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小副食土特产 食品土特产热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小副食土特产 食品土特产热卖更新时间:2022-03-31 22:59:16

一.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开远小卷粉

开远小卷粉,是开远市应市独有的小吃。开远地处滇南,过去是滇越铁路的枢纽,历史上不少越南人为谋生计,沿着铁路北上来到中国,把越南一些点心小吃的制作方法也传到滇南一带。开远小卷粉就是越南小吃的基础上,经过开远历代饮食经营者的改革创新,逐步定型为今日这样的。

开远小卷粉是用大米浆现蒸成米粉,包以馅心,再经炸制而现做现吃的风味佳点。食客围坐摊旁,耳闻目睹观厨操作,蘸吃椒盐,鲜香滋嫩,其乐融融。

原料:上等白米200克,猪五花肉磨100克,暴腌菜50克,鸡蛋2个,湿淀粉150克,精盐5克,花椒面2克,味精3克,花生油1千克(耗150克)。

(l)将米捡去沙粒,洗净,用清水泡30分种,磨成浆。腌菜切细。鸡蛋、淀粉、盐混合调成稀糊。

(2)锅上火,下肉末煽出油,下腌菜、盐2克、味精拌匀入味,熟时人碗成馅心。花椒面、盐3克混炒成椒盐。

(3)用一只两头无底的圆桶,一头用细箩筛扣紧,靠边留一指粗的气孔;另一头置于开水锅内,舀一勺米浆放在筛上刮平,上盖,半分种蒸熟,取出放在抹上熟油的盘内,放上肉馅,卷成筒,一切两段。

(4)锅上中火,注入油,至五成油温,将卷粉挂上蛋糊,入油锅炸成微黄色,装盘,配椒盐上桌,蘸吃。( 红河)

二.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岩头小柿子

兰坪县营盘镇岩头办事处,出产一种小柿子,这种柿子个头只有一颗普通的水果糖那么大,无心无核,可是肉质细腻,味道蜜甜可口,人称"糖蔗",又因为它带有一股特殊的香气,有些人把它称为"小丁香"。

岩头小柿子富含糖分和营养,当人们肚子饿时,只要吃几个小柿子,喝上一杯水,就可以顶一顿饭,力气顿生。

小柿子树春季开花,夏季结果,秋季成熟,开头是绿色的,如串串晶莹的翡翠;后慢慢变黄,似粒粒金豆;到最后被风霜染成黑色。冬季到来之时,柿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只剩下墨色的果实一咕嘟一咕嘟地挂在树上,压弯了树枝。这些成熟的柿子任凭风吹雪打也不会掉落,等着人们用长竹竿当镰刀,收获一年的喜悦。

由于小柿子的美味,成群结队的山雀、画眉、喜鹊会飞来啄食,地鼠、灵猫等动物也会乘黑夜的掩护上树偷吃果子。傈僳人用各种方法来捕获这些飞禽走兽。特别是到了晚上,设伏的人突然打开手电筒,在强光照射下的灵猫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落入猎手的囊中。

小柿子晒干后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傈僳族常用它来招待登门造访的客人。

三. 广西 柳州 融安县 融安“小洲头菜”

融安“小洲头菜”

小洲头菜为融安县地方传统特色蔬菜,其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因原主产于融安县大巷乡小洲村而得名。由于其民间腌制、加工工艺独特,产品独具风味而享誉区内外,久负盛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小洲头菜平均单株重1.5~2.0公斤,块根大而粗,皮薄,纤维少,质地脆嫩,非常适宜加工,产品耐储运,不易变质,可制作一般家常菜和高档菜系。

融安小洲头菜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1.3万亩,总产量达到1200万公斤,已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格局。2002年开始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管理,2003年生产基地顺利通过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产品产量和质量有了更进一步地提高,更具市场竞争力。

