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商丘虞城有啥特产 河南虞城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商丘虞城有啥特产 河南虞城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0 14:50:26

一. 河南省 商丘 永城 皇沟御酒

皇沟御酒是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永城白酒“皇沟”商标已经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河南皇沟酒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名气的酿酒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处豫东汉兴之地永城市,浍河之滨,皇沟岸边,1958年建厂, 2003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现有员工1100多人,下辖生产管理中心、质量技术中心、行政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销售总公司、园林景观公司、皇沟科研所和建设中的皇沟工业园。是河南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基地、全国首批国优白酒优级认证企业、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先进单位,首届中国科学发展创新单位,河南省白酒工业前十强,被业界专家誉为河南白酒发展的“皇沟模式”。

主导产品皇沟御酒以其久远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底蕴,已形成五粮浓香和复合香两大香型系列,浓香型以皇沟1958、皇沟1988、皇沟1998为品牌代表,自然老熟,色雅细腻,酒体丰满,陈香四溢;皇沟复合香取五谷精华,秘法制曲,多粮同酿,一代大师于桥专家的倾心巨作,酱头、浓体、清韵、芝麻尾,奇香天成,以高贵的品质,独特的风格,彰显高端白酒的贵族品味。皇沟御酒先后荣获河南省优质产品、河南名牌白酒、河南省十大名酒、中国浓香型优质白酒、中国首批国优白酒、中国白酒工业十大区域优势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是河南白酒的后起之秀,豫酒的代表品牌之一。

二. 河南省 商丘 睢县 睢州老四样

鸡汁豆腐干:为睢州百年老字号豆腐作坊,选用中原优质大豆为原料,配以老汁鸡汤熬制加工而成。色泽洁白如玉、味道鲜美、筋道可口、愈嚼愈香、营养丰富,是中老年人进补的美味佳肴。

焦饹馇:睢州独有的风味食品,曾为康熙一朝宫廷贡品,系优质绿豆和小米手工水磨为浆,先加工成扎卷,再均匀切割成条块油炸而成。入口脆香不腻,爽口宜人。适量食用,有清热解毒、怯火、降血脂之独特功效。

五香牛肉:创始于清朝末年,利用宫廷祖传配方,结合现代工艺,集三十多味中药和调味品,选用本地农家饲养的1—3岁的黄牛为原料精制而成,色鲜味嫩,口感清香。

北湖糟鱼: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以睢县北湖野生鱼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精制而成。具有鱼体完整,肉质松软、骨烂如泥、香而不腥、肥而不腻等特点。

三.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宁陵杠子馍

宁陵杠子馍很有名气,许多外地人来到宁陵都要慕名品尝杠子馍。

早年,宁陵卖杠子馍的有不少人家,但最有名气的还数关家杠子馍,关家杠子馍至少已有三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杠子馍最负盛名。

杠子馍工艺并不复杂,但要的是力气与技巧。先把面与发好的酵母和在一起,然后在容器里和匀,发酵。蒸馍的关键工序是压面,杠子约有1.5米,80公分粗细,杠子的一端放在面板靠墙一端的一个洞里,人坐在杠子的另一端,利用杠杆的原理,把面团放在杠子底下压,直到面团发光发亮,每团面都要压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面压好后就是切馍,上笼。这样蒸出来的馍白亮,有形状,吃起来发甜、筋道,放上几天蒸上多次也不变味。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工杠子馍的大部分工序已改为机械化,但杠子馍的风味一如既往,就象它的盛名一样名扬千里。

四. 河南省 商丘市 柘城县 胡芹

胡芹:是古今闻名的蔬菜之一,因盛产于胡襄集附近,故得其名。相传,赵匡徽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柘人把胡芹送到汴京,得到宋太祖的赞赏。 1985年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胡芹所以能流传千年,驰名中外,是因为这个地方有特殊的沃土和水质。有逐年提纯、复壮的优化良种和栽培技术。它根小棵大,清脆爽口,茎部光滑,无丝无渣,素有"芹王"之称,复有胡芹、贡酒宴嘉宾之誉。

