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林周县十大特产 虎林十大必买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林周县十大特产 虎林十大必买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0 11:54:31

一.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酸奶饼

以酸奶、酥油、白糖、面粉等搅拌后,以酥油炸熟即成

二. 河北省 邯郸 曲周县 曲周煎饼汤

提到曲周的著名餐点,就不得不说曲周的煎饼汤。曲周煎饼汤为全国独有,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煎饼汤的煎饼用绿豆面调糊而成,薄如蝉翼,和汤而食;其汤以独特的老汤秘方加以胡椒粉等调料调制,集香辣于一体,与薄脆煎饼相配甚是美味,再与油条、糖糕、糖盖果子搭档,是曲周当地人早点的首选。

三.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拉萨雪茶

产地野生于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功效清热消炎、生津止渴、平肝降火、降脂减肥。用于咽炎、肺热咳嗽、中暑、高血压、神经衰弱、青春粉刺。常饮有预防消化道癌症的作用.用法每次1至3克,用开水泡饮或与茶叶一道泡.

四.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糌粑“蜕”

糌粑“蜕”

原料:酥油六两,糌粑七两,奶渣四两,红塘或白糖三两。

制作方法:把糌粑、酥油、奶渣、捣碎的红塘或白糖都一起放在搅拌盆子中,用手进行拌和,拌和均匀后根据需要可以作成各种形状。

五.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林周牦牛

牦牛

近年来,林周县以科技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依托牦牛选育场和黄牛改良基地,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牦牛选育技术和黄牛改良技术,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为改善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优化牦牛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林周县组建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场。现在选育场每年可推广120多头选育牦牛,每头选育后的牦牛可比当地牦牛增加奶52公斤、肉41公斤,毛绒量可增加1倍,农牧民增收600多元。

林周县是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占整个拉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各类牲畜30万头(匹、只),粮食总产1.2亿斤,是拉萨市的第一农业大县,也是全区第三个粮食总产过亿斤的农业大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油菜、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为主。

近年来,林周县以科技作为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依托牦牛选育场和黄牛改良基地,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牦牛选育技术和黄牛改良技术,推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改善提高牦牛生产性能,优化牦牛品种,扩大养殖规模,林周县组建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场。现在选育场每年可推广120多头选育牦牛,每头选育后的牦牛可比当地牦牛增加奶52公斤、肉41公斤,毛绒量可增加1倍,农牧民增收600多元。

六.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澎波牦牛

澎波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澎波牦牛

林周县畜牧兽医站

牦牛是西藏的主要家畜,全区现有牦牛386万头,占牲畜总数的11%,是人民群众酥油和肉食的主要供应来源。

七. 河北省 邯郸 曲周县 曲周杂面

曲周杂面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曲周县人用麦面、绿豆面、黄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鸡蛋汁和面,所制杂面粗细均匀,色泽明透,不散不乱,响誉全省。

曲周县人素来以面食为主,尤其喜食面条,但在明清时代,小麦产量底,而豆类作物种植较多,人们便以小麦面与豆面掺和制作面条,俗称曲周杂面。因产于曲周,所以简称曲面。

曲面已有3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要派太监到曲周的杂面铺,购买曲面。可见,曲面已成为常用御膳之一。

曲面是曲周民间传统食品,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揉和约半小时以上,使之成为软、柔、韧兼备的熟面,再用纯绿豆粉做铺面,用面杖擀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细条,最后按规格断拢成把,成为成品。条细如丝,色泽淡黄,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质疏散不粘连,耐贮存,便携带。为高蛋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八. 河北省 邯郸 曲周县 曲周煎饼

曲周煎饼是曲周县有名的特色小吃,分布区域为曲周镇北甫村。该村东邻滏阳河,西邻光明街,北邻北环路,商业街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关于煎饼的起源,传说最初是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困在沂河和湅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金(铜罗)置于火上,用木棍将玉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从此,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制成罗状的煎饼烙(即现在使用的鏊子)来摊制煎饼。随着时间的推移,煎饼的制作技艺在沂蒙大地流传开来。伴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商业的流通,煎饼的制作技艺越传越远。明朝万历年间,煎饼制作技艺传入河北一带。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作物品种的增多,摊制煎饼所用的原料也由原来只用玉米面扩大到小麦面、米面、豆面。

