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建石狮市特产伴手礼 石狮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建石狮市特产伴手礼 石狮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4 17:37:36

一. 福建省 龙岩 连城 捆板

捆板:亦称米粉板、卷板,是客家人祖先自北南迁后,因当地不种小麦,无面粉可制春卷,而用大米磨粉制皮代替春卷的一大创造,北风南味,别具特色。连城南部地区,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街头小吃摊上也时有出售。

【捆粄】将打制好的米浆舀入铜盘中,在滚水锅中即刻就可烫熟,将成型的外皮取出,捆入馅即可。在一些地方也有种袖珍的捆粄,只不过他们叫簸箕粄罢了。

二. 福建省 宁德 福鼎 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种很有名的汉族传统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福鼎市管阳镇西阳村是福鼎肉片正宗的发祥地,这里的肉片味道是最地道的。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它取料精,工艺巧,味独特。从福鼎传遍福建各地的小吃密集地,深得人们称赞。

小吃历史

相传,明朝初期,有位青年叫吴旺三,结识了邻村一位苏姓姑娘,姑娘漂亮聪颖,贤淑有德。一来二去中,两人互生爱慕之情。到了婚嫁年龄时,吴旺三便请媒人到姑娘家去说亲。不料,有个叫董七的青年也看上了苏姓姑娘。结果,到了订亲那天,两家撞到了一块,互不相让,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就在这时,姑娘站出来解围说,两家都很有情意,她哪家都不愿得罪。于是她出一道题,谁完成得好,她就嫁给谁。姑娘的题目很简单,她从两家送来的猪脚上各一取下一斤瘦肉,要两个人现场做出一道菜来,用来招待今天来她家里的七八个客人。

一斤瘦肉七八个人吃,就是切成丁,一个人也只能吃上一小块呀,还怎么能招待客人呢。董七很聪明,他二话不说,将瘦肉切成丁,先煮了一锅肉粥。这样,旺三便不能再做这道菜了。但是旺三并不慌张,他将瘦肉剁得碎碎的,再和上家常淀粉,这样一斤肉变成了两斤,再用手揪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水中煮熟,加入一些调料,用小碗,居然能够打上十来碗。

这东西人们还是第一次吃到,吃到嘴里嫩滑爽口,都边吃边赞不绝口,就连董七吃了也说不出话来,只好悻悻离去。事后人们问旺三这菜叫什么名称,旺三想了想说是叫肉圆,因为是它圆了他和姑娘的婚事。由于当地圆与丸的音相同,渐渐地人们便叫为肉丸,又称肉片。

特色

福鼎肉片一定要加酸、辣才够味,福鼎肉片配上福鼎本地的米醋和辣椒才是非常完美的,还须加上些许香菜,是可以盛汤前直接加在碗里,或是盛好肉片之后,再往碗里撒点,这样香菜不至于太烂,这时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这才是人间美味,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常见搭档

肉片馃汤:这个馃叫水馃(本地话翻译过来的),和平时见的白馃完全不同。福鼎的肉片摊上一般都会有切成小块的水馃,客人点肉片的时候可以加水馃。

“溜溜”肉片:“溜溜”是福鼎方言的音译词,是一种地瓜粉做成的面食,福鼎的肉片摊上除了水馃之外一定会有的肉片伴侣就是“溜溜”了。

三.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福建刺参

福建刺参:主产于牛山渔场与闽东渔场等海涂区。

四. 福建省 宁德 屏南 屏南肉丸

肉丸是屏南人爱吃的一种甜食,也是长久地留在许多人童年记忆中的味道。

屏南肉丸其实无肉,只是加入了肉汤而已。肉丸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先将适量的大米、糯米和粳米按照2∶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放在热锅中炒过。然后将炒过的米用石磨磨成粉,再将和大米相同分量的番薯粉炒过研碎,与米粉混合并且搅拌均匀;取适量的肉汤(猪肉或鸭肉汤)放在锅里烧开,加入适量红糖。等糖融化之后,倒入米粉中搅拌均匀,然后就可以一把一把抓起来捏成肉丸。

捏肉丸的动作多样,也很简单,大人小孩都可以捏。可以一边手捏,还可以两边手同时捏,肉丸的形状略呈橄榄形为佳。由于手的大小不同,捏出来的肉丸自然也是大小不一。对于肉丸这样美味的甜食,小孩子自然乐意参与制作。大人繁忙时,捏肉丸的活儿往往就交给孩子们来干。孩子们一边制作美食,一边还可以过把“玩泥巴”的瘾。

因为捏肉丸使用的食材都是熟食的,所以捏出来的肉丸可以即食,也可以放在蒸笼里略微蒸一蒸再吃。由于放了番薯粉,肉丸入口即化,口感极佳。(江良热)

信息来源:福建省人民政府

五.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烙粑

烙粑

农历四月初一是沙县特有的烙粑节,沙县是小吃之乡,沙县人过节当然离不开吃的,烙粑节光听到名字也是和吃相关。据说,沙县烙粑还有不少典故:其一,烙粑是女娲用来补天用的;其二,是百姓对付恶鬼下蛊毒。不论它出自何故,反正是一道简单易做又美味的小吃。