产于河南柘城。胡芹的叶柄中空、叶片硕大、棵大、颈粗、根小、生长快、纤维少,无论热炒、生拌,都无丝无渣,清脆可口,清香怡人。芹菜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挥发性芳香油等营养成分。能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且有健脑利尿和医治心脏病的功能。

五. 河南省 商丘 永城 何首乌粉

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的纯天然何首乌粉( 永城)

六. 河南省 商丘市 睢阳区 冰凌草

冰凌草,又名冬凌草,冰凌花、冻凌草。它在冬季早晨,气温很低时,其内含物与地面水蒸气在茎上凝结成如纸的冰片,卷曲成各种图案,远看像花絮一样,素雅可观,我国药植物学家为了确切地表示它的这一特点,故名冰凌草。属唇形科香茶菜属,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高30-100厘米,基部呈圆柱形,上部四棱形,分梗发达,密被绒毛,叶菱状或卵圆形互生,正面有柔毛、腺点,叶背有白色短绒毛,叶缘锯齿,聚伞花序,3-5朵花在茎和分枝上排成狭长圆锥花序,花萼钟形,萼齿呈2/3式二唇形,花冠淡蓝或紫红色,雄蕊及花柱伸出,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褐色,无毛。

它以地上部全株入药,而以叶的药效最佳。济源冰凌草,主要分布在该市北部800-1200米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条件好,极利于冰凌草生长,蕴藏量达1200多吨。据分析,其主要内含物为冰凌草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还含有挥发油生物碱、苦味成分、内脂和黄酮等。其中冰凌草甲素和乙素为其抗肿瘤有效成分,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对各种癌病均有一定疗效,尤以早期食管癌疗效较明显。此外,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等上呼吸道菌株也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现已广泛用于咽炎、扁 桃体炎和口腔炎的临床治疗,被誉为“中药里的盘尼西林”。 济源冰凌草是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在济源市首先发现的,在此之前,《本草纲目》中没有记载,后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 、河南生物科学研究所进行的多种研究,充分肯定其抗肿瘤、植物抑菌、防癌治病和改善口感等作用,并于1977年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于济源冰凌草属香茶菜属,碎米娅新变种,所含抗肿瘤有效成分——冰凌草甲素、乙素明显高于其他产区,《中国土大全》亦将其列为济源。

目前冰凌草已被制成片剂、茶剂、糖浆剂等进入市场,步入人民日常生活。济源市冰凌茶厂就属全国研制开发“中国冰凌保健茶”系列的最早厂家,产品于1990年获国家专利,并荣获“国际发明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兴豫杯”奖和“上帝”信得过产品金奖等10项大奖,年产2万多箱,销往全国20个省(区)及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七. 河南省 商丘市 永城市 永城辣椒

永城辣椒个大、色红、肉厚、油多、开胃、飘汤,辣味浓郁鲜美。以永城辣椒制成的辣椒粉加上20%的芝麻、20%的大豆和10%的调料制作出来的辣椒砖香辣可口、开胃提神、风味独特、久存不坏。可用香油、酱油调了吃,也可作为炒菜、做汤的调料

( 商丘)

八.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垛子羊肉

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乃是当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当年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爱吃的名吃。其做法是:把去杂剔净的羊肉和10多种佐料煮熟,用布包好,上压木板和重物,过10多个小时即成。垛子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质地瓷实,用刀能片如纸,薄得透明,肉味鲜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又加入了名贵中药材,具有强身补肝、肾、坚筋骨、益中气、滋阴壮阳之功效,色、香、味、形极佳,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精华之一。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菜”、“商丘市传统风味名小吃”。

一、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地域背景

河南省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总面积798.1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是传统的农业县。宁陵县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古时期,东夷葛天氏部族在此休养生息,夏、商、西周时期为葛国(又称葛伯国),春秋时期为沙随国,战国时期先后为信陵君、宁陵君封邑;战国末,秦灭魏后置宁陵城,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始称宁陵县。

