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封特产头道小磨香油 纯正无添加正宗小磨香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封特产头道小磨香油 纯正无添加正宗小磨香油更新时间:2022-03-31 03:01:26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祥符区 开封大米

水稻种植在开封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史.食货志》中有京城种稻的记载,宋人陈景汗所著《群芳备祖》中

也有开封城厢种稻的记载,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开封已有水稻种植。建国后,在市郊通过修建引黄水利工程

,水稻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现已成为经济效益最高的粮食作物。

开封大米素以粒大、光滑、色泽透明、营养丰富驰名省内外。开封大米蒸干饭香甜可口,筋而不硬,软而不

粘,煮稀饭清香宜人,汁如溶胶,为产妇及婴幼儿的理想粥饭。近年来,开封大米已美名远扬,同汴梁西瓜齐名

,成为农业上的土特名产,亲朋好友及各地游客离别开封时,总要带些开封大米回去品尝

开封大米之所以独具特色,主要原因是开封周围的土地多次受黄河水灌溉。土质沙松(俗称蒙金地)肥沃,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还有肥沃的黄河水灌溉。另外,开封农民习惯于种植生长期较长的春种稻,而春种稻质地

和食用均优于夏种稻。

二. 河南省 洛阳市 涧西区 学堂香油

中国河南是盛产芝麻基地,涧西区利用丰富的芝麻资源,生产工序沿用中国百年古老的传统石磨工艺,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精心酿造而成。

涧西区生产小磨香油有20多年历史,由原来的一种“瓶底香”,发展成为现在的三十多个品种。“张学堂”牌芝麻系列产品气味芳香,天然纯正、色泽上好、香到五年、香至瓶底、回味无穷。“张学堂”牌芝麻酱,精选优质芝麻,脱皮后精制而成,口感细腻、香甜、纯正,在中原大地堪称“独秀一枝”,卓而不凡的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厚爱。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通许县 开封琥珀冬瓜

琥珀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因色泽深红,光亮艳丽而受人喜爱。

因此人们习惯于在一些菜肴前面冠以“琥珀”二字,来形容其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以色定名的烹调方法——琥珀。

在开封众多的琥珀菜中,以“琥珀冬瓜”最为著名。

琥珀冬瓜属于甜菜类,制作时选用肉厚的冬瓜,去皮后刻成佛手、石榴、仙桃形状,晶莹透亮,然后铺在锅篦上,放进开水蘸透,再放进锅内,兑入去掉杂质的白糖水,武火烧开后,改用小火,至冬瓜呈浅枣红色、汁浓发亮时即成。

在鱼肉居多的宴席上,尝上几口琥珀冬瓜,真是清爽无比。

四. 河南省 开封 杞县 杞县大蒜

杞县大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杞县大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杞县大蒜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产品远销英、美、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杞县大蒜的主要特点是个大瓣大、蒜肉洁白、鲜差不多爽脆、辛辣味香,尤以吃过生蒜后,口腔中不留异味而受到欢迎。杞县大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及维生素A、B、C、等多种营养物质,它不仅是人们喜爱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现代医学认为,大蒜生辛热、熟甘温、有小毒,具有杀虫除湿,温中消食,清热解毒,破恶血、止痛等功效,对治疗痛肿疗毒、水气肿满、腹泄痢疾,腹中冷痛等症均有疗效。

杞且大蒜生食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入肉中可调味去腥,用大蒜腌制的糖蒜、咸蒜、绿蒜、什锦菜等都别个风味。现在,杞县已被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选定为大蒜出口重点县。

苏木大蒜

国际市场的“超市蒜”、“礼品蒜”大部分来源于苏木,大蒜交易市场内拥有店铺500余家,年成产量11万吨,交易额1.2亿元,成为全国大蒜四大集散地之一,“全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被誉为“大蒜之乡”。投资1800万元建造的30座冷库,可对2.8万吨大蒜进行保鲜储存,建成的22座蒜片加工厂可对2000吨大蒜进行深加工,年产优质蒜片500余吨。