每年四月初一,沙县城乡的家家户户都要做烙粑。烙粑有甜和咸两种,沙县烙粑看着和北方的煎饼相似,可能与沙县始祖从中原南迁,随同而来的饮食习惯有关。

甜烙粑是把面粉和着白糖水调成稠浆,烧热锅后把浆舀起倒在锅底,稍等片刻闻到香味就翻一面,等两面皆熟时撒上芝麻出锅,即成又香又甜的甜烙粑,其味道甜美而不腻。

咸烙粑的做法与甜烙粑相似,就是原料大有不同。将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加入韭菜或蝴蝶菜(一种香草)、食盐等调料,用上述方法烙成又鲜又香的咸烙粑,其色泽青绿、味道清香,口感绵软却不粘牙。

六.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九重粿

九重粿是闽南的家常小吃,为一大块厚一寸左右的淡黄色半透明固状体,富有弹性,软滑而柔韧,口感微粘。很多年前,总有小贩骑着自行车在各个乡村叫卖,根据客人需要,用刀在大块上切割出你所要的斤两。九重粿吃时一般要蘸白糖,吃时有一股淡淡的食碱味。

其做法为将晚米用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渗水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磨成稀浆。把锅置于小火之上,放入红板糖,渗水熬成浓液起锅,滤去杂质,倒入稀浆中,搅拌成为红色稀浆。又把锅置于旺火之上,倒入适量的清水烧沸,把铺上洁净的“炊布”并夹着通气板的蒸笼放在锅上,然后分九次,舀入粿浆。(第一次粿浆稍多些,蒸约7分钟,接着,每次的浆量比第一次的稍薄些,每次约蒸15分钟。)先蒸第一层,在上面抹少许花生油,再蒸第二层,这样连续蒸九次,粿成九重,重重可以揭开,故叫“九重粿”。

九重粿可译为“米冻”

“泉州菜英文名”翻译的第24个是“九重粿”,从征集到的读者翻译来看,大家对九重粿的看法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

刘小姐发来的翻译是:ricejelly,把这个英文名再翻译成中文,就是“米冻”的意思。我们回访刘小姐时得知,她是外地人,本来对这些泉州菜都不清楚,有些甚至都没见过。但她很喜欢美食,所以为了弄清这些泉州的底细,她还特地请教本地人“九重粿”的具体做法。“只有懂得它是怎么做的,原料是什么,才好翻译啊。”在刘小姐看来,九重粿就像北方人冬天吃的“肉冻”,把原料熬制后凝固就成了“冻”。因为九重粿的原料是米,然后根据它的做法,翻译成“ricejelly”就很合适。这个翻译没有体现“九重”,但刘小姐说,九重只是它的制作工序,从九重粿的外表看,你看不出它的“九重粿”来,所以,翻译的名字可以不体现它的工序。

但这只是刘小姐的一家之说,还有不少其他读者给出的翻译,其中比较“贴切”的如下:

1.Quanzhou jelly 泉州果冻,这条翻译跟前面“土笋冻”读者给出的翻译相同。

2.Cooling rice liquor 冷却凝固了的米汤,把原料―――米汤体现出来了。

3.Nine fruit 九个果子,哈哈,这个翻译很直接,但似乎跟实物没多大联系。

4.Nine layer cake九层糕,九重粿

从外表看,的确很像糕点。(来源:泉州网)

七.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福建丁香鱼

福建丁香鱼:主产于平潭、东山、同安及闽东一带,尤以平潭牛山渔场汛期,产量最高。丁香鱼除少数鲜食外,多经蒸煮、晒干加工成干制品,体洁白、个细小、味鲜美,易保存,为闽产海鲜的特殊品种。

八.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佛手

佛手,又名香橼、雪梨。相传为清康熙二十九年(0690年),安溪金榜骑虎岩的一位老和尚,用茶树枝条嫁接在香橼上而得(见庄灿彰《安溪茶业调查》)。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传入永春达埔狮峰村。制乌龙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呈豪干状,色泽砂绿乌润,香高味浓,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绿明亮,独具风格;制红茶,汤色红浓,叶底红亮,品质甚佳。1996年,佛手被定为福建省茶树良种。现安溪县栽培较少,主产区为永春县,闽中、闽东、闽北有小量引种。( 安溪县)

九.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福建翡翠贻贝

福建翡翠贻贝:产于平潭岛以南沿海。壳薄,翠绿色,生长纹细密光滑;贝壳内具珍珠光泽,足丝淡黄色,较细软。

十. 福建省 福州 平潭 蛎煎

蛎煎

蛎煎又称蛎粕,以新鲜牡蛎调油、味精、香葱、芹菜、拌入薯粉成糊状,入锅铺平,两面油煎,状如薄饼。香酥清甜,可与闽南、台湾之“蠔煎”媲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