宁陵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中华民族葛天文化、龙山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融合之地,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始祖葛天氏在这里创作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部歌舞——“葛天氏之乐”;丁堌堆、黄岗寺龙山文化遗址是商文化的母体文化之一;夏、商、周时为古葛国;春秋战国时,“窃符救赵”的魏公子无忌封地于此为信陵君,宁陵君魏咎封地于此而得“宁陵”之名;秦置宁陵城,西汉始置宁陵县;东汉末年曹操起兵本县己吾城拉开三国争霸序幕……这里有见证“商汤革命”推翻夏朝的葛城遗址、童饷堌堆,见证春秋争霸的“联合国”会盟遗址沙随议事台,见证秦朝大一统时代邮驿发展的阳驿铺,见证大汉遗风的黄岗寺千年汉墓群,见证回族迁居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清真寺,见证淮海战役的张弓烈士陵园……这里有隋文帝、隋炀帝三过宁陵的“甘露岭”、“隋堤烟柳”、大运河訾庄码头遗址, “安史之乱”中的忠烈将军张巡抗叛的戎马生涯,范仲淹结下的鲜为人知的情缘,中原大战蒋介石宁陵柳河挥戈和他修建的马庄户飞机场遗址,1解放战争岁月三到宁陵的光辉足迹,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全国林业劳模“老坚决”潘从正的平民厚谊……这里名人辈出,物华天宝,既为宁陵平添了异彩,也在祖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印痕。

宁陵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还是一座充满创造力的城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50多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宁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城乡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提出加快和谐文明城市建设的重大决策并全面实施,宁陵正在豫东地区发展史上续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二、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历史沿革与传承

一个区域,多因为一个品牌,被世人所瞩目。一个地方,多因为一种名吃,被大众所记忆。凡到过宁陵的外地客人,总要慕名品尝一下宁陵的垛子羊肉,因为全国只有豫东宁陵才有这么风味独特的垛子羊肉。尝过之后,总都会无限感慨的称赞道:羊肉,原来也可以这样吃!

羊肉是大家普遍喜欢的食品,特别是回民,更以牛肉、羊肉为主食。羊肉有很多种吃法:蒸、烤、炖、炒等,但有一种吃法最为“神秘”,即是把整羊煮烂了,然后挤压,码成一垛,吃时用刀削成薄薄的片,夹在烧饼里,吃到嘴里香而不腻,而且气形两补,这种羊肉就叫垛子羊肉。据说,做这种羊肉的方法是从宫廷里流传出来的……

朱元璋最爱吃垛子羊肉。关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史料记载和很多的有趣传说,他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人们提起他来,都能说出一两段关于他的故事来。然而有一点一直以来未被证实:朱元璋到底是不是回民?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的妻子马娘娘是回民,朝中的文武1也以回民居多。可朱元璋是不是回民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传说故事中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但回民一直都说朱元璋是“老俵”。

基于朱元璋可能是回民的说法,就有传说称,明朝宫廷里的膳食都是清真的。据说,皇帝朱元璋最喜欢吃羊肉,一天至少要吃上一次。宫廷里有一帮御厨专门为他做羊肉,这些御厨都是从全国各地挑选来的,做羊肉人人都有一套,有的蒸羊肉在行,有的炒羊肉有独到之处,还有的炖羊肉汤是一绝,朱元璋每天可以吃到不同花样的羊肉。然而时间久了,这帮御厨们也不免“江郎才尽”,再也做不出新鲜的口味,难免让朱元璋失望。看到皇上吃羊肉没有了兴趣,御厨们诚惶诚恐,生怕有一天朱元璋怪罪下来,他们会受到责罚。

