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湖特产特点 青海湖有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湖特产特点 青海湖有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4 11:57:40

一. 青海省 果洛 甘德县 甘德牦牛

甘德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甘德牦牛是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的。甘德牦牛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青海甘德这块神奇高原的黑牦牛,就是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物种.甘德牦牛系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古老原始品种,牦牛具有耐高寒、耐劳苦、耐粗放、善攀登、抗病力强的特性,素有“高原之舟”的誉称。甘德县平均海拔4300米, 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多高山、少平摊,黄河沿地区山地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多断崖、石山,黄河河谷地带形成一些冲、阶地,平坦而倾斜度小,是发展饲草饲料的主要基地。水资源比较丰富,分布均匀,放牧草场沟沟有水,水质良好,能满足人畜和草场灌溉用水。牦牛肉细嫩味美,适口性极佳,色鲜,味美,郁香,细嫩多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更可祛风除湿、补钙、强筋健体。对增强人体抗病力,增强细胞活力、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黑牦牛骨头除含多种蛋白质外,还含有丰富的人体易吸收的天然钙、铁、锌等元素.对小孩补大脑、妇女补气血,中老年人强筋壮骨、祛寒除湿等均有显著的功效。传说在一千多年前,藏族同胞世代居住在巴颜喀拉山下,这里气候不好,再加上牛众多,草原就显得格外拥挤,藏族同胞门商量,要到外面去寻找新的草物,于是他们在巴颜喀拉山下煨桑祈祷,要神灵赐给他们更加广阔的草场,让藏族同胞的部落永住下去。有一个少年英雄叫华秀,他身穿白色战袍,骑着黑色的牦牛,放牧、打猎、无所不能,自告奋勇的说:“我去找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于是出去一年多的时候回来了,藏族同胞问他:“你找到了吗?”,他说:“我找到了,那个地方在阿尼玛卿雪山下”,大家高兴极了,藏族同胞带领着部落的男女老少,赶着牛羊向昆仑山下的方向出发了,正当他们来到一个峡谷口时,他们赶着的那些牦牛像疯了一样嚎叫,在原地打着转儿不肯前进,眼前的这种景象使留恋故土的人们放声痛哭起来。当人们尾随着牛群走出峡口时,眼前却一片惨景。一条黑色巨怪角正盘在出口这时,从雪山深处跑出了一头出现了一只怪兽,它长得青面獠牙,全身像天上的乌云,它怒吼着向牛肉群奔去,咬死了好多的牛,少年英雄华秀骑着黑色的牦牛上前去和那个怪兽进行战斗,人们非常惊恐和紧张,都在为能干担心,少年英雄华秀和怪兽斗了一天一夜,只斗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果然那个黑色巨怪角历害无比,最后少年英雄华秀负伤了,那个怪兽也筋疲力尽逃之夭夭,藏族同胞就在那个地方扎下了帐篷,他们把少年英雄华秀扶进了帐篷,他们在牦牛群中挑选了一头非常肥壮的牦牛,宰杀了以后,煮上了最好的牛肉,让少年英雄华秀喝上了浓浓的牛肉汤,少年英雄华秀的伤立刻就好了,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第二天,那个怪兽又来吃牛羊来了,少年英雄华秀骑上了黑色的牦牛,拿上了最硬的弓箭和怪兽进行博斗,最后终于用箭射死了那个怪兽。英雄的华秀,英雄的部落便又继续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有一天,人们面前便横亘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雪山,这就是阿尼玛卿雪山。华秀对大家说,这雪山下就是我们的家乡!大家便不再前进,永远在这儿定居下来。这儿草场广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确实是一块驻牧的好地方。从此,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居住下来了,世代相传现在。

2013年,甘德县畜牧兽医站申报的“甘德牦牛”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甘德县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东经99°26′30″-100°53′,北纬33°33′-34°24′。东西跨经度1°16′70″,南北跨度0°91′,东邻甘肃,南频黄河,分别与达日、久治为界,西北和玛沁接壤。甘德牦牛养殖区域遍及全县上贡麻、柯曲、青珍、下藏科、江千、下贡麻、岗龙六乡一镇,海拔一般均在3630-5200米,都属于牦牛的的保护范围。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9°36′30″-100°53′,北纬33°33′-34°24′。全县土地总面积7046平方公里,草场面积976.88万亩可利用面积881.93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0.3%。青海省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牦牛总数的90%以上。

