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藏那曲服装特产 那曲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藏那曲服装特产 那曲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1 15:17:14

一. 西藏 林芝 巴宜区 林芝核桃

林芝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西藏林芝县盛产核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遍植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七、八人合抱之千年大树比比皆是,景观别致。品种主要有酥油核桃、麻雀核桃、铁核桃等10余种,以其皮薄、个大、肉嫩、肉满、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林芝县核桃有西藏圣核的美誉。

林芝核桃,肉质香醇甜润而誉满高原,是历代0喇嘛和达官显贵的贡品,可补脑健身,是优良干果和重要的中药材,同时核桃木材质细腻坚实,纹理美观,主要分布在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县,海拔3100-3300米之间较集中,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开花,九月中旬成熟。

林芝核桃产地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朗县、波密县、米林县、察隅县现辖区域。

二. 西藏 林芝 巴宜区 林芝天麻

林芝天麻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林芝天麻是西藏林芝林芝县的。

林芝天麻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波密县、察隅县、朗县共6个县现辖行政区域

《林芝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划定林芝天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林行发〔2014〕19号

林芝地区科学技术局《关于实施林芝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的通知》,林地科字〔2013〕52号

三. 西藏 林芝 朗县 藏帽

藏帽

由于西藏日照强,气候多变,还有风沙大的缘故,西藏群众都比较喜欢戴顶帽子。又根据不同的身分、性别和地区,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所以西藏的帽子种类繁多,式样各异。

这里只介绍一种最常见,藏语称之“霞冒加赛”。“霞冒”即帽子之意,“加”是汉、汉地,“赛”是丝的借音。总的意思是“汉地金丝帽”。这种帽子里子用毡帽坯,帽顶复以金丝缎,边沿镶以丝带,帽沿有四,前后沿大,左右沿小,帽沿上缝以毛皮。因其质地优良,保暖性能好,所以男女均喜欢戴,只是戴的形式不同。女的一般把两个大帽沿折进帽内,只留前一个大帽沿,下雪天戴时,四个帽沿均在外。老人通常把四个帽沿都露在外面,适应性如此之强,实为别的帽子无法比拟。

藏帽除有着如同藏族服饰的华丽富贵与用料考究,作工精细,经久耐用等特点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小宠物竟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职业以及更加细致的社会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谓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浓缩点。

四. 西藏 林芝 察隅县 藏式木碗

藏式木碗

藏式木碗的制作应和自然的纹理,保持着树木的芳香,木碗的大小高低,适应着不同人的需要。粗矿而显笨拙的是男人碗,西腻而成弯曲线条的是女人的碗,线条干净利落调和的是-使用的碗。

五. 西藏 那曲 比如县 白嘎寺唐卡

白嘎寺唐卡

白嘎寺由杰巴•吉丹贡布于公元1179年创建、当时属噶举派,公元1488年高僧其吾乃典•洛桑尼玛改教为格鲁派。白嘎寺之前出过拉格、多觉、桑多、多杰等绘画手法精湛的多个唐卡绘画师,现由自治区传承人土丹次旺大僧接任该寺唐卡绘画师,有寺庙僧人和周边的群众学徒达40余人。白嘎寺嘎玛嘎赤唐卡可追溯的历史有800多年,寺庙收藏的唐卡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游客了解西藏唐卡艺术的一个好窗口。

六. 西藏 阿里 普兰县 西藏面具

西藏的面具是从宗教里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藏语称为“巴”。一般分为“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种。跳神面具的图案有鬼怪、护法神、仙人、动物图腾等,主要在寺庙逢重大节日举行的跳神仪式上使用。



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象,如护法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等。藏戏面具在民间较多,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


七. 西藏 山南 曲松县 藏鸡

藏鸡是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2200-4100米的半农半牧区、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区和藏东三江中游高山峡谷区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高原地方鸡种。

产区包括西藏自治区的山南、拉萨市、昌都地区东南部、日喀则地区中南部、那曲地区东部和阿里地区西南部;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玉树、囊谦、称多三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稻城、乡城、得荣、甘孜、德格、九龙等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理县、若尔盖、松潘、九寨沟、马尔康、阿坝等县和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

