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南充啥特产 四川南充最有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南充啥特产 四川南充最有名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8 15:02:50

一.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阆中三绝汤

三绝汤是近年来新创制出的一道风味菜品,现在很多阆中酒店都有这道菜。它的做法是:首先将牛肉切成小方块,将蒸馍切成小方块,并在油中酥一酥,使之颜色金黄,而又坚硬。配之高汤,根据不同客人加醋,1火煮沸即可。就做成了又香又浓的“三绝汤”,既是汤,又是粥,颜色黄亮,味道鲜美,沁人心脾,而且牛肉酥软,蒸馍爽口,醋味飘香,具有开味健脾,增强食欲的作用。其实,从游客的角度来说,不管这道菜的味道到底怎么样,光是一口可以吃掉三种阆中,就足够吸引人了。

二. 四川省 南充市 营山县 营山凉面

在营山的诸多小吃中,营山凉面获得的赞语最多。原因在于它凉面劲道,红油劲霸,先有凉粉打底,最后撒上大头菜,健脾开胃,香辣无比。

凉面在营山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所以,不是所有的凉面都叫营山凉面。爱TA,就带她来吃营山凉面吧。

不论逢年过节还是亲友聚会,营山人都爱用营山凉面来招待客人。不论是在上档次的大酒店的宴席上,还是街边小吃摊点都有营山凉面。凡吃过营山凉面的人,无不为其鲜美爽口的川味风格而赞叹。

营山凉面讲究色、香、味、形,色泽光亮,香味扑鼻,让人垂涎。吃起来鲜美可口,着实让人回味无穷。

营山凉面的特点:

1,色,香,味俱全。

2,辣油,香油都是店家祖上多年传下来,经自己的独家调理做出来的。

3,面也是就地取材,由当地农民伯伯提供。那才叫纯。

4,大头菜,地道的哦,香味独特。

信息来源:营山县旅游局

三. 四川省 南充 嘉陵区 南充丝绸

南充丝绸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古为蚕丛之地,周属巴国,秦属巴郡,唐置果州、蓬州、阆州,宋置顺庆府、保宁府,民国时期设行政督察区,1950年设川北行署和南充专署。今辖顺庆、高坪、嘉陵三区,以及西充、南部、仪陇、营山、蓬安五县,代管阆中市。幅员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749万。地形以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自然肥力较好,具有发展蚕丝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具有蚕丝原料资源、加工能力、技术力量、名品四大传统优势,是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历史传承

南充丝绸起源于远古。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晋,常璩著)记载了南充丝绸最早的历史。
《华阳国志》卷一《巴志》有这样的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帛:绸子;巴:巴国。意思是:大禹在会稽召集各方诸侯,包括巴国和蜀国在内的不少诸侯带去了玉石和丝绸。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现在的南充就属于当时的巴国,南充辖区内的阆中市就是曾经的巴国国都。
《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周初,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桑、蚕、麻、纻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
秦汉时期,蚕丝行业发展为南充社会经济的一大支柱。从汉章帝时起,就实行了以布帛为租,是历代用丝绸为田赋的开始。 精美的明代南充丝绸

南北朝及隋朝时,南充各县实行均田制,每人另给20亩永业田作桑田,种桑50。蚕丝之月,女皆事蚕。这种桑田,实际是家庭桑园的雏形,对于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杜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名句,正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景状。唐开元中,南充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已称冠全国,有绸、绫、绵、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人称“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四. 四川省 南充 仪陇 嫩尖冬菜芽

“十里闻香不见花,而是嫩尖冬菜芽。煎炒蒸炖均可口,品尝其味果不差。”这是川北地区流传颇广的一首赞美嫩尖冬菜的民谣。嫩尖冬菜,是四川省四大腌菜之一。嫩尖冬菜为黑褐色,质脆嫩,光泽油润,咸淡适度,味美香浓,存之愈久品味愈高,陈年期为二年、三年、五年等档次。不仅色佳味美,香气横溢,而且营养十分丰富,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的功能。 其主要营养成分有:每500克含蛋白质26克、脂肪1克、 糖10克、矿物质1.16克,还含有氨基酸、乳酸和多种维生素, 热量5.5千卡。嫩尖冬菜选用十字花科云台属叶用芥菜中的箭杆菜作原料,该菜岁寒生长,隆冬成熟,采收后剖心挂晾经日晒、风萎、露润、霜煎而成。因该菜选菜心生长的嫩尖寸许剪下腌制,故名“嫩尖”;又由于生产、加工均在冬季,故名“冬菜”。( 仪陇县)

