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省特产苦荞 陕西苦荞茶好不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省特产苦荞 陕西苦荞茶好不好更新时间:2022-04-29 16:56:46

一. 陕西省 咸阳 礼泉县 陕西荞麦

蓼科,荞麦属。又叫“胡荞麦”。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光滑,淡绿色或红褐色,有时有稀疏的乳头状突起。叶心脏形如三角状,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全缘。托叶鞘短筒状,顶端斜而截平,早落。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春夏间开小花,花白色;花梗细长。果实为干果,卵形、黄褐色,光滑。分布于欧、亚二洲;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有时为野生,生于荒地或路旁,种子含丰富的淀粉,供食用,又供药用,也是密源植物。

二. 贵州省 六盘水 盘州市 六盘水苦荞茶

六盘水苦荞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盘水苦荞茶是贵州六盘水的。

六盘水苦荞茶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共4个县区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六盘水苦荞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报告》,六盘水府报〔2013〕20号

贵州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GYN0001S-2011《六盘水苦荞茶》

三. 陕西省 铜川 王益区 陕西苹果

陕西苹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苹果是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植物的果实,该属约25种,苹果树是栽培最广泛的果树。苹果是梨果的一种,由子房和子房外围的组织发育而成。苹果树多为异花授粉,有2~4%的花座果较为理想。虽然成熟苹果的大小、形状、颜色和酸度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通常圆形,直径50~100毫米(2~4吋),带红色或黄色。



苹果品种数以千计,分为酒用品种、烹调品种、尾食品种3大类。3类品种的颜色、大小、香味、光滑度(可能还有脆性、风味)等特点均有差别。不少品种含糖较高,中等酸度,丹宁含量很低。苹果除生食外,烹食方法也很多,常用作点心馅,苹果馅烤饼可能是最早的美国式甜尾食。炸苹果常与香肠、猪排等菜肴同食,尤其在欧洲是如此。

四. 陕西省 铜川 王益区 陕西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楂、山里红或野山楂的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瘀、化痰行气。用于肉食滞积、症瘕积聚、腹胀痞满、瘀阻腹痛、痰饮、泄泻、肠风下血等。


五. 陕西省 榆林 靖边县 靖边苦荞茶

靖边苦荞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苦荞茶内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镁、硒等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键胃的作用”。长期饮用本品,可改善身体状况,降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六. 陕西省 商洛 丹凤县 陕西板栗

为壳斗科栗属植物是全世界十多种食用栗中主要栽培品种之一,是我国栽培利用最早的经济树种。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栗实这说明远在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食用板栗。南京博物院1951年在湖熟文化遗址中发现3600年前用作冶炼铜和烧陶器的栗,《诗经》、《论语》等古书中多次提到板栗,其中有“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更清楚地说明了板栗在古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唐代医学家孙思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唐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复栗旧传方”。板栗内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其中淀粉中的直链淀粉远非稻、麦可比,尤其是内含物质葡萄糖------甙3,具有明显的健胃补肾功能,是老龄人和幼儿的理想补品。 经化验分析表明:果肉中淀粉含量为37.61%--42.23%,可溶性糖30.48%--33%。蛋白质为6.13%--10.0%。 硝 化氮0.37%-0.52%,磷0.04-0.12%并含有钙、镁、硼、锌、锰、铁等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板栗绝大多数分布在山区,环境污染轻,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

七.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陕西甘草

甘草,因味甘甜而得名。别名甜草、甜根子、粉甘草、生甘草等。古医书中名称更是各异,《名医别录》中称为蜜甘、蜜草、露草、国老。《记事珠》中叫它灵通。诸名中均与甘草其味有关。何以又名“国老”呢?南朝医学家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甄权云:“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可见,古代一些医学家十分推崇甘草,尊为“国老”、“帝师”。甘草之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第一部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始有记载,并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将甘草列为“草部”之首。由此可知,甘草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且为常用要药。药谚云:“十方九甘草”。甘草是中医处方中广泛应用的一味中药。

据测定,甘草含甘草酸10%左右,还含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种成分。由于甘草糖的甜度高于蔗糖50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实的“甜草”。

八. 陕西省 咸阳 咸阳茯茶

咸阳茯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原料来自陕西泾阳一带的黑毛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县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从泾阳县城出发到西安城北客运站44公里。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西泾阳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陕西茯茶有三不能制: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没有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由此可见,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经过咸阳市供销社不懈努力,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总投资5958。4万元的陕西茯砖茶生产项目正式落户秦都区沣东镇。秉承茯砖茶的历史渊源,挖掘茯砖茶的传统文化,使这一失传600多年的茶叶加工项目重新得以恢复。

九.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苦荞粑粑

泸西苦荞适宜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三塘、向阳两乡,一年生作物,产量较低。

苦荞面是一种调节人体各个部位气管的最佳绿色保健食品,它含有丰富充裕的营养及美容养颜功效,它的营养成份是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的2至5倍,苦荞的做法用途很多,可以做荞饭、荞茶、荞蒿、荞面条、荞粑粑等,荞粑粑的做法如下。