(1)土壤地貌情况:杞县属豫东平原的组成部分,从地质构造上看,开封坳陷东部。全县土壤分为潮土、风沙土两大类、4个亚类、6个土属,14个土种。全县两合土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县中部湖岗乡的南界。县北部为黄河故道青沙土带,南以惠济河为界,南部低平淤土地带,北与两合土带相接,南部到县界。全县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土地资源丰富,地力肥沃,平均土壤pH值8.2、有机质0.8-0.13%、全氮0.7-1.2%、有效磷10-30mg/kg,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适合作物生长。且属广阔的农田区,环境容量大,区域环境质量较好。

(2)水文情况:该地区范围内为黄河流域惠济河水系、铁底河水系、涡河水系、大堰沟水系。汛期为5-9月份,水量集中。水源为地下水,灌溉多井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井

灌,种植业灌溉水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应标准的要求,水质质量合格,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3)气候情况:该地区地处北温暖温带地带,冬季受极地大陆冷气团控制,夏季受西太平洋孟加拉湾暖气流影响,四季转换分明,“春干大风多,夏热雨充沛,秋爽日丽和,冬冷雨雪少”,是较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日照年均2292时,日照率51%,6月份最高,为56%,1月份最低为45%。全年太阳辐射总量115.17千卡/cm2。四季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

无霜期年均210天,80%保证率200天。一般年份,谷雨至霜降前,为无霜期。早霜、晚霜对农作物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以晚霜为重。

杞县年均降水量722.8毫米,年际变化范围较大。四季中,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8.1%,次为春季,再次秋季,冬季最少。暴雨、特大暴雨常出现在夏秋,集中在7-8月份。

杞县年平均气温14.1℃。一般冷年偏涝,暖年偏旱,常年则雨量比较适中。年内冷期平均95.2天,候平均气温9.9℃-0.1℃,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极端最热43℃。

年均在0℃以上的积温5237.4℃,年均307天;5℃以上的积温5053.9℃,年均257天;10℃以上的积温为4702.5℃,年均218天,15℃以上的积温为3959.1℃,年均168天,20℃以上的积温为3105.9℃,年均218天。以上积温完全可以满足当地农作物一年两熟

杞县气候适合于露地蔬菜一年二熟及喜温作物生长期内的需要。

(4)人文历史情况:杞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农产丰富,为河南大县,历史曾为杞国,现为中国著名大蒜之乡。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蔬菜栽培学,曾把杞县大蒜品种及其栽培方法收录其中。杞县酱菜驰名中外,其中腌制的杞县糖蒜、蒜泥、蒜酱等也闻名遐迩。

杞县大蒜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杞县大蒜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特别是九十年代后期,杞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制定了“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社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规划,把加快大蒜产业发展作为兴县富民,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来抓,

大力实施“大蒜带动”战略,走出了产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面积已达近40万亩,到2008年达到60万亩,年产大蒜80万吨。为提高杞县大蒜国内外的知名度,县委、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对外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和多种形式的评选活动。2001年9月份,我县成立了杞县大蒜协会。每年召开1-2次协会交流大会,对大蒜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发展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和探讨,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化的向前发展。

2001年11月,杞县成功承办了全国蔬菜协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3年5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百姓最喜爱的农产品,荣获“中国蒜王”称号。2004年10月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杞县大蒜经过近几年来迅猛发展,全县先后建成了县城西关、苏木乡、葛岗镇、五里河镇、高阳镇、阳固镇六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大蒜交易市场。培养了以大蒜经销为主的3000多人农民经纪人队伍。随着杞县大蒜产业的不断壮大,杞县冷藏业和加工、经营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大蒜冷藏保鲜库600多座,年贮藏能力达到25万吨。建成蒜片、蒜米、蒜粒、蒜油等加工企业80多家,年加工能力5万多吨。相继成立了国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品农贸公司、中农大朝来有限公司、通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80多家大蒜贸易企业。随着杞县大蒜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县已在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大蒜销售网点,且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杞县大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每年直接间接出口大蒜制品25多万吨。

2007年5月18日,杞县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第一届大蒜节”,2008年6月12日,又成功举办了“中国杞县大蒜经贸洽谈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大蒜商贾云集杞县,大力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产、供、销及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后每年杞县都要举办一次与大蒜生产、销售有关的盛会,以达到“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以蒜为媒,联结内外,实现双赢”之目的。2008年6月1日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具有国际顶端域名的“中国杞县大蒜网”网站(http://www.zgqxdsw.com),进一步加快了杞县大蒜产业信息的发布和交流,推动了杞县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

