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宜春市袁州区特产 宜春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宜春市袁州区特产 宜春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1 12:11:17

一.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糖粑子

椭圆状的糖粑子有鸡蛋大小,焦糖色的外皮香脆微甜,用竹签串上一串,边走边吃,是逛街时最适宜的手中美味。咳,悄悄告诉你们,在妈妈们最不喜欢的网吧里,总会有大妈们挎着大大的竹篮子,吆喝着卖糖粑子。

二.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夏布

万载夏布生产历史悠久,起源何时,已无从考据。新中国成立前万载县有十几家夏布行庄。1950年全县产夏布3.27万匹;1953年9.79万匹,为解放后最高年产;1978年产夏布1.27万匹。0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政府采取了鼓励和扶助等措施,夏布生产得到了回升和发展。1995年后,由于市场萎缩,生产量下降。2000年国际市场销量增加,夏布产量近年一直稳定在2万匹左右。万载县夏布素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之美称,远销粤、苏、皖、浙、上海及南洋、朝鲜等地,历年都有一批外地客商亲临万载订货。万载夏布系地方之一,也是江西三大之一。

生产万载夏布多在农家生产加工,属手工型和分散型制作的产品,保持着三大传统工序:手工绩纱,人力浆纱,土机织布。

1986年,县外贸为扩建出口夏布厂,由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贷款12万元,对1954年创办的大桥乡夏布厂,进行厂房、车间扩改和漂、织布设备更新,改建为全县第一个“双桥出口夏布厂”,并在1987年4月,由县政府向省、地申报:双桥出口夏布厂为出口商品生产基地。1988年,该厂能生产纯手工夏布、半手工夏布和漂白夏布,年产能力达1万匹。

1988年,全县夏布生产得到较大发展,当年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在全省出口夏布总量中,万载夏布所占比率达46.5%。

1993年首次采用现代新工艺对夏布深度加工,进行蜡染和电脑绣花,制成床罩、床垫系列产品出口,至1994年两年出口供货3016条,供货额达4.98万元。

万载夏布生产回升主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从价格政策、原料基地、奖励生产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鼓励和扶助,先后办起了潭埠新开、陂田、马步的黄村、双桥的大桥村、白良的廖杭村等5家村办夏布厂,乡办有双桥夏布厂、白良夏布厂,1988年全县生产夏布96059匹,生产工人有500人,织机近400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东南亚市场均销600扣~1000扣漂白细纱夏布为主,农民从事夏布生产织工增多。1990年从事夏布生产织工1129人,生产细纱夏布35042匹。1994年全县从事夏布生产工人1500余人,有织机1200余台,生产夏布10.7万匹。1995年全县生产夏布425万米,(1万米为 454.5匹)。此后销售市场萎缩,生产量大幅下降,2000年来全县生产夏布15万米。2000年以后,国际市场销量倍增,夏布产量持回升之势。马步乡带塘村、新民村、宝石村、王村相继新办夏布厂。2004年全乡有夏布厂8家,织机120台,从事夏布织作1000余人。2004年末,生产夏布25000匹。全县夏布产量4万余匹。品种有:双色布、门帘布,全手工布,半手工布。规格有:0.6米、0.45米、0.3米等。2004年末年产量2000匹以上的夏布厂4家:元一麻织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1年建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章元生(南昌人)。织机30台,工人45人;双志夏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2003年建厂,占地1000平方米,法人代表宋志元。织机25台,工人35人;鹏辉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黄村,1996年5月建厂,占地2000平方米,法人代表辛洪初,织机25台,工人35人;万载县全鹏织布厂 厂址设马步乡新民村客人路,占地7000平方米,织机40台,工人65人。

