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泉州安溪县特产城在哪里 安溪湖头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泉州安溪县特产城在哪里 安溪湖头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2 05:00:55

一.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其题材广泛,品种丰富。其中,彩扎灯景为花灯名品,系利用绸、布、纸张、竹篾等扎成。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刻纸灯”的工艺出现较晚,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花灯的所有图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设计,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后来,李尧宝又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1978年,艺人蔡炳汉创作了“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现在泉州花灯的主要传承人有陈明华、李珠琴、吴祖赞、许谦慎、陈昌土、陈丽霞等。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目前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

二.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淮山羹

淮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生成抗体。还能补脾健胃,滋养肝脏,有效治疗治疗春季犯困疲惫无力。食用淮山羹对年老者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促进消化,补中益气。

三.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佛手

佛手,又名香橼、雪梨。相传为清康熙二十九年(0690年),安溪金榜骑虎岩的一位老和尚,用茶树枝条嫁接在香橼上而得(见庄灿彰《安溪茶业调查》)。康熙四十三年(1705年),传入永春达埔狮峰村。制乌龙茶,茶条紧结、肥壮、卷曲呈豪干状,色泽砂绿乌润,香高味浓,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绿明亮,独具风格;制红茶,汤色红浓,叶底红亮,品质甚佳。1996年,佛手被定为福建省茶树良种。现安溪县栽培较少,主产区为永春县,闽中、闽东、闽北有小量引种。( 安溪县)

四.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淮山面

淮山面,为淮山加工食品。淮山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选用优质小麦粉和淮山原料,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而成的淮山面,Q滑鲜美,口感极佳,炒、煮、拌均可。

五.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后垵柿饼

后垵柿饼

选取安溪盛产的优质油柿鲜果经传统工艺加工、晒干制成。质地柔软,个大味甜,油润爽口,营养丰富,堪称果中珍品。自然生成的柿霜粉可供冲饮,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莲兜美豆干(官桥豆干)

祖传的民间制作工艺,在官桥镇莲兜美村已有二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并以产地而久负盛名。豆干选用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佐以石膏、八角等,经过洗净、磨浆、煮沸、过滤、牵路(放入适量石膏)、搅拌、包压等数道传统工序精制而成。形方块状,色浅黄或白,质硬且韧,紧握不断块,放开复原,撕开成鸡肉丝状。品尝时硬而不烂,香韧可口。

新柿饼以安溪后垵产为佳。色泽金黄,透明鲜亮,甜而不腻,入口冰凉,富有弹性,嚼劲极强,敬客自奉,品茗佳馔。并有润肺止咳功效;柿霜更具生津、舒肺、润喉、平喘、活络、养颜奇效。

国前每年霜降后十天,收集九分成熟的柿果(在此之前的柿果,质量不好,甜度不够,生脆不韧),削掉柿皮,不停揉捏,然后摆上竹箩置于日光下晾晒。这样的揉捏工序至少得经过R5R遍,晾晒时间不少于R20R天,青黄变为金黄,硬涩变为香甜,即可上市。如要发霜,还得收藏在大陶缸中,合上缸盖,再覆上麻袋,让其慢慢发酵,释出粉状的白色柿霜。

六. 重庆市 铜梁 安溪绿茶

铜梁县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铜梁绿茶与广汉赵坡茶、峨眉白芽齐名。铜梁绿茶主要分布在安溪镇谭洪村、龙峰村等地,生长地地处山区,海拔在350米—780米之间,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漫射光多,日照时间段,湿度大,土壤属酸性黄壤,特别适合茶叶的生长。铜梁绿茶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年产值300余万元。所产明前茶上市时间比一般的要提前半个月以上。铜梁绿茶有香高味爽、汤色绿亮、赋有天然花香香气等特点,含有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具有抗衰老、防癌、瘦身减脂、降血脂、改善消化不良的功效。产品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安溪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方式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当地农业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七.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安溪黄金桂

安溪黄金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旦,茶叶商品名称为黄金桂。清咸丰年间(1850-1860)原产于安溪罗岩,该品适宜制作乌龙茶,也适制红、绿茶。黄旦是乌龙茶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采制工艺十分考究。只有掌握恰当,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特征。由于茶树品种和制作上的特色,形成了黄旦独特的品质。由黄旦品程制成的黄金桂成品茶,其“贵气”主要显示在“一早二奇”上。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旦一般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种早10余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略带桂花香味,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素以“一闻香气而知黄旦”而著称,古有“未尝天真味,先闻透天香”之誉。品馀精品黄金桂,汤色金黄明亮,轻啜满口生津,滋味醇细甘鲜,令人心旷神怡。黄金桂正因挟独特的品格和上市早的优势,赢得市场,倍受茶人青睐。黄金桂早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就山金泰茶庄经营,主销漳州再转香港、新加坡等地。1982年3月,安溪茶厂生产的“特级黄金桂”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4年,黄旦在全国茶树良种评审会被认定为“全国良种”。1985年黄金桂被农牧渔业部和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中国名茶”。1986年又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名茶”称号。诸多茶叶名家对黄金桂心寄存受,曾作不少精辟论断。陈椽在《中国名茶》中论述:“提到黄金桂,有幸品尝过的人即刻会想起那种独特醉人的高香和清醇甘爽的滋味”。“黄金桂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良好饮料。香高味美,品质独特,畅销国内外,以东南亚侨销为主,目前已扩销到日、法、美和西德等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深受喜爱”。张天福在《福建乌龙茶》一书中叙述:“近年来,黄旦以其奇异‘透天香’品质特点和上市早的市场优势,倍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有各种包装形式的黄金桂出口,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享有很高的声誉”。 至1999年底,安溪黄金桂的生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县黄金桂茶园面积达1.2万多亩,产量达2000多吨,约占全县茶总量的16%。茶叶主产区为虎邱镇的罗岩,以及大坪、金谷、剑斗等乡镇。黄金桂的明天将更芳香迷人。( 安溪县)

八.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化,民国时亦称“毛外”。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载:“据萍州村张加协(1957年71)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我外出买布,路过福美村大丘仑高响家,他说有一种茶,生长极为迅速,栽后二年即可采摘。我遂顺便带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园’。由于产量高,品质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传开”。( 安溪县)

九.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泉州刺绣

泉州刺绣

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

明清,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创始人林的。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

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事变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解放后,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内设刺绣组,后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是泉州美术工艺的一个重要部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