份含量最高。具有保护人体心血管系统,预防动脉硬化,延缓衰老,抗肿瘤、抗疲劳和抑止血糖上升等作用。主要产品有无果枸杞芽茶A、B、C、D、E、F等系列,脱水无果枸杞芽,速冻无果枸杞芽等。产品已行销全国各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为了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无果枸杞芽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成员收入,中宁县维民枸杞芽合作社于2005年2月成立。目前,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无果枸杞芽种植收购合同,培育发展绿色无果枸杞芽种植基地2000多亩,涉及中宁县5个乡镇29个村的1568户农户,发展合作社员260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

五. 甘肃省 庆阳 正宁县 正宁香菇

正宁香菇

食用菌生产是我县2001年从河南西峡考察引进、试种成功,2002年在全县推广种植的一个绿色无公害新兴产业,近年来,在省市财政、农发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创办了西龙食用菌开发公司,高薪聘请河南西峡食用菌工程师和杨陵农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技术员各1名,培训技术骨干26名,购置了粉碎、灭菌、烘干、接种等设备,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合同种植、订单生产、包收包销、抓点带面、稳步发展,使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

六.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碾馔儿

“碾馔儿”是宁夏回民喜欢的一种小食品。

做法是将籽粒饱满的青稞穗摘来,装入毛线口袋里反复甩拌,去掉耙麦芒、皮壳。然后放入大锅中爆炒,炒成能吃的“青籽儿”,再放到筐箩里,揉搓筛簸,吹去灰尘及薄皮壳儿,放入石磨上推碾,磨两遍,变成青绿色粉条状食品,这就是宁夏回民的“碾馔儿”。食用时,加盐、醋、油、辣汤等调味品,就食酸菜,拌以蒜瓣。

“碾馔儿”的特点:翠绿松软,清香好吃。有的回族群众磨下的碾馔儿吃不完,晒干冬天吃。用开水浸泡,稍带酸味、味道很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葡萄糖和其它维生素。宁夏回民还用干“碾馔儿”医治痢疾和消化不良等疾病。

七.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中宁蒿籽面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这是流传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一首民歌,歌中描述的就是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宁蒿籽面。

蒿籽面是一种民间特色小吃,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曾广泛流传于宁夏中卫、中宁一带。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蒿面子、精盐和香油等,面粉里掺入少许当地野生植物蒿草籽研磨成的粉,和面的水中加一点当地发酵面粉时使用的碱精粉,将面和好后反复醒揉多次,擀成直径一米左右的极薄的面张,待煮面时按折扇式叠好,用刀切得细如粉丝一般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熟捞出,将豆腐、黄花菜等多种蔬菜切丁制作出的汤菜调入面碗里即可食用,口感爽滑劲道,汤料香气扑鼻,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八. 福建省 三明 建宁 建宁黄花梨

建宁黄花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宁黄花梨是早熟梨中精品,如今每到夏季黄花梨成熟时,每天都有数百辆大大小小的车辆把建宁黄花梨运送到福建和广东、浙江等省内外大中城市销售,每年产量约7万吨。

黄花梨产业崛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据统计,1977年全县果树面积仅1454亩,产量约3890公斤。改革开放以来,建宁县立足山地、气候等资源优势,连续四次邀请专家对原先从浙江农业大学、杭州市钱江果园等单位引进的黄花、杭青、新世纪、二宫白、晚三吉、菊水等16个试种品种进行鉴评,最终黄花、杭青、新世纪等5个优良品种落户建宁。黄花梨由于果肉白色,肉质细脆,汁多味甜,品质上乘,深受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堪称南方早熟梨中的精品。

为调动广大干群发展黄花梨的积极性,建宁县在资金借贷、苗木扶持、山场审批等方面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不断壮大基地规模,为黄花梨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形成了以黄花梨为主,猕猴桃为辅,其它果类相搭配的果类布局,黄花梨及猕猴桃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均居全省首位,特别是黄花梨,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黄花梨生产基地。2000年建宁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黄花梨之乡”称号,2005年建宁县被授予“中国梨产业龙头县”称号,梨产业已成为建宁县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果树面积达11.6万亩、年产鲜果7.2万吨,实现产值1.54亿元。

为促进建宁县果业由资源依附型向智能型转变,相继成立了果树研究所、猕猴桃试验站,建立高圳果树示范场等科研示范机构,同时与浙江农业大学、省农林大学、杭州市果树研究所、省农科院果树所、省农业厅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进行纵横联合,先后开展了“优质早熟梨新品种选育”、“黄花梨高接授粉花枝技术研究与推广”、“梨产期调节技术”、“黄花梨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课题攻关,并在生产中示范推广,成效显著。其中黄花梨品种推广项目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推广二等奖;黄花梨高接授粉花枝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已得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确认通过,并发布实施,同时也填补了福建省标准制定领域里的一项空白。

为缓解黄花梨集中上市压力,县里从种植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气候、资源、市场分析,确立了“调早、调优”结构调整方向,采取高接换种,压缩“黄花”面积,扩大“翠冠”、“清香”等优质早熟梨面积规模,依托县《黄花梨标准综合体》全面规范栽培技术,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以“翠冠”为主的早熟梨基地建设,当前全县“翠冠”累计推广面积达4.5万亩,占总面积40%以上。“翠冠”梨具有上市早(6月25日左右),价位好(批发价达3-3.6元/公斤)的优势,提高了果农收入。