在众多的御厨中,有个姓关的中年男子,名景仁,他本不会做羊肉,是专门炒菜的。当他得知皇上吃腻了“同事”们做的羊肉时,私下里动了心思,悄悄研究起羊肉的新做法来。关景仁是回民,家是宁陵县城东关的。在他老家,人们有用大锅煮羊肉的习惯,煮出的羊肉味道很好。他没事的时候,便煮了一只羊,配上各种作料,熟后取出冷凉,把骨头全部剔除,对着一堆肥肥瘦瘦的羊肉,他苦思冥想,寻求一种独特的做法。几天后,关景仁脑子中忽然灵光一闪,他把这堆羊肉用粗木棒挤压成厚厚的一坨。之后,他用刀切下薄薄的一片,一尝,竟有一种特别的味道。他大喜过望,又反复试验了几次,并找人帮忙把羊肉挤压得更结实些。一次,朱元璋用膳的时候,对着面前的羊肉丝毫没有动筷的欲望,他瞅准这个时机,把用烧饼夹着挤压过后的羊肉片呈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疑惑地咬了一口,细细咀嚼之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问是什么东西,关御厨把做法详细一说,朱元璋直夸他有心,当即决定让其专为他做此种羊肉。

御厨关景仁为皇上做了10多年的羊肉,中间他不断改进,增减佐料,使味道越来越地道,也因此屡屡得到朱元璋的奖赏。到了50多岁的时候,他告老还乡,回到了宁陵县东关老家。闲来无事,他便给家人和亲友做成坨的羊肉吃,大家吃后齐声叫好,问这羊肉叫啥名字。这一问还真让关御厨答不上来了,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没给自己做的羊肉起个名字。他略一思索,道:“既然是把羊肉垛起来吃的,就叫它垛子羊肉吧!”约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关景仁在宁陵东关开设了“关氏垛子羊肉铺”。当时就有不见其物、便闻其香的美誉。

提起垛子羊肉,不能不说关敬德。关敬德现年60岁,是宁陵县城东关的老户。他小学毕业时家里正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关敬德便在家随父母务农,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在务农之余,他跟着大哥宰羊、做垛子羊肉。关敬德说,他家做垛子羊肉到他这辈已经五代人了,他能说清楚的,只到爷爷那辈。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情况也不是太好,爷爷宰羊、蒸馍,最主要的还是做垛子羊肉。不过那个年代人口少,能吃起肉的家庭更少,因此生意很是清淡,仅仅可以维持生计而已。到了父亲那辈,关敬德的父亲就不做垛子羊肉了,而是到亳州、济宁等地贩卖东西,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关敬德的哥哥。关敬德的哥哥一直做着垛子羊肉,直到80岁才停下来。关敬德做垛子羊肉的手艺是跟哥哥学的。据关敬德回忆,他小时候见爷爷做垛子羊肉的工艺很粗放,并且煮肉时只放佐料,肉是用木头杠子压成坨的,很麻烦。

1989年,关敬德在宁陵县城开了个清真饭店,以经营垛子羊肉为主。那时候,关敬德已得到做垛子羊肉的真传,味道做得地道纯正,生意一开张便很红火。他改进了做垛子羊肉的工艺,用千斤顶代替了木头杠子,使压出来的垛子羊肉更加瓷实,好吃。

关敬德有个朋友叫姚昌礼,是当时的宁陵县中医院院长,也是个很有名气的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吃了关敬德的垛子羊肉后说,羊肉本身是大补的,如果能加入中药,不但是很好的食品,而且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关敬德一听便来了精神,两个人马上着手研究。他们一次煮二三斤羊肉,用20多味中药,再加入佐料,煮出来两个人先尝。可是每次不是中药味重,就是佐料味浓。两个人不灰心,不断增减药量,然后选择本地1-2岁本地山羊肥中之瘦肉作主料,在祖传配方八角、丁香、桂皮、白芷等八种调味品中又加入了人参、老紫寇、田大芸等20余种名贵中药材,实验100多次,终于成功研制出补肾垛子羊肉。这种垛子羊肉不腥、不膻、不腻,特别适用于肾虚、糖尿病等患者食用。这种垛子羊肉,也是对传统垛子羊肉的一次革命,味道和功用更贴近老百姓。

关敬德19岁结婚,婚后妻子随他一起做垛子羊肉,并且也掌握了这门手艺。两个人生育了4个儿子2个女儿。凭借着垛子羊肉的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有滋有味,非常幸福。

