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佳县陕北马大姐特产销售店官方 陕北霞姐土特产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佳县陕北马大姐特产销售店官方 陕北霞姐土特产店更新时间:2022-04-03 01:06:26

一. 河南省 商丘市 睢县 睢县马泗河西瓜

马泗河西瓜栽培历史悠久,相传从秦东陵侯那里引种,千百年来品质不衰。马泗河村位于睢县西,距西陵寺三公里,周围两万多亩耕地适宜种植西瓜,故此得名。

此西瓜有核桃皮、花狸虎等品种,瓜呈椭圆形,上世纪50年代稀植,单个瓜重一般15公斤左右,大的30公斤上下。今密植,单个重4~8公斤,皮薄、肉细、沙脆、纤维少、糖度高、汁多味甜、瓜瓤鲜艳、触刀自开,每年盛夏7月成熟上市。一般亩产1500公斤,最高可达3000公斤以上。

此瓜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元机盐类。瓜瓤甘甜、解渴、泻火、清热、醒酒、利小便;瓜皮可清热解毒,治疗湿热、黄疽、水肿等多种疾病,瓜子可清肺、润肠等。

二. 陕西省 榆林 佳县 佳县站羊

佳县站羊

站羊是对舍饲羊的泛称。佳县自古以来有站养的传统习惯。一般年初将小羔羊饲养在圈,初冬小雪前后羊满膘后宰杀,用此种方式饲养的羊,所产肉色正醇嫩、鲜香可口,成为本县一大。又因站羊肉味甘、性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成为良好的补养强壮:食品。用站羊肉制作的膳食,是佳县人款待上客的保留菜谱,不论是“羊肉水饺”、“羊肉臊子”,还是“清蒸羊肉”、“手扒羊肉”,均品味奇香,沁人心脾。

三.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玄马梨枣

玄马梨枣,产于庆阳县柔远河两岸,形状象梨,通体深红,一般若鸡蛋大小,核小骨脆,香甜微酸,97年兰交会获银质奖,为枣中珍品。( 庆阳地区)

四. 山东省 东营 垦利区 渤海马

【种质原产地】 山东省广饶、寿光和垦利县

【主产区与分布】 主产于山东省广饶、寿光和垦利。分布于山东省东北的惠民、昌潍、烟台和潍坊市沿渤海各县;西部的无棣、沾化、垦利、广饶、寿光、昌邑。

【形成历史】

产区西部各县有悠久的养马历史。据1952年局部调查,当地马因体格较小,挽力较差,不能很好适应农耕、运输的需要。遂于1952年开始引入外来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杂交改良。其形成历经三个改良育种阶段:

1.引入轻型的苏纯血和苏高血改良地方马。山东省农林厅于1952年从河北省察北牧场调入10匹苏纯血和苏高血公马,当年在广饶、寿光、无棣、潍县、庆云五县,各建一处马匹人工授精站,利用人工授精方法配种,至1956年共生产各龄一代0马约2000匹。

2.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利用轻、重良种公马,以复杂杂交方式,进行轮交。1956-1958年,又引入苏高血母马6匹、公马4匹,拨给广北农场进行纯种繁殖;引进顿河母马10匹、公马8匹,先后由齐河畜牧场和支脉沟牧场繁殖。1959-1960年引入阿尔登母马17匹、公马2匹和苏维埃重挽母马13匹、公马3匹,分别拨给广北农场和昌邑种马场进行纯种繁育。

1963年,广北农场和山东农学院在该场已进行多年改良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渤海马的育种计划,并付诸实施。此后,渤海农垦局为所辖各农场制定了渤海轻挽马育种计划。从而形成了在产区以国营农场为基地,带动产区各县,全面开展群众性的马匹改良育种工作,每年改良马匹多达5000匹以上。

3.明确育种目标,开展横交固定。1974年,山东省组成马匹改良效果调查组,历时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在总结前二十二年改良效果的基础上,订出培育挽乘兼用的渤海马育种方案,次年建立山东马匹育种协作组,组织产区各县和农牧场协作联合育种。方案规定,凡经过轻重混血,达到育种指标的马匹及时转入横交,并选择一匹理想型0公马作为主力马,以扩大利用。历经八年的横交繁育,进一步巩固了改良效果。1983年11月,渤海马鉴定委员会通过品种鉴定,认为已达到预期的育种指标,正式命名为“渤海马”。`

五. 广西 南宁 上林县 上林马肉

上林县距南宁不过140公里,资源丰富,号称南宁的“后花园”,也是南宁的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上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这里的饮食风格也融汇了多民族特色,别具特色。说到上林美食,当地人首推马肉:“马肉可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吃到的,可在我们上林就有,而且做法还很独特。”其中,上林三里镇的炒马肉最为出名。炒干的马肉很有嚼劲,而且味道十足,是下酒的好菜,也可以作为零食吃。现在游客也可以在上林县城的一些美食店里品尝到。上林人还就此开发出了马肉系列美食,如炒马杂、马肉火锅、马肉粉、马肉汤等。

