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东昌府区沙镇特产 聊城东昌府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东昌府区沙镇特产 聊城东昌府特产更新时间:2022-05-01 16:16:25

一.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东昌府木版年画

山东省的东昌府与杨家埠,并称为山东的两大民间画市,代表着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很早就享誉全国。其中,东昌府木版年画属于阳谷县张秋年画支流,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东昌木版年画的生产已有近300年历史,据考证是从宋代独幅版画美女娃娃发展而来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掳往平阳(今山西临汾),使这地区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中心。明末清初,山西、陕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贾辐辏,物阜繁齿”的阳谷县张秋镇开设了3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到东昌府(山东聊城)东关清孝街,而后各地商贾蜂拥而至,竞开画店。在此之前,东昌府的刻书业甚为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是他们开创了独树—帜的东昌府民间版画。

据考查,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聊城、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二十多个城镇和乡村。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县的“通顺”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出现。除门神画外,又有了包括当地风俗和历史故事在内的多种年画品种。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瞩目。从鲁西平原到山东各地,从晋、陕、冀、豫到东北3省,都有东昌年画的销售市场。

东昌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画合为一体的特点。构图简洁,整体感强;人物造型眼形窄长,鼻梁鼻翼瘦窄,形象丰满质朴;线条刚劲、流畅、圆润,弧中有直,柔中有刚;色彩柔和、鲜明、古朴。取材有两大类:一是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钟馗”等;二是选用呈祥、喜庆、欢快的吉庆内容,如“双喜临门”“麒麟送子”等。

古东昌府木版年画中,刻板工序和印刷工序就伐、支、桃、跟四个刀序,接下来是下空、出渣、净底;印刷的工序有夹纸、爽纸、定纸、套色、晾、分类、批发等等,工艺流程实际反映着一种文化认识。

东昌木版年画是东昌府遗留下来的一大宗传统民间木版画,即便以当代的审美观来观察审视,仍具有光彩夺目的继力。它生动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需求、向往和当时的社会风俗,有着超前成熟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民间木版画中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

二.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府辣椒

忻府辣椒

三.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府土盐

忻府土盐

四.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沙镇呱嗒

沙镇呱嗒,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聊城传统名吃。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个头很大,有肉馅和鸡蛋馅,香酥可口,价格实惠.制作技术精巧,味道鲜美。其馅料有肉馅、鸡蛋馅、肉蛋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在包制时,先用烫面和面,随季节变化,按不同比例调制,卷以配好馅料,两端捏实,轧成椭圆饼型,后放入油锅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可口,加之有馅有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自由选择肉馅或蛋馅,备受普通百姓的欢迎。在城镇闹市、乡间集日,常年有设摊者供应。搭配小米粥、吊炉烧饼可谓丰盛早餐。

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呱嗒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取名叫呱嗒是因为将其吃在嘴里,会发出“呱嗒”的声音;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制作呱嗒的时候,制作工人把面团制作成呱嗒型时,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结合,会发出“呱嗒呱嗒”的拟声声音,尤其是制作完毕最后一下的响声最大,也最为清脆,顾名曰“呱嗒”。

众多呱嗒中,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而沙镇呱嗒又以“杨家呱嗒”最为有名。沙镇东街的杨氏家族,从山西老家带来祖传煎肉饼的绝活,郑板桥到范县做县官时经过沙镇,便前去亲眼看看。郑板桥正对着一个生肉饼专心致志地看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把这个被压扁的肉饼煎熟吃了,顿感味道特别,照此又煎了几个,照样很香。后来,主人根据当时郑板桥压生饼的声音和形状,取名为呱嗒。

历经200多年的传承,连杨氏家族的传人们目前也无法断定,他们的先人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取了“呱嗒”这个名字。近几年,呱嗒走出乡土,流传到了各地。很多在外上学的学生,离开聊城时,通常都会带上几个呱嗒送人,有的被带到深圳、香港、澳门,还有的被带到了新加坡。有到沙镇不吃呱嗒,等于到泰山没看日出一说。很多来聊出差、旅游的,都慕名前来吃呱嗒。