二. 青海省 黄南 泽库县 泽库牦牛

泽库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地域范围

泽库县位于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南与河南蒙古自治毗连,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德县相望,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界,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包括泽库县泽曲镇、麦秀镇、和日乡、宁秀乡、王家乡、多禾茂乡、西卜沙乡、巴滩牧场、恰科日社区,辖五个乡两镇一场一社区的64个行政村。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6658.0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范围。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青海鹿茸

古诗有云:“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慢说;唯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诗中所谓“斑龙顶上珠”指的就是鹿茸。

鹿茸是青海省传统出口商品之一,是青藏八宝之一。主要有带血马鹿据茸和带血赤鹿据茸两个品种。青海鹿茸采集于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荒冷的高山峻岭之中的马鹿、白唇鹿、梅花鹿雄鹿未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经切片,含有丰富的鹿血清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节任何疮毒之功能。主要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赢瘦虚劳神疲、胃寒、腰脊冷痛、眩晕耳鸣、耳聋、崩漏带下、阴痛不敛等症。

现市售品种类规格较多,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由于采收方法不同又分为砍茸与锯茸二种;由于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

鹿茸生长在春秋两季,以春季长出的品质最好。鹿茸锯下后,在加工中需以沸水反复洗烫,除去血污,再经过烘干、凉透、整修工艺过程,才能成为药用鹿茸。鹿茸的药用价值很高,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盘健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痴"。

主要功能

1、 具有强大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以其药为主,辨证用之,可使白 血球、血色素、网织红细胞升高。

2、 兴奋神经。举凡男女性欲冷淡、低下、阳痿、早泄、滑精、精少不育、肾虚腰痛、虚寒带下、羸瘦神疲、幼稚子宫、久不受孕等。本品为首先药物,用之无不效。

3、 主治小儿发育不良或大脑发育不全,或囱门不闭、筋骨萎软、行走迟。皆辨证用之,有奇效。

4、 能抗衰老、为良好的滋补强壮剂。改善睡眠与食欲、减少疲劳。凡精亏血虚,耳鸣耳聋,眩晕健忘、神疲乏力、久泄不逾、腰脊冷痛、筋骨萎软、皆可辨证用之。

5、 能促使生长发育、溃疡创口的愈合,对久不收口的寒性脓疡用之尤益。本品性味、甘、咸、温。含25种氨基酸、硫磺软骨素A、雌酮,还有多量骨胶元、蛋白质及磷、钙、镁。归肾肝经。易助阳动火,为良好强壮剂。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擀面

青海的擀面有四种作法:一是长面,即面擀好后,切成长状,调以臊子叫“臊面”,吃这种面招待客,有“长福长寿”、“长来往”之意
二是凉面,即面擀好后,切成细长条,煮熟拌上青油冷却即食
三是旗花,又叫寸寸子,即将擀好的面(稍厚)切成2寸长条状
四是麻食儿,即将擀好的面切成正方形后,将一对角捏之。( 西宁)

五.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蚕豆

湟中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县种植蚕豆历史悠久,因空气洁净、水质纯净、自然条件适宜,蚕豆粒大,光泽好,无虫蚀,蛋白质含量高,无污染。比省外同类产品具有更好的商品性,是青海省的优势农作物和主要出口农产品。全县蚕豆常年播种面积16万亩,占全省农业区蚕豆面积的22%,品种主要是青海3号、青海9号和青海10号,这几个品种属高产、大粒、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5—146天,株高110—155厘米,分枝强,单株有效分枝3.5—4个,单株双荚1.9个,每荚2.5粒,籽粒白色有光泽,百粒重160—200克,粒大质佳,籽粒蛋白质含量32.7%,淀粉41.8%,脂肪1.4%,蛋氨酸1.03%,苏氨酸0.88%,苯丙氨酸1.04%,赖氨酸0.66%。初级干籽粒蚕豆主要出口日本等国,以“湟中蚕豆”标牌而出名。