杞县大蒜的认证等情况:2001年,杞县大蒜被河南省质检局认定为大蒜无公害生产基地;2001年11月29日,经河南省质检局批准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002年5月28日,杞县大蒜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全国第一家荣获“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的蒜类产品(证号:0000040);2002年6月28日,“金杞”牌大蒜商标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定注册(证号:1797632);2003年11月,“金杞牌大蒜”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荣获证书;2003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杞县大蒜生产严格按照《大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并在杞县葛岗镇、苏木乡、五里河镇、高阳镇、湖岗乡等建立了无公害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有机大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杞县大蒜以其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特有香辣风味、营养丰富等独有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品质享誉国内外。杞县大蒜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远销到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印尼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地域范围

杞县大蒜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杞县的五里河镇、高阳镇、葛岗镇、苏木乡、裴村店乡等21个乡镇,地域保护范围面积为8.8万公顷,生产面积为4万公顷,年总产量80万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地处东经114°36′-114°54′,北纬34°13′-34°44′之间,南北长55km余,东西宽32km。外环6县:东睢县,南太康,西开封,北兰考,东北为民权,西南邻通许。

五. 安徽省 池州 青阳 东堡小磨麻油

云沛牌东堡小磨麻油是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云沛1华山小磨麻油专用当地九华山高山处的当地芝麻品种,经炒籽,扬烟,石磨麻酱,兑酱,分油等工艺天然而成,其色泽棕红,因石磨磨酱其卵磷脂没有被破坏,其香味醇正而悠远。

青阳东堡小磨麻油精选自九华山山区优质的黑、红、白芝麻为原料,采用传统的石磨工艺研磨后,再用以水代油法萃取而成。芝麻油素有油中之王的美誉,其化学成份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可抑制人体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经常食用有益于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此外芝麻成分中的铁、钙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很重要,是高营养的食用油。

该产品被池州市消协评为“3.15”放心商品和免检产品,十多年来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率均为100%,是市民心中的老字号产品。

“云沛”1华山小磨麻油秉承千年传统石磨工艺,专用当地九华山高山处的当地芝麻品种,经炒籽,扬烟,石磨麻酱,兑酱,分油等工艺天然而成,其色泽棕红,因石磨磨酱其卵磷脂没有被破坏,其香味醇正而悠远,保香期达24个月,这也是云沛牌小磨麻油流传至今的秘诀之所在。

六. 陕西省 安康 旬阳县 富硒小磨香油

“庆丰源”牌富硒小磨香油采用100%纯天然无公害富硒地带芝麻为原料,以传统石磨工艺研 磨,水代法先进工艺提取,经36层式专业物理净化过滤精制而成,最大程度保护了芝麻中所 含优质的卵磷脂以及亚油酸和芝麻的独特香味。油品纯正,气味浓郁,色泽透亮。“庆丰源 ”牌小磨香油为全国第一款“富硒”香油。为此广大消费者在吃香油的同时也起到了补“硒 ”的效果。硒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内的抗氧化剂,能够清除人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因而使纯油食用价值更高,成为凉拌、生调、火锅、烹饪的绝好佳品。

七. 四川省 广元 昭化区 苏稽牌香油米糖

苏稽牌香油米糖,以糯米、芝麻、花生仁、优质白糖、化猪油为主要原料,经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结块成型,整齐美观,包装新颖别致。该产品呈米黄色,光润饱满,香甜可口,酥脆化渣,营养丰富,是理想食物亦是待客、馈赠之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八. 河南省 开封 禹王台 羊肉炕馍

一、羊肉炕馍简介

羊肉炕馍是开封著名小吃之一,是很多吃货们最最爱吃的开封小吃之一。在开封大小街头每逢夜市出摊之时,就数羊肉炕馍排队购买的人最多。

羊肉炕馍是用薄薄的白面饼中间裹着羊肉末和一些特制的调料,吃起来面饼筋道,焦香肉末味十足,很有嚼头,切勿放凉再吃。

二、羊肉炕馍特点

羊肉炕馍是开封回族特色小吃,因为烹制时使用羊油或羊蹄油,所以带有很重的羊肉烧烤的味道。羊肉炕馍在烙饼(开封人CALL烙馍)中加以羊肉等物,用羊油炕制而成,成品焦香,别有风味。