据西藏1981年统计,约有50万余只,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约有1.5万只,四川1980年统计近15万只,云南1981年调查约2.5万只,总计约70万只。

【品种类型及原产地】

分布于西藏的山南、拉萨、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地区,云、贵、川接壤地区。

1主要特性特征藏鸡是适宜于高寒、低压、缺氧,高海拔地区的优良地方品种,素以觅食能力强,极耐粗放,体小肉多、肉质细嫩鲜美而著称,是高海拔地区养禽业中的当家品种。体型小,较长而低矮,匀称紧凑,头高尾低、呈船形。胸部发达,向前突出,性情活泼,富于神经质,好斗性强。翼羽和尾羽发达,有飞翔能力,公鸡大镰羽长达40~60厘米。冠多呈红色,单冠,少数呈豆冠。公鸡单冠大而直立;母鸡冠小,稍有扭曲。肉垂红色。喙多呈黑色,少数呈白色或黄色。虹彩多呈橘红色,黄栗色次之。耳叶多呈白色,少数红白相间,个别红色。胫白色者居多,其次黑色,少数有胫羽。公鸡羽毛颜色鲜艳,色泽较一致,主、副翼羽、主尾羽和大镰羽呈黑色带金属光泽,颈羽、鞍羽呈红色或金黄色镶黑边羽,身体其他部位黑色羽多者称黑红公鸡,红色羽多者称大红公鸡。此外,还有少数白色公鸡和其他杂羽公鸡。母鸡羽色较复杂,主要有黑麻、黄麻、褐麻等色,少数白色,纯黑较少。

2保种方式原产地农户利用自繁自养进行保护,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2002年引种进行异地保护。

【生产性能】

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成年鸡体重:公鸡平均为1145克,母鸡平均为860克。180日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6.4%,母鸡为74.6%;全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1.4%,母鸡为69.6%。

2繁殖性能平均开产日龄为240天,年产蛋数40~80个,平均蛋重34克。蛋壳呈褐色或浅褐色。受精蛋孵化率平均为74.63%。

【开发利用情况】

八十年代中后期,加强了对藏鸡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学特性的研究,充分利用其体型轻小、快羽等性状,与纯种白来航鸡杂交、选育,已经形成了生产性能比较稳定的蛋用型品种群——拉萨白鸡,初步改良了藏鸡低产、晚熟、就巢性强等不良性状,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藏鸡具有肉味鲜美、香气浓郁、肉质细嫩等优良特性,再加上它们特有的适应性、喜人的羽色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藏鸡作为雪域高原上开发名、特、优、新绿色食品的潜在素材和优势资源。中国农业大学在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饲养藏鸡、肉用矮小隐性白鸡以及二者杂交F2代3组鸡,在体重、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方面均表现了较明显的0优势,尤其在高海拔环境中,0鸡在体重、胸肌率和腿肌率方面表现出较高的0优势。从生长、产肉等方面看,0鸡不仅是高海拔地区,同时也是低海拔地区藏鸡肉用发展的良好杂交组合。该研究为在低海拔地区发展具有藏鸡独特风味的优质肉鸡和在高海拔地区发展养鸡业提供了参考。

八. 西藏 拉萨 拉萨黄牛

拉萨黄牛

品种描述

产地及分布:拉萨市。

外貌特征:体型较小,结构紧凑而匀称,皮薄毛短,黑色占42%,黑白花占31%,其他为棕黄色、黄白花和褐色。头平长,大小适中,公牛头雄壮而略宽,母牛头清秀。角小,从角根至角尖向外向上、向前、向内弯曲。颈部长短适中,背腰平直,公牛肩峰稍隆起,胸部发育良好,体躯稍短,骨骼较细,后躯友育中等,四肢稍长,公牛四肢略粗壮,母牛则略细长,蹄面大而坚实有力。

品种性能:公牛体高为101.6厘米,体重为187.6干克;母牛分别为96.2厘米和170.9千克。平均泌乳天数267.8天,产奶为206.2千克。屠宰率为42.8%,净肉率为34%。2.5岁开始配种,一般3年2胎,成活率为90%以上。

