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阜阳阜南有什么土特产 阜南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阜阳阜南有什么土特产 阜南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4-11 02:24:34

一.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李老庄枕头面

手艺独特枕头面

其实,李老庄不仅只有卤猪蹄一种美食,李老庄的枕头面也在当地赫赫有名。李老庄的枕头面颜色发黄,宽厚均匀,比机压的面条还要薄,吃起来十分劲道,甚至可与阜阳的格拉条相媲美。当地人介绍,枕头面的创始人是当地农民李进广,今年80多岁了。几年前,他一直靠在李老庄集卖面条为生,他的面条需要在头天晚上掺碱面、盐和好,发酵一天后第二天用擀档使劲擀,擀出又薄又劲道的面条。一次,李进广和周围群众打赌,说他的面条放在枕头内睡一晚上后第二天照常下锅,结果他那枕头面的名声就这样出来了。李进广说谁愿意和他学这种面条制作工艺他让谁学,结果只有李老庄李飞卤猪蹄店和王楼一家饭店学会。让人有些担心,这门手艺以后会逐渐失传。

二.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水烙馍

烙馍(阜城人民读的是shuilaomo)又分为水烙馍和烙馍:水烙馍是水蒸的,烙馍是在无油的平底锅上半烘出来的,前者软嫩、水分大,后者更干燥有嚼劲。比卷馍的馍皮大,也没那么透亮,原料也是面粉,用擀面杖擀的薄薄的,上锅蒸熟或者哄熟,配菜是:醋溜绿豆芽、醋溜土豆丝儿、咸鸭蛋。

三.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优质强筋小麦

优质强筋小麦

该区是国家小麦商品粮基地,常年小麦播种面积45万亩左右,单产350公斤上下,总产约15万吨。其中优质强筋小麦2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4%,其主要品种为郑麦9023、豫麦68、皖麦38等。

四.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格拉条

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 la)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格拉条是一种面条,具体怎么写不知道,都叫格拉条,很硬的,吃起来,没有很好的牙齿,是嚼不动的。

格拉条吃起来,很香、很辣,当你吃它不放辣椒的时候,它的味道就少了七分。

除了安徽阜阳及其周边地区,我在别的地方没看见过有卖格拉条的。这就是阜阳特色!

在阜阳的大街小巷中找卖格拉条的铺子是用不着看它的招牌的,不像牛肉汤、羊肉汤、兰州拉面什么的你要不看它的招牌就搞不清它是卖什么的。格拉条铺子的锅具实在太有标志性了——只要看到哪个铺子当门的大铁锅上套个铁架子,上面还安了只方向盘或者千斤顶的,你就可以走进去坐下冲着师傅喊一声“来份格拉条”了。

只见面案旁的师傅抡圆了胳膊把一团白面又揣又揉个不亦乐乎,冷不防“啪”地将那面翻个身,继续再揉再揣,雪白的面在师傅的或古铜或黧黑的手臂中上下翻飞看起来似乎十分柔软,其实那是死面、是很硬的(面硬也是做格拉条的讲究,面越硬格拉条越香),你别看师傅耍得轻松,要换成没干惯体力活的我们,不夸张地说,就是跳起来冲着面剂子狠揣一拳,充其量也只能在那上面留一个浅窝而已。

待师傅把面揉捏得满意了,就将它丢进嵌在铁锅上方的铁架子上的一只铁桶里盖好。这桶可不是一般的桶,桶底满是筷子粗的筛眼儿,桶盖连着只方向盘,看看锅底炉火烧得正旺,锅内面汤汹涌翻滚,师傅一较劲儿将那方向盘旋了起来,方向盘越绞越紧,桶里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就顺着桶底的筛眼儿被压了出来直接掉进了锅里。这是老法子做格拉条的,后来随着科技的普及,有些格拉条铺子已经将方向盘换成了千斤顶,更省力了。

格拉条在锅里滚了几滚,不待烂就捞出来用冷汤过凉,反复过个几次那格拉条便筋道无比,一口咬上去在嘴里可以老实不客气地给你的牙齿一个弹力。师傅按照顾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条装盆(因为格拉条又粗又长,若是用碗的话根本盛不了几根,只好用盆),从菜锅里捞几勺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时令蔬菜丢进去,再放芝麻酱、辣酱,撒香菜或荆芥,卤汤也是要给你加一点的,最后一只大勺伸到下面的锅里舀一勺混沌沌稠乎乎的热面汤往盆里一浇,这一盆五色俱全啥味都有的格拉条便齐了。