五. 四川省 南充市 营山县 通宝牛肉

距今1250年前(唐天宝14年)安禄山叛乱,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逃至马嵬坡遭兵变,将士要求“天子舍妖姬”诛杀杨玉环,唐玄宗忍痛割爱赐玉环自缢,在高力士及御林军将领的帮助下杨玉环复苏得以脱险,仓惶逃至蜀北名山“太蓬仙山”(今四川营山县境内),隐居寺内。贵妃难咽寺内食物,玉体日渐消瘦。山下一李姓香客进香遇见,心生怜悯,采集野生植物香料烹制牛肉送与贵妃食用,贵妃顿感清香四溢、回味绵绵,食欲顿增,自此贵妃常食此物,玉体恢复如前,美貌若然。李姓香客烹制牛肉的技艺由此远近闻名,独特的配方世袭相传。今四川省通宝食品有限公司传承此独特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成功研发出具有千年美味特色的通宝牛肉。

信息来源:营山县旅游局

六.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阆中油茶

在阆中古城,无论春夏秋冬,上班、上学的人们都喜欢到古城的小餐馆喝上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宜人的油茶馓子。油茶就像快餐,具有方便实惠的特点, 所以被阆中人形象地称作“阆中的麦当劳”。

因为油茶成为阆中的一道名特小吃,从而也成就了许多有名的油茶馆子,如朱记油茶、程记油茶、张记油茶等。位于阆中市下新街的一家油茶馆最有名。这家油茶馆的主人已经是经营油茶的第三代传人了,如今该店的陈设和用具仍然使用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块小木桌上摆满了调料和馓子,一边的鼎锅在柴火的0舐下,咕嘟咕嘟地煮个不停。

此店的主人是一位65岁的老人,名叫朱新宁,他身穿白色厨师服,正手脚麻利地舀油茶。一勺勺橙黄色的油茶盛在碗里,冬菜、葱花、捣碎的花生米、芝麻、辣椒油等佐料一一入碗, 一把馓子捏成小段放在油茶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馓子”就这样上桌了。

据了解, “油茶”和“馓子”本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过去回族群众出门最发愁的是吃饭难。在遥远的旅途中,吃饭极不方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回民群众便养成了吃油茶和馓子的习惯。

做馓子先用盐水和面,将面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菜油,用湿毛巾搭上,让其自然发酵,夏天发十分钟,冬天发一小时左右。面发好后,将面盘成粗藕节般的大条,再发酵十分钟,又将其盘为小指头粗的小条,用干米粉扑面后,右手握起小条,左手捏小条一端作纺车状运行,将小条绕成更细的面圈,然后将面圈套在两根长筷子样的竹签上,再将面圈拉细绷直下锅油炸,炸至面圈变硬之前,翻转竹签将其扭成梳子状,待成金黄色时,即可起锅备用。馓子吃起来香脆,在嘴里常发出咯咯的声音。

在阆中,每逢节日,回汉女同胞们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如今,在许多食堂和早点铺里,油茶馓子已成为常见的小吃。

七. 四川省 南充 仪陇 盐脆花生

马鞍盐脆花生,是朱德故乡马鞍粮站1982年开始生产的创新产品。它选用颗粒饱满、 色泽上乘的天府3号良种花生作原料, 精细筛选后, 经过浸泡漂洗、煮沸起酥、适温烘脆等工序制成。其特点是籽粒均匀,洁白新鲜,香脆微咸,口感舒爽,脆酥适度,老少皆宜。1982年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开馆时,首次展销,即受到各地来宾好评,一直成为仪陇的畅销产品。( 仪陇县)

八.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老城啥汤

啥汤,是一种以鸡蛋为主料的辣汤。啥汤用母鸡和圆骨,加上装有12种配料的料包煮汤。煮的时候,汤里放有麦仁、大葱、生姜、鸡丝、胡椒面等,将打碎的鸡蛋放入碗中,用筷子将鸡蛋搅匀,然后用煮沸的原汤冲出一大碗浮着鸡蛋花的啥汤来。有的还在汤上放几片香菜或是薄荷叶,淋几滴麻油。至于汤上的点缀,可多可少,形式多样,内容不拘。“啥汤”鲜、香、烫,它飘香在淮北大地,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过客。

