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唐山哪里的特产最好 唐山特产哪里买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唐山哪里的特产最好 唐山特产哪里买最好更新时间:2022-03-30 07:23:06

一. 河北省 唐山市 遵化 芦花鸡

芦花鸡是唐山市的一道传统名菜,它选用每年秋末冬初、芦花纷飞的季节刚刚养肥的母鸡鸡腿为主料,将之洗净去毛,以料酒、味精、葱姜丝浸腌,再入油炸至枣红色捞出装盘,另将龙芽菜心洗净,修削整齐,以火腿、葱姜末与之同炒,拼入盘中。此菜色泽鲜艳,美观大方,肉质脆嫩,鲜美醇厚,风味独特。 芦花鸡虽然美味可口,但其来历却伴有涩涩的辛酸。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富户闵员外,生了一个儿子名唤子千。子千的母亲不久就过世了,闵员外续娶严氏,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子万。严氏喜爱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子千暗中百般虐待,家中婶仆都知道子千可怜,只有闵员外一人被瞒在鼓里。 几年过去了,子千、子万也长大了。这一天,闵员外宴请宾客,宾客们都暖衣裘袍,冒寒而来,家人们奔前忙后,酒宴准备得十分丰盛,闵员外也命两个儿子穿戴整齐,一起接待客人。当上了一盘炸鸡腿后,众宾客个个赞好,闵员外十分高兴,不断劝酒,子万也落落大方,红润的脸上堆满喜意,只有子千神态尴尬,双手抱肩,哆哆嗦嗦,大失体面。闵员外心中十分恼火。宾客告退后,闵员外心中一股恶气发作出来,他把子千唤到面前,大骂子千是个没出息的逆子,子千被骂得心惊胆战,唯唯喏喏,不敢开口。见到儿子这个窝囊样,闵员外心中的气更是不打一处来,顺手拿起一根鞭子,对准子千就抽过去。鞭子到处,只见芦花纷飞,员外吃了一惊,走过去一看,原来子千的棉衣里塞的不是松软温暖的棉花,而是难以御寒的芦花。闵员外这才明白酒席中儿子的哆嗦是有原因的。闵员外怒气冲冲,要休掉严氏,子千却是个孝顺的孩子,不忍父亲年老无伴,就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父亲不要休妻,父子二人抱头大哭。家人收拾残席,发现那美味的鸡腿上竟沾满了芦花。虽然芦花既不能食用,又代表了一段辛酸的故事,但它却使得菜肴更加美观,于是便将此菜定名为芦花鸡,一直沿传至今。( 遵化)

二.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南县 滦南虾酱

滦南虾酱是河北唐山市滦南县的。

河北省滦南县南堡镇、嘴东开发区、柏各庄镇、坨里镇、胡各庄镇5个镇(区)现辖行政区域

《滦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滦南虾油、滦南虾酱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倴政呈〔2017〕27号

河北省地方标准:《滦南虾酱生产技术规程》(草案)

三.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蒸白菜卷儿

白菜卷是迁安民众发明的一道十分可口的地方名菜。特别是餐席上吃腻了口味后,再吃这道菜,使人感到有清淡解腻的口感。

清蒸白菜卷儿这道菜不知出自何年。做法是把肉剁细,加上佐料拌匀,再放盐、香油、虾皮拌成馅儿;把嫩白菜叶用开水烫一下,用白菜叶包上馅儿,卷成卷,剁成两寸长段,将卷立排码在放有海米的碗里后,将碗放在笼屉蒸熟。

四. 河北省 唐山市 滦县 滦县花生

滦县花生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滦县花生是河北省唐山市滦县的。滦县花生以果白、果大、粒饱、色鲜、味美等著称,在国内外市场享有“东路花生”的美誉。滦县被农业部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

滦县地处滦河、沙河平原冲积扇的中轴地带,是中国花生之乡,花生常年播种面积2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0%以上,年产花生5万吨,为河北省最大的花生产区县和国家花生出口基地县。

