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阳江十大特产图片 阳江可以带走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阳江十大特产图片 阳江可以带走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1 08:14:33

一.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瓜咸

瓜咸是由一种阳江市特有的田瓜(学名叫白瓜)腌制及日晒而成的。瓜咸用田瓜加大量的盐入埕腌一夜后再晒而成。

阳东县大八镇茅塘、雷冈一带的村民有制作瓜咸的传统,只见不少村庄在村头村尾都搭着制作瓜咸的晒棚,一些晒棚正晒瓜咸。每年的春夏秋天,当地的气候最宜田瓜生长,田瓜苗种下30多天便有收获。在茅塘村,有十五六户村民种植田瓜制作瓜咸,天气好时,该村每天可生产3000多斤瓜咸,销往江城和恩平等地。据了解,种植一亩田瓜制作瓜咸,一年可收入一万多元。

而瓜咸怎么做好吃呢?阳江比较常见的做法的:味极瓜咸、葱段瓜咸、蒜蓉瓜咸、豆豉炒瓜咸等。瓜咸爽脆惹味,是佐粥的美味佳肴。阳江茶市白粥是不可少的,而上一小碟“瓜咸”来伴粥,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上洋西瓜

阳西县种植西瓜历史悠久,万亩规模栽培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产品素以“体靓、肉红、甜少核、皮薄水多脆无渣”远近闻名。近年,阳西县结合品种结构调整,把发展西瓜生产作为阳西县特色产业来抓,全县西瓜种植面积已达4万亩,其中春种3万亩,夏、秋种1万亩,总产6.1万吨,形成了上洋镇和儒洞镇两个西瓜生产专业镇。推广品种主要有黑美人、青美人、早熟金钟及无籽优质西瓜。春种西瓜每年4月上旬开始上市,5月中旬收获完毕。

三. 广东省 阳江 阳西县 煎虾孖

煎虾孖

煎虾孖是盛行阳西一种风味小吃,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相传苏东坡谪岭南时,曾路过织篢太平驿,被这里的虾孖迷住了,一连住了三日,连荔枝也不愿吃了。后来阳西人为纪念他,在太平城建了太平书院,记下了他贬谪南疆那段凄惶的历史。据说,最早的虾孖,不是下到油镬里滚,而是放进镬煎,边煎边洒水,形成一个个的粉团子,后来越吃越精,改用油来滚,这样的虾孖酥香松脆,味道清甜,爽口,为阳西常见的风味点心。

虾孖不一定用虾肉做馅,也可用蚝,用鲜鱿,个别乡镇还用生鱼片。其做法是:将虾或蚝等去壳,用油盐放镬略拌一下,舀上放一边,再备湿粉浆一盘,粉浆粘稠要适中,并放上少许葱花、蒜油等调味品。开始煎料,放油在镬内煮滚,用铁壳子舀粉少许,把馅置粉浆中,油滚一分钟即成。煎虾孖重要关节是配馅,放佐料,油要取纯正花生油,同时,油滚时间的把握度要精确。这方面,阳西以儒洞上洋虾孖最畅销。到阳西,客人如不吃上一两个儒洞、上洋虾孖,会引为憾事。

四.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咸水角

咸水角是阳江众多的糕点之一,但这种糕点在广东广为人知。与广东其他地区的咸水角不同的是,阳江的咸水角的馅多是甜皮咸馅的,以眉豆为主。

咸水角的做法也不难,将面团摊薄摊平摊圆,将馅裹好,捏紧开口便可,其形状如一轮弯月。再将包好的咸水角用油煎炸成金黄色就大功告成了。

五.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平提蔗

平提蔗

六.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阳江漆器

阳江、广州、佛山和潮汕等地均生产漆器,其中尤以阳江漆器最负盛名。阳江漆器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品之一,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时,阳江漆器制作技艺已相当精美了;到了清朝,阳江漆器生产曾盛极一时。阳江漆器—色彩绚丽、造形奇巧、技艺精湛、防潮耐用,既可作生活用品使用,又可作美术工艺品鉴赏。田汉同志1962年4月13日参观阳江县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时题诗:“静女心如发,名师手有神,阳1漆好,留得岭南春”。

阳江漆器素以平滑 淡雅,久用愈亮,牢固耐用而着称。阳江漆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平绘手法,取材于花鸟山水。 它用笔简练,流畅生动,色调明快,刻工精细,风格豪放,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阳江漆器的制作,在明末清初。初时只生产皮箱、皮枕,颜色只有红黑两种。由于色泽光滑可爱,能防潮防蛀,因而人们很喜欢选用,生产逐渐发展,行销省港各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阳江漆器从过去只能生产油光漆,现在发展到推光漆,色彩更为鲜艳, 质地更加光莹可爱。在装饰艺术上,过去只有皮雕和平绘两种,如今的手法则有平磨彩绘、 描金、推漆、镶嵌、刻锡、印锦、暗花、涂变等等。漆皮箱、漆枕,现在是运用平磨彩绘、 暗花、涂变等装饰艺术。镶瓷烟具,造型素雅,色泽金亮,犹如玳瑁;锡片镶嵌屏风,装饰 取材富有江南农村情趣;用刻锡研磨的糖果盒,造型图案具有民间艺术的纯朴风格;红柿脱胎糖盒,采用柿子柔美圆滑的外形,扩大体积作为造型,糖果盒盖涂上透明的棕色漆,盒内 则是金漆,色调和谐,漆色鲜亮。