地域范围

湟中蚕豆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境内。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临西宁市;南接贵德县;西连湟源县;北与大通县接壤。全县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幅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湟中蚕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拦隆口、多巴、李家山、海子沟、上五庄、共和、甘河滩、汉东、大才、鲁沙尔、西堡、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群加等乡镇。是我省主要蚕豆生产区之一。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应符如下的规定:种皮表面乳白色,光滑,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2、内在品质指标(检测数据):应符合表1(略)的规定。3、安全要求:应符合表2(略)的规定。

六. 青海省 海北 海晏县 酸奶

酸奶是草原上独特的奶制冷饮。从盛夏到深秋,当牧业区产奶旺季到来时,也是制作清凉鲜嫩的酸奶季节。



在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地区,也有吃酸奶的习惯。特别是回族同胞,他们用小碗装熟牛奶制作酸奶,并特意在碗口滴上几滴菜油,表层奶皮金黄,油渍点点,洁白如脂,芳香扑鼻,鲜嫩质细,清凉微酸,加一勺白糖,酸中带甜,更是凉爽可口。在旅途劳顿时吃上一碗酸奶,能解渴、消热、开胃,一身的疲劳便会荡然消失。



酸奶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饮料,营养胜于牛奶。它能助消化、增食欲,还有抑菌、收敛、镇静和催眠的功能,对轻微腹泻的慢性病人有治疗作用。医学家还发现它能降低胆固醇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和肿瘤,避免过早衰老。因此酸奶是饮食、保健二美兼具的风味食品。

