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藏特产大全带图片 西藏特产大全100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藏特产大全带图片 西藏特产大全100种更新时间:2022-04-01 15:44:29

一. 江西省 萍乡 芦溪县 如春带皮牛肉

特点是麻而辣,带皮牛肉滑而嫩,体现了川味的特色。原料采用鲜带皮牛肉,鲜朝天,小米椒、姜等调料。制作方法:将姜片、辣椒段两种放入油锅中煸炒,加入牛肉放入小米椒水,加入白糖、蚝油、鸡精放冷水至将牛肉全部遮盖一起煮。等锅里的水煮干一半时,放入切好的芹菜段,干辣椒放入味精,再淋上花椒油翻炒几下,就起锅入盘。

二. 西藏 山南 扎囊县 扎囊氆氇

扎囊氆氇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扎囊氆氇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氆氇,是藏民族用手工编织的羊毛织物,千百年来为藏民族所喜爱。扎囊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冈底斯山南麓,在藏语里“扎囊”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历史上由于人多地狭,资源匮乏,扎囊人多从事手工制造和经商,悠久的手工历史使扎囊县获得了“氆氇之乡的”美誉。

作为“氆氇之乡”,山南地区扎囊县目前有4000多人从事氆氇编织和销售工作,他们生产白氆氇、花氆氇等近20个品种。扎囊县县委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县吉汝乡有1700多户农牧民,家家户户都会织氆氇。“

扎囊氆氇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扎囊县现辖行政区域。

一、原料

1.经线:棉线,也称棉纱。分白、黑、蓝三种。

2.纬线:绵羊羊毛,产自山南地区,多用绒毛和两型毛。

二、工艺过程

羊毛洗、捻→棉线制作经线、羊毛制作纬线→手工编织氆氇→后整理→成品。

三、工艺要求

1.洗毛:原毛→分等分级→洗毛→开松→浸泡→晾干→清除黄土。

2.制作氆氇经线:

(1)制作经线的材料为棉线,张力大,韧度强。

(2)将经线穿在篦子状上下有梁儿的工具(藏语称为“囊日”),并将其固定;

(3)按照氆氇的长短将经线来回穿在篦子状上下有梁的工具(藏语称为“仁织”)。根据氆氇的宽度及“达”上的竹条数量进行穿绕,一般氆氇宽为28厘米。

(4)根据氆氇的长短穿绕的经线在“仁织”上进行缠绕。最后,将“囊日”和“仁织”固定在氆氇机两端,套好四个脚踏板。

3.制作氆氇纬线:

(1)先将做纬线的羊毛用手扯松,再次清除羊毛中的杂质。

(2)用铁刷进行梳理,经梳理后毛质更加松软,类似棉花,做成卷状。

(3)捻线,用“旁”(即:是一根两头削尖的圆锥形木头)将卷状羊毛捻成纬线。纺纬线时旋转方向必须是顺时针,制作纬线时按照氆氇的等次可以进行选择捻成细线还是粗线,细线等级优于粗线。

4.编织氆氇:

(1)纬线绕在比较粗略的竹竿上,藏语称为“索姆”。然后将“索姆”固定在梭子内部两端的铁丝上。机梭子(竹布)为质船形状,两端尖形,长约30厘米的梭中间有一根铁丝,铁丝一端可取出。

(2)编织氆氇时,手部操作,将梭子往返穿过交叉的经线,梭子每穿过经线一次,需用“达”击纬线三次,织机下边有踏板四根,纺织者按照顺序用脚踏动踏板,手脚配合操作,使纬线上下变动,用手将经线即“梭子”来回穿梭,与纬线交织,用板脚拍紧,反复上述动作,即可织出氆氇。

5.后整理(氆氇半成品的要求):

(1)氆氇规格要求:0.28m×20m,厚度根据氆氇等级或者订单决定。材料优良、工艺精湛;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彩、藏民族风格浓烈。

(2)氆氇形要求:要横平竖直,无荷叶边、无垂底子、无凹心,无露经、露纬。

(3)氆氇身要求:厚度均匀,不能超厚超薄。

(4)氆氇正面要求:平整、无疵点、四角必须周正,不允许有长毛、白纬线。

(5)氆氇颜色及花纹要求:颜色纹样符合大稿和打小样的封样颜色,无串色、渗色等,无错花、错叶及不对称几何图形。

(6)氆氇背面要求:无脏污、疵牙、色纱、草刺,手感不发挺、发硬。

(7)氆氇缠边要求:均匀、整齐、无露经,不准出现空环凸泡。

(8)氆氇四边要求:均匀,整齐、略厚于氆氇身、无疵牙、毛刺。

四、储存

1.仓库干燥通风;

2.存放需防尘、防鼠、防虫。

五、质量特色

1.外观品质特色:图案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图案,如花氆氇、十字氆氇等。

2.技术指标:门幅28厘米、经线≥260根,纬线密度≥100根/厘米;氆氇尺寸偏差≤2.0%,纱纤维含量偏差≤4%,耐燃性(损毁长度)≤75mm,耐光色牢度≥3至4级,耐于摩擦染色牢度≥3至4级,耐湿摩擦染色牢度≥3级。

