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泗阳小伙伴的特产 泗阳特产有哪些哪里能买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泗阳小伙伴的特产 泗阳特产有哪些哪里能买到更新时间:2022-04-03 13:33:59

一.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洋河大曲

洋河大曲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洋河大曲是江苏省泗阳县的洋河酒厂所产,曾被列为中国的八大名酒之一,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甜、绵、软、净、香”是洋河大曲的特色。现洋河大曲的主要品种有洋河大曲(55度)、低度洋河大曲 (38度)、洋河敦煌大曲和洋河敦煌普曲四个品种。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膘鸡

膘鸡,泗阳著名之一,农家婚丧喜庆,多以膘鸡作为“头景”上桌,客人评论厨师手艺如何,也都是以膘鸡的制作为标准。

膘鸡制作相当讲究,它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用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叶上,厚约一寸厚,再用肥猪肉糊与去皮的山芋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葱等佐料,青、红、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观。膘鸡上桌,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娇嫩爽口。

相传明朝末年,清兵南下,时任明朝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挥师北上,在桃源(今泗阳)、宿迁、淮阴以黄河为屏障筑起百里防线,史可法的指挥部就设在桃源县的崔镇。在数九寒天的一个早晨,厨师忙着杀鸡宰鹅,史可法感到奇怪“不冬不年的厨师忙活什么?”一问才知是为了自己的生日,不禁火起“大敌当前,不想着去打仗,还过什么生日”。便让卫士将鸡、鹅、猪蹄膀送往前线劳军。临走时,史可法吩咐厨师:“中午只许有一道菜。”厨师反复琢磨,用一块巴掌大小的肥肉,两个鸡蛋制出味道鲜美的膘鸡出来。后经历代厨师改进,膘鸡口味更加精进,形成现今这道风味独特的泗阳名菜。

三.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十大碗

泗阳十大碗在民间已经流传几百年了,过去泗阳十大碗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泗阳人办喜事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比如喜结良缘、喜添贵子、千金酒、满月酒、立新屋酒,还有老人们的拜寿酒等。在以前,由于经济水平低,泗阳人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泗阳人就给宴席取名为“泗阳十大碗”。“十大碗”的菜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见的特色菜有红肉、狮子头、红酥、蛋皮、鸡泡饭等,但膘鸡作为“十大碗”的头菜是必不可少的。

上好的膘鸡制作相当讲究,它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用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叶上,厚约一寸厚,再用肥猪肉糊与去皮的山芋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葱等佐料,青、红、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观。膘鸡上桌,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娇嫩爽口。

酥鸡也是深受泗阳人民喜爱的食物之一。把猪的精瘦肉和削皮后的山药剁成糊,加入面粉、盐、葱、姜、蛋清等进行搅拌,然后做成巴掌大的糊团子,放在热油锅里炸熟后,捞出油锅,形状如同大铁饼。冷却后,切成平行四边形小块,放在菠菜里烩烧,不等菠菜熟透,迅速装入碗里,这样一道美味可口的酥鸡就上桌了。

四.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穿城大饼

非物质文化遗产穿城大饼为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饼,各色各样,名目繁多,有挺硬巴焦的杠子饼,有满肚蜂窝的水大饼,有加油放葱的咸大饼,有印上图案的花大饼……不管软的、硬的,还是咸的、花的,一般都只有一二寸厚。可是,泗阳县穿城大饼,却偏偏与众不同。厚有四五寸,重有七八斤,内里透熟,外皮不焦,暄透透,筋拽拽,甜津津,香喷喷,可谓别具特色。

穿城大饼的来历,可追溯到隋唐年代。一天,程咬金率领义军来到穿城一带,赶跑了下乡抢掠的官兵,夺回了百姓们的财产。地方百姓感恩戴德,一定要犒劳救命英雄。程咬金等首领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徐茂功两下调停,只受各家一块烙饼,作为路上干粮。几位老人商讨,让各家备大锅,用劲和面,饼尽量厚,用火细细炕,结果就烙出了这样特殊的大饼。从此,又大又厚,又香又甜的穿城大饼,一直名传至今。