收购与销售 夏布的收购主要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以及各乡镇供销社收购点统一收购。出口夏布则由县外贸公司土业务部收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私营商号活跃,夏布收购由私营商号收购后直运外地。1986年以来,夏布在国际市场上行情上扬,销路增多,万载县外贸公司为开拓货源,扩大出口,采取新的购销方式,一是改变公司原来的坐店收为上户收,派出外贸人员走村入户,一家家一匹匹直接收上来,1988年上户达300多人次,直收6000多匹,保证了当年出口夏布货源,全县出口供货夏布169万米,折合70416匹,供货额达838.64万元。二是对夏布购销实行奖励,凡交售一匹夏布可换购计划物资进口尿素2.5公斤,1987年用于奖售的化肥达11.2吨,调动了夏布生产销售积极性。三是广设收购网点,建立夏布生产专业户、收购专营点,县内有16个,周边县、乡9个,如宜春三阳、宜丰石市、分宜双林等,均与县外贸直接建立购销关系。 夏布销售,除了少量通过集市交易外,百分之八十的夏布由县外贸公司、县土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销往广东、上海、辽宁、芜湖、汉口,出口日本、朝鲜、南朝鲜等国家。1986年销售夏布3025匹,其0口量2760匹。1988年销售夏布96059匹,比1986年增长131%。1986年首次开辟了外省口岸提供夏布出口,向北京口岸直接提供夏布供货额23.07万元,1987年又向上海、深圳口岸提供夏布出口,4年内直接提供夏布货源金额达408.96万元。1989年至1992年还通过湖南、福建、广州等省市,多渠道出口夏布供货额为352.04万元。为准确辨别夏布的扣门、纱质、铁线、内斑、色泽等,县外贸改进夏布验收技术,研制“简易手摇验布机”,对20多米长的整匹夏布布面能平稳打开和卷拢,更加方便自如,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验质效率,使夏布残次品率下降23.4%。1991年香港百新贸易公司董事长,两次来万载双桥出口夏布厂洽谈,当场验货夏布成交,韩国客商也多次来县洽谈,县外贸与30多家夏布客户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1993年至1994年县外贸自营销售平板纯麻夏布81.6万米,折合3.4万匹,麻类纺织品系列3个货柜,出口供货额389.7万元。全县1986年至1995年夏布出口供货总量578.21万米,折合24.1万匹,平均每年出口供货57.82万米,比1985年时增8.6%。

1996年起,县外贸夏布经营落入低谷,当年仅为10.31万米,比1985年下减77%,与最高年1988年比,减少15倍多。1997年以后,县外贸停止了夏布营销,出口供货为零。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一是价格大落,1996年上半年收购价300余元一匹,比1986年的80元,上涨2.8倍,至下半年外销价180~200元人民币一匹,比进货价还低40%,县外贸形成越销售越增亏的局面;二是1996年开始上级外贸部门对夏布实行设限出口,县外贸未争到夏布出口配额,既无主动配额也无计划外配额,对区域性招标配额也未参与,尽管万载有客户有货源也不能营销;三是县外贸专营夏布的公司因高亏停业,少数专营夏布的业务员下岗后,带走了夏布老客户,错失商机,以致县外贸自营夏布全部丧失国际市场的份额。

1997年起万载夏布的营销已全部转入个人私营业主,由他们直接向县外提供夏布货源,在外地进行夏布转口贸易,如湖南、广西等省及本省外县的出口企业,为他人增创了外汇。2000年全县销量为15万米(均等6818匹)。

三. 江西省 宜春 丰城市 拌茄泥

1、主料:鲜茄子壹斤,佐料:芝麻油三钱,原汁酱油二钱,红辣椒两只,蒜瓣五钱,韭菜三钱、生姜一份,食盐四分,芝麻油五钱。

2、制作:茄子去蒂、洗净切三分厚长片盛入钵中,烈火蒸20分钟取出,再把韭菜和辣椒、姜、蒜洗干净(韭菜和辣椒水开水氽一下)姜、蒜剁成未浆泥。放锅内炒熟。然后将佐料

蒸烂的茄子,放入芝麻油。

3、效能:味鲜美、浓香味。

四. 江西省 宜春 靖安县 宜春脱胎漆器

中国漆器历史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漆器的制作已达到惊人的高超技艺。由日本奈良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等一行僧侣护送回中国探亲的鉴真和尚造像,就是用脱胎漆制成的。宜春漆器创始于东汉时期,距今至少也有1700多年历史。

宜春位于江西省西部,自古以来以盛产夏布、花爆、漆器而闻名。宜春脱胎漆器造 型美观,轻巧玲珑,色泽明丽,光亮如镜,不怕水浸;耐温、耐酸、耐碱、耐腐蚀;使用时间愈久,光泽愈发光亮。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赛会”荣获一等奖。