格拉条要是吃得很秀气,可就不大合适宜了,经典的吃相是这样的——先把盆子里的种种物什三下两下拌匀,夹起一筷子格拉条把格拉条的头儿放进嘴巴里,连嚼带吸溜“呼哧”有声地下肚,不歇气地消灭干净,然后抹抹嘴,擦擦脑门上辣出的汗,那个过瘾呀!这时再能配上一碗鸡蛋茶那真是最好不过,这也是格拉条的经典吃法——一个巴掌打过来都舍不得放嘴的。所谓的鸡蛋茶就是生鸡蛋磕在碗里搅散,加葱花、盐和味精,再以滚开的面汤一冲即成,先前急吼吼地吃进去的格拉条,在肚子里似乎有点倔头倔脑的彼此之间不是很伏贴,但这一碗鸡蛋茶喝下去一调和你就会感到胃部异常舒服,进而五体通透了。

不过不是每家店多味道很好的,最出名的有三家:

(1):周记格拉条文峰小学旁边,卤菜味道还可以,开了十几年了!

(2):莲池路口店正宗的就是莲池路口北100米左右那家。

(3):三里湾店三里湾外贸楼下,这里的格拉条比较出色。

格拉条会成为阜阳人的传统饭食当然与它的好吃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恐怕是它不仅便宜而且特别管饿。每逢看到大气、实在而又带着本色的麦香的格拉条,总让我震撼于阜阳人的朴素、淳厚和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五.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插花牛肉汤

利辛西35公里:  插花牛肉汤 插花已属阜阳地界,阜阳插花牛肉汤源于阜阳市颍东区插花镇,以高姓熬制的较为有名。其原汤采用牛骨、上乘牛肉等原料添加众多调料,用文火熬制而成,口味纯正,回味悠长;由于其风味独特,在当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仅阜阳市内就有数十家正在经营。目前,插花牛肉汤正在注册登记,准备进行专营。

六. 安徽省 阜阳 颍泉 枕头馍

 枕头馍是阜阳之一,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系阜阳饮食业的。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实为旅行食用佳品。
   “枕头馍”(是阜阳,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它长约一尺,宽约五寸,重达三至六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摘自《阜阳地方志》
   “枕头馍”的由来
    阜阳的枕头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民间更为具体的传说:在顺昌之战时,刘锜率领的八字军有两万多人,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一日晚,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刘锜与陈规一道,到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什么?”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刘锜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刘锜接过来凑近灯亮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甚佳、连道:“好、好、好!”那士兵见将军如此称赞,随道:“将军若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刘锜大笑:“两个怎够用的?”笑罢他与陈规便同那士兵小声攀谈起来。这个士兵名唤刘柱,家住在城东刘家寨,听说金兵要打顺昌城,便参加了民军。离家时,他爹怕儿子受饿,即蒸上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真的派上用场。刘锜和陈顺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四乡为了支援宋军抗金,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至宋军营盘,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与陈规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矣!”于是传令,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士气大增。
    顺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枕头馍成就了刘锜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七.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煎饼

煎饼,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用调成糊状的杂面摊烙而成,多由粗粮制作,也有细面制作。烙成饼后水分少较干燥,形态似牛皮,可厚可薄,方便叠层,口感筋道,食后耐饥饿。一般圆形,疏松多孔。

八.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粉鸡

粉鸡有-鸡和白粉鸡两种,-鸡是油炸的,白粉鸡是水煮的。

选用上好的鸡脯肉,切成条状。加入盐。也可以打一个鸡蛋清,和红芋淀粉,充分摔打揉搓,让肉和淀粉充分粘和,放半个小时。旺火把鸡汤煮沸,鸡肉分开放入锅内,轻轻搅拌,把旺火改为慢火煮十分钟即可。加入适量的盐、鸡精、胡椒、香菜,点入香油就可以了。如果想做-鸡把鸡汤改为油炸,然后把粉鸡放入鸡汤煮沸,放入作料同上即可。