五.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八集小花生

八集小花生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泗阳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早在春秋时期,孔夫子由鲁赴吴讲学,路过今天八集这个地方,当地学子闻名挽留夫子讲授,学子们有的送干肉,有的送当地土产花生,孔夫子品尝花生后,连声赞道:“微乎此果,食可长生。”孔夫子走后,人们把他讲学的地方起名“学城”,建房立牌位,他夸赞的土产花生,取名“长生果”。

八集乡土地大都属于砂质壤土,日夜温差大,生长出的花生壳薄,肉嫩,油量高,含油量高达40%-43%,富含钙、铁、镁、锌等微量元素。经过炒制,八集小花生具有白、香、甜、脆的特点,口感较好,堪称馈赠亲友的上品。

八集小花生

地域范围

“八集小花生”生产区域位于江苏省泗阳县城东北部,包括八集乡所属7个行政村1.8万亩、众兴镇同兴等4个行政村1.2万亩、王集镇前圩等14个行政村2万亩,共计25个行政村5万亩,区域内地势相对平坦,成南高北低走势,海拔17-22米。保护范围位于东径33°44′21.7″~33°52′59.4″与北纬118°43′19.54″~118°50′57.94″之间。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八集小花生”生长在砂质土壤,果壳洁白,壳皮薄粒饱,果型均匀美观,籽仁饱满。 2、内在品质指标: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和钙、钠、锌、锰等矿物质,据测定花生果内脂肪含量为40-42%,蛋白质含量为22-24%,水溶性糖含量为2.5-3%左右。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炒制后的“八集小花生”香甜可口,具有“白、香、甜、脆、入口无渣、食之不腻”特点。 3、安全要求:“八集小花生”生产环境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NY5010-2001)要求;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 花生》(NY5303-2005)标准。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新袁柳编

一、简介

新袁柳编是流布于江苏省泗阳县新袁及其周边乡镇的一种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柳编采用杞柳为原料,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五种。柳编制品以造型美观、花样繁多,简便实用而普遍被当地群众作为生产生活、家居装饰用品。随着编制技艺的日臻完善,新袁柳编也由最初的粗加工演变为精加工,同时,也由乡亲邻里相互馈赠之物转变为市场销售产品。它无毒、卫生、精致、美观,倍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喜爱。

二、形成背景

早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一带,黄河故道水位暴涨,冲决堤岸,黄河故道与洪泽湖连成水天一片,宽长数十里,几无一片干土,因此,人们就称这里为新滩湖。天长日久,洪水四流,黄水所夹带之泥沙,沉积淤垫,原来的新滩便逐渐形成了滩涂。由于这里地势低洼,粮食作物难以生长,当地人便在这里栽植大量耐湿、耐碱的杞柳,用来固沙保土。每年入冬季节,人们便将干枯的杞柳收割回家当作柴禾。由于柳属落叶类灌木,自然繁衍较快,年复一年,这里便形成翠柳万行的自然景观。

