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玉溪特产馆 玉溪有什么特产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玉溪特产馆 玉溪有什么特产零食更新时间:2022-03-31 17:00:21

一. 云南省 玉溪 江川区 铜锅煮鱼

铜锅煮鱼是湖边渔民的家常菜。铜锅轻巧,传热又快,渔民去海边“拿”鱼,在沙滩上或鱼洞岩石旁,以三块石头做灶,再把铜锅架在石头上,舀清冷的海水或泉

水入锅,将活蹦乱跳的抗浪鱼放入锅内,盖上锅盖。随着水温上升,鱼儿频频

用头顶锅盖,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这时,放入葱、姜、大蒜、火烧干辣椒、薄荷,煮熟即可尝鲜了。更有趣的是,就湖边席地而坐,边吃边观赏沟内,湖边

游动的抗浪鱼群,顿觉野趣横生。只可惜,这样的场景在今天已是可遇不可求了。那个让老饕们垂涎有幸福年代工,抗浪鱼产量占抚仙湖鱼类的80%,最高年产量曾达到100多万斤,每公斤售价仅为二三十元。70年代,仅禄充一个渔村,上交供销社的干抗浪鱼就达100多吨!近年来,因为数量的骤减,抗浪鱼的价格已飙升至每公斤1500元,甚至因为游客相争,“拍”出过5000元一公斤的天价。

因为抗浪鱼减少,渔洞沙滩消失,如今的铜锅煮鱼多用青鱼和鲤鱼,在渔民家中和饭店加工,风味依然鲜美纯正,担当得起“滇中一绝”的美名。沿湖的立昌鱼庄、禄充渔村、明星鱼洞是品尝活水煮活鱼的最好去处,每逢周末或黄金大假,吃鱼的人排成长队等待翻桌,家家饭店生意爆棚。平常时光,你可以随便走进一家饭店,长驱直入后院挑鱼

“点杀”。煮鱼时一定要用冷水,锅里放上一些葱、姜、盐。用大火煮涨后,

再用慢火煮,煮熟以后才能放味精,这样做出来的鱼和汤才会更鲜美。在吃鱼前,先喝上一碗汤,很纯正也很鲜甜。吃铜锅煮鱼最重要的角色是蘸水,用葱

末、姜末、蒜末、盐、味精、胡椒、花椒、辣子、金龙鱼油炒制出来,味道特别好。

二. 云南省 玉溪 江川区 抗浪鱼

   抗浪鱼是抚仙湖的鱼类,人工驯养繁殖抗浪鱼是云南省科技厅的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经项目单位和技术人员两年的探索和精心饲养管理,在海口抗浪鱼养殖场人工饲养的5000尾抗浪鱼 ,通过激素处理和人工模拟抗浪鱼的自然产卵习性,于2002年5月6 、7日第一批产卵,10日孵化出鱼苗,5月14 、15日第二批产卵,两批共孵化出鱼苗5万多尾。2 002年7月24日,海口抗浪鱼养殖场有6-8厘米2龄抗浪鱼40万尾,1--1.5 厘米1龄抗浪鱼20万尾。标志着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研究,项目组科技人员已初步掌握了抗浪鱼的整个生活周期和生活习性、人工饲养管理技术、疾病防治措施,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恢复鳞鲸鱼种群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为进一步完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扩大规模,使抗浪鱼的种群得到尽快复,2002年7月26日 ,由澄江县科学技术局、澄江县水电局组织筹备,玉溪市科学技术局主持召开“澄江县抚仙湖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评价会”。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专家评价组、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课题组,省、市、县有关单位领导,新闻媒体等46人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课题组汇报项目实施情况,专家及领导提问,课题组答辩,评价组提出评价意见等议程,对抗浪鱼人工驯养繁殖取得成功给予充分肯定。建议课题组及县科学技术局、水利局做出计划,从抗浪鱼种苗数量、发展规模等方面,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更多资金投入,使来之不易的这项技术尽早发挥作用,让抗浪鱼种群尽早得到恢复,造福于沿湖居民,促进抚仙湖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为濒危物种的种群恢复,著物种的产业化生产探索一种模式。

三. 云南省 玉溪 华宁县 华宁土陶

华宁土陶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9年)江西景德镇人车鹏到华宁首开陶业生产。600多年来,华宁陶业人继承传统工艺,致力于陶艺的发展,古老的陶艺焕发出勃勃生机。产品以华宁特有的优质白胶泥为原料,烧制出的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色泽鲜艳,其釉色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产品由单一的生活陶发展至建筑陶、园林陶、工艺陶,生活陶和东巴文化陶五大系列700多个品种,年产陶600余万件。产品经质量认证达国家GB9179-88标准,被评为中国首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7年工艺陶获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产品博览会暨国际荣誉评奖会金奖。2000年"宁州"牌彩陶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东巴文化陶则在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旅游商品展销会及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华宁土陶以其深厚的民族传统内涵,成功地实现了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一次次握手,从美国到日本,从泰国到新加坡,不同的国度、民族、文化都为这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的华宁土陶所倾倒。

四. 云南省 玉溪 元江县 芦荟全席

芦荟全席

元江宾馆餐饮部不仅为客人提供民族风味,名特小吃,还为客人提供芦荟保健食品并隆重推出“火夹芦荟”,“双味芦荟”,“密汁芦荟”,“孔雀开屏”等“芦荟全席”。

元江是著名的“中国芦荟之乡”,芦荟被当地傣族称为“亚哈韭”即“火光一样的药”。

五. 河北省 秦皇岛 昌黎 赵家馆饺子

昌黎赵家馆,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始创于1921年,创始人赵福元(1907年—1996年)是一代著名的饺子大师。

