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淮滨特产馓子 淮滨县麻里馓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淮滨特产馓子 淮滨县麻里馓子更新时间:2022-05-09 13:44:53

一. 河南省 信阳市 淮滨县 淮滨弱筋小麦

淮滨弱筋小麦是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的。独特气候使河南淮滨成为全国弱筋小麦生产核心区,被誉为“中国弱筋小麦生产第一县”。

淮河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高温多雨、日照不足、昼夜温差小等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的小麦形成独特的品质——低蛋白、弱面筋。可以与国外仅有的美国、澳大利亚局部地区的弱筋小麦相媲美,属世界稀有粮食品种。淮滨县位于淮河中下游,沿淮两岸及洪河湾的弱筋小麦万亩连片,达数十万亩之多。

在弱筋小麦生产方面,该县沿淮麦区大力推广“扬麦15”、“生选6号”、“郑麦004”等弱筋小麦,拥有弱筋小麦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家,累计带动农户27万户(次),成立了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省级弱筋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县级弱筋小麦研究会,并建有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12年5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淮滨)弱筋小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全县种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0万吨,全部实行订单收购,农业产值已突破4亿元。

在低筋面粉加工方面,该县已拥有规模以上专用粉加工企业5家,生产线10条,设计小麦年加工能力35万吨,2012年加工转化弱筋小麦12万吨,产成品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其主导产品“金豫南”牌低筋专用粉等先后赢得“全国放心面”、“河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产品畅销全国,是“华美”、“锦泰”、“海新”、“三全”、“思念”、“小帅才”等国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专用面粉供应商。

在烘焙食品制作方面,该县拥有富贵、怡利达、双福、丰盛、丰收、食品制作企业5家,红房子、好利来、娅娅等烘焙食品加工连锁(店)企业3家,年产销各类烘焙食品3万吨,销售收入3亿元。

二. 河南省 信阳市 淮滨县 鲢鱼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适宜在肥水中养殖。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卵漂浮性。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1龄鱼可达到0.8公斤上下。

三. 河南省 信阳 淮滨县 淮滨黄沙

淮滨境内有四大河流,淮河66公里、洪河71公里、閭河25公里、白露河72公里,河道总里程为234公里,主产黄沙,品种有粗砂、中粗砂、细沙等多种,储藏总量5000—10000万立方米,年可开采200万立方米。

多年来,由于我县黄沙质优价廉,通过淮河到长江,长期销往江、浙、上海、武汉等地建材市场,供不应求;在墙面装饰、地板砖、免烧砖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中,黄沙也是必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原材料。

四.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青海馓子

回族的一种小吃,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在宁夏各地,每逢节日喜庆,回族妇女同胞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如今,在许多饭店和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以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
       原料配方:面粉500克鸡蛋1个盐12克植物油500克(约耗100克)
制作方法:
1.将面粉放入盆内,兑入约250毫升温水(天热可用凉水),鸡蛋1个,盐12克,同时放入,待盐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匀,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软光滑有筋力的面团,盖上湿布饧20分钟。
2.案子上抹些油,把面放在案子上,在面皮上再抹一层油,用水搓成筷子样粗细的长条,分层盘入盆内。层层都要刷油,从头到尾搓成一根。
3.将面条的一头夹在左手的虎口处,用右手捋住面条,往左手并排伸出的4个指头上缠9~10圈,再取一双筷子,撑在缠好的面条圈套内,用双手拿住两头,往外抽至20厘米左右长,投入七成热的油锅中,刚一见热,立即将一头扭一个半剂,然后抽出筷子,在油锅中炸至定型,成柿黄色捞出即成。
产品特点:形如盘酥,入口焦香。  

五.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油茶馓子

南部街坊上的人,特别是一直居住在城区里的人,早上起来,都习惯于到小店去吃碗“油茶馓子”。油茶端上桌,被掐碎的馓子堆成金碧辉煌的“冒儿头”,馓子下面是搭配精致的各类调料,最后才是澄黄色的糊状油茶。当用细瓷调羹伸入碗内搅拌,一款凸凹有致、多味吐芳、脆柔相融、诱人食欲的美餐便可享用了。

油茶馓子做工精细,先将白米打碎为细粉,放入锅中加清水搅成稀浆糊状,然后加热,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时,加入少许糖汁水,使之变为深黄色,便可起锅入碗。