三. 西藏 昌都 江达县 藏式面条

藏式面条用较浓碱水和面,使之发黄,然后压成面条,煮熟后盛碗,加入适量骨汤、熟菜油、牛(羊)肉丁,拌匀食用。

口感清淡、味道清香、制作方式简单,适合各年龄层的人食用。

四. 西藏 林芝 工布江达县 金耳

你听说过银耳吧,可你大概很少听说过还有金耳吧?在西藏藏东南的山林里,在腐朽的青冈树上,长着一团团一簇簇、千姿百态、繁花似锦、闪烁着道道金光、酷似花朵般的植物,她,就是西藏著名的金耳。
金耳与银耳同属一科。其实用部分的子实体金黄透明,扁薄而卷曲,层层叠叠,极似朵朵盛开的金色菊花。最大的重达1斤,它同银耳一样,营养丰富,为虚弱之高级补品,更可贵的是我区出产的金耳是天然无污染之珍品。

五. 西藏 林芝 墨脱县 木碗

为日常生活重要用品之一。它是用硬木树根或树瘤加工制成,木质细密坚硬,天然花纹古朴美观,具有一定收藏、观赏、实用价值。

六. 西藏 林芝 朗县 祛瑞

祛瑞

将夏天的鲜奶酪装进皮袋内,搁置阴凉处,长久闷存发酵制成奶渣,来年春季取出后,捣碎成小圆块,待用。在锅内倒适量水、肉片、面粉、干辣椒、盐巴,加入圆块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锅,盛放适量的水煮碎麦片,煮八熟后,既将麦片糊倒入主锅内搅匀,用文火闷煮熟即成。祛瑞是藏族群众、尤其是农区的群众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七. 西藏 阿里 普兰县 普兰木碗

木碗

木碗是西藏各族人民喜用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传统工艺品。在藏胞家做客的人,一般都用自己带来的木碗喝茶,盛糌粑。尤其在广大西藏农村,牧民的怀里总是揣着木碗,即使是外出做客也是这样,好让主人给他倒茶、抓糌粑,这是当地的习俗,不算失礼。藏脑对木碗也怀有特殊的情感,西藏有首很出名的情歌,形象地表现了木碗和人的关系:“丢下情人舍不得,带走情人又害羞。情人是木碗该多好,时刻揣在怀里头。”

木碗的大小不一,扁圆形,呈桔黄色,大的用来盛糌粑,小的用来喝酥油茶。当地不一定分的这么细。木碗的特点是轻,不易破碎,携带方便。用木碗来盛食物不易变味,也不会烫嘴。制作木碗主要选择桦木、桐树、成巴树等优质木为原料。带节大、疙瘩多的树节是制作木碗的最好木料。因为树节质地结实,镞凿成的木碗不易干裂,且纹理细腻美观。琢雕木碗要求精工细作,碗壁周围厚薄要均匀,碗底要平稳。不少中外游人到拉萨旅游,便买上下只便宜的木碗,作为西藏之游的纪念品。有的木碗还配以银盖,或在碗边和碗托上包上银皮,则成为一件珍贵的工艺品,不但居家实用,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普兰县产的木碗最为著名。

八. 西藏 林芝 巴宜区 秦艽

秦艽

秦艽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归胃、肝、胆经。秦的主要功能是祛风温、清温热、止痹病、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哺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症状。现代临床应用发现,秦艽有显著抗炎和升高血糖的作用,主效成份是秦艽碱甲,通过神经系统以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实现的,并有明显短暂的降压和减慢心率作用。煎剂有镇静、镇痛和利尿的作用。主要长于草地及湿坡上,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土,堆置至表面呈红绿色或灰黄色时,切厚片,摊开晒干。

九. 西藏 拉萨 城关区 西藏红景天

红景天是指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在世界上有90余种,多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带,大多数都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或灌木从林下。


红景天主要以根和根茎入药,全株也可入药。我国对于红景天的使用已有很久的历史,远在清代,在红景天产区就有人将它用作滋补强壮药,来消除疲劳、抵御寒。以后历代皇帝曾专门派探险队去寻找红景天及向各地索取红景天为贡品。据记载,康熙皇帝在平息策妄阿拉布怛分裂叛徒中,长途征战在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由于人参“造热”,不宜使用,便用红景天来消除军旅疲备。西藏民间更常用红景天来治疗咳血、咯血、肺炎咳嗽和妇女白带等症。

十. 西藏 那曲 索县 酥油桶

酥油桶

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两种:一种是从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这种桶较大,高约1.3米,口径近0.33米,是牧区经常见到的生产酥油桶;一种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语叫“雪董”,这种桶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径约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只有30多厘米高,宜出门时用。

酥油桶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桶筒;一部分是搅拌器,叫做“甲罗”。酥油桶的制作十分讲究,桶部用木板围成,上下口径一般大,外围用钢皮箍,上下两端用铜做花边,可以打出各种花纹,显得精美、大方。“甲罗”制作比较简单。先做一块比桶口稍小的圆木板,木板上凿4个小孔,以便在桶内搅拌时,液汁和气体可以通过孔上下流动。圆板的中心安上一根比桶长30厘米的本柄,木柄同样用铜箍在把手部分,作为酥油桶的装饰。

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红桦木或红松,雅鲁藏布江中下游一带的红桦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