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北京大兴的特产 北京大兴哪有卖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北京大兴的特产 北京大兴哪有卖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0 01:19:57

一. 北京市 大兴区 西红门萝卜

西红门萝卜,即大兴区西红门地区生产的“心里美”脆萝卜。大兴名产。“心里美”萝卜是北京农家品种,绿皮红心,肉质脆、水分多、味甜,有抗病、耐贮藏的特点。一般秋季播种,冬春供应,即可做菜,又可当水果食用。

西红门地区为沙质土壤,适宜萝卜生长,西红门农民种植“心里美”萝卜历史悠久,尤以陆家萝卜最为著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城南一带就流传“西红门萝卜叫城门”的说法,据说1935年清明节,为奖励京郊种植能手,北平市市长袁良曾奖给西红门种萝卜的陆家“一乡善士”牌匾一块。西红门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一套独特的萝卜栽培和贮藏技术,生产的“心里美”萝卜不糠不辣、脆甜可口,吃到嘴里不发梗、不打渣,可保存到春节以后。加之萝卜的消食润肠,清肺止咳功效,当地群众中有“宁吃萝卜不吃梨”的说法。 1984 年,西红门“板叶心里美”萝卜被北京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优良品种,西红门村多次将“心里美”萝卜送到“老舍茶馆”供大家品尝, 1991 年首次出口日本,种植面积 5000 余亩,种植范围也由西红门南延至高米店至黄村附近的村庄。

二.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呼中区 大兴安岭飞龙鸟

概论:飞龙鸟,属于鸟纲松鸡科,体形很象鸽子,体重在六两到九两之间,肉质洁白细嫩, 前胸肌脯硕大丰满。它的颈骨长而弯曲,犹如龙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鳞,就象 龙爪一般,故取名“飞龙鸟”。它身上的羽毛色泽光亮美丽,特别是雄鸟,头上有几 根主翎,如凤冠在头,毛色也比雌鸟好看。由于飞龙鸟飞行能力差,一般一次飞行 二三百米就要落下,所以,为了适应环境,以防天敌袭击伤害,飞龙鸟的局长毛颜 色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在春夏之时,呈红褐色,上有红、白、蓝、黑色小斑遍 布全身,与大兴安岭棕色森林的自然色彩相似;秋季,其毛色最漂亮,羽毛五彩缤 纷,七色斑点布满全身;到了冬季,羽毛全变成 了褐色,正好与松树、白桦树混交 一起的颜色差不多。这样,飞龙鸟在大自然界生存,就很难被发现。飞龙鸟多栖息 于灌木丛或松桦树混交林中。雌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如丧偶,另一只就会终身 独守,矢志不移,故有“林中鸳鸯”的美称。飞龙鸟被人们誉为“禽中珍品”。

工艺:在大兴安岭地区,“飞龙”常作为上等汤菜。其肉主要用于做汤。做时,将“飞龙” 肉切成丝或小片,待清水煮沸后,将肉下锅,加少许盐,再烧开即成。用一般动物 的肉做成的汤,都呈乳白色,而“飞龙”汤则是清汤。做一锅“飞龙”汤,无须加 任何佐料便满室飘香,打开锅盖,汤水清澈见底,“飞龙”肉雪白细嫩,味道鲜美异 常,沁人心脾。如将飞龙鸟肉与其它肉一起烹调,则它肉亦有“飞龙”肉之香。

三.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呼玛县 呼玛黑木耳

呼玛黑木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兴安岭呼玛县是著名的黑木耳之乡。生产的黑木耳以质的好、厚实、纯真、脆嫩、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等特点,在全国享有盛名,畅销国内外。

呼玛县黑木耳发展分三个阶段:起初是以野生黑木耳,人工上山采集为主;从上个世纪80年代,改为人工栽培“柞木段”生产黑木耳,在生产鼎盛时期,年产黑木耳200多万公斤,年创产值8000万元,为进入21世纪,林区实施生态战略和“天保工程”,用“柞木段”生产黑木耳这一优势产业受到限制,根据呼玛县多年生产黑木耳的经验,以及有适宜黑木耳生长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有丰富的林区剩余物资源(锯沫子、树头、树枝等),具备了生产优质黑木耳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考察、调研,引入外地生产食用菌的经验,改柞木段为袋料栽培黑木耳,经过试验、推广,最终实践成功。2005年全县袋料栽培黑木耳已达到2100万袋,产黑木耳70万公斤。

