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石柱县特产店 重庆石柱特产十大名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石柱县特产店 重庆石柱特产十大名单更新时间:2022-06-20 15:23:02

一. 安徽省 六安 金寨县 胡店鸭蛋干

主产地为金寨县桃岭乡、槐树湾乡的库区一线(梅山水库淹没的胡家店集镇移民聚居区)。制作工艺为:用棉纱方巾包豆腐,压榨成方块白豆干,阔约5公分,厚约1公分,经日晒或炭火烘烤后,投入缸中卤制。卤料以鲜鸭蛋、蓼叶灰、腊鹅汤、腊肉汤等配制。浸泡一夜后,取出晾晒,直至表皮渗油。成品呈淡绿或淡黄色,乍闻有点臭,吃起来醇香细嫩,表皮柔韧。可凉拌、油炸、炒菜。

二. 山东省 德州 武城县 保店驴肉

德州保店产驴,因此当地盛行吃驴肉,时间长了,自成一派,不但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据中医研究,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的效果。传说,保店驴肉是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有兴趣的游客可在当地各大小饭馆品尝,通常20元左右一盘。

保店驴肉又名保店五香驴肉,原产地是和山东省宁津县 保店镇同属一行政村的南辛庄,创始人是李长荣、李长善、1三兄弟。一般以冷食为上,常为酒宴之佳肴。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美名远扬。

保店驴肉不仅美味可口,常吃驴肉,还有利于舒筋活络,打通穴脉。因此,保店驴肉成为当地练武之人必备食物,并随着江湖艺人,传到四面八方,美名远扬。此外, 扒鸡、长官包子、大柳面、夏津布袋鸡、宋楼火烧、夏津银丝面、珍珠琪、羊肠汤锅、武城旋饼、蹶腚豆腐、平原乳鸽、临

保店驴肉

邑田口羊肉、寇家豆腐皮等都是德州的饮食,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保店驴肉原产地是宁津保店镇,有“长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驴肉上保店”之说。其特点是肉质细嫩,瘦而不柴,烂而不散,香味四溢。

保店驴肉是清代康熙年间,李登山兄弟所创制,嘉庆年间已成为贡品,距今已成名200多年,其特点是肉质鲜美、细嫩爽口、廋而不柴、肥而不腻、烂而不散、软而不粘、咸淡适口、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老幼皆宜。被载入《中国土特名吃大辞典》经“中国肉类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验,含蛋白质高达26.1%,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时富含18种人体所需的游离氨基酸,丰富的动物胶源,即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常食用有补血、滋阴、壮阳、润燥、健身等食疗作用,它与名贵中药阿胶相匹美,素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之美称。

保店驴肉选优质黑驴为肉源,其食法可热可凉,保店驴肉精品为全驴宴,可分为上八锦和下八锦(上八锦:驴鞭、心、肝、肚、套肠、万口、口条、蹄筋;下八锦:前腱子肉、后腱子肉、五花肉、里脊、脖头肉、驴脸肉、肋扇肉、尾过肉)。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南召县 皇路店花生

皇路店花生是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皇路店镇的。皇路店花生籽粒饱满,果型大小均匀,果壳黄白有光泽,种皮粉红色且较薄,吃起来松脆带有甜味,口感好。

南召县的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鸭河口水库周围的皇路店、石门、南河店、白土岗、太山庙等乡镇,以皇路店镇种植规模最大,且皇路店是花生的主要集散地,因此,各地都称作“皇路店花生”。目前,全县种植总面积在2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90公斤,年花生总产量4750万公斤左右,是南召种植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

皇路店花生主要产区是鸭河口库区,这里是浅山丘陵地带,土质以沙壤土为主,质地疏松,透气性强,且气候温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非常适合花生生长。皇路店花生与其它地方的花生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皇路店花生主要是白沙系列品种,果型紧凑,籽粒中等略大,蛋白质含量高,榨油食用俱佳。二是由于产区土质和气候特性,皇路店花生籽粒饱满,果型大小均匀,果壳黄白有光泽,种皮粉红色且较薄,吃起来松脆带有甜味,口感好。三是产区花生在生产过程中,肥料以土粪为主,化肥施用量较少,且很少施用农药,产区土壤、大气、水源清洁无污染,花生产品中各种有害物质残留都有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食品的指标范围以内,是无公害仪食品。