九. 西藏 那曲 班戈县 藏秘草本牙膏

藏秘草本牙膏

“卓攀”藏秘草本牙膏;由西藏班戈卓攀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导,组织战略合作伙伴“西藏藏医学院资深专家”,根据藏医经典理论《四部医典》之精华,将世界屋脊、雪域净土的干姜、酸藤果、藏北羌塘食用碱等6种珍稀藏药材和牙膏所需的原材料,经先进技术科学研制推出的新一代藏医全方位口腔护理保健品,藏秘草本牙膏,其对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及牙龈发炎、肿痛、预防蛀牙等有显著功效,坚持长期使用卓攀藏秘草本牙膏具有美白固齿、防止蛀虫、消除牙龈炎、牙龈肿痛、牙龈出血、修复粘膜损伤等作用。

“源自藏医精华,来自羌塘班戈”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理念,将是卓攀藏秘草本牙膏独具之处:经典藏医理论+净土原材料=新一代藏医全方位口腔护理保健品。卓攀“藏秘草本牙膏”的问世将向世人展现藏医药的独特魅力和鲜为人知的功效。

十. 西藏 那曲 班戈县 藏北奶制品

走进藏北,眼前连绵不断的群山和一片片草原,藏北人民在这片草原上所创造的种种生命奇迹,都离不开奶制品对牧民们的贡献。

西藏奶制品随处可见,但在藏北,“拉拉”和“褪”,应该属于藏北奶制品的标签食品。

“拉拉”,是藏北独具特色的一种高品质乳制品,它可以给牧民提供极高的营养。

“拉拉”的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却也纯粹。把牛奶煮开后放凉,加入少许酪浆发酵成块状物后,将其拉成条状物晒干。

在那曲地区,聂荣县牧民制作的“拉拉”,在一年一度盛大的畜产品交易会上,都会成为当地牧民炙手可热的产品。每年三天的交易会,前两天就会把聂荣县的“拉拉”抢购一空。

聂荣县的“拉拉”为何这么-?当地牧民告诉记者,除了天然的优质草场外,他们制作“拉拉”用的是未经提炼的酥油。而劣质的“拉拉”,则是用提炼后的酥油制作,其特点是油脂少,坚硬如石。

“拉拉”一般用作招待客人,也是藏北逢年过节时的主要食品之一,它一般和“褪”一起出现在牧民家中的茶桌上,牧民给客人倒碗香甜可口的酥油茶后,把“拉拉”掰成几条泡在客人的茶碗里,浸透后食用。

说到“褪”,是记者不得不介绍的一种奶制品了。“褪”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奶制品,不但利于保存,而且具有精美的工艺,也是逢年过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褪”的制作工艺特别复杂。首先要备好细沙般的上等奶渣2斤、酥油1斤、白砂糖半斤、削成薄片的藏红糖3两,将上述材料放置在盆里搅拌均匀后,制成四方形。近几年,在许多牧民家中,他们都开始用模板,将“褪”做出后,在上面添加含有各种食用色素的酥油点缀成各种精美图案。

在藏北,比较常见的图案有:万字符号、日月、变形篆体寿字、八宝图、简化太极图、吉祥结、藏文吉祥如意等。

在那曲地区班戈县一带,有些地方的“褪”更具有地方特色,在“褪”的上面加上一寸厚的人参果面粉搅拌,仿佛在“褪”的上面加了一层巧克力,最后上面再用酥油点缀出各种图案。

在那曲申扎县会在“褪”的上面加上一寸厚的人参果面粉搅拌酥油后,再加上一寸厚的熟豌豆面搅拌,上面再用酥油点缀出各种图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褪”越来越具有艺术品的形态,人们在以上工艺的基础上,还会加用彩珠糖点缀,让人看了竟也舍不得吃了呢。

在记者看来,在藏北,“褪”相当于蛋糕了,因为非常讲究上面图案的装饰,不仅美观大方,更具有美味和营养价值,不愧是被很多人所熟知的藏北名小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