做馓子是先用盐水和面,将面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菜油,用湿毛巾搭上,让其自然发酵,夏天发十分钟,冬天发一小时左右。面发好后,将面盘成粗藕节般的大条,再发酵十分钟,又将其盘为小指头粗的小条,用干米粉扑面后,右手握起小条,左手捏小条一端作纺车状运行,将小条绕成更细的面圈,然后将面圈套在两根长筷子样的竹签上,再将面圈拉细绷直下锅用油炸,炸至面圈变硬之前,翻转竹签将其扭成梳子状,待成金黄色时,即可起锅备用。兑碗时先将油茶舀入碗中,再加上捏碎的散子,同时加上切成小块的大头菜、捣碎的花生米、椒盐、葱花、红油等,即可上席供顾客享用。

六. 江苏省 镇江市 京口区 麻油馓子

走在鱼巷附近,有时候还能看到麻油馓子出锅,那特别的香味慢慢地传出。香气扑鼻而来,隔两条巷子都闻得到。

镇江的麻油馓子,油用的是小磨麻油,所以又脆又酥,越嚼越香。今天,不少镇江老年人还有吃麻油馓子搭茶。有些人煮馓子像是下面条,将麻油馓子放在开水锅里煮沸,盛在碗里,或加盐或加糖调味;有些人很简单,将麻油馓子折断放在一只大碗里,放上白糖,倒入开水,盖好盖子焖上一会儿。

还有一些人家仍有用馓子给妇女做月子的习惯。据说过去产妇坐月子,家里婆婆总要称上两三把麻油馓子回去,抓上一把放到开水锅里煮沸后,再打一个鸡蛋,锅一开便盛到大碗里,往里面放一勺子老红糖,真是不要太滋补哦。

当然,也有家长买回去给小孩当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吃,孩子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越嚼越香的味道,往往是一个孩子起头,旁边的小孩闻着香味、情不自禁的也闹着要,最后,大人小孩一起大嚼麻油馓子。

镇江有句老话,“清明不吃脐儿和馓子,死后阎王老爷要打板子。”清明时节为什么非要吃麻油馓子,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馓子”这种经常能见到的食物,竟然是那么的历史悠久。

麻油馓子,古代又称寒具,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所谓寒具,是供寒食节所用的食品。

古人将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定为寒食节,也是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一起共患难的介子推。在这一天,风俗上是不能生火烧饭的,于是称为寒食节。寒食节到了,但人又不能不吃饭。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可以不用生火而冷吃的食物: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环状或栅状的面饼,油煎而成。因为是专供寒食节时食用,所以,老0们就称之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可以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而且携带又方便。渐渐地,它就不仅是寒食期间的食品。据说在汉代,馓子就是当时贵族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食”。

关于麻油馓子,还有不少趣闻,东晋大臣桓玄家的馓子,先油煎,然后和上蜜糖。有客人上门,桓玄就用“油蜜馓子”招待。桓玄喜爱书画,有时候一面请来客吃油蜜馓子,一面欣赏书画作品。客人中往往有吃了馓子又不洗手的,于是就会油污了书画。北宋皇帝徽宗,宠幸东京名0李师师。他送给李师师的皇家礼品中,与黄金、白金以及各种各样珍品茶叶、艺术灯具等陈放在一起的,就有“寒具、银饼数盒”。装在食品盒中的馓子,是皇帝送给其心爱女性的高档礼品。

中饭和晚饭中间的一顿,老镇江话叫做“吃下午”。 “吃下午”,是件让人舒心的事情啊。下晚时分,热腾腾的泡上一碗麻油馓子,那香气,真叫“滴板”啊。麻油馓子吃到嘴里,像是面条,但滑溜溜、软绵绵,比面条柔顺;而且,那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 “滋溜滋溜”一碗下肚,汗珠沁出,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那真叫一个“展了”!吃完,嘴一咂,摸摸鼓鼓的肚子,恨不得再来上一碗。

麻油馓子,这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的食品,给了镇江老少多少怀旧的思绪和脉脉的温情,希望这股麻油馓子香,和我们的传统风俗,能继续传承下去。

七. 河南省 信阳市 淮滨县 石凉粉

石凉粉之得名,也是与它本身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种食品无色无味,但是却很受信阳人的喜爱,老少皆宜,最主要的是,价廉物美。石凉粉的原料很简单,至少在信阳市处处可见,叫做:石花籽。据说是海产品,本人倒未经考证,不敢确定。这种石花籽个头非常小,与芝麻大小差不多,而且价钱也不贵,据说十元钱可以买三斤,不知道现在什么价。做法也简单,先备一盆清水,用纱布包一兜石花籽,放在清水中轻轻地揉搓,揉的差不多了,盆中的清水也有了些白色的沉淀(听说过步骤,没见过操作),然后放置一段时间,等盆中的水与粉的混合物融合的差不多了,就可以点了。这“点”也是比较关键的,石凉粉之所以得名,就是需要这一“点”。

