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颍州特产枕头馍 阜阳枕头馍哪里正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颍州特产枕头馍 阜阳枕头馍哪里正宗更新时间:2022-03-31 10:06:12

一.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咸马糊

咸马糊,里面有豆皮,花生米,海带、芝麻,也有添加豆腐脑的,阜阳城人民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把刚炸出来的油条揪成段,泡在咸马糊里,那味道和豆浆泡油条有的一拼。淡马糊:就是黄豆面熬成的粥,盛在碗里,洒上芝麻盐,和腌制好的黄豆和芹菜。黄豆和芝麻香味融合的相得益彰,配上芹菜的咸鲜脆嫩。这两种马糊也几乎是遍布街头巷尾。

二.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撒汤

撒(音)汤撒汤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小吃,起源于古颍州,即现在安徽省阜阳市。撒汤以其简单的做法和鲜美的口味被流传开来。主要是用羊或者鸡的骨头来熬制的汤,汤里稍微勾点芡汁,让汤浓一点。打一个鸡蛋在碗里搅匀,用滚开的汤汁一冲,冲成蛋花,鲜美的撒汤就做成,当然最好是放些荆芥和几滴麻油,味道更佳!

三. 陕西省 汉中 洋县 枣糕馍

枣糕馍

唐宋以来即为地方风味食品,以纸坊枣糕著称。枣糕馍,用优质面粉为主料,大枣、菜油和白糖为辅料,面粉发酵后又反复和搋,面坯偏硬成形,两侧各塞2块碎枣,旺火蒸制而成。熟后顶部两侧各印红梅花点,以显其特色。其馍食之味甜,绵软可口,回味馥香,耐贮存,不走味,不发霉变形,为款待宾客之佳品,亦可馈赠亲友。据县志载,明代起洋县枣糕馍就也驰名汉中地区内外。

洋县枣糕馍名满陕南,枣糕馍是用绳串成串串提着,是走亲访友,馈赠待客的礼品,洋县枣糕馍洁白没有裂纹,外酥里软、韧、松、甜,存放时挂在风凉处不变味,存放上三、四个月。上蒸-蒸好像刚蒸的馍,在没有保鲜、冷冻技术设备的年代里,是不可多得的面制食品。

在洋县饭馆、作坊、家庭都能制做。枣糕馍用黄酒渣发酵,和面时加白糖,根据四季气温把握好水温,和成的面要反复采揉,馍馍做成后要盖上被单,发酵半小时后,用大铁锅蒸焖,出锅时按上花印即成。 面粉、砂糖、菜油及红枣蒸焖印花,以绳贯之放通风处,虽数月不变味。

原料配方:富强粉50千克黄酒渣子500克白糖3.5~4千克水20千克

制作方法:

1.发酵面:黄酒渣子500克做酵子,加温水化开,过丝罗后,发面5千克,温水量冬天5千克,夏天2.5千克,春、秋3.5千克左右。发面盆冬天放在热地方,以热到不烘干面盆为准;夏天则应放最阴凉的地方。

2.和面:一般是头天晚上发面,第二天早上和面。每50千克面粉中加白糖3.5~4千克,包括发酵面用水在内,用水量在20千克左右。冬天水温要求在60~80℃,春、秋水温50℃左右,夏天水温应更低一些。和面时,先将酵面稀释,然后和面,和面动作要利索,千万不要把面烫了。夏天先

洋县枣糕馍和进25千克左右,余下20千克左右按情况掺兑;冬天先和进,30~40千克,余下5~10千克按情况再掺兑。和成的面越硬越好。

3.成型:和成的面要揉光揉好,再拧成100克左右的面蛋,揉成长条,并沿长平面中间按一条沟沟,沟沟内抹上香油,翻个身,沟沟朝下,再夹捏成17厘米左右的长条,横放,用手掌从两头压下,呈凸状,再将中间部分压成平面,即成扁平状,平面四角各按上个枣瓣(枣子去核切成四瓣),最后由两头对卷,翻身,使抹油的沟沟翻在上面,如意状的馍馍就做成了。馍馍做成之后,要摆在盘子里,冬天蒙上棉被,夏天蒙上单子,再涨(即饧发)半小时左右。

4.蒸焖:当地使用大铁锅,将饧好的馍放入笼笆(竹片编成的笼箅),上面扣上铁盆,旺火烧开15分钟,回汽10分钟即熟。使用铁盆是为了防止馍馍水分过大。

5.印花:出笼的馍馍,用一根小竹杆刻成的点花印,蘸食用红水,按一下,花朵即成。

四.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高庄馍

到阳城旅游,品着餐桌上的佳肴怎能没有一些主食相配呢?高庄馍松软、香甜,驰名晋东南,您不妨来品尝品尝。

高庄馍比一般的馍个高体大,洁白如雪,松软似海绵。看似简单的一个馍,制做上却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麦子要淘洗干净,在30℃的温度下盖湿布发芽。出芽后,晾干磨成面粉。做馍时,先取一定比例的曲、小米、温水搅成稠米粥,在35℃下,放置六至八小时制成麸酵。接着,把麸酵放在30℃—40℃的温水中泡一个小时左右,取出制成小酵。然后,再用小酵和面,在35℃的温度下放置八个小时。最后,再加麸酵,用芽麦面粉和面,揉至手不沾面,面不沾盆为止,叫手、面、盆“三光”。做成馍状后放入特制的木头盒子中,在座火的蒸锅盖子上放置二十分钟预热后才可上火蒸熟,当地人叫“发”馒头。这样蒸出的馍光洁白亮,高大整肃,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故名“高庄”。

