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康巴赐仁香格里拉土特产 香格里拉特产手信十大名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康巴赐仁香格里拉土特产 香格里拉特产手信十大名产更新时间:2022-04-03 13:26:03

一.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菌类

由于迪庆境内的原始植被完好率高,海拔高差大,因而盛产野生菌类。这些菌类绝对没有假货,其中最有名的松茸、羊肚菌、一窝菌、白牛干菌等,因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深受国内国外人士的喜爱。其中松茸富含粗蛋白、维生素,具有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驱虫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对癌细胞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因此松茸价格比较昂贵。松茸内质细嫩,香味浓郁,是迪庆菌类中珍品。( 迪庆)

二.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木制品

木碗分普通型和名贵型两种。普通型一般用杜鹃树根或杂本根制作,不加装饰,但也美观大方。名贵型则是用一种寄生植物(藏语称“咱”)来制作,尤以寄生在蒿枝根部的“咱”为最佳。这种木碗木质黝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再加以银饰更是腕中珍品。在这种碗中放毒,即会起变化,因而十分名贵。 木碗还分男、女用两种。其区别主要是:男用木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外开,显得稳重;而女用木碗碗形修长,光滑如玉,给人以纤细柔润之感。木盒多用于盛放酥油和食手,有扁、圆两种,盖子和底盒可作碗、碟使用,其作工精细,绘有各种图案。美观大文又实用。 做工、式样等等均只是迪庆木制品制作过程中的一般动作,最叫绝的是油漆,那工艺绝对保密,是知道彩用的是迪庆自产生漆,不退色,个变味,耐酸、耐热,实在不可思议但事实却确实如此。茶桶有大有小,实用而又玲珑。每个家庭必备。外装饰千姿百态,任人选择。所有这些木制制品。深受广人用户及旅游者的喜爱,多作纪念或珍藏。( 迪庆)

三. 欧洲 意大利 马苏里拉奶酪

马苏里拉奶酪是意大利坎帕尼亚那不勒斯地方产的一种淡味奶酪,早年是用生长在那不勒斯Naples西南部的水牛产的奶制成,现代用普通牛产的奶也可以制作,但与水牛奶的制品比较,在口感上缺乏水牛奶制品的甜度和深广度。其成品色泽淡黄,含乳脂50%。

马苏里拉在意大利被成为“奶酪之花”,因为质地潮润香滑,极适合制作糕点,而菜肴上与西红柿和橄榄油搭配更是锦上添花。与之相对比,美国出产的马祖里拉就逊色好多,令人失望,它只能制成刮丝,当作披萨饼奶酪使用,因此又常被贬称为“披萨饼奶酪”。必胜客用的就是这种奶酪。-

马苏里拉奶酪 - 产品说明

奶酪是以牛乳或羊乳、奶油、部分脱脂乳、酪乳或这些产品的混合物为原料,加入适量乳酸菌和凝乳酶,经凝乳并分离乳清而制得的新鲜或发酵成熟的乳制品。

奶酪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有机成分和钙、磷等无机盐类,并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就蛋白质和脂肪而言,等于将原料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浓缩10倍,所含的钙、磷无机成分除能满足人体的营养外,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奶酪中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A,其次是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和尼克酸等。奶酪中的蛋白质经成熟发酵后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消化率为96%——98%;奶酪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与其他动物性蛋白质比较,质优而量多;奶酪中的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具有预防心血管病、高血压高血糖等功效;奶酪是补钙的最佳食品。

用于奶酪发酵的乳酸菌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维持人体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增进消化功能,防止腹泻和便泌。美国全国癌症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爱吃奶酪的人很少患结肠癌和直肠癌。

奶酪在西方国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饮食,消费量相当大,近年来它的产量和消费量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正因为奶酪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容易被消化吸收,而且不易致胖,因此被营养学家奉为理想的食品,誉之为“奶黄金”、乳制品皇冠上的“珍珠”。

马苏里拉奶酪 - 保存小贴士

1.一般来说,硬质奶酪的保存期限较长,所以软质奶酪(新鲜乳酪、白霉奶酪)在购买之后应该尽快食用。由于奶酪是不断地在持续熟成,必须谨慎地储存,硬质奶酪可以放置约几个月,但是软质奶酪在开始食用后,只能保存1到3个星期。

