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武汉特产的酒是什么 武汉十大特产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武汉特产的酒是什么 武汉十大特产酒更新时间:2022-04-01 11:42:01

一.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手工糍粑

黄陂手工糍粑

黄陂糍粑是黄陂当地备年货时的必备美食。黄陂糍粑以糯米为主料,清洗浸泡后澡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切成小块儿,放入不同的模具制作成可大可小,文案各异的糍粑块,整齐摆放阴干即可。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

黄陂糍粑食用方法:

1,可油煎,切大小适中糍粑块,放入少许油,慢火细煎,当两面煎至松软金黄时,撒上白糖即可起锅食用!

2,可水煮,切块与黄陂豆丝,面条同锅煮松软,也可下火锅煮熟。

3,可火烤,切块于火上烧烤,膨胀松软后即可食用。还可用微波炉加热。

二. 湖北省 武汉 硚口区 “水货”汤包

汉口公园斜对面有一牌楼,上书:“梦红楼小吃街”,进街后向右拐入一条小巷,行300米,有一“水货汤包店”,店主个头矮(约一米六)颧骨高,留小胡子。其做的汤包皮薄、油重、肉鲜,不逊“四季美”。

店是在唐家巷的一条宵夜街上,这里主要是以卖牛杂出名的,渐渐的别的小吃也到这里占了一席之地。水货汤包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店的汤包味道很鲜,汤汁也比较多,很好吃的,味道一点也不比四季美差多少,但就是可供选择的汤包的种类太少了,再好吃的东西都有吃厌的一天,希望老板能多做几种口味的!到这里的消夜最好的选择是一碗牛杂番或是面,来瓶啤酒,叫笼汤包,再来点烧烤是最爽的!

CCOTS旅游小贴士:

地址: 硚口区桥口路唐家巷大排挡一条街

交通停车: 2路 7路 558路 110路 588路 703路 708路

三.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马蹄

黄陂马蹄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陂马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黄陂马蹄是湖北武汉黄陂区的。黄陂荸荠,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味甜。“黄陂荸荠”保护区面积达5622公顷,年产16800吨,成为全国荸荠主产区之一.黄陂荸荠,适宜种植区有武汉市黄陂区六指街、前川街、横店街、罗汉街、李集街、蔡榨街、三里桥街等行政区域内水田范围,球茎扁圆、脐平,表皮枣红色,肉脆色白、汁多渣少、味甜。全区“黄陂荸荠”保护区面积达5622公顷,年产16800吨。2016年产值突破3亿元,销售到山东、河南、湖南等地。

黄陂马蹄

武汉市黄陂区土协会

13326899

荸荠(新鲜蔬菜)

四. 湖北省 武汉 黄陂区 黄陂豆丝

豆丝是黄陂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用大米、绿豆等打浆摊成饼,然后切 丝晾干。按传统惯例,豆丝是黄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货,每年腊月,家家 户户做豆丝,飘出浓浓的年味。黄陂豆丝用纯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黄豆、优质面粉、植物油等以传统手工工艺并结合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精 制而成。野生葛根粉营养价值高,含有大量淀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钙 铁锌硒等矿物质,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药食二用植物也是一种传统中药 材。黄陂豆丝它营养丰富、口味纯正、口感细腻有劲道,由主料大米黄 豆配上绿豆、葛粉、山药、荞麦、芦笋等营养保健材料,采用纯手工操 作,没有任何污染源,实属天然绿色食品。

豆丝食用方法

煮食冷水下锅:将豆丝放入水中,小火慢煮熟透即可加调料食用。煮食开水下锅:先将水烧开,再放入豆丝,中火煮熟即可加调料食用。炒豆丝:用凉水浸泡30分钟,滤干水份,用植物(动物)油中火炒,散 状柔和爽口。蒸豆丝:直接将干豆丝放入蒸锅中蒸6--9分钟,取出后蘸佐料吃,甜、 辣、咸均可。 下火锅:先用温开水浸泡10分钟,滤干水份等火锅汤料滚开再把豆丝加 入,煮开即食。 炸豆丝:植物油炸,香脆可口。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此种吃法,炸制 过程会产生少量有害物质。 特别提示: 煮豆丝的时间要比煮面条稍稍长些,因为豆丝没有面条那么容易熟。食 用前按您的口味加入喜爱的辅料和调味品,最好加入青菜或是腊肉咸肉 ,加入蕃茄或是金针菇等味道更佳,也可与糍粑一起煮更有一番风味,还 可作配料与其它菜肴一起炒,也是不错的下酒菜。

五. 湖北省 武汉 武昌区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最著名的食物之一,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他们心目中在全国的小吃代表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武汉食物代表。面条纤细根根有筋力,色泽黄而油润,滋味鲜美。拌以香油、麻酱、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所以武汉人对它的感情,我们就不必再费言语。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  

  

热干面的来历其实很简单:大概是30年代,一个为卖凉粉和汤面为生的的武汉人怕没卖完的面发馊变质,便把面条煮熟了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将麻油洒在其上。第二天,他将这些大致已熟的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结果味道十分鲜美。就这样,他无意中就制作了闻名全国热干面。