三、发展沿革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柳编是每个农户家中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也是广大老百姓普遍运用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久远,传承广泛。新袁柳编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色鲜明的物产。当地老百姓就地取材(杞柳),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1),在新袁一代,袁氏家族中有一位叫袁靖,世代以木工为生,替附近百姓订做家具等。他天生聪颖,发现新滩湖到处长着茂密的杞柳,当作柴禾实在太可惜,便常用杞柳编制床垫及各种容器。日久,邻里相互效仿,以此编织家庭日常用品,开始从简单的床垫、草篓到复杂的簸箕、笆斗、提篮等,就这样,他们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群众依然沿袭这种传统的编织技艺,一些技艺娴熟的手艺人,常作为当地能人而深受地方百姓推崇。邻里之间相互帮助,也经常编织一些筐、篓、簸箕等相互赠送,以表达乡邻友好之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深入人心,许多掌握精湛的柳编技艺的新袁人,忙于生计,将一些柳编产品由原来的家用品变成了商品,许多家庭以柳编为生,大大促进柳编技艺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柳编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新袁柳编开始从传统农户走向规模化生产。新袁办起了藤柳厂,开始时规模并不大,七八间房子,几十个工人,利用当地栽植的杞柳条,加工一些农家日常用具。后来,柳编规模日趋扩大,技术也日益精湛,由县外贸部门安排,为外商生产一些包装箱、抹布篮等用具。产品门类也渐渐多起来,有提篮、童篮、吊篮、挂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时欧、美国家许多上层人士家中,都少不了柳编用具,特别是盛瓜果的器皿和常接触的各种筐篮。

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庄德新先生,在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发表《新袁小镇散记》中,对新袁柳编作了详细的介绍,从而使新袁柳编享誉海内外。

四、工具及产品

新袁柳编的制作工具有:刀子(传统常用镰刀)、扳钩和斧头。其余则主要靠手工旋编而成。柳编产品种类繁多,早期产品有簸箕、笆斗、晒簸、草篓等;后期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柳编产品:提篮、童篮、吊篮、挂篮、果篮、动物篮、筐类、家具类等。

五、主要技法

新袁柳编制作技巧简单,大致可分为取材、浸泡、脱皮、晾晒、选料、编制、着色、罩漆八个阶段。

1、取材:是将生长在沟渠、河道旁的杞柳,砍伐回来,打包成捆,以便浸泡。

2、浸泡:将杞柳条放到水里浸泡约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使其表皮松软,便于脱皮;

3、脱皮:将浸泡好的杞柳条表皮刮去;

4、晾晒:将脱皮后的杞柳条放到阴凉处凉干备用;

5、选料:把脱皮后的杞柳条,根据粗细、长短进行分类,以备量材适用。

6、编制:根据需要及样品图纸进行制作;

7、着色:根据需要对柳编制品涂上颜色;

8、罩漆:将所制成品罩上清漆,这样既光滑美观,又经久耐用。

六、传承状况

传统的新袁柳编传承,多以家庭为单位或邻里相互借鉴而自觉传承,它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传承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些擅于柳编技艺的民间能手,如:袁靖和袁林兄弟二人(1832—1856);袁氏家族中袁怀玉、袁怀成、袁玉宝、袁怀高、袁怀中(1969—1978);以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崔建华、徐其实、韩光全、张修发、肖其贵、杨恒平、张家俊、陈明亮、朱长安等师徒传承;现在尚有杨同志、李继先、贺辛之、周以平、周海燕、杨兰英、崔长之、葛广显、田兵等依然在师徒传承。

但是,伴随当年的“夭桃千顷,翠柳万行”的景象渐远,新袁柳编也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料市场。柳编的功能也由实用性更多地转变为装饰性,它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日渐疏远。

七、传承人

田兵:男,1946年出生,新袁镇河堰村学校组人,其柳编技艺精湛,手法多变,擅大中型柳编。作品新颖别致,深受消费者亲睐。

崔建华:男,1948年出生,新袁镇新袁街人,擅小型装饰品柳编制品生产,作品特色鲜明,小巧玲珑,技艺巧夺天工。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苏阳中草药山鸡

苏阳中草药山鸡养殖基地位于泗阳县王集镇张坝村,是由大学生村官刘杰、戴萌和陈敏创办和领办的项目,该项目占地50亩,拥有育雏室5个,可以承接一万只鸡苗同时育雏,成鸡室29栋大棚,活动场地一万平方左右,现在属于二期项目,本期拥有成鸡近1000只,雏鸡4000只,本项目将继续扩大规模,到09年年底成鸡将达到上万只,种鸡500只,可实现孵化、养殖和销售相结合,此外,本项目将对山鸡蛋进行包装销售。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