五.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雕刻葫芦

也称蚰子葫芦。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兴盛于清末民初。当时,聊城蓄养蚰子的风气甚盛,蚰子葫芦的销量很大。种植、制作、销售葫芦的村庄大都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梁水镇3地。雕刻的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虽价格昂贵,却供不应求。

1978年以来,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使之成为馈赠佳品。

六.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台芪

台芪

台芪,即五台山黄芪。该品生长在海拔1500—3000米的五台山地区。

这里坡广土肥,气候环境适宜。据查明可用野生药材300多种,现已采集到的140多种中尤以野生黄芪最佳,质量最好,根条壮,药物含量丰富,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年销量50吨以上,是中老年人滋身壮体的理想补品。该品为园柱形,上端较粗,长40——90厘米,直径1——35厘米,总灰分小于5%,酸不熔性灰分不超1%,干燥品含量测,含黄芪用甙(C44H6804)不少于0.04%,浸出物照水溶性侵出物测定法项下侵法测定不少于17%。该品甘温、润肺、补气固表、制尿托毒、排脓、生机。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糖,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痛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瘘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蜜制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糖。

七. 山西省 忻州 忻府区 忻州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西高寒地区尤其是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斗”故得名。

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将莜面加一倍开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个,食指卷一个,做成如‘猫耳朵’似的筒状形,长寸许、薄如叶、色淡黄。做好后,挨个站立并排在笼内酷似蜂窝。熟时即香味扑鼻,吃时再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使人闻之垂涎,胃口顿开,食之香醇异常,回味无穷。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中有“……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菜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生动地描述出山区人民的食俗风情。“莜面栲栳栳”这种山区普通的杂粮便饭,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八.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潘氏酥枣

酥枣是东昌传统名吃,由一位浙江潘姓老艺人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潘家最早是道光年间从浙江迁徙到聊城的,在老城里报本堂落户,由于聊城盛产枣,就摸索出了生产酥枣的手艺,但是酥枣主要是给达官贵人吃(小老百姓在当时吃不起)。潘家最早是给海源阁的创始人杨以增家族做酥枣贡品,经过几代的传承,这门手艺保存到了现在,一直是手工制作。

酥枣系采用聊城圆铃大枣为原料,经过浸泡、冲洗、晾晒、透核、烘干等工艺精制而成。食之香酥甘甜,口味独特,早在清代就畅销大江南北。该枣富含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分,还含有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比梨高出几十倍,维生素B含量居百果之冠。具养血补肝、补中益气、滋阴暖胃之功效。经常食用,对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高血压等均有显著疗效。酥枣创始人的四世孙潘世江,严格按祖传工艺,采用先进的设备制作酥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可保存半年,远销济南、青岛、北京、天津等地。

九.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孟家包子

孟家包子,聊城传统名吃。又名灌汤包,为祖传手艺。由聊城孟继海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制。以面粉、带骨生猪肉为主料,小磨香油、葱、生姜、大料面、酱油、甜酱、冻子等为调料。分为制馅、煮冻、和面、成型等四步操作。熟后表面光滑柔软,不渗汤,皮薄馅鲜,汁多味香。汤汁入口,醇香四溢,香而不腻。到聊旅客多慕名上门品尝。

十. 吉林省 通化 东昌区 百合

又名卷莲,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扁圆形白色鳞茎,鳞片肉质肥厚。每年早春于鳞茎中抽出花茎,花茎叶腋有时生珠芽。夏季开花,花被六片,橙红色。百合叶片披针状长圆形。花期6-7个月,果期8-9月。百合喜欢生于山坡草地及林间沟谷湿草地等处。百合花可供观赏:百合鳞茎含多种生物碱成分,可入药。性微寒,味甘,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