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毕节有什么特产送人 贵州毕节特产什么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毕节有什么特产送人 贵州毕节特产什么最好更新时间:2022-04-01 22:45:16

一.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织金竹荪

织金竹荪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织金竹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织金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茵之一,被誉为"真茵皇后",其质地脆嫩疏松,能够饱的鲜汤汁,使味道愈见鲜美爽口,宜于烧,炒,扒,酿,烩,涮等各种烹饪方法。对防治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癌等方面效果显著。

特定品质

竹荪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因其具有优美的体姿、鲜美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成分而被人们誉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竹荪系古代南方官吏对皇帝的贡品,官商士绅的重大筵宴上亦鲜有可见。

文化典故

京津地区传说以往寺院斋菜席面上若无竹荪,便算缺典,称不得高级筵席。使竹荪风靡全球又在于这样一个契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遣特使基辛格到北京,受到-的盛宴款待。当时即有美国记者马文·卡布尔和伯纳德·卡布尔在《基辛格》中赞道:“当他从中东、中国等十个国家旅行二万五千里归来时,真好像是-用三丝鱼翅和竹荪芙蓉汤喂胖了。”基辛格中国之行是当时举世瞩目的大事,竹荪之名由是很快传扬世界。

织金竹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织金县城关镇、绮陌乡、官寨乡、普翁乡、牛场镇、猫场镇、上坪寨乡、珠藏镇、熊家场乡、少普乡、三塘镇、纳雍乡、化起镇、龙场镇、三甲乡、板桥乡、以那镇、八步镇、金龙乡、桂果镇等2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二.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梦樵毛峰

梦樵毛峰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洋芋

威宁洋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威宁洋芋块大、产量高、品质优、退化慢、口感好,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输、耐贮藏,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威宁洋芋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具有美容功效。

据传,明朝时威宁就开始种洋芋。由于特殊的土壤等自然条件,威宁洋芋产量大质量好远近闻名,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年产量4亿多公斤,产值约1000多万元,有“洋芋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威宁的烧洋芋,油烙洋芋,麻辣洋芋小有名气,令人垂诞。且看县城的街道:

三三两两的外地客人下车伊始,首先蹲到烧洋芋的火炉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们吃着刮得黄锃锃的洋芋,边说边笑边拍照,“OK”声此起彼伏。

一夜市,温馨的红灯下,烙洋芋的油锅发出“吱吱”的声响,女摊主殷勤地招呼着客人……她用短柄小刀竖着切出厚薄均匀的洋芋片,放到平底铁锅上,加上油盐翻烙——这时,洋芋特有的芳香已溢满四座。客人再蘸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佐料,吃起来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卖麻辣洋芋的大锅边上确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好不容易等到三两块,穿在竹签上,边走边吃,悠悠然品尝着麻辣滋味,表现出只有这时才会有的独特愉悦感。

洋芋,威宁的洋芋,作为我县一大,深受人们喜爱,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县委、县政府已在县城东郊征地40亩,与新西兰协议合资2200万元人民币,兴办年产值4200万元的油炸洋芋片厂。

威宁洋芋,将带着乌蒙山上,草海之滨特有的泥土芬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夜郎八卦鸡

推荐理由:夜郎民族素有以禽畜骨头卜卦预测吉凶祸福的习俗,卜卦杀鸡制作八卦鸡食用,是一道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名吃。

做法:先从火炉中夹出一块红火炭放于地上,左手持鸡脚,右手泼水在火炭上,口念涉及用事的-,将鸡在火炭上绕三圈,-诵毕,再杀鸡。脱毛洗净后,把鸡头、翅膀、腿卦按关节切出后,其余部分则切成块状一同清炖至熟即可食用。

特色:味纯、汤鲜、肉嫩。

五.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傻子”烧鸡

“王傻子烧鸡”是经过卤、炸、煮过后的鸡,抹上麻油或花椒油就可食用。吃时为保持原汁原味,最好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从前的“王傻子烧鸡”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里,当地人要找还得费一番功夫。现在街头就有。

来历: 王文让厨师是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九岁学艺,如今年逾古稀。因他为人憨厚,工作勤谨,目不识丁,人们早年赠个绰号“王傻子”。王师傅烹调技艺非常精湛,尤以烧鸡最为拿手。

