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防城港哪里有好吃的特产 防城港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防城港哪里有好吃的特产 防城港特产有哪些值得带回去更新时间:2022-03-31 17:00:09

一.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严和尚的烧猪头

严和尚的烧猪头:严和尚,城关西街人。曾在今红旗商场附近开夜市馆。他的烧猪头最为出名。他切的猪头肉薄如纸而不腻,味道鲜美,成为汉川小吃一绝。他的卤兔子,素火腿(豆棍)、鲜豆丝也很受顾客欢迎,他的面条是现撵现卖,人们晚上消夜,总爱到他那里去“尝新”。

二. 广西 防城港 东兴 木薯饺

木薯饺,因用木薯包成饺子而得名。它是防城港一带的风味小吃。饺子长约15公分,宽5公分,饺子皮用木薯巴打成粉做成的,馅因喜好不同用虾仁、猪肉、萝卜、木耳等食材制作。特点是皮韧,香,甜,越嚼越有味道。

木薯饺,因用木薯包成饺子而得名。长约15公分,宽5公分,馅为虾仁、猪肉、萝卜、木耳等剁碎混合而成。特点:皮韧,香,甜,越嚼越有味道。做法:将木薯浸泡,去毒,晒干,磨成粉,过筛去渣,和温水搓成可捏状,放馅包成如大饺子般的长纺锤形,再煎香即可食用。

三.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四. 广西 防城港 上思县 桂皮

桂皮是肉桂树的树皮,有名的香料。上好的桂皮皮细肉厚,颜色乌黑或呈茶褐色,断面呈紫红色,油性大,味道鲜美。
肉桂多产于广西中部、南部和东南部的平南、容县、防城等县市,其中以平南肉桂质量最好,称“陈桂”。
桂皮也是重要的中药,自古以来与北方的人参、鹿茸齐名。广西桂皮900多年前就已远销欧州,如今桂皮成为广西重要的出口商品。国外把桂皮称为“西桂”。

五. 广西 防城港 东兴 东兴皇帝果

皇帝果,被称为“柑桔之王”,来源于“南丰蜜桔”,经过培育后又与“南丰蜜桔”略有不同,经过近年的发展,广西东兴市已经成为其主产地之一。皇帝果是柑桔类的名优品种,其味香甜,鲜美,口感好,老少皆宜,实属果中极品,是送亲朋好友之佳品。其形状酷似沙糖桔,果实扁圆形,蒂脐端凹陷,色泽橙黄,裹壁薄,易剥离。剥离时刻,香味扑鼻,芳香四溢,诱人食欲。单果一般重62-86克,除皮和核外可直接食用,果皮有药用。其果肉爽脆、汁多、化渣、味清甜,吃后沁心润喉。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总汇

六. 广西 防城港 港口区 盐水对虾

盐水对虾是防城港的名吃,色红肉嫩,清爽鲜香。对虾营养丰富,且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虾中含有丰富的镁,能很好的保护心血管系统,它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同时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有利于预防高血压及心肌梗死;虾肉还有补肾壮阳,通乳抗毒、养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气滋阳、通络止痛、开胃化痰等功效。

主料: 对虾300克;

调料: 料酒10克;大葱8克;姜5克;盐4克。

制作工艺

1. 将对虾剪去须、腿,挑出虾头中的沙包和虾脊背上的沙肠,洗净;

2. 虾放在清水碗中浸泡一会儿,捞出沥水;

3. 将锅架在火上,添入适量冷水,加入料酒、葱段、姜块和盐,烧开,下入对虾;

4. 再烧开后,烧约五分钟即可停火,浸泡晾凉入味;

5. 把虾盛在碗中,拣去葱段、姜块,即可食用。

七. 广西 防城港 防城区 防城港沙虫干

沙虫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味极鲜美,且有很高的食疗价值,民间常用于妇女产后催乳或儿童频繁尿床之辅助食疗。足见沙虫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妇幼皆宜的营养滋补海产珍品。本品均采用广西沿海滩涂的鲜活沙虫,经捅翻清洗干净后直接烘干加工而成,晒成的沙虫干味道香脆,便于保存,面且重量和体积大大减小,更便于运输和携带,我们通常餐桌上吃的沙虫菜肴其实都是沙虫干做的。