融安县是一个以林业为主山区县,境内林茂果丰,河流纵横,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近年来,经过潜心开发,小洲头菜已走进了区内外市场甚至大型超市,在历次于南宁、武汉、厦门、上海、西安举行的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展销洽谈会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目前正在以每年近20%的增长速度打入区内外市场,从未出现过产品积压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小洲头菜的市场前景必将会更为广阔,我们将通过的合理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把整个县建成无公害头菜生产基地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四. 山西省 临汾 襄汾 三盛合小米醋

三盛合小米醋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汾城小米醋很好的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特点和小米醋的地道风味。其色泽金黄清亮,味美甘香,入口有酸、甜、醇、爽之感,风味独特,富含醋酸、多种氨基酸、醣类、脂类等营养元素。

山西三盛合酿造有限公司始创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公司位于“华夏醋之源”的襄汾县汾城镇,注册资金2000万元,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现有员工300余人。生产“三盛合”、“敬德”和“汾城”三大品牌小米醋、保健醋等系列产品。2008年8月通过重组扩建后的“三盛合”是一家集现代化生产、传统工艺酿造、销售、旅游、生态养殖等大型综合性民营股份制企业,主要经营:传统小米醋、醋饮料、养生(保健)醋、旅游、生态养殖等项目。

公司生产的小米醋拥有5000年的酿造历史,始于帝尧时期、成于北魏、兴盛于唐,是历代朝廷御贡品。在传承230多年前的制工秘艺及配方与现代化生产工艺和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盛合今天的独特工艺精酿,其产品色泽金黄清亮、风味独特,口感具有酸、甜、醇、爽等特点。1951年获华北地区“土优秀金杯奖”,1985年获“全国乡镇企业优质产品和全优三等奖”,2010年获全国农展会金奖,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名特优”农产品奖,山西省十大企业奖。公司拥有新产品研发基地及品牌和市场营销策划专业机构。以打造“中国米醋第一品牌”为目标。

公司五年内总投资达到3.8亿元。年生产小米醋、醋饮料、保健醋的产能达15万吨。实现年产值11.8亿元,创利税5.08亿元。是全国最大小米醋生产基地与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解决就业岗位5000个,每年带动近45000亩优良谷物种植与环保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由此形成“绿色种植——工业酿造——生态养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同时,每年还将为给社会带来上亿的经济效益。

五. 上海市 闵行区 三鲜小馄饨

三鲜小馄饨

好像上海人对馄饨的大小分的特别清楚。上海的三鲜馄饨也有别于无锡的三鲜馄饨。馄饨馅并不是鲜肉、开洋、榨菜制成的馅心,而是纯肉的。所谓三鲜名堂皆在汤里,蛋丝、虾皮、紫菜此三鲜调出薄皮包裹着的鲜肉,口感咸香爽滑。

美味秘笈:汤烫、皮薄如纱,三鲜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六. 重庆市 沙坪坝区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是一款发源于重庆的汉族特色小吃,属于渝菜。品种丰富,一般按有没有臊子来分,没有臊子的小面调味料也很丰富。一碗面条全凭调料来提味儿,先调好调料,再放入面条。麻辣当先,面条劲道,汤鲜而厚味。

说到重庆给人的印象,人们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锅啊,美女,山城什么的,但是如果我说重庆有一种美食比火锅还出名,排在火锅之前的就是重庆小面。小面是重庆人和川东人对面条的称呼。狭义的小面是指仅以葱蒜酱醋辣椒调味的面条,而在老重庆的话语体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酱,排骨等豪华浇头的面条也称作小面。不像其他地区吃面条时讲究的面条筋斗,汤头鲜浓,重庆人对小面优劣的评价的标准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灵魂所在。

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清早起来,街边的面摊格外红火,尽管堂子装修的不好,甚至没有堂子——美女在这个时候也从不顾及自己的淑女形象,吃着那是个香哦;西装革履的绅士,放下公文包,呼-呼-呼,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碗重庆小面吃尽。面摊前,男女老少——有白领,有棒棒,有小学生,等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一起,不论身世,不论地位,为的就是一碗重庆小面。

