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亳州特产粉皮 亳州粉皮最正宗的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亳州特产粉皮 亳州粉皮最正宗的做法更新时间:2022-03-30 16:04:59

一. 河南省 鹤壁市 浚县 浚县粉皮

鹤壁,华夏名菜,久负盛名。产品质地细腻,晶莹剔透,食之清爽,为宾馆饭店,家庭餐桌,馈赠亲友之佳品。

二.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蒙蝉蜕

蝉蜕,亦称蝉衣,是蚱蝉幼虫所脱的壳。

蚱蝉,身长一般为4—4.8厘米,前两翅的基部里褐色且有斑纹,是最大的一种蝉,夏天鸣叫声很大。它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成虫生活在树上,在树上产卵。卵随枯枝落在地上,钻入土中,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来年,吸食树根的汁液,渐渐发育成幼虫。然后从地下钻出来,爬到树上(少数爬到其他高处)脱壳成为会飞的成虫。

蚱蝉的幼虫,因形状像小狗,故俗称蜐蟟狗子。它钻出地面前,往往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小洞。人们掘开小洞,就能捉到它。它一般在夏季雨后的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上脱壳,大约要经过几个小时才能完成蜕变,在这期间,人们也很容易捉到它。蜐蟟狗子,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煎、炸、炒、皆可食用,不少人,特别是小孩子很爱吃。过去蜐蟟狗子很多,现在却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这种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现在却变成稀罕物成为某些餐馆价格不菲的名菜。

蜐蟟狗子脱下的壳留在树上,人们把它收拾起来,就是名贵药材蝉蜕。

据《神农本草经》云:蚱蝉“味咸寒,主治小儿惊风、夜啼、癫病、寒热”。现在中医认为蝉蜕具有清热、解表、清音、明目等功效。

蒙蝉蜕自古以来就是上品,中医处方时,往往专门指出要用蒙蝉蜕。有人说,蒙蝉蜕有八只足,而其他地方的只有六只足。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根据的。蚱蝉属昆虫纲,昆虫纲又称“六足虫纲”,其主要特征就是胸部有六只足。蚱蝉只有六只足,其幼虫之壳又何来八只足呢?蒙城蝉蜕与其他地方的蝉蜕究竟有什么区别,连不少老中医都说不清楚,笔者当然也不敢妄说。不过,据推测,可能是因为蒙城的水土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而蒙城的蝉蜕所含药物成份与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而已,大概也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谓吧。

蒙城蝉蜕,县内各地皆有出产,而以涡河两岸为多。因为涡河两岸多为沙地,而且树木很多,特别适宜蚱蝉的生长。过去蒙城蝉蜕产量很大,远销海内外,知名度相当高。现在,由于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蚱蝉越来越少,过去每到夏天震耳欲聋的蝉鸣声,现在已经很少听到了,蚱蝉少了,蝉蜕自然也就少了。

名贵药材蒙蝉蜕的前景令人堪忧。采取措施,保护大大小小的蜐蟟狗子,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三.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万寿绸

古代丝织品。安徽合肥所产。乾隆《江南通志》卷八六: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故名。”万寿绸,原名贻锦绸,是一种质地结实、经久耐用的丝织品。亳州丝绸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宋代诗人陆游曾以"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来评价它。万寿绸始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因亳州地方官将此绸作为寿礼献入皇宫而得名。万寿绸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手工精心织成。有独幅、二幅、三幅3种,每条长7米。绸面有蓝、白宽道,呈蓝、白、浅蓝经纬方格图案。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高档服装和被面的良好材料。

安徽—万寿绸,又称贻锦绸,亳州著名工艺产品之一。明朝万历年间,曾作为贡品进贡皇帝,因名“万寿绸”。亳州是安徽重要的蚕丝产地,“万寿绸”利用本地生产的生丝纺织而成。质地坚韧,耐用,美观,久不褪色。花色分蓝白、红绿二种,在图案设计上别具一格。万寿绸原名贻锦绸,是一种质地结实、经久耐用的丝织品。亳州丝绸在唐宋时期就闻名于世,宋代诗人陆游曾以"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来评价它。万寿绸始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十三年(1735)因亳州地方官将此绸作为寿礼献入皇宫而得名。万寿绸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手工精心织成。有独幅、二幅、三幅3种,每条长7米。绸面有蓝、白宽道,呈蓝、白、浅蓝经纬方格图案。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高档服装和被面的良好材料。

