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三大特产是什么 广东的特产有哪些比较有名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三大特产是什么 广东的特产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更新时间:2022-04-13 01:36:09

一. 广东省 湛江 吴川 芋蒙

芋蒙又称芋苗,爽口开胃,脆嫩鲜美,消荤解滞,是佐餐即食佳品。

芋蒙含多种维生素,特别富含人类第七营养素“膳食纤维”,被誉为食物中的“肠道清道夫”。我市塘镇的芋蒙最为有名。

二. 广东省 汕尾 城区 菜稞

菜稞是汕尾市最有名的小吃,有猪肠稞、重糕稞、菜头稞、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升煽稞、鸭蓝稞、铜盘卷、发稞、菜包稞、碗仔稞,还有各式各样的稞条汤,糯米丸、尖米丸等

三. 广东省 中山 三顺生饼

三顺生饼铺始建于1933—1934年间,长年对饼食的制作深有研究,材料纯正优质,所制作的各种饼食品质油亮,尤以制作的月饼皮薄,馅靓、外观好、口感好、价格实惠,深得客户喜爱。

四. 广东省 中山 三乡茶果

提到三乡茶果,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乡濑粉。其实,三乡茶果品种丰富,除了濑粉,还有三丫苦、萝卜糕、豆捞等,每一种都各具风味,其制作手法值得我们传承。让我们来认识三乡茶果中的“叶仔”。

先民从福建一带移居而来,将闽南地区的咸茶饮食习俗带到三乡,并结合本地实际,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三乡茶果饮食消费习俗。三乡人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制作不一样的茶果供奉拜祭祖先,其中,“叶仔”最初是在七月十四孟兰节,也就是百姓俗称的“鬼节”里亮相的,在叶仔的制作过程中,开粉的工序尤为重要。

开好粉,还要选好叶。为了制作好吃的叶仔,记者跟着“师傅”到芭蕉地里采摘新鲜的蕉叶。

蕉叶采摘回来后用热水烫煮,就可以开始动手包叶仔了!三乡人制作的叶仔一般分甜、咸两个口味。

据资料记载,七月十四孟兰节里三乡村民会做煎堆和叶仔两种茶果,叶仔的制作工序多,且讲究。相比之下,煎堆的制作工序就更为简单,故有“懒人煎堆,勤人叶仔”的说法。不过,发展到今天,叶仔也不再是孟兰节的专属食品,在其他节日甚至在日常的饮食餐单里也会出现。(三乡镇广播站)

五. 广东省 韶关 南雄 黄烟

素有“黄烟之乡”之美誉。

黄烟是南雄一宝,南雄农民种烟、嗜烟,一辈子离不开烟;南雄卷烟厂产烟、销烟,“百顺”、“珠玑”行销各地。南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是黄烟,每年黄烟收入要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南-烟种植已有300多年历史。南雄烟叶品质优良,为我国烟叶商品的名牌产品,历来饮誉中外,内销全国28个大中城市,曾一度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1984年至1994年,累计烟叶总产21万吨,年均产2.1万吨,为广东省年均产量的50%左右。10年平均收购烟叶15600吨。为全省年均收购量的60%左右。烟叶产量和收购量均居全省之首。全国烟草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的县市只有6个,南雄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南-烟在全省举足轻重,在全国名列前茅。1985年,广东省烟草总公司确定南雄为优质生产基地。1986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又确定南雄为出口晒烟生产基地。1992年,原中国烟草总公司总经理李益三到南雄视察时,欣然题词:“金叶之乡在南雄"。的确,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南雄堪称烟叶之乡。全市24个乡镇都种植黄烟,烟农10余万户,占总户数的八成多。在南雄盆地田野上,黄烟连绵20余万亩,春来一片翠绿,夏至一片金黄。到了收烟季节,烤房炉火通明,村巷烟叶飘香。全市上下为烟叶而忙碌,为烟叶而欢笑。

南-烟于清初自闽南传入,至今300多年,盛产不衰。闽南黄烟是怎样传入南雄的呢?主要通过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氏族迁徙。南雄不少氏族来自闽南,他们迁徙来南雄的同时,把黄烟的生产技术也带到了南雄;另一条渠道是商业贸易。明清南雄商业贸易非常繁荣,闽南来南雄经商的人不少,他们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很乐意把黄烟生产技术引进南雄。黄烟传入南雄后,与南雄特有的土壤、气候条件相适应,烟叶品质优良,种者日众。清乾隆嘉年间已成一方。清道光四年《直隶南雄州志.物产》载:"烟叶,旧志未载,近年四五十年日暂增植,春种秋收,每年货银百万两,其利几与禾稻等。"。