皇路店花生以美观的果型、纯正的口味和优良的品质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目前,南召花生在河南、山东、广州等国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比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当前皇路店花生销售主要是向外出售花生米,进行深加工的较少,因此,皇路店花生深加工开发的空间还非常的大,在南召进行花生制油、花生食品系列化加工、花生饼饲料开发和维生素提取,花生壳制作生物菌肥、饲料、活性碳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斑鸠店大蒜

斑鸠店镇西靠黄河,东邻东平湖,土壤广阔而肥沃,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大蒜生长。自建国初期即已种植大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至今全镇大蒜面积已达4万多亩,一般年产蒜苔2万吨,蒜头8万吨。每到收获季节,外地客商云集收购,产品远销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市,并出口到越南、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成为我省颇具影响力的“大蒜之乡”。

1960年以前,斑鸠店镇种植的大蒜原为本地蒜,产量不高,品质一般,为了提高产量,六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了杂交蒜,试种成功后,经过多年培育,这种杂交蒜表现了很强的生长优势,其主要特点是:株型高大,外皮紫红,成熟较早。每个蒜头内有4—8个蒜瓣,蒜瓣整齐肥大;蒜苔产量高,且苔茎绿、无病斑(即黄点子);蒜泥香、辣味适中;长出作苗菜用时,出的蒜黄多。1991年,斑鸠店大蒜曾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蒜类产品。

大蒜是上等的辛香类蔬菜和调味品,具有增强食欲,抑制病菌改善人体微循环、补充营养、保障健康功能。据测算,每100g大蒜中含蛋白质4.4g,脂肪0.2g,碳水化合物23g,粗纤维0.7g,钙5mg,磷44mg,铁0.4mg,硫胺素0.24mg,核黄素0.03mg,尼克酸0.9mg,抗坏血酸3mg,并含有抗诱变剂硒和杀死癌细胞的活性物质二烯丙三硫、乙烷硫代磺酸乙酯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蒜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防治癌症和美容作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力,素有“土里长出的青霉素”之美称。

据蒜农说,大蒜喜生土地、洪淤地,喜硫酸钾肥。斑鸠店镇耕地属冲积扇平原上的粘土地,地力肥厚,农民种蒜多施用农家肥,一般不用含有害物质的化肥、农药,所以蒜的产量高,质量好。大蒜已成为斑鸠店镇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五. 河北省 邯郸 大名县 孙甘店花生

孙甘店乡位于大名县城东南17千米,面积63.6平方千米,人口3.40万,辖南石冲村等22个行政村。孙甘店乡属于沙质土壤,适宜花生种植,因此这里花生资源丰富。孙甘店乡利用花生资源优势,从花生加工为切入点,办起了烤花生厂,吸纳村里的劳动力,使全乡经济有了很大增长。