马肉是游牧民族常用肉食之一,我国已有5000年的食用史,只是煮或炒有泡沫产生,且发出恶臭,因此有人不喜欢马肉味道,敬而远之。历代由于马数量不多,因此不是普通肉类,然而马肉的品质相比鸡肉和牛肉,含有更高的蛋白质。

六.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熏肉和马肠子

熏肉和马肠子

初冬开始,哈萨克人家屠宰牲畜准备冬肉,腌制熏干越冬,冬肉要吃到来年的春天,哈萨克把这种肉称“索古姆”。索古姆是熏肉或腊肉的统称,哈萨克人的索古姆中,用马肉制成的马肋腊肠“俗称马肠子”最有名。马肋腊肠用肥嫩的马肋条肉连骨装肠加工熏制成,是熏肉中的上品,哈萨克人称“尕孜”。用熏马肠和熏鹅肉做抓饭是冬日上乘的待客风味佳肴。

七. 新疆 克孜勒苏 阿合奇县 柯尔克孜马

柯尔克孜马是经过长期选育的地方获得优良品种。有较稳定的遗传性和独特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生活在生态环境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草场,善于山路奔驰,群牧增重快、抓膘好。以乘为主,兼顾挽驮,具有力速兼备的特点。成年公马体高132厘米,体长143厘米,体重340公斤。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南部的天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高山牧区,存栏2.7万匹。

八. 陕西省 榆林 米脂县 陕北炒面

陕北人生活中的炒面,和街头饭馆里卖的炒面不是一回事,这炒面不是那炒面。

陕北的糜谷种类多。在繁多的糜谷中,有一种很特别的糜子叫做笤帚糜——这种糜草可以缚笤帚,这糜子炒的炒面又最好吃。

将笤帚糜晾干扬净后,在大铁锅中好好炒,等到满锅的糜子都炒匀炒黄后,再放到快磨上细细地磨,这磨出来的面粉自然就是炒面了,这炒面叫做黄炒面。

黄炒面是一种好吃食。将炒面舀一些在碗中,倒些开水用筷子将炒面慢慢地搅起来,搅成一种不软不硬的面团状,就可以吃炒面了——咬一口黄炒面在嘴中,又香又咸很有咬头,简直就像吃一种美味。

你当这炒面甚香?原来,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专门有一种小野草,叫做炒面花.这炒面花是一种香味很浓的小野草,平时开在山坡上,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清新的香味了。这炒面花是造物主对陕北的一种特殊的恩赐。陕北人在炒炒面时,都要往进去加一些炒面花,于是,这炒面就像被神仙点化过一样变香了!

陕北的炒面还有一点咸,那自然是在拌炒面时,拌了一点盐面儿。其实,拌不拌盐面就完全听凭各人的口味了。

吃炒面就是这么简单和方便。

其实,吃炒面还可以更方便。舀碗炒面来,不用拌,直接将炒面送进嘴中去,这是吃干炒面,陕北人把这种吃法叫0炒面。

炒面除了用糜子做成的黄炒面,还有一种用谷糠做成的糠炒面,糠炒面是把谷糠炒熟加一些枣泥后晒干磨成的,是陕北人度荒时吃的一种极难下咽的灾年饭。一般年景是没有人吃这种炒面的。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吃炒面,当然是指吃黄炒面,黄炒面才是陕北炒面中真正的有权威和代表性的好炒面。在通常情况下,庄稼人受了一天苦,晚上从地里回来了,婆姨若是给他吃一碗黄炒面,吃完了再喝两碗黍饭,那么,他睡到半夜里还肯定梦见自己当神仙呢!

九. 辽宁省 沈阳 于洪区 马烧麦

马烧麦原称马家烧麦,是沈阳市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由马春创制于1796年。用开水烫面,大米粉作扑粉。选用腰窝、紫盖、三叉三个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馅,加调料用清水浸煨,拢皮捏馅时留大缨。有皮亮、筋道、馅松、醇香等特点。

马家烧麦,是沈阳地区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早在清嘉庆元年(1796年),由马春开创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时没有门市,只是以手推独轮车来往于热闹街市,边做边卖。由于马家烧麦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口味好,造型美观,所以深受群众欢迎。清道光八年(1828年),由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简陋的门市,立号马家烧麦馆,此后营业繁忙,远近闻名。后几经变迁,1961年才最后坐落在小北门里,即现在的马家烧麦馆,由马氏后裔第五代的马继廷担任技术指导。

马家烧麦的独到之处 :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须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浸喂,加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成熟后皮面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十.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马鼻蜜橘

连江马鼻蜜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