滦县生产的“东路花生”具有果大皮白、籽粒饱满、含油率高、适口性好、无黄曲霉素污染等优点,是滦县农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滦县花生的荣誉:1996年滦县被农业部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2000年“东路花生”在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优农产品,2002年“滦县牌”花生在第六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优种交易会上被评为优质农产品。

滦县花生(东路花生)产地范围为河北省滦县小马庄镇、茨榆坨镇、古马镇、滦州镇、雷庄镇、东安各庄镇、油榨镇共7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五. 河北省 唐山市 路南区 唐山麻糖

唐山麻糖起源于明朝万历(1557年)年间,在当时已制作经销,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作为唐山正宗麻糖的生产企业——唐山市新新麻糖厂,更是以其独特生产工艺,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其生产的“新新”蜂蜜麻糖,有着“麻糖大王”之美誉 ,行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唐山市新新麻糖厂的前身为成立于上世纪初的新新公司,当时的新新公司专门生产经营蜂蜜麻糖,“新新麻糖”这个老字号一直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六. 河北省 唐山市 遵化 马家羊杂

遵化西关回民,马二把(马贵富)的羊杂,味道鲜美,又香又烂。过去每到早晨八、九点钟的时候,城里的人就会听到从西街到阁上一路喊着“羊杂”的叫卖声,声音独特,在三里之外就可以听到这种清脆的声音。“羊杂”本来是又脏又臭的羊头、羊啼、羊下水做成的。可是,这些东西到马师傅的手下,就变成香气浓郁的美味佳肴了。

马贵清、马贵富老哥俩原籍宝坻县人,从1915年随父亲逃难来到遵化做了这个买卖。为了争得信誉,以求生计,他们在原料的清洗、佐料的搭配及煮的时间上,都很精心。基本做法是,先将头、蹄、下水烧烫洗净,然后用清水煮开,捞出来,再放入老汤锅里煮。老汤就是用茴香、花椒、大料、葱、蒜、姜等佐料煮肉的汤,因每次煮肉都用它,所以叫老汤。煮时少揭锅,在看锅时,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放进的头、蹄、下水,老羊要多煮一会儿、肥肠和肝要后放,以免跑油和煮老。这样煮出的羊头、蹄、下水香烂适口,吃起来有一种特殊风味。

由于他长期坚持质量第一,信誉第一,因此,每天20多个羊的羊杂碎,推着车子从西关出来,不等到阁上就卖光了。马家羊杂碎经营40多年,一直被群众所赞誉。

七. 河北省 唐山市 乐亭县 乐亭甜瓜

乐亭甜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乐亭甜瓜是河北唐山市乐亭县的。

甜瓜种植是乐亭县一项特色产业,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泛。“乐亭甜瓜”口感香甜、皮薄肉脆,多年来一直畅销省内外。

乐亭甜瓜

河北省乐亭县现辖行政区域

《乐亭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乐亭甜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乐政呈〔2014〕14号

河北省地方标准:《乐亭甜瓜》(草案)

八. 河北省 唐山市 路南区 唐山海米

海米也称虾米或虾仁,为海产白虾、红虾、青虾加盐水焯后晒干,纳入袋中,扑打揉搓,风扬筛簸,去皮去杂而成,即经加盐蒸煮、干燥、晾晒、脱壳等工序制成的产品。因如舂谷成米,故称海米。以白虾米为上品,色味俱佳,鲜食成美。白虾须长,身、肉皆为白色,故前人有“曲身小子玉腰肢,二寸银须一寸肌”之咏。海米食用前加水浸透,肉质软嫩、味道鲜醇,煎、炒、蒸、煮均宜,味道鲜美,为“三鲜”之一。

海米营养丰富,富含钙、磷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人体获得钙的较好来源,含钙比较多的食物还有奶制品和鸡蛋等。海米蛋白质含量非常高,在55%以上,蛋白质含量高的还有就是奶制品和各种豆类等。所以海米也是不错的食品。

海米主要产于唐山市南部沿海一带,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