七. 青海省 果洛 果洛大黄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风光幽美奇异,有插入云天的陡峭雪山,有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有蜿蜒流淌的源头溪流,有宛如明镜的海子湖泊,有广袤千里的金色草原。素有"植物王国"之美称。果洛历史悠久,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头人”。远在黄河源头的河谷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为西羌牧地,南北朝时,为党项牧地中心地带。唐、宋时期,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节制。明属“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管辖,明末清初果洛黄河以北牧地被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所居,果洛隶青海办事大臣。公元1721年后,当今的班玛、久治、达日隶属于四川成棉龙茂道松潘漳腊营。由于果洛地处偏远,环境闭塞,历代封建王朝没有在这里真正建立过政权,实行直接统治,长期游离在各大政治集团之外,大小部落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态,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直到1952年解放前夕,这里仍处在封建部落割据状态。人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游牧、狩猎、和采集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人民生活极其贫穷。在长期的狩猎和采集过程中将部分野生药用植物进行积累,换取生活来源或简单的医用。据史书记载,在草原宗教生活中采集大黄不但作为医用,而且用大黄流行占卜,在玛多莫格德哇遗址中发现一些石头排成圆圈,在石圆圈附近,出土了一些类似大黄残留物,显然在这儿曾进行过一些丧礼或或有关宗教仪式。根据以上推断,果洛先民通过宗教活动已初步掌握了用大黄进行医治或食用的方法,几百年来,果洛草原头人之间为了扩充草地资源相互残杀,由于少数头人牲畜不断增加,从而也增加了牲畜因疾病而死亡,为了减少牲畜的死亡率,大黄成了医治牛羊的良方,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食,当地牧民将大黄切成片,作为大黄茶进行饮用,至今,在以肉食为主的果洛地区部分牧民任然喝用大黄制成的茶来降脂。在果洛民间对大黄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兴地精的各路神仙,地藏仙与地仙女,请引领我歌辞我福。此地乃是玛域福泽地,是将向往四溢的宝地,我是岭国智慧的受护神。此歌是岭国情器赞,在此要叙述草药。夏盛奇药大黄的由来,在森尖珠母诞生的格莫。曾长出过一只大黄,从此每逢盛夏,大黄之宝满山野,形如鹿角叶茂盛”。传说:很久以前,一商队从赤岭(今湟源一带)来到果洛达日地区,商队首领是个果洛通,旁晚在帐篷住宿,见有少女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的儿子,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原来此女子竟年近八十,老汉也已是花甲之年,他受责打是因为不遵守族规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商人吃惊又好奇,鞠躬请教:“敢问女士,不知服的是何种灵丹妙药”?女子只是说:“这是一味藏药,是寺院“热宝且”(译—-),哪里得来的,它不是草,像鹿角,在我们草原上到处都有”,商人见女子不肯透露细节,忙跪拜道:“在下是赤岭(今青海湟源地区)郎中,家中老父年迈,命我带商队来贵地换一些养颜,便秘,积食的藏药,真是保佑今日遇见您,我愿将全部货物换你的草药”。女子见来着诚心一片,便以实情相告:“这草药名叫“军木扎”(译音)坚实,又称“将军”,四季可服用”。食用后使女人与花相配,男儿与许仙相容。后来,果洛生产的大黄名声越来越大,深受牧民的喜爱。果洛州班玛县著名藏医丘智合先生在他的藏医专著中专门叙述了大黄的药用及食用的的方法。果洛大黄除具有泻火解毒、活血消瘀等传统功效外,还具有突出的抗菌、抗病毒、抗衰老、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适用是糖尿病患者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使其从单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局限中摆脱出来,得以向特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产业领域扩展,资源实际需要量日趋增加,而人工栽培大黄用工少,投入小,收益大,无需精细管理。林缘山脚、闲置荒地、房前屋后、圈窝子旁都可种植,种植大黄即可改善退化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也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农牧民收入。果洛地广人稀,日照强烈,气候特别适宜栽培大黄,潜力极大。果洛野生大黄面积400多万亩,人工种植20多万亩,年产量达120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以上,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三.地域范围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东经96°54′~101°51′,北纬32°31′~35°37′。以高山区为主,区内海拔4000—5000米的地区约占全区面积的80﹪左右。巴颜喀拉山绵亘在果洛州南部,阿尼玛卿雪山逶迤于果洛州北部,年宝叶什则屹立于东南。州内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河谷、盆地三大类。西邻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和北部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相邻,东部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相毗邻,南面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紧紧相依。东西长约448公里,南北宽约334公里,土地面积为8078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1.22%,可利用草场面积8860.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12%。野生果洛大黄在全州6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甘德县上贡麻乡、下贡、麻乡、岗龙乡、柯曲镇、青珍乡;达日县建设乡、窝赛乡、特合土乡、吉迈镇、莫坝乡;久治县智青松多镇、门堂乡;班玛县吉卡乡、达卡乡等地区的河谷滩地、漫坡及平原地带,面积约400万亩。人工种植果洛大黄主要分布在玛沁县大武镇、达日县窝赛乡、班玛县玛柯河乡等地区的退化草地,面积约20万亩。

八. 青海省 海南 高原花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夏季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空气清爽,特别适宜种植油菜。因而每年6月至8月,万千养蜂人朔河湟谷地,沿青藏公路,绕环湖四周,将数清的蜂箱放置于开遍黄花的漫山遍野之中。一时,牛羊声声,群蜂嗡嗡,青烟袅袅,牧歌阵阵,大有"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欣喜之感。偶而钻入养蜂人的帐篷,喝一口清亮亮的蜂蜜,品一点银闪闪的王浆,则余香满口,甜味不绝,心胸顿觉豁朗,精神倍增,宛若置身于天上人间。

青海蜂蜜,系比较单一的油菜花蜜,质纯味正,液清色亮,呈浅琥珀色。又因日光辐射强,杀菌灭毒,空气少污染,品质优良,糖粉高,重金属含量低而蜚声海外。其中所含的淀粉酶值高达29.4%,葡萄糖在30%以上,果糖占还原糖50%以上,还含有人体健康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有机酸,不含脂肪,因而柔润适口,甜而不腻,无副作用,且营养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不含脂肪营养丰富的食品",堪为上品。

蜂蜜不仅是较好的补养品,而且是具有多种疗效的药物。它对精神衰弱,高血压,肺结核,肝硬化,急慢性肝炎,低血素性贫血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津液缺乏的口干,咽喉干燥、干咳、久咳、便秘、胃溃疡和十二指溃疡均有一定疗效,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天然的药材",大众的补品。