2.由于将奶酪切成片状的保存时间会长于切成细条状的,因此储存时,最好置于密封的容器中冷藏,冷藏温度约介于1℃到4℃之间。

四.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酥油茶、青稞酒

“不喝酥油茶,您不知藏家生活的温馨;不饮青稞酒,您难晓藏家情的浓烈。”这是藏族民歌中唱的。但到了香格里拉,您不尝一尝酥油茶和青稞酒实在是一种遗憾。酥油茶能驱寒、提神,是藏家一天也离不了的。当然,对于您只是吃一种新感受,吃一种新快乐。用没有污染的高山泉水酿制成青稞洒,在迪庆藏区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全是手工制作。其色纯净,清香扑鼻,绵软柔长,劲大而不醉人,也不会饭后头疼。凡有客人入室,必先敬酒一碗,并伴有比酒本身还醉人的敬酒歌。( 迪庆)

五.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滇绿

滇绿即云南绿茶,国外又称之为"云绿"。滇绿选用大叶茶为原料,精选细嫩的一芽二叶,经过高温杀青、及时揉捻,快速烘干等工艺处理,控制酶的活动和多酶类的氧化,防止了芽叶发酵,保持了茶叶原色,再经揉捻成形晒干、烘干或炒干而制成绿茶,具有色泽绿润、条索肥实、回味甘甜、饮后回味悠长的特点,有生津解热、润喉止渴的作用,盛夏饮用倍感凉爽。

六.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中甸藏族木碗

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凡来到中甸县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的木碗,带回去作纪念。中甸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木碗,一套三个,两大一小,两个大碗可将小碗扣合于其中而成一个扁圆的 “木球”,十分精巧,而且木碗质地坚硬,碗面光滑,纹路清晰,经久不变型破裂。因此木碗也为各族人民所欢迎,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七.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香格里拉青稞

香格里拉青稞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是云南藏区农牧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因其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故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又据《中甸县志》记载,青稞约有1500年的种植史。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云南迪庆州、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香格里拉青稞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和德钦县,原名为“中甸青稞”,是以原中甸县冠名,2001年12月经国家民政部同意撤销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而得名。 香格里拉青稞是高寒缺氧藏区少数民族主要食物和膳食纤维,主要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地区。香格里拉青稞是当地藏族人民的基本口粮,可以用青稞酿制酒类、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漫长的冬季里,青稞秸秆是畜牧的主要越冬草料。因而,自古以来,香格里拉青稞在高原藏区人民群众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是藏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香格里拉青稞正由区域性口粮作物向全球性健康食源作物发展。香格里拉青稞选择当地藏族人民祖祖辈辈、历史上长期种植的青稞老品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倒伏、抗病性强、便于加工、适合本地栽培和市场需求的长黑青稞、短白青稞、青海黄、云青1号、云青2号、玖格等优良青稞品种。香格里拉青稞营养成分丰富全面,含有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多种微量元素等多种生理功效成分。青稞具有御寒增力、强身健体的功效,具有预防糖尿病、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清肠通便,清除体内毒素等作用。是高寒缺氧藏区群众主要食物和膳食纤维。也被现代医学确认为21世纪最理想的保健粮食作物。随着迪庆经济的发展,以青稞为原料生产的各种青稞酒、青稞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因此,香格里拉青稞已成为迪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作物。

香格里拉青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香格里拉藏民种植青稞时一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香格里拉青稞是地球上最干净的粮食之一。青稞具有“三高两低富硒”(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富含硒)的特点。香格里拉青稞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青稞,藏语称‘乃’,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麦属作物,又称裸大麦、元麦、米大麦。主要产自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香格里拉等海拔在28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粮食,藏区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在藏区种植历史超过3500年。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西北部,东经98°25′—100°19,北纬26°52′—29°16′;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是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气候为内陆型季风高原气候,冬长夏短,冬季严寒、干燥,平均海拔3380米,年平均气温5.4℃,最高气温25.4℃最低气温—27.4℃,日照数为2191小时,年降水量为606.3mm。土壤按海拔垂直分布,粗有机质、腐殖质层较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独特的气候特性和土壤构成,为青稞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是全国优质青稞生产地。另香格里拉生态保存完好,无现代工业“三废”污染。香格里拉藏民种植青稞时一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香格里拉青稞是地球上最干净的粮食之一。