三、羊肉炕馍制作方法

主料:烙馍、羊肉末;

辅料:葱末,盐、孜然、羊油。

1、先在火上用大锅做上水,烧开。用面和水和成像做饺子一样的面块,分成小块擀成薄饼;

2、水开后,把薄饼分次放到锅里蒸。蒸好了就是水烙馍,这也是一种吃法。想省事到街上买也行;

3、拿一个饼把羊肉末,葱末、盐、孜然均匀撒到饼上,然后再拿一个饼盖在他的上面;

4、平底锅放火上倒油,油热把做好的饼方里面烙,反、正都烙黄焦了往中间一叠就好了。

四、羊肉炕馍制作要诀

烙饼的时候火候是关键,火不能太大,火大了容易糊,注意火候。羊肉炕馍很废油,油大了才好吃,趁热吃最好。

九.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州城小磨香油

州城是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历史上曾经名品荟萃,小磨香油即是其中之一。较为有名的是西门街王氏小磨香油,已祖传数代,解放前曾在西厦门北路东开店经营,因其货真价实,名声波及梁山、汶上、平阴等周围数县。建国后,经营小磨香油的家庭作坊曾一度沉寂,改革开放以来,复重新兴起。目前,州城有数家做小磨香油生意。年产小磨香油上万公斤。

香油来自芝麻。芝麻亦称“脂麻”、“胡麻”、“油麻”,系脂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喜温耐旱,但不耐霜涝。全株有茸毛,茎直立,四棱形,有单秆的,有分枝的。叶多变异,互生或对生,有披针形、心脏形及椭圆形。花单生或者2—3朵簇生于叶腋,呈筒状、唇形,淡紫或白色。果实长形,有4棱、6棱、8棱不等。有白、黄、棕红或黑色的扁椭圆形种子,其含油率较高,可供榨油和制糕点用,中医学上以黑芝麻入药,可补肝肾,润燥结。茎、叶、花可提取芳香油。

我县种植芝麻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广为种植。现在,仍有不少农民喜欢种植芝麻,全县年总产量可达数万公斤。

用芝麻加工出来的油叫麻油,因它有特殊的香味,故又称香油。加工时,因采用主方法不同,虽同是香油,却又分香味差异较大的大槽油和小磨油。用小磨香油拌的凉菜,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在汤菜中滴上几滴,有增香提鲜之效。

小磨香油的加工方法是:先将芝麻中的杂物剔除,而后放在大铁锅里翻炒,炒至焦黄色时,从锅里扒出来。凉透后,入到石磨上研磨成芝麻酱,而后把芝麻酱放进直径1米左右的大铁锅内,兑入适量的热水(80℃左右),用消过毒的一根圆棍用力搅拌,使麻油从麻酱中慢慢分离出来。这时停止搅拌,双手紧扶锅沿,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使麻油漂浮于麻酱之上。待麻油漂浮一层时,用小铁勺轻轻地从麻酱上面把麻油撇出来。这叫头排子小磨油,香气扑鼻,质量最好。接着,再兑入适量热水,再搅拌,再摇动,取出的油叫二排子小磨油。这样,100斤芝麻可加工出小磨香油50—60斤。在烘炒、研磨过程中,芝麻中含有的那种芝麻酚素,很快成为芝麻酚,因而使小磨香油具有浓郁奇特的香味。

小磨香油的营养价值很高,特别受人们喜爱。它所含亚油酸比花生油、菜籽油都高。亚油酸是一种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也叫必须脂肪酸,人体内不能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用油里提取。由于小磨香油里的亚油酸不饱和,溶点低,所以它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率也就高。小磨香油里还有较多的维生素E,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病延年。