高庄馍制作工艺复杂,稍有不慎,做出的馍就不能称为佳品。制作精良的高庄馍入口香甜,颇耐咀嚼,烤干后又酥又脆,老少皆宜。而且经夏不生蛀,不霉变。

五. 陕西省 渭南 大荔 大荔工艺花馍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晋南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作面花,也是“比巧巧”形式之一,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每年清明节时,来到炎黄子孙的敬祖圣地,轩辕黄帝陵,凭吊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时,我们便可欣赏到各地群众精心制作的千姿百态的面花艺术,做得讲究、丰富,寄托了黄帝后裔的悠悠古情。

面花,是以上等小麦粉为主料,用剪刀、木梳、顶针细竹筒、灯芯等,通过巧手捏成各种花饰,以武火猛蒸而成,待出笼的花馍热气未消时,用食品色点染,花花绿绿,各显异态,情趣昂然。

花馍的花饰以神态自然的花鸟虫鱼蝴蝶、蔬菜杂果、猴献桃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新婚夫妇的恭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五月端午或婴孩满月时,由舅家送外甥一个特制的大型圆圈面花,群众叫“曲莲”,上面捏塑着鱼、龙、莲花之类,鱼指五谷丰登,吉庆有余;龙指时运享通,青云直上;莲指幸福花开,喜气迎门。

花馍的内容共同象徽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它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与性格。

六. 山西省 临汾 霍州 羊羔馍

民间七月十五送给新出嫁的姑娘,用小麦面粉塑成十二属相及其它各种动物样、小巧玲珑,造型优美。( 霍州)

七. 陕西省 汉中 南郑区 草鞋馍

草鞋馍

草鞋馍,边厚内薄,形似山区农人脚上穿的草鞋,用炭火烘烤熟即成。有甜、咸两种。

八.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贡椿

贡椿

香椿是安徽省名品,相传已有一千多年悠久历史。《太和县志》对太和椿芽有如下记载“肥嫩、香味浓、油汁厚、叶柄无木质,清脆可口”。尤以谷雨前椿芽品质优良,芽头鲜嫩,色泽油光,肉质肥厚,清脆无渣而被称为“太和椿芽”,佳誉驰名中外。腌制后的椿芽经岁不变质,畅销国内外,最受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喜爱。太和椿芽营养含量极为丰富,所含有的营养物质都为人体所需要,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马厂馍头

在沭阳马厂镇老街东头,有一家坐北朝南的季姓馍头作坊,别看是寻常百姓,其貌不扬,可他们继承祖传工艺,做出的小馍头却是独具特色,名闻遐迩。一般馍头的做法是:用面糟头和面,待面发酵后兑碱做好馍头蒸熟便成。而季家小馍头的制作工艺独特又复杂:一开始选用优质高梁烧酒的大曲做引子,和优质小麦麸搅拌成大半碗糟糊。待糟糊发酵后用开水泡透,然后滤出糟头水(约半市斤)和一市斤面用开水拨成糟头。等槽头发酵再用开水拨新糟头。如此反复8次,每次都用一市斤面拨糟头,这样糟头越拨越多,最后用第8次糟头及25市斤左右面粉用开水和成硬面,待1个半小时硬面发酵后,再用开水拨成软一点的面,等面再发酵后不需兑碱,只需用手反复搓惯揉成小馍头。同时把笼锅烧开后,把蒸笼端下炉旁,把揉成的馍头摆在笼里。

如在上笼之前,即用烧酒大曲做糟糊到揉成馍头这些所有工序都做得好的话,馍头一上笼见热气马上就长大长足。如其中有一道工序没做好,馒头上笼后见热气则不长大,即把馍头装进笼中,放在炉上用慢火热气催长,待馍头长大长足后,再用强火烧15分钟,然后用中火蒸烧25分钟,共约40分钟即可蒸熟出笼。经过上述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季家馍头,白嫩松软,清香扑鼻。数两重的一个馍头,用劲一勒,便缩成一小团,待一松手,馍头又恢复原来的一般大小,形状丝毫未变。吃起来酒曲醇香,味道鲜美,醒脑爽神,热天可保质3天,冷天可保质1个月,连热连吃,色、香、味、形一点都不变。加上用酒曲发酵、开水和面、不用食碱、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等特点,季家馍头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营养美食,历来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广泛欢迎。方圆百里,遐迩闻名,是马厂镇一大,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名优产品展览。

十.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米黄馍

米黄馍

米黄馍又称米黄甜馍。用糜子碾米成面,适度发酵,入笼蒸熟,其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营养。以玉米面或荞麦面用同样方法制作的甜馍,称作“发糕”,风味独特,口感不亚于米黄甜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