粉鸡:阜阳经典小吃。

粉鸡是用嫩鸡肉,拌上厚厚的水淀粉、鸡蛋,然后在盆里可劲的摔(摔的过程很重要,一定要很大力气),摔到淀粉不脱落,然后下到滚开的清水中,煮熟后捞出

然后在用鸡汤做汤底,放上葱姜,材料,下入粉鸡,放点小白菜、黑木耳,一碗鲜嫩的粉鸡就出锅了。

九.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颍上“管仲贡米”

颍上“管仲贡米”为绿色食品,口感好、绿色、安全,远销省内外。

十.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谭棚毛笔

安徽历来多文人墨客,所以安徽的文化底蕴也非常的深厚,故徽州,就盛产“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也是历来文人墨客所不可或缺的,故,这些东西也是比较出名的,提到“文房四宝”,大家就知道“徽墨、宣笔、端砚、宣纸”,很少有人知道阜阳的毛笔。

毛笔是书法绘画特有之工具,历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首,临泉县谭棚镇一带生产毛笔始于明代,时称为“明笔”。相传明朝末年,谭棚西有“元圣笔庄”,清代咸丰年间,谭棚东小王庄李万忠曾开设“明道堂笔店”,世传祖法,善制好笔。清代书法家徐广缙曾赞曰:“明道堂,笔中王。”因制笔工艺精细,遐迩闻名,畅销全国,素有“毛笔之乡”的美称,现最为驰名的有“临谭笔庄”和“文德堂笔庄”两家。

临谭笔庄生产的谭笔,以工艺先进、毛纯耐用、刚柔共济等特点誉驰书画界,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

近年来,临谭笔庄仿制的“仿唐鸡距笔”很受书画展和国际友人的喜爱。此笔与常见笔迥然不同,杆粗而笔头短,颖齐而含墨多,锋尖如竹笋,似鸡距,千划如一,不发叉,不脱毛,毛尖书于纸上,如铁锥划沙,似鸿爪履雪,饱笔书写,如玉润珠圆,似龙腾虎跃。所书之字,似肥而不剩肉,似瘦而不露骨。正如一位书法家所赞:“柔刚相济、挥展自如,堪称写字作画妙品!”。谭笔品种计一百有余,中档笔有墨海腾波、山清水秀、刚柔相济、旭日红等;高档笔有信唐鸡距、谭笔生辉、玉润昌寿、特级石獾等,最大笔“墨龙飞舞”,笔头长30厘米,可书写1米见方的大字。

临泉毛笔工艺最初起源年代,虽无确实的文学记载,但清代中期制笔大师李万钟是制笔世家。由于李万钟经常肩挑、背驮,到各地赶集市卖笔。他在湿地撒上青灰,捕上油布把笔摆上卖,由于地上撒有青灰,从此人称“吊毛灰”笔,“吊毛灰”笔因毛笔质量好,而扬名中原大地。

制笔大师曹如章,14岁时家里当了二亩地,作“压跪礼”(学费),拜李万中为师,学艺五年,得其真传后出师。在家制笔卖笔,60年代成立杨桥毛笔厂任厂长。70年代,制笔得到发展,从一家发展到四家,分别是明道堂(李万钟后辈),因种种原因离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成立了文德堂贡笔厂、张麟德创办临谭笔庄、杨桥毛笔社。

曹如章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博采众长,改进创新,使文德堂毛笔选料更加广泛,工艺更加考究。由文德堂首创的《八柱擎天》毛笔,可以一分为八,一笔多用。其它以黄尾、山羊毫、山兔毫、石獾毫、鸡距毫等为材料的毛笔达百余种。其成品毛笔,尖圆齐健,独具特色,被称为“书坛一宝”。

临泉毛笔享誉大江南北,声名远扬海外。赵朴初、吴作人、韩美林、范曾、启功、刘子善、-忠、穆孝天、顾美琴、吴天月等当代书画家对临泉毛笔均给予高度评价。

临泉毛笔在十四大期间,被安徽省代表团做为安徽省珍贵礼品敬献给邓小平同志,现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务院办公厅并写来感情信。香港回归时,有关领导又以文德堂特制的龙笔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并特此写来感谢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