“点”可以用两种东西,其一是用茄子,另一种方法恕不细讲了,怕说出来影响观者对石凉粉的美味印象。茄子“点”出来的石凉粉颜色稍带些微紫色,当然,如果用的是青色的茄子,那么在颜色上就没有什么影响了。用另一种东西“点”出来的石凉粉则是完全无色的。在“点”的时候也得注意,不能嫩也不能老。太嫩了,石凉粉就不成形,无法凝结,而太老了,又有些硬了,影响口感。只有“点”的恰到好处的才行,才会顺滑适中。盆中的粉状物一经点过,就成了无色透明的凝固物。这时候就已经成形了,可以吃了,但若是用冰块冰上一会儿,味道可就出来了。要说这石凉粉,无色无味儿,有什么好吃呢,但它的味道独特也就独特在无色无味上。浅底瓷碗中盛上那么一碗透明见底的石凉粉,舀一勺白糖,再洒几滴薄荷水。浅淡的石凉粉中,白糖的绵甜,薄荷的清凉,全都出来了。如果说这石凉粉要少了这两样,还真是不行,但是,如果您仅仅拿白糖和了一杯薄荷水来喝,比起一碗石凉粉的味儿来,那可差太远了。

在信阳,石凉粉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至少可以从每年的二月持续到十一月。要说它的好处,怎么来形容呢,冰淇淋是没法儿比的。冰淇淋是很好吃,但是大暑天吃它不解渴。喝杯冰水倒也不错,但那种凉意是暂时的,不能从骨子里解决难受的热度。而石凉粉就不一样了,它的凉,是那种沁人心脾的,透入心底的清凉。一勺石凉粉吃下去,只会觉得从口到心都是舒坦的,暑热立马就可以消去大半儿。一碗下肚,只觉得浑身的凉爽,是哪怕对着空调吹冷风都比它不上的。只可惜现在不是夏天,否则真是无法切身感受到石凉粉的好处来的。盛夏之时,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在干渴急热的时候见到有石凉粉,哪怕是那冰淇淋再美味再可口,也会弃之不顾了的。常常是三五玩伴,拎着几根极麻极辣的武汉鸭脖,坐在石凉粉小摊上,啃上一口鸭脖,吸上几口气,再喝一口石凉粉,那真叫一个过瘾。至于什么冰镇酸梅汤,冰镇绿豆汤之类,是压根不能与石凉粉的神奇效果比的。酷暑之季,连风都是热的,而迎着暑风吃石凉粉,真是一大享受啊。

倒可以说,石凉粉才真是信阳最本土的小吃,但是,外地人还未必能真正接受它的味儿,那种从底到外的清凉与惬意。

八.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建昌营馓子

迁安市北部的建昌营镇有一种在京东一带独具特色的食品——馓子。建昌营的馓子,色泽嫩黄,薄如纸,最薄处承半透明状。吃起来酥脆可口,香而不腻,是极好的营养食品。馓子可以长期放置不变质,夏季一般可以放半个月,冬季可以放两三个月。

馓子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就曾经提到最古老的馓子。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吃了一位老太太做的馓子后,赋诗称道:“牵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未睡知轻重,压扁家人缠臂金。”写出了馓子细洁、光亮、喷香、脆酥的特点以及制作者的辛劳。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说,因为它酥脆,“易消散也”。这就是馓子得名的由来。馓子还有两个别名,一称“捻头”,在制作时要“捻其头”;一称“寒具”,因古人在寒食节时食用它。

具体做法是:用石磨磨的特级面粉,盐水和面,揉揉停停,停停揉揉,5斤面约和两个小时。把和好的面用手搓成手指粗细的面条,用油浸泡一小时,然后,再把泡好的面条往手捯,捯成筷子粗细,五、六条成一把,用两根筷子托着下油锅炸。油是芝麻油和花生油各半的混合油。炸时看好火候,火大炸碎了,火小炸不起来。

馓子具有医疗价值。《本草纲目》中称它可以“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所以建昌营人都买它用来看望病人、产妇或者给老人做补品。

建昌营的馓子,至少有二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用料讲究,制作精细。自1979年恢复生产以来,名声不胫而走,除在本地大量销售,还远销到京、津、唐、沪及内蒙等地,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

九. 山东省 菏泽 单县 单县馓子

单县馓子久负盛名,它以盐水和面,然后用手沾油捋成环形细条盘于盆内,并逐层加油防粘连。

油入锅至五成热,将面条一头拉出,以防散把,另一人用苇杆将馓子坯取下,慢慢拉长到12厘米——15厘米,放入油锅适当摆动,稍炸后,将苇杆抽出压馓坯中间,使之成为瓦状,待色泽金黄时捞出。

它造型美观,酥脆可口,焦食、泡食均可,以佐粥为佳,一般作早点食用,也常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