文化:纺织是亳州传统工业,从发掘出土的陶纺轮看,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有纺织。盛唐时,亳州与宋州(今河南商丘)、定州(今河北定县)、益州(今四川成都)合称为全国四大纺织中心。亳州尤以丝绸业盛名,唐代诗人白居易赞曰:“亳郡轻纱甲天下”。宋代,亳州的丝绢已能织出蟠龙、对凤、仙鹤、孔雀等图案,所产土贡绢,质地优良,每年定额进贡皇宫70匹,并设有专卖市场。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一文中评价:“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明清年代,城内有纺织作坊20多家,以生产绸缎巾和生丝为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亳州生产的贻锦绸又跻身于贡品之列,因质地坚实,经久耐用,久不褪色,被誉为“万寿绸”,畅销于北方各地。另外,万寿绸薄如蝉翼,即使通体汗湿,穿在身上也不沾贴肌肤。因此万寿绸为达官贵人所钟爱,据说连雍正皇帝也“爱不卸身”,命每年增加进贡数量。清宣统三年(1911年),亳州丝绢家族又添新成员,创制出红绿宽条、纵横交织成方块图案的丝绸被面,因其色彩斑谰,五光十色,又称“十样景”。这种被面十分畅销,结婚以用“万寿绸被面”为时尚。此时,城内专业作坊已达6家,木制纺织机30多部,年产万寿绸被面一万余条,仍供不应求。民国24年(1935年)亳州汤太英的蚕丝在全国展览会上荣获特别奖,后因战事频仍,丝绢业十分萧条。1990年市政府决定重新发掘制造濒临失传的万寿绸,经过查访,在沿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大胆采用先进技术,经反复试验,重新恢复生产万寿绸,花色品种也发展到十几种,在北京、上海等地十分畅销。

功效:万寿双龙缂丝,明代传世作品。苏州市博物馆收藏。实物高28厘米,宽22厘米。是用金线平缂万字和圆寿字。两条夔龙的龙头、身躯和尾部用深蓝丝线缂织,龙升腾中的云纹局部用金线构缂。纹饰简练而又生动。

四.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党参生鱼

[原料]

党参20克,胡萝卜50克,料酒、酱油、姜、葱各10克,盐5克,味精、白糖各3克,素油50克,鲜汤200克,香菜30克。

[做法]

1.将党参润透,切成3厘米长的段;胡萝卜洗净,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姜切片,葱切段;香菜洗净,切成4厘米长的段。

2.将生鱼宰杀后,去鳞、腮、肠杂,洗净后沥干水分,放入六成热油中炸一下,捞起,沥油后备用。

3.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下入素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姜、葱爆香,再下入生鱼、料酒、党参、胡萝卜、盐、味精、白糖、酱油、鲜汤烧熟,然后放入盘中,加入香菜即成。

[用法]

佐餐食用。

[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利水,补血。

[主治]

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水肿等症。

[按语]

本品药性平和,不燥不腻,善补脾肺之气而养血生津,为脾肺气虚、血少、津伤常用之品。在一般的补益剂中常用党参代替人参。

五. 河南省 平顶山市 汝州 汝州粉皮

下锅不粘,柔软可口,热吃、凉拌均可。产于汝州市。

六.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州苏赵梨

苏赵梨产于安徽省亳州市龙杨镇西北角的苏赵庄。苏赵梨源于明末。当时,村人为避兵乱而“跑反”,返家时,从西北河套里带回一棵梨苗栽在村东水塘边儿,本不以为意,谁知这儿的水土独特,竟然育出了一代名品──苏赵梨。

苏赵梨的特点是酥脆可口,甜中带香,果肉纯白,味正多汁,食之无渣,落地即碎。清道光年间,苏赵梨与砀山梨同为贡品。

苏赵梨园如今已发展到一千多亩,园林结构可谓“三世同堂”。外围是一把粗的新载梨树,碧叶嫩枝,为青春少女;环村是五十年至百年的壮年梨树,枝叶繁苦茂,挂果累累;村中是那棵三百高龄的古老梨树,粗大的树干被风雨磨得如铁似钢。

苏赵梨的名气越来越大,并多次荣获嘉奖。1957年华东五省市水果竞赛中获金质奖,1996年安徽省农业厅优质水果评比中获质量奖,并在“第八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牌。

七.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孙集米酵子

孙集米酵子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孙集镇的特色小吃。在利辛,一提起当地的特色小吃米酵子,人们会说孙集的好。孙集米酵子有近200年历史,它香甜稍酸,酒味浓厚,纯正柔绵,享誉一方。

据该镇纪小庙村纪腰庄老人纪永庆介绍,清朝年间,他的祖上为谋生计外出学会做酵子,回来后制作米酵子在当地出售,年复一年地挑着担子走村串户上集镇叫卖,尝尽人间酸甜苦辣,赚回点钱养家糊口。那时所用的原料糯米(又称酒米)当地没有,需亲自到南方霍邱等地用独轮车推。后来,制作酵子的技术在当地传开了,先是本庄人跟着学做这生意,渐渐地周围十几个庄的人也都干起了这行当儿。

制作米酵子,先将糯米(或粳米)放入水中浸泡,再用锅蒸熟,之后盛入盆中冷凉,拌入酵母菌(俗称“小药子”),盖严密封,低温季节还要加盖棉絮保温。一般过一天两夜既成,盆0来的微黄液体,叫米酒。在制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沾油花,否则米会出绿、黑霉,做不成功。

米酵子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糖、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且味美,人人爱吃。但是,食之过量也会醉人,大家千万要注意哟。