呼玛黑木耳

地域范围

呼玛黑木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呼玛镇、三卡乡、北疆乡、金山乡、兴华乡、白银纳乡、鸥浦乡、韩家园镇8个乡镇5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北纬50°49′20″-52°53′59″,东经125°03′20″-127°01′30″之间。地域保护面积1433500公顷,生产面积400公顷,年产量14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产品特性:呼玛区域为冷凉型气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温度低,生长慢;呼玛黑木耳均用柞树、桦树等阔叶锯沫为原料生产,符合木腐菌的自然属性,纤维生长密集。因此,呼玛黑木耳与其它区域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黑,营养丰富;泡开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极佳,具有特有清香味,无异味。 2、外在感官特征:呼玛黑木耳子实体新鲜时,是胶质状,半透明,深褐色,有弹性。干燥后收缩成角质,腹面平滑漆黑色,硬而疏,背面灰黑色,有短绒毛,吸水后仍可恢复原状,富有弹性,复水性好,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口感极佳。 3、内在品质指标:呼玛黑木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箩卜素和纤维、钾、镁、钠等。其中蛋白质含量≥10.5%、粗纤维含量≥9%、总糖含量≥46%、干湿比在1:18以内、钙含量≥2280㎎/㎏、铁含量≥215㎎/㎏。与其它地区相比,总糖和铁含量高。 4、安全要求:呼玛黑木耳严格按照《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和管理,产品经检测符合NY5095-2006的标准要求,产地环境条件要求符合NY5010-2002的标准要求,黑木耳生产使用的原料符合NY/T393、NY/T394的标准要求,严格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四. 北京市 大兴区 八宝葫芦鸭

将鸭脱骨去内脏,不能弄破鸭皮。再将脱去骨的鸭子抹上糖稀,晾一天。然后将虾仁丁、海参丁、五花肉丁、干贝丁、冬笋丁、鲜豌豆、火腿丁、水发香菇丁等,用鸡蛋、精盐、味精、香油、酱油、料酒、葱姜末找好口,喂好馅,装入鸭内。用八成酌油炸至枣红色。放在容器里加入葱姜、大料、盐、味精、黄酒、高汤,上屉蒸熟即可。

形似葫芦,色泽枣红,清香咸鲜,鸭肉软烂。

五.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六.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七.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 漠河县 驯鹿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形体奇特,肩高1米多,头似马,身似驴,角有许多叉枝,蹄宽大如牛,与麋鹿同有“四不像”的俗称。性情温驯,能负重物,冬天于雪地上奔走迅速,是拉雪撬的能手。乳汁可制奶茶、奶酷等食品,鹿茸有补气益血、强筋壮阳等药用价值。皮可制衣帽鞋靴,保温性能良好。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精致的银饰

精致的银饰——荔波境内的布依、水、瑶、苗等民族都十分看重银饰,尤其是水族,有“水家结婚定要银”之说。其生产的水族龙头手镯1985年获省部优称号;布依族四季手镯,1987年荣获省优称号;瑶族银鸟1989年获省优和设计二等奖;水族压领1991年被获省优称号,荔波银器厂1991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定点单位之一。1993年荔波银器厂全部产品参加杜鹃花节展销,荣获产品信得过证书。

九.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十. 北京市 大兴区 炸灌肠

灌肠是一种北京特有的风味小吃,早在明刘若愚所著《明宫史》中就有记载。清光绪年间福兴居的灌肠在京城小有名气,福兴居的掌柜被称为为"灌肠普",传说其制作的灌肠为慈禧所喜。老北京的灌肠以长安街聚仙居的最好。



最初的灌肠是用猪大肠灌制进淀粉、碎肉制成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灌肠的制作工艺发生了变化,改用淀粉加上红曲和香料灌在猪小肠中成型,而现在超市中能够买到的灌肠则把红曲和小肠都省去了,仅仅是用绿豆淀粉加香料灌制成型的一个长长的淀粉肠。



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练出的油炸制,因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但现在人们出于健康的考虑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炸灌肠的时候须先将成型的灌肠切片,在饼铛中炸至两面冒泡变脆,即取出浇上拌好的盐水蒜汁趁烫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