1、先把苦荞籽磨成面,放入盆中;放入清水适量加一点小苏打调合即可。

2、 用汤勺启适量放入铁锅中用小火慢慢双面炕黄即可。

3、 食用时可以蘸蜂蜜和其它调料均可,味道爽口特佳。

泸西苦荞粑粑是餐桌上招待贵宾的一道佳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临床糖尿病治疗实践证明,苦荞麦能够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降低血脂,从而抑制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发展。因此,苦荞麦是糖尿病的主要营养食品。 泸西苦荞种植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广西府志》卷之二十“物产”中记载:本府:麦之属 “大麦 小麦 燕麦 玉麦 荞麦(有苦、甜,有早、迟)”。《泸西农业志》和《泸西县农业志》中记载:“民国2年(1913年)种植13000亩,民国23年(1934年)种植面积13851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常年种植面积在1.7-2万亩之间,1954年种植43248亩,是最多种植年份,1958年因严重自然灾害被作为低产作物不准种植。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种植面积12117亩,2005年发展到87937亩。”按此推算,有25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 随着本县旅游业的发展,苦荞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创新,泸西苦荞迎来发展的机遇。由于泸西苦荞生态、优质、安全、保健等作用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如“阿庐”牌苦荞米、苦荞粉等系列加工产品)。泸西苦荞种植方法简单,多为骨灰与化肥混合拌种点播。中耕历史习惯从不薅铲追肥。收割为人工割秆晒干后用连枷脱粒。 泸西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优良的生态环境条件,规范的生产技术,生产出了优质、营养的苦荞产品,2003年4月阿庐牌苦荞自发粉、荞粑粑被云南省烹饪协会评为云南名小吃;2009年7月阿庐苦荞自发粉、苦荞米被云南省农业厅评为云南名牌农产品;苦荞产品主销广东、福建、深圳、香港、江西、湖南、越南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地域范围

泸西苦荞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境内,产地范围涉及白水镇、向阳乡、三塘乡三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0 46′ 55″- 1030 58′25″,北纬24°21′49″-24°37′35″之间,东西宽14.8千米,南北长32.1千米,种植面积2992公顷,年产量8976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 泸西苦荞株高60~120厘米,绿杆、有8~12节,茎直立,具分枝。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微波状;下部叶较小。 总状花序腋生或项生,花被白色或淡粉红色。小坚果圆锥状卵形,具三棱,灰褐色,花果期9-11月;千粒重12~24克。 (2)内在的品质指标 泸西苦荞味苦、性寒,营养丰富。其中,总淀粉含量≥68 %,总黄酮含量≥0.9%,油酸含量≥37%,亚油酸≥29%,氨基酸总量≥7.0%,蛋白质含量≥9.5%。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泸西苦荞产地环境按照《NY 5332-2006无公害食品 大田作物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按照《NY 5301-2005无公害食品 麦类及面粉》产品质量标准执行,生产加工规范按照《NY/T5334-2006无公害食品小麦粉加工技术规范》执行。进入市场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十. 山西省 朔州 朔城区 雁门苦荞

雁门苦荞,是苦荞(学名 鞑靼dádá 荞)的一个种类,是指产自古雁门郡(古雁门关,今山西大同朔州一带)的苦荞。这里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海拔高、偏寒,黄沙土质,土壤中富含硒、镁、锌、铁等元素。从秦汉时期就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鞑靼 族)聚集之地。

雁门苦荞,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药食两用粮食,现在由山西雁门清高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生产的雁门清高苦荞系列产品主要有苦荞健茶、苦荞米面主食、苦荞醋副食、苦荞休闲食品和苦荞家纺用品。

雁门苦荞故事

营养价值极高,日本和韩国人对苦荞特别钟爱。苦荞面食、点心、饮品、休闲食品等应有尽有,苦荞餐馆在街市、车站、码头、机场等随处可见,尽管价格不菲,生意却十分红火。上世纪中国对外开放不久,日本派数人来中国寻找优质苦荞作物,雁门苦荞被高度关注。化验结果显示雁门苦荞在各类苦荞中功效最强,品种最优,最符合现代人的生理需求。遍寻苦荞的日本人对雁门苦荞由衷地赞叹:雁门苦荞,最好!不久,日本与山西有关部门签订了大量进口雁门苦荞的订单。

历史传说

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短短十日,死伤无数。顿时,军民人人自危。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目睹百姓食不裹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为民请命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每有民众生病,殊总问病在侧,重泪相伴。食粮将罄,瘟风正盛,殊与民采野果、野菜度日。这天,掌管天庭司药的神农氏采药归,化作乞儿,混在民众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悬。殊待如宾。神农感其诚恳悯农,将疫情上奏玉帝,久无帝讯。而瘟风日盛。神农情急,遂冒死盗来玉帝雁门苦荞仙麦,撒向雁门大地。翌日,遍野雁门苦荞麦。殊率民众采收麦粒。军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饥。数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历史故事

追溯雁门苦荞的历史,早在宋朝就已有了“救皇粮”的故事。众所周知,杨家将为中国历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气节。一次,宋太宗及杨家将被辽军围于雁门关,几近断粮。太宗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士兵也大多体力消耗殆尽,伤病满营,但缺医少药而无法救治,战斗力大减。此时,百姓拿出当地名产雁门苦荞支援将士。饥饿多日的宋军,终于吃了顿饱饭,太宗更是赞叹苦荞的香醇美味。连食数日后,太宗体力充盈,将士们的病况更是不治自愈,军队战斗力得到恢复。众人无不称奇,但不知奥妙何在,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将雁门苦荞称为“救皇粮”。细心的杨家将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当地百姓有人感觉身体不爽时,很少有人吃药,而是连吃几顿雁门苦荞饭,病即自愈。后经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将雁门苦荞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正因为雁门苦荞的特殊疗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门当地才有“土四环素”的称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