香格里拉自古以来就把青稞作为药食两用作物,用于防治糖尿病,高血压,便秘,胃病,体虚等,并用青稞藏酒保健身体和治疗产妇产后虚弱等症。据现代科技证实,青稞具有“三高两低富硒”(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富含硒)的特点。

青稞,作为香格里拉第一宝,已由香格里拉青稞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香一处”牌青稞米、青稞面条、青稞自发粉、青稞饼干、糌粑、牦牛能量棒、青稞月饼等系列产品,好宝已走出大山,祝愿识宝的你能遇上,愿香格里拉第一宝-青稞能为你的健康加一点分,能为你的快乐出一份力。

2013年,迪庆香格里拉青稞产业协会申报的“香格里拉青稞”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香格里拉青稞产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涉及香格里拉县、维西县、德钦县。香格里拉县涉及小中甸镇、建塘镇、金江镇、虎跳峡镇、东旺乡、洛吉乡、上江乡、三坝乡、尼西乡、五境乡、格咱乡等11个乡镇;维西县涉及叶枝镇、塔城镇、永春乡、攀天阁乡、白济讯乡、康普乡、巴迪乡、中路乡、维登乡9个乡镇;德钦县涉及升平镇 奔子栏镇 佛山乡 云岭乡 燕门乡 拖顶乡、霞若乡、羊拉乡 8个乡镇。地理坐标:东经90°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南北长498公里,东西宽394 公里产地范围。种植总面积1万公顷,年产量3万吨。

八.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耗牛肉

耗牛全身都是宝,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扫帚,牛鞭则是一道壮阳药。迪庆耗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种如贝母,虫草等,耗牛常食这些药材,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炒红烧,清炖或凉晒成干巴等,其味独特,吃耗牛肉在迪庆,实在是一种享受。并可在市场购买干巴,肉松等作馈赠青朋好友的礼品。

九.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银制品

香格里拉藏族银制品种类繁多,仅宗教用银制品如佛塔、佛像、佛龛、佛器就有二十多种,而一般生活川品的银制品则数个胜数。 银制八宝图是一种专供宗教活动用品的银制品,共八块,每块为一个藏传佛教中的吉祥物,如法轮、白螺莲花等。工艺极为精美,整个银制品具有浮雕艺术特点,给人一种厚重的原始美,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庄严感。 银护身佛盒藏语称“喀乌”,最早作为藏族男子出门远行用以穰灾祈福,驱邪镇魔的符物。现作一般装饰品。有佛龛形和贺形两种。护身符内空,内装佛像、经咒、舍刊、吉祥结等,外饰浮雕鳌、八宝、五花献宝瓶,附以山峰水浪、串枝莲图等,表示福佑、胜利、智慧和勇敢。扩身盒有大小之分,大的多佩于腰间,小的常挂颈项。耳环、手锅、银腰带耳环有月牙形镶嵌绿松石,垂缀形镶嵌珊瑚珠等十多种。手镯中的柳丝龙头圈,精美细巧,方形虬形镯,厚重、直朴、可爱。银腰带以五至六片不等的银片组成,采用圆雕,突出花纹线条等,图案种类繁多。 银包木碗 是藏族食具中的心爱之物。木碗木质以优质植物寄生为上品,有全包、个包和边包三种,多采用浮雕工艺,刻双龙戏珠、藏八宝图案等。银刀 刀柄采精工雕花,仙丝银线巧了编织。刀鞘雕有玉龙献宝,并以莲花、火炬围绕,足臧族男子最喜佩带的饰品。 银铃针线筒藏语称“珍小何水”,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华贵饰品。将生活中常用的行包、计线包、火镰等经高度艺术化配缀成十个银铃,再经镂花镂花连缀而成,佩于服饰右襟,起步转体有环佩呆叮噹之音,轻盈秀丽,与藏家妇女修长体态极其和谐。银器 玉石 碗座为活佛、大师、智者、上宾享用的茶食具。以藏族最崇拜图案“斑玛”(莲花)圆雕为碗座,上刻佛手柑、桔子、石榴、花红、犁、桃等六供,以莲花蕊及如意子为碗座边边缘。碗盖图案由“藏八宝”和“呷纳扎拉”(即“汉地长城)组成,以红宝石象征莲花苞为盖顶,以禾虔诚、尊贵州崇敬。这些银制品估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迪庆)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