沙虫,动物学名称为“方格星虫”,非海肠子,产于沿海滩涂泥沙之中,外观长两寸左右,状若芦芽,是一种高蛋白的补品。沙虫又叫沙肠虫,它的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沙虫看似没有海参、鱼翅名贵,主要原因是沙虫的被认知程度不高,但其味道鲜美无比,这是海参、鱼翅所不及,食疗价值也不输海参,被誉为“海洋虫草”。

沙虫属海鲜类,而不属中药类,沙虫含丰富蛋白质,味道尤其鲜美,可鲜食、亦可晒干后食。有降血压、治湿、防癌作用。干制后炸、炒、炖、烩、煮汤均可。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价格上也比较昂贵,一般盛产于北部湾的北海市、湛江市等地。沙虫生长对海水环境要求极高,素有“海洋环境标志生物”之称。

【食疗功效】解烦渴、降血压,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有阴虚劳损、肾虚腰痛、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肺虚咳喘、胸闷痰多,小孩儿尿床(夜尿频繁)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状,均可用沙虫食疗。现代营养学还证实了沙虫有降低血脂,破坏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由于沙虫的酶解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现代对沙虫的药用研究方向主要在溶栓药物,抗凝血药物以及抗衰老药物上。

沙虫,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营养、味道及医药与食疗价值都不亚于其他名贵海产珍品,有“海洋虫草”的美誉。它富含蛋白质,多肽成分,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很高,除此之外还含有钙、磷、铁、锌、锰、镁等12种微量元素以及虫草素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辐射,抗病毒,抗疲劳,防癌,调节免疫,延缓衰老作用的营养成分。

沙虫做法有很多,爆炒,煮汤,熬粥,椒盐,油炸均可。味道远胜海参、鱼翅,因为海参和鱼翅本身没有什么味道,故烹饪时一定要加鸡肉或瘦肉等配料,否则就索然无味。而沙虫具有鲜美味道,不必加别的配料,单独干吃或鲜食都很有特色,除城乡居民喜食外,更是宾馆、酒楼食肆的名贵佳肴。沙虫还有较高药用功效和食疗价值。它性平,味甘、咸,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之功效。据药书记载,凡有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肺虚咳喘、胸闷痰多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状,最宜食用沙虫;对于肺痨咳嗽、神经衰弱、小儿脾虚或干燥等症,用沙虫加姜片煲瘦肉汤饮服有疗效;因沙虫滋阴补肾,小孩因肾亏而夜尿频繁者,煮沙虫粥吃可获良好疗效。所以沙虫是老少皆宜的营养滋补及食疗佳品。

首先用剪刀把沙虫干剪开,然后用牙刷刷里面的沙,千万不要湿水。然后把铁锅烧红,不要放油,放油就很难清沙了,把沙虫放锅里炒,炒至金黄色。然后把沙虫干放碗里,快速用水洗,可以小刷,会有沙子沉底,这样就能完全除去沙虫的沙子(当然,品质很好的沙虫是不含沙子的,可以免去这一步骤)。煮汤或者煮粥的时候就把沙虫捞出把泡沙虫的水倒到汤里一起煮,小心碗底的沙子。这就是沙虫无沙的基本弄法。

注意:切不可将未经炒黄的沙虫直接泡浸或做汤熬粥,没有炒过的沙虫干味道是出不来的,千万不要浪费美食,无论做汤、熬粥、椒盐都需要将沙虫干先炒至金黄。

沙虫干泡发后,可做成各种精美菜肴。

沙虫干与鲍鱼一样分等级,顶级品质的沙虫一般在8至11厘米长,非常干水,而一般品质的虫抓上去很粘,虫体呈淡淡的米黄色(非暗黄或暗黑),虫体纹路清晰,略带点点光泽,无内脏残留,抓在手里感觉虫肉非常厚实,泡开后会有少少沙子,而4至6厘米长的沙虫为小虫,品质为三级,沙虫暗黄色!因为难处理,所以都会有不少的沙子残留。由于广西北海市海域环境优良,水质极佳,因此北海出产的沙虫是沙虫中的极品,个大,肉厚,味道极其鲜美,主要销往粤港地区高档酒店,价格高昂。

八. 广西 防城港 上思县 凤凰茶

凤凰茶

凤凰茶产于凤凰山,茶场位于海拔800米的凤凰山中部,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空气湿润,形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时成天满山云”的特殊气候环境,所产茶叶色泽翠绿,茶芽粗壮,加工后色泽银灰,条索紧直纤细,浸泡片刻,满杯碧透,清香扑鼻,虽三换其水而味不淡。曾多次被评为钦州地区优质产品,在区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九.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