因芝麻种植较少,州城小磨香油产量较低,主要在本地和汶上、梁山一带行销。

十. 江苏省 泰州市 高港区 泰州小磨麻油

泰州有样著名的土——小磨麻油。过去,曾传下一句谚语:“一条毛骡一盘磨,宁卖麻油不做官”,足见靠卖麻油维持一家的小康生活,在当初大概是不成问题的。据《泰州志》记载:清乾隆年间,泰州有一位叫储碧山的读书人,留下过一首“海陵竹枝”高速《小磨麻油》说:

“拣匀淘净炒微黄,黄家麻油特擅长,

同在一城分高下,南门不及北门香。”

这首词不仅记述了小磨麻油制作方法和过程,且对当时南、北门麻油作坊的产品质量作了比较和评价,其中提到的“黄家麻油……”,还流传下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在前清泰州本是扬八属会考之地,每逢大比之年,扬州府所属各县的读书人,都要汇集到泰州来赶赴童试(即考秀才)。一旦考试结束,那些属县的考生们,又都纷纷上街,购买些当地名产,带回乡里,馈赠亲友,其中,泰州的小磨麻油,每每是人们竞相争购的热门货。当时北城门外,天滋河边,古上真殿拐角口,有个黄芷的人家,老夫妻两口,没儿没女,开了一爿小小的麻油作坊,一开间的门面,两尺长的柜台,住南朝北,缩在角落里,很不惹眼。起初,小店里生意清淡,老夫妻两个人在自家门口,向过路农民陆续收点芝麻,自己推磨,自己提油,虽说出货多,销贷不快,好在这两老人,省吃俭用,倒也能免费糊口。后来,城里麻油作坊越开越多,眼看维持不下去了,老奶奶有点儿犯愁来,就提醒说:“老头子呀,做生意,做生意,总是要讲点儿‘门槛经’的。我看我们家麻油要在香味上花点工夫哩!”老头子心里一盘算:花工夫,怎么花呢?除非多卖点劲呀!于是,他一改往日在门口买麻油的老例,特地带上扁担、绳索和麻袋,远远跑到新城、鱼行、港口、周庄等鬲岸地带去买些芝麻(传说中,那一带产的芝麻:壳子薄,颗粒齐,出油多,味道香)老头子把收回来的芝麻拣拣、挑挑、洗洗、淘淘、下锅烘焙时,力使做到“文火烧,飞铲炒,不夹生,不枯焦。”到了上磨,两个人又格外小心地磨了一遍又一遍,到把芝麻磨成粉末般,这才加水搅拌,用钢端(dvan)子慢慢挤压提油。等到麻油制成时,嘿咦!奇迹来了。一时里,他家店前屋后,“油香四溢,满室芬芳”,直引那些从北城门口路过的行人,都停住了脚步一个个嗅着鼻子,顺着香味,找进店来。不用宣扬,不用招揽,顷刻间,一缸麻油卖得个精大光。俗话说:“城小好传事”。同行们听说这个消息,也都纷纷赶来向黄芷老头儿讨教、老人家倒也毫不介意,当下就把自己的制作方法来了个开诚布公。各家店主记下黄芷的话一个个高高兴兴地带着秘法回转作坊,来了个如法炮制。果然,麻油质量也跟以往大不相同。从此,你追我赶,芝麻越挑越匀,麻油越做越香,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子孙不绝,这一来小磨麻油就成了泰州的名了。

一九一五年,苏北行政公署在扬州举办了“苏北土物资交流大会”,泰州的“小磨麻油”及付产:“泰州嵌桃麻糕”、“麻油花生酥”和用麻油调调制的各种中药,都被大会列为省级和地区级名产。据近代文人绍侯先生在其著作《耐庵笔记》中写道:“一九三七年,泰州有麻油作坊二十八家,年产麻油四十六万斤,其中百分之四十销往沪、宁、京、杭一带。……”又记载有“一九二九年,泰州的小磨麻油,曾参加过由中、美、英、法等国所共同举办的《国际西湖博览会》。”当时泰州有一家叫“泰源麻油店”生产的小磨麻油,被该博览会评为一等奖。可见泰州的小磨麻油在国际上,也是颇负盛名的。

学纯同志曾在“新泰州竹枝词”中,作过一首《咏泰州小磨麻油词》,文句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故录于后,作为结束。

“玑珠入釜炒微黄, 细磨徐推淌满缸,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