为满足人们对果品安全、品质的要求,依托《黄花梨标准综合体》,通过黄花梨专业合作社、果树示范场等组织机构,构筑“标准+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全力抓好标准实施和品牌创建。2002年建宁黄花梨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县建立黄花梨无公害或绿色基地2.1万亩。通过品牌示范带动、提升黄花梨果品质量和开发精品果,黄花梨不仅实现了“以季以量取胜”全面稳固东南沿海各大中城市等非产区市场的目标,还“以质取胜”打入了杭州、南京、上海等产区市场。

建宁黄花梨产地范围为福建省建宁县现辖行政区域。

信息来源:建宁新闻中心

信息来源:建宁新闻中心

九.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中卫山羊

中卫山羊体质结实,体型中等大小,身短而深,近似方形。头清秀,鼻梁平直,额部有一束丛生长毛。背平直,四肢端正,蹄质结实,体躯各部位结合良好。公羊有向后上方、向外伸展的捻曲状大角,前躯发达,雄性强。母羊有向后上方弯曲的镰刀状角,无角者甚少。毛色以纯白为主,被毛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粗毛光泽悦目、有浅波状弯曲,毛长达10厘米左右;内层由柔软纤细的绒毛和极少量银丝样光泽的两型毛组成。

初生羔羊全身披覆波浪形弯曲的毛股,生后35天毛长达到7厘米,弯曲部分约占毛股的1/2~2/3,形成美丽的花穗,遍布羔羊体躯,且主要部位表现一致,花案清晰,光泽悦目,色白如玉。

中卫山羊生后6月龄以前体重增长迅速,6月龄至1.5岁时生长缓慢。公羔初生重2.60±0.31千克,母羔2.43±0.38千克;公羔35日龄活重5.57±1.0l千克,母羔4.80±0.56千克;公羔断奶重10.5±1.61千克,母羔10.21±1.42千克;公羊1.5岁重15.94±2.91千克,母羊13.79±2.69千克;成年公羊体重30.16±5.34千克,母羊23.23±3.64千克。成年公羊体高59.04±3.95厘米,体长65.31±4.87厘米,胸围74.91±4.49厘米,成年母羊依次为55.52±3.59厘米、63.90±3.89厘米和69.42± 5.35厘米。

中卫山羊公羊5月龄、母羊5-6月龄达到性成熟期。初配年龄公羊为2.5岁,体重达到30.16± 5.54千克;母羊为1.5岁,体重达到13.79±2.69千克。公羊3-4岁配种能力最强,母羊3~5岁繁殖能力较高,母羊一般可利用到6~7岁。

中卫山羊配种旺季在每年的7~9月份,发情周期14~16天,发情持续期24~48小时,怀孕期150天左右,产羔率103.95%,双羔羊仅为2.2%。羔羊一般6月龄断奶。

中卫山羊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膻味小。8月龄羔羊体重14.93±0.65千克,屠宰率44.36%±1.45%,胴体重6.68± 0.29千克,净肉率为75.36%±1.38%。强度育肥2个月后,体重达到24.23±0.57千克,屠宰率为58.47%±l.03%,胴体重14.48±0.58千克,净肉率为85.76%± 0.78%,料重比为4.5:1。淘汰母羊在放牧不补饲的条件下,平均体重为11.72±0.92千克,屠宰率为37.48%±0.92%。35日龄羔羊平均胴体重为2.33±0.35千克,屠宰率为50.53%±2.00%。

沙毛皮是羔羊生产后35天左右、毛长达7厘米时所宰剥的毛皮,皮板质地柔软而致密,平均面积为2171.39±414.01厘米2,每张皮重0.52±0.11千克,皮板厚度为0.66±0.04厘米。毛股弯曲数3.28±0.76个,具有弯曲多、花穗美观、毛股紧实,轻、暖、柔等特点,可与宁夏滩羊二毛皮相媲美。

中卫山羊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剪毛抓绒一次,幼年公羊粗毛产量为0.18±0.04千克,绒产量为0.20±0.04千克;幼年母羊分别为0.18±0.04千克和0.22±0.04千克;成年公羊分别为0.27±0.08千克和0.24±0.06千克;母羊分别为0.20±0.05千克和0.17±0.06千克。

中卫山羊绒毛纤细柔软,色洁白,细度为14.17±0.98微米,伸直长度7.20±1.13厘米,绝对强度3.07±0.27克,伸度39.18%±1.94%。被毛中粗毛和绒毛的重量百分比为75.86%和24.14%,粗毛细长,具有真丝样光泽,其中有77.33%的无髓毛强度好,粗毛细度为51.28±11.52微米,伸直长度为18.82±1.14厘米。由于该羊粗毛的组织结构、理化性能与安哥拉山羊毛相近,所以粗毛属马海毛型。

十.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宁夏石烤羊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调料:丁香(4克) 胡麻油(200克) 桂皮(3克) 花椒粉(8克) 料酒(25克) 胡椒粉(3克) 盐(12克)

制作:

1. 祁连山石板一块,厚约2 厘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烧热,擦油;

2. 将去骨羊肉洗净,片成薄片,贴在烤热的石板上,用瓦盆扣盖上面;

3. 将各种调料研成碎末,加食盐和料酒搅拌均匀;

4. 当羊肉每烤7~10 分钟时,起盆将调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黄色时,盛盘乘热食用。

在中国烹任史上,上古之时用火熟食,以“石烹法”为最古。“石烹法”的时代当在陶器出现之前,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石器做成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也包括“石上燔谷”,是以火烧石而熟食的原始烹饪方法。《古史考》云: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据有关史料称,石烹法有二:一是将烧热之石块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水沸再使食物熟之。二是将石烧热,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西夏石烤羊”就是用第二种方法。这种隔石而烤烙的方法传热较均匀,风味独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遗风,至今犹存,来西北观光者无不争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