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主要经历了四十年代的红火期、五十年代的鼎盛期、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的艰难期、“文革”后的振兴期,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久负盛誉的赵家馆饺子,是昌黎县传统的老字号风味食品,以圆笼蒸饺为主。其特点是:选料讲究、皮薄馅散、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水灵可口。形成了海鲜、素馅、肉馅、什锦四大系列,十三类品种。一般肉馅配料是:以蒸作1斤精面粉的饺子为例,需要鲜猪肉6.5两,大油1两,香油5钱,海米5钱,味精5钱,葱、菜、香蘑及各种小料适量。并常随节令的变化,分别掺拌对虾、蟹肉、虾籽、鱼骨、海参、干贝、青蛤、蛤蛎、鲍鱼、八爪鱼、皮皮虾等各种海味,使饺子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欢迎。制作方法为开水烫面,肉馅喂鸡汤,全部手工制作。质量标准是:1斤面粉蒸作70个饺子,重3.1-3.3斤。

由于赵家馆饺子风味独特,市场畅销,《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经济日报》、《食品报》等都有报道,曾轰动海内外。上世纪五十年代赵福元曾多次参加全国性、行业性的省、市、地区表演和比赛,并屡获大奖。原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廖沫沙都曾给予表扬。在天津参加表演赛还受到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观摩并有合影和题匾“京东第一家”(文革期间被毁),还曾接待过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管绍华等艺术大师。多年来赵家馆和赵家馆饺子先后荣获了省、市级以上多项大奖和荣誉称号。

六. 云南省 玉溪 华宁县 木瓜凉水

“木瓜”非南方木瓜树上结的那种牛奶头似的吊吊瓜,而是一种野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取其籽,捣烂,再做成水晶一样透明的胶状物,撒入星星点点的芝麻粒,冷却后犹如果冻,却软溜溜的近乎无形,打成小块儿放进有冰块的杯、碗里,加点红糖水,再放少许玫瑰糖,即制成木瓜凉水。

喝这种木瓜水有趣的不在于大口豪饮,而是手捏一根细细的饮料管子,将那“庞然大物”吸了进去,再从另一头溜入嘴里,咕噜噜下咽,柔滑凉甜的感觉便一齐涌向心头,既饱了肚子,又能降火。

七. 云南省 玉溪 红塔区 玉溪油卤腐

玉溪油卤腐玉溪油卤腐相传始制于明清之际,当时境内家家户户腌制,作为家用咸菜,或作馈赠外地亲友的礼品。后来发展为小商品生产。油卤腐的腌制,以黄豆制成的臭豆腐为主料,要求质地细腻,块状均匀,厚薄一致。臭豆腐经阳光照晒,排去外层水分,分别浓淡不同的口味,配以适量的粮食白酒浸裹,再以白糖、精盐、辣椒、优质八角、花椒粉等卷在皮层,并渗以炼熟的上好菜油,腌制而成。玉溪油卤腐以其色、香、味的佳美深受省内外群众的欢迎,远销北京。1982年获云南省商业系统优良产品称号

八. 吉林省 吉林市 舒兰市 福源馆小吃

福源馆创建初业,是一个以卖茶水为主,兼营油茶、江末条的小茶食店,经营品种单一,门面很小,连作坊、仓库才二百多平方米。因得老船厂水旱码头之地利,以香茶招客,,有美食邀宾,生意渐隆,始立字号埠源馆”。后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有一个号称“俊六大大”姓吴的商人由外埠来店,投资扩建,聘请名师,制做各种糕点,自行销售。兼营水果、香肠、火腿、板鸭、叉烧肉等二十多个品种。随着经营发展,盈利渐增,为使财源水续,遂取“福三源”为宝号奠基,改“埠源馆”为“福源馆”。伪满后期,该店业况日下,处于停产停业状态。直到1948年吉林市解放,随着新中国的建设,福源馆生产经营逐渐恢复。如今,福源馆已由过去的小作坊,小门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中、西糕点加工,速冻食品加工、熟食加工、饮品加工和批发零售兼营的食品企业。1994年被中华由贸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营品种:各式传统中点、新或西点、生日蛋糕、速冻食品、熟食、饮品、冰点等

九. 云南省 玉溪 峨山县 菌全席

峨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日照丰富,雨量充沛,盛产各种野生菌,采食野生菌是峨山人的由来传统。峨山人自创的菌全席,包括干巴菌、鸡枞、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等,烹饪方法有多种,可炒可煮,味道鲜美。

十. 云南省 玉溪 新平县 茨头菜

茨头菜,生长在哀牢山主蜂地段的灌木林间,茨头菜属木本植物,长约三寸,颜色呈紫红,因遍身长刺而得名。据《新平县志》记载:"茨头菜,形如万年青芽苞。可供食用,味苦可口"。早春二月,山野返绿,茨头树吐芽。这一带的彝族、哈尼族和苦聪群众便采摘上市出售。用小刀削去茨头菜遍身的刺后,放于滚水中烫七、八分钟,捞起来切短随豆鼓炒三、五分钟便可食。清香异常,还有除火开胃的功效。羊奶菜,藤类植物,因体内有似羊奶一样的浆汁而得名。开春后,万森争荣。哀牢山上,羊奶菜蔓青叶绿。人们用镰刀把它连蔓带叶割回家来,摘下叶及果,洗净,将叶捣细,拌上用糯米制作的甜白酒,加盐少许,置于罐内,半月后可食。食之"略酸微甘",异香扑鼻,在哀牢山"春三珍"中别具一格。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