本来,祖上有个规矩:垛子羊肉的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但关敬德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虽然是从祖上继承的这门手艺,可他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他本人的发明创造。另外,传男不传女的做法阻碍垛子羊肉的流传和进一步发展。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闺女儿子都是自己的孩子,何况有的女孩比男孩子学得还好。关敬德说,他的孩子只要愿意学,他都教。

由于垛子羊肉日益被大家喜爱,关敬德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只要一说起宁陵县关家垛子羊肉,人们马上会想起关敬德。于是来找他的人多起来,有郑州的、洛阳的,还有北京、青岛、深圳的,他们都想与关敬德合作开连锁店。

2003年,“非典”前夕,国家美食协会负责人之一、《中国食品报》总编辑刘尊哲回柘城老家探亲,老家人向他推荐宁陵县关家的垛子羊肉。刘尊哲作为国家美食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可以说各种各样的名吃都品尝过,他一见成垛的羊肉,不知是何物,不愿意吃。可架不住家人的劝说,最后吃了一点。这一吃他就“上瘾”了,连吃了几次之后,回北京时又带回去10公斤。到北京后,他迫不及待地把几个美食专家邀过去品尝,大家吃后齐声赞好,几个人一合计,决定邀请关敬德到北京,专门探讨垛子羊肉发展的问题。

接到刘尊哲总编辑的邀请后,关敬德不愿去,婉言拒绝了他。关敬德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很不起眼,只不过继承了祖上的一门手艺,也谈不出什么。刘总编无奈,托柘城老家的哥哥一次次地找关敬德,总算把他请了过去。

在北京3天,关敬德和几位专家促膝长谈,专家们极力邀请他到北京发展。关敬德说,做垛子羊肉必须用河南本地的羊,其他地方的羊做不出这味道。最后,几位专家与关敬德达成口头协议,关敬德在宁陵给他们做垛子羊肉,他们在北京销售。但后来“非典”肆虐,此事便搁置下来。直到2006年9月份,北京的专家又来邀请他,关敬德已经赴约正在商谈相关合作事宜。

目前,关敬德的长子在商丘市里开了个饭店,长女于9月份在郑州开了个饭店,都以垛子羊肉为特色。关敬德说,他打算多开几家连锁店,让大家都能品尝到垛子羊肉。

数百年来,宁陵关氏清真垛子羊肉制作工艺代代相传,经过清代四代传人关本书、关福昌、关金中、关学海、民国时期第十九代传人关继停、解放后第二十代传人关敬德等著名传人的制作技艺不断改进,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生产工艺及社会影响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传统制作工艺独特,依靠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从山羊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到用盐、用水以至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制作时必须选用上好羊、上好肉,加工技术非常讲究。

屠宰是第一道工序。选用绿色食品专业基地本地饲养的1-2岁龄左右的山羊,宰杀剔骨后,整羊肉面不需切块。

第二道工序是腌制。将精选的山羊肉先入缸腌制,每100千克羊肉用6千克食盐、佐料粉250克混合撒于肉上,用手加以揉搓,使盐和佐料散布均匀,入缸腌制夏季三天,冬季7天,每4小时翻动一遍为宜。

第三道工序是煮熟羊肉。腌好的羊肉洗净后,整羊对折放入铁锅内烹煮,凉水入锅,同时放入锅内的料包为两种,一种为“八珍料包”,包内含:人参10克、天麻20克、冬虫夏草10克、当归50克、黄耆50克、桂圆肉30克、罗汉果50、枸杞200克;另一种为“全料包”,包内含:花椒200克、八角200克、丁香5克、白芷30克、三代30克、白果25克、草果25克、桂皮50克、良姜100克、香叶5克、小茴100克、大枣200克。入铁锅后,先大火烹煮,水沸半小时后改为文火煨炖,从而使料味充分渗入肉质,半小时后出锅。