王傻子烧鸡:系以制作人王文让的绰号命名。食用时一般不用刀切,而用手撕,别有风味。成品色红透黄,油亮滋润,外皮酥脆,内肉细嫩,醇香可口。

六.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荞酥

威宁荞酥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精美的威宁荞酥威宁荞酥以苦荞粉面为主要原料,加白糖、红糖、猪油、菜油等多种配料制成,主要品种有白糖、洗沙、玫瑰、火肘、水晶、枣泥等,年产量约10万公斤左右,远销省内外,为全国独家。荞酥因色泽金黄又称“金酥”。传说水西彝族土司蔼翠的夫人奢香将乌撒(今威宁、赫章一带)的苦荞面加红糖、猪油、鸡蛋及香料制成“九龙捧寿”的酥饼进贡朱元璋,朱元璋品尝后赞叹不已,称荞酥为“南方贵物”。威宁荞酥味香,入口酥松易化,既可充饥,又有清凉解热的保健功能,凡是尝过威宁荞酥的人都为它酥香可口的味道赞不绝口。

威宁荞酥-制作方法

威宁荞酥

原料:

苦荞细粉1千克 红糖粉60克 白糖粉40克 熟菜籽油20克 猪油150克 鸡蛋3个 白矾6克 苏打8克 白碱5克 熟苦荞粉300克 火腿1000克 玫瑰糖50克 洗沙300克 桃仁50克 冰桔30克 苏麻50克 瓜条20克 椒盐25克

制作方法:

1.先将适量红糖加水煮沸,熬成红糖水,停火后,放入菜油(为面粉重量的20%左右),再依次加入碱、小苏打和白矾水,搅匀后加入荞面、鸡蛋,将面团和好后从锅内取出,晾8~12小时作为面粉。

2.将红小豆煮烂,洗成沙,加入红糖,煮至能成堆时,加入熟菜油出锅,即成馅料。

3.将面团分若干剂子,擀成皮,包入馅心,在印模内成型,入炉烘烤,至皮酥黄即成。

工艺:

先用细筛筛出最细的荞面,按一定的比例加红糖、鸡蛋菜油及少量白矾、苏打、白碱等拌匀。馅料主要是小豆,其次是芝麻、玫瑰糖、瓜条、红糖和熟菜油。制作时先将红糖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另外加入菜油,再一次煮沸,然后加入白碱、苏打、白矾混合均匀后,放入荞面、鸡蛋,拌好放在案上晾一天左右,直到面料完全凉透为止。准备馅料时,要把小豆先煮好,打成粉末,加入红糖再煮,待水将干时,加入菜油拌匀,最后包心、压模、烘烤而成。其形状有扁圆和扁方形两种,正面刻有清晰花纹,由于它颜色金黄,人们又称之为金酥。

威宁荞酥-历史传说

荞麦花威宁荞酥初产于明洪武年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年做寿,奢香夫人特意吩咐厨师采用当地土产荞面拌糖做成一种既精美别致又有地方特色的糕点。可是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眼看寿期临近,奢香夫人心急如焚,到处颁布告示,如有人做成此种糕点愿出重金奖赏。有个叫丁成久的重庆人揭了告示。他反复琢磨,对照传统糕点,并各取所长,终于制成了一种非常精致的糕点取名“荞酥”。"荞酥"每块重8斤,上面刻有九条龙,九龙中间刻有一个“寿”字,象征九龙献寿。令奢香夫人非常满意。朱元璋品尝后大为赞赏,称为“南方贵物”。后来“荞酥”历代相传,现在已不是八斤一块,而是一斤八块了。制作方法也很特殊,先筛出最细的荞面,按比例加红糖、鸡蛋、菜油做主料。馅料主要由小豆和芝麻、瓜条搭配而成。造形呈扁圆和扁方,并刻有清晰花纹。由于"荞酥"颜色金黄,香甜爽口,又称为“金酥”。花色也增加到水晶、玫瑰、火腿等十多个品种了。