六. 重庆市 石柱 石柱长毛兔

石柱长毛兔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自农村改革,特别是1984年成立自治县以来,石柱从县情出发,科学决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发展长毛兔为主体的节粮型畜牧业,经过20多年,长毛兔从无到有,从零星养殖到规模生产,由少到多,从集约化经营到产业化推进,兔业崛起在石柱土家山寨。2004年圈存长毛兔241.2万只,连续13年保持在200万只以上规模,有80%的乡镇养兔,建立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20个,科技示范园3个;发展100只以上规模户3900个,科技示范户300个;养兔农户6.89万户,占全县总农户60%以上;兔毛产量1200吨,农民年养兔现金收入1.7亿元以上,近几年来年均养兔收入8000万元之上,年为财政创收150万元,最高年份392万元。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立下汉马功劳。
兔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全县从事兔毛营销的工商户1000多个,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长毛兔成为特色经济,在我县农业经济中独树一帜,是全国县级饲养量"第一大县",享有世界"长毛兔之乡"盛誉。石柱长毛兔产业,经过了曲折发展历程,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并不断发展壮大,其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一、科学决策 强化领导 营造良好氛围
20多年前的石柱在贫困线上挣扎,县贫民困。农村经济要振兴,县委在深索,出路在那里?经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结论是单靠种植业来实现腾飞是不可能的。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结合我县草地面积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经济短缺的现实,作出了以发展长毛兔费省效宏的特色经济项目,作为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将兔业列为农村建设的重头戏来抓。各级党政十分高度重视,形成共识,利用各种工具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养兔户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县、乡镇成立了长毛兔生产发展领导小组,各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全方位支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常抓不懈,明确责任,齐抓共管,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了兔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扶持政策,利益驱动,鼓励干群发展
尽管县财力不足,资金缺乏,为保证其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发展政策,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最佳效应。一是优惠扶持,发展初期对30只以上养兔户,每公斤饲料补贴0.12元,每只兔补助1.5元。对100只以上大户一直优先审批建圈用地,圈舍木材,优价供兔、草种等。二是银信部门发放专项贷款,投入低息或扶贫贴息贷款1000多万元,扶持特困乡镇和农户发展。三是制定保护价收毛,在价格疲软时,县上及时制定了保护价,兔征税,维护了兔农利益。四是统一防疫,1993年以前,县财政年均挤出25万元用于兔瘟等疾病防疫,现在以成本收取疫苗等费用。五是建立机制激励、悬奖攻关,县上每年底都要召开总结表彰会,财政拿出5-20万元,奖励先进单位、个人、养兔状元户及科技户,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确保了长毛兔产业经久不衰。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兴兔,提高养兔效益
长毛兔生产是系统生物工程,综合性极强。为切实收到实效,实施科技兴兔,加强了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圈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饲料配合化、防疫制度化。一是狠抓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先后引进国内外种兔15万只以上,丰富了品种资源,建市级长毛兔良种扩繁场1个,县二级长毛兔良种场5个,加强了纯繁与推广,提高了兔群品质。建立了良繁户303个,扩大优良基因,强化了提纯复壮工作,改良面80%左右。二是推广普及养兔实用技术。主持组织实施了石柱《长毛兔生产配套技术开发应用》课题,兔的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种草养兔和兔颗粒开发应用。获得原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抓了技术培训工作,对养兔户、基层干部、畜牧兽医人员科学养兔技术的系统培训,并加强技术指导,共培训20万人次以上,印发技术资料近30万册,提高指导和饲养长毛兔的综合水平。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大专院校学习,请国外养兔专家、院校教授、学者到我县讲学、川技术,达到了技术交流与提高的目的。三是强化疫病防治工作。疫病防治是养兔成败的关键,全县建立了以乡站为核心的疫病防治网络体系,坚持每年春、秋两次防疫制度。推广了标准圈舍的建设,定期消毒驱虫,定期打扫保持卫生,有效控制了兔病发生与流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四是加强了饲草饲料体系建设。抓了种草养兔工作,在农区推广了人工种草,建立家庭"小草园"5万亩。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结构,解决了兔青绿饲草不足的状况;抓了兔配合饲料、颗粒饲料的开发,大力发展工业饲料,全县建饲料厂8个,满足兔农之需,打牢了兔业良种"良法"的物质基础。
四、培植龙头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没有市场和销路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力。我县把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作为深化富民和纵深推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直重视和加强流通,放开经营,积极招商引资,组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进程。一是打破了垄断经营体制,推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经营,激活了市场。二是强化了市场建设,扩大外销,全县投入400多万元,建13个兔毛专业市场,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实行低税低费。四是加强兔毛质量监控,严厉打击掺杂使假不法行为,树立了兔毛良好形象。五是培植龙头企业,争取世行贷款投入,建成90年代世界先进设备的兔毛纺织企业,对兔业增值增效发挥较大效果,近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努力今年又成功引进了山东如意集团兔毛加工企业,实力雄厚,开发技术强,产品花色多,无疑对产业化建设推向新高潮,再上新台阶起关键作用。

七. 重庆市 石柱 石柱莼菜

石柱莼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莼菜,古时为贡品,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晋书》记载“莼菜鲈脍、王爵慕之”。莼菜属多年生睡莲城草本植物,是江南“三大名菜”(菱白、鲈鱼、莼菜),含蛋白质、糖、铁和天门冬、亮氨酸等多种营养成份,有消肿、解毒、美容、减肥之功效,日本、美国、韩国、中国的医学专家确认莼菜可治疗胃癌、食道癌等多种疾病。目前,在世界上除我国石柱黄水、杭州西湖、利川佛宝山三大莼菜基地外,只有日本尚有少量栽培。