九. 青海省 海北 祁连县 裸鲤


青海湖裸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幼鱼阶段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食;成鱼杂食性,青海湖中所有的动植物都是其食料,主要食物对象为硅藻、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类、端足类、水生昆虫、摇蚊幼虫等,甚至其幼鱼及条鳅也为之吞食。由于青海湖地处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水温低,食料生物贫乏和生长期短,故此鱼生长缓慢,除第一年生长达3.5厘米外,一生中的体长生长无明显的阶段,4龄以下体重增长较快,体重250克者平均为8-9龄,500克者约为10龄;一般能长到50-60厘米,重约5公斤,25龄;最大个体长可达95厘米,重约6.5公斤。群体中雄鱼多于雌鱼,繁殖力较低,怀卵量平均为16242粒。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3月下旬至8月由青海湖进入河中繁殖。产卵场所一般在流速缓慢,底质为石砾、卵石或细纱,水深在0.1-1.1米清澈见底的河道中。在繁殖季节内,当水温低于6℃或超过17.5℃时,便无繁殖活动。产卵旺季为5月中至6月中;产卵活动是昼夜进行,以23时至次日3时为最旺盛;卵产于聚卵窝内,卵沉性,微粘。

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周围几十万亩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流入青海湖的108条河流被人为拦河筑坝,阻塞繁殖通道,许多河流干涸断流,致使湟鱼无法到淡水中产卵,造成大量湟鱼在河口地带死亡。有关资料表明,青海湖现有湟鱼资源量约为7500吨,不足开发初期的1/10,而目前,鸟岛栖息的鸟类每年要吞食近千吨的湟鱼,湟鱼资源的衰竭无形中使鸟类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十. 青海省 海北 刚察县 湟鱼

湟鱼,学名裸鲤,鲤亚科,裸鲤尾。体长形、全长60厘米左右、稍侧扁,头锥形,口呈马蹄形,唇狭窄、无须,身体无鳞,故称裸鲤,体背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红色或者浅黄色。裸鲤栖于青海湖及环湖各河流,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它同泰山的赤鳞鱼、富春江的鲥鱼、洱海的弓鱼和油鱼,并称我国五大名鱼。

为了适应高原环境,湟鱼脱去身上的鳞,变成无鳞水鱼,在青海湖里繁衍栖息,成为青海湖特有的鱼种。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但它们却是淡水鱼。由于湖水很冷,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十年才能长一斤,若不加以控制捕捞行为,将导致湟鱼资源枯竭,青海湖也将成为“死湖”。为此,国家将湟鱼列为了保护动物,最近的一次封湖令一直到2010年,这保证了越来越多的湟鱼能从这里出发,去往产卵地,给青海湖湟鱼暗淡的生存前景带来了无限生机。

每年夏季六、七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它们密集成群,溯河洄游刚察境内的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竞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

素有“黑美人鱼”之称的青海湖裸鲤仅在哈尔盖河;沙柳河则盛产“白唇墨鱼”;布哈河的裸鲤大多脊背显黄或通体呈黄金色,腹部发白,名曰“金龙鱼”;吉尔孟河裸鲤与布哈河极相似,但其背略灰,称之为“青海青”;泉吉河裸鲤背部分布密集圆点状,类似飞舞彩蝶般花斑,且两侧有大小不一,名曰“黑脊彩斑鱼”。

每年的6、7月份是湟鱼繁殖季节,也是观鱼的最佳时节,为了繁衍后代,湟鱼只能选择一趟艰苦的跋涉。盛夏之际,他们密集成群,逆流洄游到青海湖五大支流受精排卵。通过浅滩时,背鳍露出水面,恰似千帆竟发,最终在适宜的产卵地方形成数十里河道“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真可谓是生命演绎的奇迹。成为刚察草原上一道靓丽而神奇的景观。为保护湟鱼资源,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关爱渔业资源的良好风尚。刚察县委、县政府每年在此期间都要在沙柳河畔举行“青海湖观鱼放生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