威宁荞酥-饮食文化

威宁荞酥包装

威宁属高寒山区,盛产苦荞、甜荞,常以荞粑为主食。苦荞味苦,但用苦荞粉精心制作的荞酥却甜美芳香,为众多黔点中的姣姣者。

自古以来,荞麦是彝家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和惯于食用的主食,在彝族包含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各类营养丰富的荞麦制品仍同彝族人民相伴。在彝家山寨,无论婚丧喜事,逢年过节,还是宗教活动,饮食祭祀都离不开荞麦食品。彝族人民熟制的荞麦食品有“千层荞饼”、“荞年糕”、“荞凉粉”、“虫荠饼”、“蛇荞饼”、“荞麦饭”等多种。而以清香甜酥著称的贵州威宁荞酥为最上乘。

威宁荞酥是贵州彝族的传统名嘱点心。约5千克一个,是用荞面、红糖、菜油、小豆、芝麻、玫瑰、瓜条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带馅糕点。有扁圆和扁方形两种,正面刻有花纹,色泽金黄,具有清香甜脆,美味独具的特点。据说这种点心早在明朝初年就已负盛名,传说是由明代贵州彝族女士司奢香的厨师丁成久创制的。始为专供土司奢香夫人食用,上刻有九龙捧寿的图案,曾在朱元璋生日时进献,被列为贡品之一。后来才慢慢变为民间大众的食品。

威宁荞酥-营养价值

荞麦、荞粉的蛋白质高于大米和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苦荞碱性较重,有健胃、消火、降压的功能,常食对肺结核患者有辅治作用。

荞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烟酸和芦丁(芸香甙),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它含有的烟酸成分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解毒能力,还具有扩张小血管和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荞麦含有丰富的镁,能促进人体纤维蛋白溶解,使血管扩张,抑制凝血块的形成,具有抗栓塞的作用,也有利于降低血清胆固醇。荞麦中的某些黄酮成分还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因此,荞麦还有“消炎粮食”的美称。另外这些成分还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祖国医学认为,荞麦性味甘平,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的功效。

七.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蒜

毕节白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星关区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尤以“贵州白蒜”享誉省内外, 2003年“贵州白蒜”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根据《中国大蒜志》记载“贵州白蒜”品牌的形成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栽培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塘边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蒜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作为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区大蒜的栽培以大白蒜为主,其外皮嫩白,一般有8-12瓣,单个重量在30克-50克之间,具有瓣大均匀、味道纯正浓郁、辛辣醇香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撒拉、放珠、青场、朱昌、阴底、田坝等镇乡,截止2012年,全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套作单产水平200-300公斤,净作单产水平400-600公斤,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在省处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全区涉及大蒜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家,主要产品为泡大蒜,专营大蒜有贵州省毕节市博冠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着力挖掘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功开发了“王老五”香蒜、泡小蒜、泡藠头、泡蒜薹等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就是布依族古老文化的象征。
何、罗、王三姓布依族的祖先是重甲兵,故称“仲家”,他们的铜鼓称“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是一对,分雌雄,质地、大小、图案、色彩一样,圆形,直径 1 米,厚 0.5 米,重 20 公斤,周围有八只脚,四面有四个套环叫鼓耳朵,中间有八个角,象征八卦,用乌铜锻造,古朴精致,乌黑发亮,美观大方,敲响时声传数里。
相传“仲家铜鼓”是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时埋于黔境的军鼓,重甲兵在贵州转战,何、罗、王三姓的祖先于征战中掘地拾得,来纳雍河定居后,由罗姓保管,供在神龛上,早晚烧香不断。平时不轻易敲打,只有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族中长辈在铜鼓前焚香烧纸后,指挥青年小伙把铜鼓抬到寨前高台上,早晚敲击,庆贺新年。一直到过完十五元宵才把铜鼓送回原处供奉。
铜鼓还用于丧葬祭祀,红喜不用。丧葬时将铜鼓吊于灵堂前面,请布依族祭师做法事。亲朋好友来吊祭时,击鼓三通,表示庄重肃穆。
当地还流传“仲家铜鼓”斗蚊龙的故事:
古时候三家寨前的大渡口,是个龙潭,水色碧绿,深不见底。潭内住着一条小青龙,岸边有一棵合抱粗的青藤直伸至河底,是小青龙的化身。
清乾隆年间,一个夏季里,有一天,天气好生闷热,男女老少在田里正忙着插秧。“仲家铜鼓”突然从罗姓神龛上一前一后飞出堂屋大门,腾空而起,直朝大渡口飞去,这时,罗姓祖辈惊慌起来,顺手抓得了一把薅刀,一薅刀甩去把雌的一只铜鼓打落,而雄的一只独自直扑龙潭,与小青龙展开格斗。顿时天昏地暗,雷电交加,波涛翻滚,传来凄厉的叫声,两岸百姓无不为之惊恐万状。约两个时辰才平静下来。后来说是因雌的一只铜鼓没有去参加战斗,雄鼓势单,斗不过小青龙,鼓耳朵被龙角套住,不能飞回。“仲家人”对此不甘心,当即选派几个壮实的青年人提着大斧下到河底去砍龙角,龙角虽被砍断了,但不见雄铜鼓的踪影。从此,仲家铜鼓雄的一只就永沉河底,只剩下雌的一只。民国 18 年 (1929 年 ) 罗显忠、罗少英家打戛祭祀时,祠堂不慎失火,这只雌铜鼓被烧。仅残存鼓的八个角。