吃热干面是有讲究的。首选做武汉热干面的店铺要规范,厨子 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调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红油,另外还有咸菜,萝卜干,酸豆角等供选用,加香菜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要乘热把面拌匀,芝麻酱全都糊在面上,似蚂蚁上树。这时再吃,就格外的香气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热干面时最好是冲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喝。只吃不喝,就觉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热干面的极品味道了

六. 湖北省 武汉 汉南区 汉南甲鱼

汉南甲鱼是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的。汉南区的鱼鳖混养模式完全符合生态健康养殖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生产的甲鱼裙边宽、体色好、口味佳、质量高。

汉南区属平原湖区,是武汉市有名的甲鱼盛产地。目前区内有养鳖面积1500亩,年产量18万公斤,主要利用增温保温大棚冬季培育幼鳖、鱼鳖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该模式生产的商品鳖外形美观少伤残,肉质接近野生鳖。

汉南“汉南甲鱼”是汉南地区将传统的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精心制作,并辅以多种天然名贵调料精制而成的名特风味菜肴。其肉嫩味鲜,滋味独特,营养丰富。

七.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武汉面窝

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的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武汉)

面窝是武汉的一种名小吃。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没有面粉,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技术好的早点师傅可以将面窝炸成“匡匡”——没有中间的焦脆部分,主要供老人食用;或者将中间焦脆部分炸的比例比较大,供喜欢焦脆的人食用。

面窝的历史和其他武汉过早一样其实不可考。一说为,始于清光绪年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家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做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但实际上面窝的由来没有具体文字记载,传言而已。

目前的面窝主要分布于武汉和湖北其它城市大街小巷的摊点,尤为武汉汉口老城区口味地道。目前在武汉三镇都有一些特别的做法使得面窝别有风味。比如在武昌自由路的户部巷,谢荣德炸的面窝,配料讲究,用的是优质大米,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他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谢氏面窝。但这并不是传统的面窝了。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中间是没有洞的形状,别有风味。

面窝的食用既可以单独成为早餐主食,也可以成为热干面,清酒/蛋酒,米粉或者其他汤面的搭配食品,后一种吃法更为广泛。

八. 湖北省 武汉 江岸区 豆丝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如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九.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泥蒿

泥蒿,又名芦蒿、是生长在长江边沙滩上的一种外形似茼蒿的野菜,有独特的清香,因为它的味道有一点类似泥土的清香,所以被称为泥蒿,因为味道独特,却又入口清爽脆嫩,很受湖北人喜爱。

泥蒿每年在冬末初春时由农民们去江边采摘了上市,它虽然外型与茼蒿相似,但吃法却不同,泥蒿必须去掉叶子,只留嫩杆和中心的嫩芽来炒食或凉拌。记得小时候,泥蒿这样的野菜,价格便宜得惊人,只卖2分钱一斤,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爱上了这种清香怡人的野菜。泥蒿的身价直线上升,最贵的时候卖到10元一斤,吃的人多了,野生的泥蒿也越来越少,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多是人工培植的泥蒿。虽然野生泥蒿吃起来更香,但热爱泥蒿的湖北人一到了吃泥蒿的季节,即使只能买到人工培育的也一样忍不住要狠狠的吃上几回。

泥蒿可以和腊肉配合齐炒,也可以辣炒或者凉拌,但最能吃出泥蒿清香的当然还是清炒这个做法。

十. 湖北省 武汉 江汉区 煎包

武汉汉口的江汉路上,有一家永远都要排队的煎包店——“江汉路煎包一绝”,他们家的包子,皮软而喧腾,肉馅鲜嫩多汁,焦脆的包子底,加上店里特制的香辣沾酱格外好吃,尽管旁边还有不少店家也卖同样的包子,但只有这家永远排着长长的队。

这家店曾经在花楼街临近江汉路的一条小巷子里经营,那时候店名还叫“国国煎包”,除了配包子吃的糊米酒和绿豆汤之外,这家店只卖一种食物,就是生煎小包,因为味道好,受到大家的喜爱,多次被武汉当地多家媒体报道,由此引来了更多慕名而来的食客,不论刮风下雨,这家店永远排着长长的队,从此改掉原来的店名,改称“江汉路汤包一绝”。店里座位不多,永远都挤满了端着包子站着吃,或是站着等位的人。不论生意多么火爆,他家永远都只用三口小小的平底锅煎包子,为的是保证每一锅煎包的品质。

也有人说它家的特色不是包子最好,而是妙在那一锅辣中带甜,咸中带香,回味无穷的红油蘸酱,应该是豆瓣酱和多种材料混合特制的,有不少包子店模仿他家的酱料,但总不能有他们家那么独特的好味道。

自从花楼街改造以后,“江汉路煎包一绝”搬进了新开张的大连万达广场,店面扩大了,也增加了经营品种,除了原来的生煎包,还卖豆皮,酸辣粉以及炸酱面等,但煎包仍然作为主打产品每天引得众多食客们心甘情愿在他家门前排起长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