南-叶以叶色金黄、烟味醇香、易燃灰白三大特性而素负盛名,为当今各大烟厂生产名牌卷烟必需之原料。南雄晒烟历来很受外商欢迎,出口颇多。民国时期已畅销五大洲67个国家和地区。1953年到1979年,年出口额三五百吨,最多的1954年,出口1155吨。1980年后,由于国外烟叶市场的变化,消费习惯由清香型变为浓香型,外贸出口停止。近几年,随着烟叶品种改良,质量提高,南雄烟叶又恢复出口。

六.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梅花

梅州市自古以来就有“梅花之乡”的称谓。域内多见古梅。1993年,梅花被评为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梅州历史上也留下众多以“梅”命名的山川、古迹、乡镇、村舍,如:梅峰、梅山、梅溪、梅江、梅园、梅林、梅亭、梅塘、梅教、梅江桥、梅子村、梅口镇、梅花山、梅花村、梅子坑、梅子墩、梅子坪、梅子坝、梅子岗、梅子树下等。

七. 广东省 中山 豆捞

沙溪“豆捞”煮熟的汤圆放在豆粉上,爆香的豆粉粘满了整个汤圆就是一粒粒豆捞。咬一口,中间的糖水汹涌而出,有种“爆浆”的感觉,爽的很,接着是满嘴浓郁的豆香……



“豆捞”是现今流行东南亚的一种新的饮食形式。传统的豆捞吃法都是火锅的格调。而我们中山人却打破常规,把传统的火锅“豆捞”做成小吃,“豆捞”起源于珠江三角洲,由广东打边炉演变而来,盛行于港澳。“豆捞”,就是“都捞”的译音。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就会选择吃“豆捞”来映衬节日喜气,洋溢幸福的心情。因为它的含义有:捞人气、捞和气、捞运气、捞财气、捞喜气,捞起无尽的福气;天增岁月人增寿,义满乾坤德满堂!

八. 广东省 潮州 潮州木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以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度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割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橼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不是模仿中国画,就是仿照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叙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潮州木雕的装饰设计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轿、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九. 广东省 中山 三乡小炒

"三乡小炒"是三乡人的饮食特色。凡属逢年过节,红、白筵席者是不可缺少的乡土特色菜馔。吃起来酸酸甜甜,味道极美。不但三乡人喜闻乐道,在外地也早为人知,脍炙人口。如果宴席上没有"三乡小炒",三乡人就会非议,甚至受到指责。三乡人认为无"炒"不成宴。有一次,岐江酒家(现已拆除,原为中山最有名的酒家)接到郑宅喜筵,要到三乡上门办宴,开席时,搬上鸿运乳猪拼盆、雀巢鱼青、椒盐蛇、鸡煲翘、红烧石岐乳鸽、金华玉树鸡……,琳琅满目,色、香、味、形俱全,以为落尽功夫,该受主人及嘉宾赞赏,谁知一位大娘质问:"怎么没有小炒呀?""连一碟小炒也没有,有什么好食?"问得主人目瞪口呆。可见"三乡小妙"在三乡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呀!三乡群众办酒宴,事先就把菜肴做好,成缸成钵的摆着,上面用禾草遮盖,来多少客人,开多少围台;一围坐八人,坐满就开筵,随到随开,十分方便。主客欢天喜地,互相道贺一番。人们喜食的是焖冬菇、白切鸡、红烧扣肉、发菜蚝豉、皮胶焖鸭等等,当然,还有千万不能漏掉的"三乡小炒"。"小炒"的用料有:酸菜丝、荷兰豆丝、红萝卜丝、瘦肉丝、鱿鱼丝、鸡肝丝、鸡肾丝。配上蔬菜切成丝,炒成一镬,配好调味料,上碟奉客即成。

十.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广东奶皇包

广东奶皇包

广东特有的一种甜味包子,以蛋黄做馅,是广东甜包子里最负盛名的一种。但是喜好咸口的食客应该不会十分喜欢这种甜腻的包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