制作方法

做法一

经常看到很多朋友在讨论重庆小面,其实按以下步骤你也可以做出好吃重庆华飞小面 重庆华飞小面

的小面:

A、面一定要新鲜的水面(南方那种碱面不行,有点碱就可以,超市有卖的)。

B、准备好调料,按步骤放到面碗里。

C、不知不觉放了这么多调料到碗里了,加点沸水进去把它们调匀一下(有骨头汤当然最好)。闻一下,是不是香气已经飘出来了?喜欢干拌面的少放点水。

D、先往烧开的水里煮点蔬菜(冬天推荐莴笋),等2分钟把面放下去,搅拌一下,煮到断生(用手掐开一截面,没有白点即可)就可以装碗了 。

做法二

主料:面条(生)

辅料:莴笋叶、葱、花椒粉、姜、蒜

调料:酱油、辣椒油、鸡精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

做法

1、把姜蒜剁成末,把香葱摘洗净切成葱花。

2、莴笋叶冲洗净用手揪成段。

3、锅中加清水烧开。

4、水开后抽入一小把挂面,然后快速用筷子搅散。

5、趁着煮面条的时间调汁,两勺酱油、两勺花椒面、一勺姜蒜末、两勺红油辣椒、半勺鸡精、一勺葱花、一勺猪油。

6、在调料碗中加入两锅勺面汤,家里如果有骨头汤是最好了。

7、看着面条没硬心,放入莴笋叶即可关火。

8、把莴笋叶先挑入碗中,再挑入面条,最后撒上葱花。[2]

4制作技巧编辑酱油,不需要多贵的生抽老抽,黄豆酱油即可。(为什么要先放呢?因为碗里没有东西才可以掌握放酱油的量,可以先少放,万一淡了加盐,切记不要在煮好的面里加酱油)味精和鸡精(你要是看见过那些知名小面放调料,你就知道味精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了,建议多放点)

油辣椒,小面的灵魂。就用在超市买袋装的辣椒面(有种叫“美名洋”的牌子不错)放在小罐里,熟菜油加热到7成热淋进去就成为辣香扑鼻的油辣椒。花椒面,能吃辣的城市很多,最能吃麻的大概就四川和重庆吧。所以花椒也不能马虎,最好用茂汶的,超市也有的卖。也可以用新花椒做的花椒油,更香。以上2种调料一定要非常新鲜才可以达到最美味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家里的面总没有外面好吃的原因,因为面馆是天天换这2种调料

混合油(猪油、菜油、香油),油一定要多放点,这也是关键。不喜欢吃猪油的朋友可以用菜油、色拉油和香油混合代替

葱花,多放。以上调料是必备,以下有条件和喜欢吃的朋友的可以准备

炒香的花生碎粒

少量姜蒜末,也可以用超市有卖的姜油蒜油代替

醋,对于喜欢吃酸辣小面的朋友来说很重要,但不要放太多

七. 北京市 西城区 北京小窝头

窝窝头是用玉米面或杂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间空,呈圆锥状,本来是过去北京穷苦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为了使它蒸起来容易熟,底下留有个孔(北京俗语叫窝窝儿),又因为它是和馒头一样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称这种食品为窝窝头。

所谓“窝头”是一种圆锥型,下面有一个洞的蒸制食品,原来都是用玉米面做的,因为没有发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做成这种形状有利于迅速蒸熟,窝头以前是底层平民常用的食品。而西太后别出心裁,要“与民同乐”,可是是用当时非常昂贵的栗子磨面做的,个也小很多,成为一种点心,民国革命后才流入民间。传说这一宫廷小吃品种是慈禧太后当年吃过的小窝头。其实纯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窝头形儿的,因为其干裂、不合团儿。做小窝头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再掺上好黄豆面,蒸的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小窝头才够“小”。

窝头一词,在旧中国是北京人意为“贫穷”的代名词。过年北京人讲究吃饺子,但贫穷人家吃不起,只有吃窝头过年。过去有一副对联写道:“人过新年,二上八下;我辞旧岁,九外一中”。上联指包饺子,两个大拇指在上边,其它八个指头在下托着;下联则是捏窝头的动作,一个指头在窝头眼内。