宜春脱胎漆器的生产纯属手工操作,先制成模型,再以棉布、绸布、夏布裱在模型 上,涂上调配好的液漆,待阴干后脱下内胎,然后填灰、上漆,再进行打磨、推光、装饰,前后要经过数十道工序才能制成。现在,宜春市漆器厂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工 艺的基础上,将漆器、瓷器、铜器、银器、玉器、景泰蓝等制作工艺熔于一炉,并 采用金银镶嵌、刻漆、雕填、彩金花、磨漆画、“赤宝沙”、“绿宝沙”等多种加工技法,生产出的脱胎漆器各呈异彩,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清代,宜春漆器曾在“南洋赛会”荣获一等奖。

五. 江西省 宜春 奉新县 酿饭坨

酿饭坨是奉新的传统小吃,它主要原料为糯米,成品酿饭坨色泽金黄,口感香脆,是奉新人民过年过节的必备吃食,如今它的制作技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步骤如下:

1.将糯米洗净,放入水中过夜浸泡,使糯米完全膨胀至颜色通透;

2.将浸泡后的糯米用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待糯米呈晶莹透明状改用小火慢蒸保温;

3.将煮熟的糯米按压成碗口大小,然后点上代表吉祥如意的红印;

4.把成形的米饼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其中的水分完全蒸发;

5.把油烧热,将米饼一片一片的放入油锅中,炸制的过程中,不时用筷子轻轻点压米饼中央,米饼会迅速膨胀开来,待其成金黄色时捞出,把油沥干,成品酿饭坨就出炉了;酿饭坨炸制好后,一般会放入封闭的瓦罐中储存,以保证其口感的香脆可口。

六. 江西省 宜春 铜鼓县 包圆

包圆,以芋子、薯粉为主要原料,包以馅心的风味小吃。先将芋子煮烂去皮捣成泥状,加入适量薯粉拌匀,然后再捍成胚团,用手掌压拍成四周薄、中间稍厚的圆形薄皮,再包入事先制好的馅心(咸味的有“八宝馅”,由猪肉、冬笋、香菇、鸡肉、火腿、莲子、盐、酱油、味精等为料用锅炒成半生熟而成,甜味的有“水晶馅”,由猪油、炒芝麻、白沙糖拌和而成),用手捏成圆形、三角形或水饼形,最后上笼蒸15分钟左右即成。出笼后,包圆呈玉色,软而不粘,鲜香可口,甜而甘肥,松韧爽口。

七.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有机油菜籽油

是江西宜春袁州区的。

茶油的食疗双重功能实际上优于橄榄油,茶油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即茶皂甙,或称茶皂素)。茶油原汁的高贵品质,又符合人们崇尚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当今食用油中的精品。茶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质期长,烟点高耐高温,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易于消化吸收。

八. 江西省 宜春 上高县 冬瓜

冬瓜喜温耐热、耐贮藏,有消暑解热的作用,除作菜用外,还可用于加工;种子和果皮可作药用。我县主栽品种有本地粉皮冬瓜和广东青皮冬瓜,播种时期为3月中下旬,7月上旬至9月初上市。全县种植面积2000亩,总产量为9000吨。

九.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宜春夏布

宜春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历来以产优质苎麻著称。以苎麻为原料生产的夏布,更是名扬海内外,其中以袁州、万载、上高生产的夏布更为精良。( 宜春)

‍‍夏布,又名苎布、生布,系由纯苎麻纤维纺织而成,过去因专用于制作夏令服装和蚊帐,故而得名。宜春手织夏布始于唐宋时期,有上千年的历史,影响甚广,技艺流传到新余,萍乡,湖南等地。宜春夏布一向以“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而饮誉全国,二十世纪末期,日本、韩国等国家又首先开辟了夏布的新用途,他们将夏布加工成手工艺品销往全球。于是宜春的夏布生产再度兴盛。袁洲区三阳镇石塘村便是一个典型的夏布专业村。石塘村共有100余户人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织布。

十. 江西省 宜春 万载县 赣西山羊

种质原产地】 江西萍乡市万载县长平乡

【主产区与分布】 福田,上栗,老关,桐木,高成,高村,湖南省的浏阳,醴陵。

【形成历史】 1964年形成品种。

【种质资源优缺点】 适应性强,擅爬上,采食力强,繁殖力高。 体型偏小,增重较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