七.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阳春三甲切粉

三甲切粉已有300多年的制作历史,有据可查的可追溯到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据说为新楼村妇十二嫂始制。经过历代精心改良,早已美名远扬。

三甲切粉原来主要以手工生产,制作时选用上等优质稻米为原料,配以优质无污染的山泉水泡制而成,以米味香浓,嫩滑爽口、营养丰富而著称,在省内享有盛誉,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1987年,三甲镇政府投资引进设备,实行机械化生产,研制生产出的银丝粉、山水河粉、髻仔粉、切粉等系列产品,其品质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并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三甲镇现有一定规模的切粉厂三家,年产量达680多吨,产值达230多万元,税利达56万多元,固定资产达62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达270多个。

近年来,三甲切粉已逐渐形成品牌生产,其产品经精心设计包装,目前已推出“三合一”、“四合一”的礼品装,有山水河粉、髻仔粉、银丝粉及即食碗装粉等8个。“新楼”品牌系列产品,成为当地人年节送礼的佳品。

三甲切粉原是三甲镇新村各户人家选用上等白沾米的副制品。做工精细,嫰滑爽口,食用方便,作为送礼佳品,颇为人们喜爱。由于其成品在三甲圩长期出售,故称三甲工粉。

三甲切粉,久负盛名,旧志在“切粉”条中,称“三甲圩制者为好”。民间年间,阳春的青年刘传章在广州读书,经常听到肩挑小贩走街串巷喊着“三甲粉”的叫卖声。那时候,偏僻的阳春县,广州人感到陌生,而“三甲”这个名字倒很熟悉,因为“切粉”优质,使它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

解放前,三甲新村的人大多不种田,家家户户以做切粉为生。每个三甲圩日,切粉销售量可达3.4千斤。成品大都由帆船运至阳江,然后分销各地。逢年过节,各地商人,纷至沓来,到村到户订购,销量大增。良好的经济效益,使新村楼村成为三甲的一个首富村。

抗日战争前,三甲切粉行业最兴旺。当时的福记、益记、义兴隆、德昌号等名牌产品,远销省、港、澳。

八. 广东省 阳江 阳东县 螃蟹粥

螃蟹粥味道鲜甜特别好吃,而且做法相当简单,许多家庭都可以自己做。就是将新鲜的螃蟹洗干净之后放到蒸笼里蒸,然后加上姜醋,用大火将水烧沸,可以让蟹清蒸熟。等到螃蟹由深灰色变成鲜红色的时候就可以吃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将蟹肉取出来,然后放油盐清炒一下,跟米一起下锅炖煮就可以了,味道绝对鲜美。

九.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圭岗氹仔鱼

圭岗氹仔鱼

氹仔鱼制作,多以切块,用铁镬或瓦罂熬制。氹仔鱼,质地鲜美,肉多不肥,有异于其他鱼塘养的鲩鱼,这种优势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是鱼生长时间长;其次是鱼长期吃青草饲料;三是长期流动的山坑水水质纯净,没污染;四是氹仔面积小,营养充足;五是种类单一,没有异类的角逐,生息时间较足。

圭岗氹仔鱼形成的原因是:圭岗处在阳春市西山山脉,农户多居住在山岭间。由于没有面积较大的平缓土地可用,村民只好在山岭间的房前屋后,开挖一些小面积的小水氹,一般直径2米—3米左右。蓄上水,在清明前后放上适量的鲩鱼苗,然后不定期在氹里放些青菜、蕉叶及其他杂草、蕃莳等喂养,直到春节前夕或隔年捕捞,就可以吃上几斤重或10多斤重的大鲩鱼。

圭岗人在小水氹里养鱼与阳春市西部部分村落利用稻田养鱼和古时岭南西江以南一带以鱼改善土壤的遗俗有关。唐朝末年,刘恂《岭表录异》一书载:西江以南农户等春雨积水就买来鲩鱼苗放在田里,一两年后,鲩鱼长大,把杂草连根吃掉,往后种稻就不长稗草,又可“收鱼利……乃是齐民之上术也”。可见,利用鲩鱼的食性除草和改良土壤,又可作菜肴,实是一举两得。

氹仔鱼已在阳春市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春节前夕,又是送礼的佳品。

十. 广东省 阳江 阳春 阳春豆糠糍

要说春城最有名气的糕点,不能不提翠英街孔家的“豆糠糍”。豆者,即花生,阳春老一辈称之为“地豆”。听老人讲,孔哥于解放前,小小年纪,牵着盲眼的母亲沿街乞讨,以乞食为生。解放后没几年,长大成人的他在政府的支持下,扔掉乞食碗、打狗棍,得盲母指点,将家传的“豆糠糍”手艺发扬光大。他做的“豆糠糍”,精选糯米,皮薄馅多,个头硕大。炒香的地豆粉拌入果皮粒、香葱碎,用糯米皮包好后,撒上炒米粉,粉粉团团的,香味扑鼻。初时三分一个,后来五分一个,买的人多,真叫抢手。软香甘饴入口,美滋滋地吃完,舌尖还会0着手指头的米粉、唇边的豆糠。

童年记忆,总会响着孔哥沿街叫卖的乡音。往往未曾转出西门街口,他脖颈上挂着的一大簸箕五六十个豆糠糍已脱手,若想品尝还得趁早。孔哥亦成为放弃政府救济,自食其力之典型,一时传为佳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