第四道工序是压制。煮好之羊肉,剔去膘油,整羊肉面逐个放在案板上码放整齐,用细白棉布裹起后,用杠子压实(现用机械挤压),将水分挤去成为坨型,放入冷仓凝固,储存12小时以上,即可用以切片上菜。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是将传统美食垛子羊肉的制作方法根据现代营养学说及药膳理论,在其选料、腌制、烹煮,成形等一系列制作工艺上进一步优化规范,特别是在佐料组分上融入人参、当归、桂圆肉、冬虫夏草等八珍滋补成分,从而改善肉质口感及营养含量,形成关家垛子羊肉的独特风味,使之成为具有药膳功能的保健滋补食品。

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91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载入商丘地区志。1996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敬德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个体工商户”、商丘市“优秀个体工商户”。2000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商贸局、商丘传统名吃评审委员会评为“商丘传统风味名小吃”。2003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关敬德垛子羊肉在国家工商局商标注册,注册号3089891。2005年,关家垛子羊肉被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评为“河南名吃”。2006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河南名小吃”、“中原风味名吃”、“全国首届华商始祖节名吃”。2007年,关家垛子羊肉被商丘市宗教局、商务局、餐饮行业协会评为“商丘市少数民族名优风味小吃”。2008年,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宁陵名菜”。以垛子羊肉为主的老关美食城被评为“中国绿色餐饮名店”。2009年,宁陵关家垛子羊肉被评为“中国名菜”。老关美食城被评为“宁陵名店”。2010年,关家垛子羊肉传承人关云逸被评为“宁陵名厨”,商丘市“个人所得税先进个人”。

四、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现状与前景

目前,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虽然知名度颇高,但由于资金、环境等诸多限制,品牌亟待保护,工艺流程依然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速度比较慢,产量十分有限,效率低,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制约着发展。

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如何改进工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发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代传承人关敬德对此有着较积极的看法:一是当地政府要借中国•宁陵梨花节的契机,下大力气,引导市场发展,加大对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的包装、宣传,推进产业升级。二是要组织一些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关氏垛子羊肉加以挖掘整合,扬长避短,让其在传统名优风味小吃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广大。关氏垛子羊肉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关云逸立志把关氏垛子羊肉做大做强。

虽说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效益不可观,但它的前景还是光明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关敬德手中,正在被作为一项地方区域产业尽力做大做强。借助每年中国•宁陵梨花节的机遇,有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爱吃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时下,“赏梨园美景,品关氏垛子羊肉”成为许多外乡人来宁陵旅游观光时的乐趣兴致所在。宁陵关氏(敬德)垛子羊肉,以其数百年厚重的历史渊源及丰富的营养价值正被世人所青睐,成为餐桌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信息来源:宁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九.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商丘山羊板皮

是我国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之一。商丘山羊板皮有着板毛短白,皮质细嫩,厚薄均匀,油润柔软,分层多而不破碎,弹性好,韧性大,拉力强,易染色等特点。独具“黄蜡板皮”、“蛤蟆形”的特征,是世界上最好的山羊板皮品种之一,是制革工业的上等原料。商丘山羊板皮出口始于清光绪年间,出口最多的1980年达229.9万张。

十. 河南省 商丘市 睢县 睢县马泗河西瓜

马泗河西瓜栽培历史悠久,相传从秦东陵侯那里引种,千百年来品质不衰。马泗河村位于睢县西,距西陵寺三公里,周围两万多亩耕地适宜种植西瓜,故此得名。

此西瓜有核桃皮、花狸虎等品种,瓜呈椭圆形,上世纪50年代稀植,单个瓜重一般15公斤左右,大的30公斤上下。今密植,单个重4~8公斤,皮薄、肉细、沙脆、纤维少、糖度高、汁多味甜、瓜瓤鲜艳、触刀自开,每年盛夏7月成熟上市。一般亩产1500公斤,最高可达3000公斤以上。

此瓜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元机盐类。瓜瓤甘甜、解渴、泻火、清热、醒酒、利小便;瓜皮可清热解毒,治疗湿热、黄疽、水肿等多种疾病,瓜子可清肺、润肠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