九. 贵州省 毕节 织金县 织金石雕

产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织金县的石雕工艺品起源于清初,是地方官府对皇帝的贡品,朝廷曾将其作为珍贵礼品馈赠给缅甸、印度等国家。

织金石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色彩靓丽,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工艺及收藏价值。

织金县国泰苗族艺雕厂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于2007年12月份开业,总投资20余万元,厂区占地1000多平方米。主要从事石雕工艺,原料为梵净山紫袍玉带石和金墨玉,主要生产茶具、摆件画屏、砚台、笔架、压书条、烟灰缸等石雕产品。目前,该厂生产的石雕工艺品主要销往欧洲、美国、香港、海南、湖南、北京、上海等地。

十. 贵州省 毕节 贵州马

【主产区与分布】 以贵州的毕节地区、六盘水市为主要产地,除黔东北和铜仁地区数量较少外,其余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形成历史】

贵州省的开发较晚,是多民族的地区,久与外界闭塞,以致对境内的古代养马历史,知之极少。按该省从春秋时期起分属夜郎、牂牁和糜莫三国,秦代始在境东北部置黔中郡,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在边远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出:“随畜迁徙,毋常处”。到宋代以后,黔西马始见出名。如大观初年(1107年)准播州(今贵州遵义县)夷界巡检杨荣之靖,每年买马五十匹于南平军(今贵州桐梓县),厚给马值,以示优恤。南宋时在罗殿(今贵州省南部)买马,更推行茶马制度到该地,规定每年买马750匹,于今桐梓县一带。元代在一亦奚卜薜(今黔西地区)养马,并定于每月寅日给盐喂马,与西南行省一并为全国十四道牧区之一。在明、清时代并以贡马出名。

近世马市交易在黔西部、南部已很繁盛,如安顺县、关岭县的花江、贵阳市的花溪、黔西县的钟山,黔南的独山县等均是牲畜集散市场,并以出售牛马为主,这对贵州马的扩大分布起着促进作用。

在1939年以后,原句容种马牧场迁到贵州省,改为清镇牧马牧场,曾在桐梓、惠水、罗甸、安顺等县,举办十处马匹配种站,采用阿拉伯马和蒙古马的0公马改良当地马种。到五十年代末期,采用卡巴金、古粗马作种公马,继续办过配种站,亦时间不长,影响面不大,并分别于1960年前后结束。所以贵州马仍属本地品种。

贵州高原山峦起伏,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自古以来省内和省际的人民生活物资交流均靠马匹驮载运输,随同公路建设马车运输亦与日俱增。

苗、回、彝、水族人民喜欢“耍马”,选购外形优美、体格较大的马,配以美观的头络、鞍具,在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耍花山”、九月重阳前后的“过端”,均要举行骑乘赛马,分别有平地赛跑、冲坡、赛走马、比走法、比速度及比耐力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了马的心肺功能、肌腱的锻炼。所以黔西马是在贵州高原的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民养马技能选育下,培育出了短小精悍、行动敏捷、役力特强等特点的山地古老品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