八. 安徽省 亳州 利辛县 展沟烧饼

展沟烧饼是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的特色小吃。利辛展沟烧饼外酥里嫩,香酥可口,味道鲜美,别有风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展沟烧饼是利辛县的一道名吃。展沟镇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因而展沟烧饼也称和圣烧饼。

展沟烧饼,形状像没完全张开的荷叶,是用特制的面粉、芝麻、内馅、佐料,加上展沟米酒,用特制的燃料烤制而成的。其风味独特,表层一圈黄里透紫、紫里透亮的芝麻,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表层、里层、底层三层,各自薄如纸,又相互似连非连。外焦脆,内绵软,荤馅的居多,不腻不寡,似油非油。展沟烧饼不易保存,大都现做现吃,有的说带出展沟就变形,也有的说过几个小时就变形,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保存展沟烧饼的诀窍,就是用荷叶包裹。据说鲜荷叶可保存一周,干荷叶能保存2-3天。“文革”前,受《孟子》中“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的影响,一直称“和圣烧饼”;“文革”中改为“展沟烧饼”。

九. 江西省 抚州 崇仁县 粉皮炒甲鱼

主料:香菇(干)150克



辅料:绿豆面30克,冬笋50克,黄花菜(干)30克,粉皮100克



调料:花生油35克,白砂糖10克,黄酒10克,酱油15克,姜5克,味精2克



粉皮炒甲鱼的做法:



1. 先将水发香菇洗净去蒂,整齐平摊在案板上,香菇面朝下;



2. 再将长5.3厘米、宽8 分的笋片放在香菇上;



3. 粉皮切成长6 厘米、3.3 厘米宽的10 块贴在上面,这样三块叠在一起;



4. 最后用水发金针菜(黄花菜)两根结在一起作带子,把香菇、笋片、粉皮结扎牢就是素甲鱼;



5. 绿豆粉和清水75毫升调成厚浆把甲鱼浸上厚糊;



6. 炒锅下油,烧到七成热,将上好厚浆的素甲鱼逐只轻轻滑下油锅,炸到淡金黄色捞起沥油;



7. 锅中留底油,加鲜汤250毫升、酱油、味精、白糖、黄酒、姜末,炒匀;



8. 再将炸好素甲鱼改用温水烧至卤汁稠浓,即起锅装盆;



9. 香菇面朝上,排列整齐,形似甲鱼。



粉皮炒甲鱼的要决:



1. 红烧菜式,讲究吃原汁原味,放汤要适当,汤多则味淡,汤少则主料烧不透;



2.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1000克。



粉皮炒甲鱼的特色:形态逼真,卤汁稠浓,香肥鲜糯,味似甲鱼。

十.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菊

亳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亳菊产于安徽亳州,阴干入药。花朵较松,容易散瓣是亳菊的重要特点之一。亳菊以疏风散热、解暑明目见长。如果您不慎得了风热感冒,不妨取亳菊与冰糖代茶饮。夏季还可将亳菊与大米一起煮成粥,可预防中暑。 亳菊花是药用菊科植物,我国药用菊花现有8个产区,长江以南产区的杭白菊、贡菊是以饮用为主,而长江以北产区的滁菊、亳菊、济菊、祁菊、怀菊均以药用为主。目前,在诸多产地所产的药用菊花中,被公认为地道药材的为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中药志》称亳菊花、滁菊花在药菊中品质最佳;20世纪中药巨著《中华本草》,也称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经过医药专家20多年对菊花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1936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怀菊形态特征与亳菊完全一致,也有人认为是引自亳州。

种植要领

亳菊品质优良。菊花生长适温在18—21℃,最高32℃,最低 10℃,地下根茎耐低温极限一般为-10℃,因 此菊花露天栽培,江淮一带气温十分适宜。另外,菊花为长夜短日性植物,在每天十四、五个小时的长日照下,利于茎叶营养生长,每天12小时以上的黑暗与10℃的夜温则利于花芽发育,所以菊花要在11月初才能盛开。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产地,以亳菊最靠南,可避免花期霜冻的伤害,所以其品形俱佳。亳菊朵大、色白,能疏风散热,解暑明目,人们常用以做成药枕,以健身避秽。

地域范围

亳菊主要生长在素有“中华药都”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沿涡河流域,是被《中国药典》收录的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味中药材之一。亳州居安徽省西北部,属黄淮平原,居黄河、淮河两大流域之间,淮河主要支流之一涡河横穿全境。亳菊地域保护范围为:亳州市谯城区、涡阳县沿涡河流域共15个乡镇(十八里镇、魏岗镇、古井镇、华佗镇、五马镇、谯东镇、观堂镇、沙土镇、十河镇、双沟镇、赵桥乡、十九里镇、大杨镇、城父镇、义门镇)。地域坐标为:北纬33°35′-34°04′、东经115°32′-116°06′,东到涡阳县义门镇,西到谯城区魏岗镇,南到谯城区双沟镇,北到谯城区古井镇,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38公里。地域保护面积:1.46万公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