曲周煎饼是李秀堂根据祖传下来的制作技艺,用纯绿豆面摊制的一种薄如纸的煎饼。民国至解放前这一段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力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煎饼制作原料匮乏,煎饼经营基本停止,到解放后,又因受“文革”的影响,煎饼经营门店几乎处于关闭状态,改革开放后,宽松的市场环境,使曲周李家煎饼店焕发生机,生意日益兴隆。

曲周煎饼所用的原料是纯绿豆面,由于绿豆蛋白质含量极高,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钙、磷、铁等多种无机盐,其营养价值很高。绿豆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抗过敏、抗菌、抗肿瘤,增强食欲,保肝护肾等药理作用,其药用价值很高。曲周煎饼制作技艺精湛,味道鲜美,口感较好,再配上他们制作的汤,吃起来更加可口,每天前来吃煎饼的人们络绎不绝。进一步加强对煎饼制作技艺的保护,使之不断创新、发展,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 河北省 邯郸 曲周县 曲周曲面

产于河北曲周。

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揉和约半小时以上,使之成为软、柔、韧兼备的熟面,再用纯绿豆粉做铺面,用面杖擀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细条,最后按规格断拢成把,成为成品。条细如丝,色泽淡黄,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质疏散不粘连,耐贮存,便携带。为高蛋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用。

  曲面是杂面的一种,系曲周,久负盛名,畅销全国。

        曲周人素来以面食为主,尤其喜食面条,但在明清时代,小麦产量甚底,而豆类作物种植较多,人们便以小麦面与豆面掺和制作面条,俗称杂面。久而久之,人 们在配方比例、制作技术方面摸索出了经验,所制杂面美味爽口,胜过麦面所做。到明朝万历年间,曲周县城开始出现以制作、出售杂面为业的手工作坊和以卖杂面 为主的餐馆、饭店,其中东关赵家技艺精湛,有独道貌岸然之处,他们用麦面、绿豆面、黄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鸡蛋汁和面,所制杂面粗细均匀,色泽明透,不散不 乱,冠绝全县。吃食时,以鸡汁调汤,或以肉卤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腻。远近客人,争相就食,遂在冀南一带小有名气。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有曲周人在京供职 官吏和经商的商人反这种杂面带进北京,馈赠官宦和亲友,人们吃后,无不赞美,因此而名声大震。信息传进宫中,咸丰下旨,命进贡朝廷。于是赵家后代精心选 料,精心加工,精心包装,并起名为“双龙曲面”,进贡到京,咸丰和慈禧食后,大加褒奖。曲面因此名声更大,传播愈远,经久不衰。

       曲面取绿豆、黄豆、冬小麦3种主料,按一定比例磨成细粉,合置盆中,拌入鸡蛋清与芝麻香油。调和成面块;揉和约半小时以 上,使之成为软、柔、韧兼备的熟面,再用纯绿豆粉做铺面,用面杖擀压成薄片,以快刀切为粗细一致的细条,最后按规格断拢成把,成为成品。条细如丝,色泽淡 黄,煮熟后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韧。质疏散不粘连,耐贮存,便携带。为高蛋白营养食品,极宜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及年老体弱者食 用。

十. 西藏 拉萨 林周县 澎波半细毛羊

澎波半细毛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澎波半细毛羊

林周县畜牧兽医站

“澎波半细毛羊”新品种于2008年经国家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成为西藏第一个国家级家畜新品种。该新品种羊是在澎波当地羊为母本的基础上引用了新疆细毛羊、茨盖半细毛羊为主要父本进行级进杂交后,又导入了适量茨盖半细毛羊血液后,横交固定、定向生产毛肉而培育的优秀半细毛羊新品种。具有产毛量比当地羊高3倍、产肉量高1倍、羊毛优质、更适宜氆氇用料等优点,累计产生的改良后代达60多万只,累计增加产值15000多万元。其社会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