北京的北海公园内仿膳饭庄有一种甜点心,名叫“小窝头”。它是用黄豆、玉米加工成精细面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制而成的美点。其特点是上尖下圆,小巧玲珑,看上去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宝塔”;吃起来味道香甜,细腻滋润。因而,凡是光顾仿膳饭庄的人们,都以一尝脍炙人口的小窝头为快事。

小小窝头怎么成为北京仿膳名点的呢?这有一则与当年慈禧太后逃亡有关的传说。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尽管义和团及北京军民奋力抵抗,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北京还是被攻陷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一批宫女、太监、卫兵乘夜黑人静,化装成逃难的百姓,坐上三辆破车混出了紫禁城,仓皇向西安逃去。出逃匆匆,来不及带上足够的食物,且兵荒马乱,慈禧太后一行人也不敢暴露身份,无法得到地方官吏的侍奉和保护,一路上风声鹤唳,饥饿难忍。当行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时,荒无人烟,更难找到能吃的东西,而慈禧太后又非要吃东西不可,这可难坏了随身的太监。就在这时,有一个名叫贯世里的随从,身上还留有一个从民间要来的玉米面窝窝头,便掏出来进献给了慈禧太后。俗话说:“饱了喝蜜蜜不甜,饿了吃糠甜如蜜”,平时吃惯奇珍异馐的慈禧太后这时竟也将这粗劣不堪的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倍觉甘美。

不久,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退出北京,慈禧太后回到了北京。据说那个随从贯世里由于献食有功,还被封为“引路侯”。一次慈禧太后想起了那顿“又香又甜”的吃食,就命御膳房给做窝窝头吃。这可使御膳房的厨师们犯难了,窝窝头本是民间的一种普通食品,一般富户人家只食精米精面,对这种玉米面窝窝头并不问津,更何况深居宫禁的慈禧太后了。但厨师们又深知她的性情暴戾乖张,怎敢违抗旨意。于是,便依照大窝头的式样,加进一些黄豆粉和大量白糖,还有桂花,精心制成了小窝头,松软甜美,慈禧太后果然喜欢吃。从此,小窝头便成了慈禧太后食谱上的一味甜点。清朝灭亡以后,小窝头和其他清宫菜点一样,流传到了民间,成为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

八. 海南省 东方 四更小红椒

四更小红椒

东方市四更镇小红椒,这种辣椒小,但在海南可谓堪称第一辣。是东方市著名的地方,他和四更烤乳猪、四更四季豆、四更花生并称四更镇四大名牌。

四更镇是革命老区,位于东方市北部,坐落在昌化江出海口处南岸,东连三家镇,西邻北部湾,南接八所镇,北靠昌化江,辖区总面积80.0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2公里。耕地面积23120亩,其中水田面积10000亩,坡园地13120亩,森林覆盖率达65%,戈枕水利灌溉面积1.2万亩,海水养殖面积达9700亩,淡水养殖近千亩。

九. 北京市 门头沟区 京都小排骨

话说第一次看到“京都排骨”这道菜时,俺还一度疑惑是否是日本菜呢,因为“京都”二字,就立马让俺联系到京都议定书袅.... 当然,最后还是弄明白了,是咱北京菜,这“京都”是咱自己的“京都”,哈哈。

今天这道“京都小排骨”,是俺跟《贝太厨房》杂志上的一位大厨学的。不过,主要是学人家这个“京都汁”的调配,没有照本宣科,因为在做的过程中,俺根据自己的烹饪习惯,做了点改动。

大厨处理排骨时,是用油炸的方式,但俺一向很头疼“处理炸过东西的油”,反复用吧,不健康,倒掉吧,又有点败家滴嫌疑....于是,还是用俺习惯的方式:煎。用小火将排骨煎熟,要点耐心,但是感觉排骨更香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