九.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牛肉凉面

牛肉凉面为回民所创制,所以大家叫这种面为“高老妈子面”,其子高登发继承母业,阆中的牛肉凉面便留传下来。民国时期,唐联三在郎家拐街开馆子卖这种牛肉凉面,大家就叫“唐凉面”。

其作法是,先将镁牛肉切成小块作成热馅汤;然后将细面条作成的凉面盛入碗内,加入调料,特别是干辣椒面,再烧上牛肉馅汤拌匀食之。其特点是凉面不凉,热馅不烫,麻辣清香之味悠久绵长。当时连英国传教士回国时,也带上这种牛肉凉面为旅途食品。抗日战争时期,美驻蓉空军常来阆中,他们慕名来买唐凉面,装入饭盒再飞回成都,据说馅子还未凉,他们吃了赞不绝口。

十. 四川省 南充市 西充 狮子糕

西充狮子糕简介

    原名“寿王糕”,出自1876年(光绪二年)秋,杭州西湖“寿春坊”斯仁谷之手。“寿王糕”因色之金黄,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为达贤仕人待客佳肴。西湖县令姚其杭必备为待客茶点,其千金姚胜兰每日必方解口馋,百姓大多待仕人用之方能食用。“寿王糕”用料考究,必采杭州西湖上湾酒米,经多次浸洗、成粉,菜子油炸炼,散温后配上好红糖、芝麻、中间麻油成形食用。光绪乙未年斯老归天,由子斯力撑坊继业。

西充青狮人何孬娃家境贫寒,为偷吃本族长黄瓜解饥,严遭毒打后逃出家门,流浪到杭州西湖,饿昏倒在“寿春坊”门前,斯力视之,与食救醒,何谢斯救命之恩,以身报效。斯正缺劳力,留为杂事,持奉家人。何手足勤快,为人灵巧,斯收之为徒,何以工钱报恩。白日浸洗酒米,晚间磨粉。孬娃出身贫穷,酸甜苦辣皆行,吃苦耐劳皆有,技艺在心。

光绪已年端午节,斯家午夜饮酒,食酒过多,醉倒在床,因天热午夜糕房起火,“寿春坊”被焚为灰烬。斯力痛哭终日,过度悲伤,不久离世,“寿春坊”从此而绝。何痛拜离师,回家在象溪河边姐家栖身,借姐家房半间,银子四两买回糯米等原料,回家泡米三日椿成细粉制成“寿春糕”。是夜梦中,从师生涯历历在目,师父救命之恩,授艺之情在脑海中一一出现,师、师、师、斯、斯、斯,家乡也师,其糕称之为王,何王也?取人王将要犯上,怎敢?鲁中王乃狮子也。师、斯、狮三字同音巧到极点,取此糕为狮子多妙,此糕色之金黄,如同金狮之毛,就取名狮子糕好了。何大笑而醒。其妻问何故而笑,何将梦事说与妻,妻说莫不是师父要我们不忘其恩。师父姓斯,家乡也狮,取名狮子糕既是纪师又怀师恩,更忆家乡,“三狮”结为一体,真乃是狮缘也,全家人十分乐意。故狮子糕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初问世。县人食之赞不绝口,过往商客四海扬名。

光绪二十六年,何年事已高,家已有结余,与妻商量,移房四桂房街,“狮子糕”食客更旺。光绪二十八年孟冬何长眠离世,其子何继父之业,深研细作,取衙门口外井水烧开冷沉浸洗糕米,打硬其味道更美,直至民国年间继师生意兴隆。民国后期,也有稻香斋、桂香斋等坊继作此糕。何便关门停业,其后以胥锦常为代表的作坊为胜。

    解放后在0的领导下,私有工商业实行联营。1955年正式成立了国营西充县糖果厂(第一任厂长沈光清)。成立后,融各小作坊“狮子糕”生产技艺为一体,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逐步扩大了生产规模,使狮子糕这一地方发扬光大。

1961年朱老总回家乡路过西充,还将狮子糕带回中南海,并给予高度评价。1964年西充民歌手余家清带着西充乡土风味赴成都参加省职工调演,一曲“好吃不过西充狮子糕”的民歌得到了高度赞美。人们不但爱吃狮子糕,而且会唱“好吃不过西充狮子糕”的民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充狮子糕多年被国家科委、省、市、县评为优质产品,多次荣获金奖。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狮子糕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

1999年原国营西充糖果厂改制后,有西充县晋城糖果厂、四川西充金龙食品厂两家企业生产,分别叫“西充”狮子糕、充国狮王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