随着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莼菜已被生产成各式包装的旅游商品,畅销东南亚、日、韩、美、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吃山珍,喝连茶,品莼羹”已成为独具土家特色的新饮食文化代表。莼菜田畴也成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一道极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独特景观。

地域范围

石柱莼菜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水镇的万胜村、洋洞村、黄水社区、七龙社区4个村社,冷水镇的八龙村、河源村、天河村3个村,枫木乡石鱼村、双塘村、风竹村、枫木村4个村,共计3个乡镇11个村社。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8°23′~108°33′,北纬30°07′~30°18′。东至枫木乡的风竹村,南至冷水镇的河源村,西至黄水镇的黄水社区,北至黄水镇的洋洞村。产地面积867公顷,年产量1.3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特征:石柱莼菜叶表绿色,叶背淡暗红色,漂浮于水面;晶莹剔透的果胶包裹新芽、新叶、花蕾,果胶厚实,果胶与所包裹植物体的体积比大于1:1;口感细嫩、清香爽口。 2、内在品质:石柱莼菜蛋白质含量为0.4~0.5g/100g,碳水化合物1.4~1.7 g/100g,多糖含量0.35~0.5克g/100g,钙含量100~120 mg/㎏,锌的含量1.5~2 mg/㎏。 3、质量安全规定:石柱莼菜产地环境环境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产品质量符合NY/T1405绿色食品水生蔬菜标准要求。

八. 山东省 淄博 临淄区 柳店韭菜

柳店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柳店韭菜

临淄齐陵有机蔬菜种植协会

11395812

新鲜韭菜

九. 重庆市 石柱 石柱咂酒

到了石柱,就一定要喝石柱的咂酒。所谓咂酒,其实就是米酒的一种,古人常说的“甘醴”就是它了。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

咂酒酿造程序简单而又独特:将已发酵的高粱或大麦,储藏在一个陶制坛子里,用泥土将坛口密封。8天左右,坛子里的高粱或大麦糟就开始浸出洁莹透明的液体来,这就是咂酒。

饮用咂酒时,往坛子中注冷开水,从坛口插人小竹管,随饮随取,非常方便。每遇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土家人都要备上咂酒,或自饮,或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咂酒坛,用小竹管插人酒坛,边畅饮边摆龙门阵,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其情闲适,其乐融融。一罐咂酒在喝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开水冲泡三次,其甘洌香甜并不会因为加水而减弱,咂酒酒液甘甜香醇,多喝也不会担心醉,因为它的酒精含量是极低的。

土家人饮咂酒的风俗,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隋朝末年,诸霸争雄,天下大乱,土家族青年阿雄被强征人伍。一年大年初一,他随-战路过家乡,忍不住对妻子阿梅的思念,就回家看望妻子。夫妻正相叙离愁别苦,起兵的号角响起了,连饭都未来得及吃一口的阿雄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继续踏上征途。阿雄走后,阿梅留着煮好的米饭,天天盼着丈夫回来吃上一口,直到米饭发酵成带有酒味的米糟,仍不见丈夫回家。后闻丈夫战死沙场,她也殉情而死。阿梅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山寨,土家人逢年就备米酒祭奠阿雄和阿梅,歌颂他们的忠贞爱情。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却将咂酒作为遣怀之物。唐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司马移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石枉县称南宾县,隶属忠州。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期间,因抱负未展,感伤身世,常以咂酒和诗歌解闷遣怀,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饮咂酒诗篇:

白云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

闷取藤枝饮酒尝。

可见,咂酒早在唐朝时已广为流传,并为时人所喜爱。

土家的咂酒是用五谷杂粮发酵而成,在县城良玉步行街入口,有这样一座塑像:一位太平天国将领,斜身横躺,双手捧着一个陶制坛子,正在用一根吸管从坛子里饮用着什么,神情悠闲而又豪迈。那位太平天国将领就是翼王石达开;坛子里装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土家特酿一一咂酒。

清朝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路过石柱,击败石柱厅守沈瑛刚和土通到马驾,进驻石柱厅城(今石柱县城),惩处地主豪绅,为百姓撑腰。土家百姓感激翼王相救之情,捧上自制的咂酒。翼王饮后,豪情大发,即席赋诗一首:

万颗明珠共一瓯,

王侯到此也低头。

五龙捧着擎天柱,

吸尽长江水倒流。

十. 重庆市 石柱 都巴粉

“老深山”纯天然都巴粉,又名蕨根粉,是用珍稀植物———野生蕨的根制作的淀粉。被人们誉为“黑色食品”,古人以“堆盘吹熟紫玛瑙,入口嚼碎明琉璃”的诗句赞美。它不仅粘糯爽口,还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润肺止咳、防癌、降血压之食疗功效。是土家山寨的土家人招待贵宾和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味。

都巴的原料是蕨根粉,顾名思义,是从蕨的根茎中提取的淀粉。蕨又名锯菜、龙头菜、拳头菜、蹩脚,为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山菜之王”之称,日本人誉为“雪果山珍”。

成熟蕨的根茎呈紫色,含特殊高级淀粉,其淀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以及铁、锌、钙、黄酮、硒、锶、镁、磷、锗等微量元素,历来广为人们所喜食:蕨根粉性微甘、凉,具有滑肠通便、清热解毒、消脂降压、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等功效.对咽喉疼痛、牙周炎、泻痢和冠心病等有很好的食疗效果,是老人、孕妇、儿童理想的营养保健佳品。

土家山民历来有采挖蕨根粉(即都巴粉)的传统。据传,这一传统始于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1933年11月,贺龙率领红三军开进石柱境内的冷水、栗子坝(今冷水乡、沙子镇一带)活动,发动群众劫富济贫。栗子坝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土家山寨,由于深受乡团和土豪乡绅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栗子坝一带的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当年因夏涝严重,粮食大面积欠收,本就不多的艳食被国民党的军饷、军粮征收殆尽,群众生活愈加困苦。到了冬天、群众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者比比皆是。贺龙进入栗子坝一带后,亲率调查人员到黑洞槽了解群众疾苦。他发现黑洞槽的41户农民中,有40户已经完全断炊,他焦急地寻找解决群众困难的办法。在从黑洞槽返回驻地的途中,贺龙意外发现,蕨根中富含淀粉,提取出来,可解决群众吃饭问题。返回驻地后,他立即组织小分队发动群众挖蕨根打粉,做成都巴,安全度过了冬荒·从此,都巴成为石柱土家山民在饥荒时赖以维生的最佳选择。

每到立冬至春分前,也就是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人们上山采挖蕨根,因为此时蕨根的淀粉含量最高,蕨根不易霉变,出粉率也相对最高。

“根啊根,三尺深,挖一挖,哼一哼。”这是人们在挖蔽根时常念的顺口溜。蕨根深埋于地下,用传统的锄头、铁锹等工具采挖比较费劲。蕨根采回来后,用清水冲洗掉泥沙杂质,刮除表皮,切成约l0厘米长的小段,用篓装满封严,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天后捞起,漂除异味。

漂洗后的蕨根飘散着植物根茎特有的清香,人们将其摊在水泥晒坝上或在溪流边的干净大石上,用特制的木捶捶碎或用石臼捣烂,再装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尽淀粉,将缸中粉浆用纱布过滤出渣滓,再反复自然沉淀。在现代机械化作业中,则将浸泡后的根茎放人碎浆机内,边破碎边加水,然后稀释搅拌均匀,分别用80目和100目网筛过滤两次。过滤后的粉浆迅速放进沉淀池或水缸内,待其自然沉淀后,排去清水,即得到湿蕨根淀粉·将沉淀池内的湿淀粉取出晒至粉状或用50℃~60℃高温烘干,即成蕨根淀粉,也就是都巴粉。

都巴粉可即取即食。取适量都巴粉,用少量温水(40℃度以下)稀释后用沸水冲泡后食用,还可加人白糖、蜂蜜或制成果冻,或掺拌面粉制作其他食品食用。

在土家族山寨,人们食用都巴粉,一般不采用速食的方法,而是用温水将其调和成面团,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置人沸水中煮至都巴块全部浮上水面后捞出,或拌腊肉、炒腊肉,或加糖、芝麻花生末,炒成香甜都巴块;或做成拔丝都巴块、都巴卷……无论哪一种方式做成的都巴块,都酥软缠绵、满嘴留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