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合阳农特产 合阳县特产照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合阳农特产 合阳县特产照片更新时间:2022-04-10 16:35:13

一.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水车头豆腐

俗语曰:水车头的豆腐,一味儿做(zou)出。意思是说该村水质好,同样的豆子做出的豆腐多,而且质量好。

相传汉武帝当年北征时,在万年村驻扎时时专门派人到水车头买豆腐吃,就可知水车头豆腐的历史悠久和天然美味。

要说水车头村的豆腐,先要从水车头村的姓氏说起。据说在清时,水车头村东南有一条小溪,溪的东边是一姓车的大户人家。这条小溪流从姓车的巷头流向东南,故名“水车头”。在清同治年期间,合阳县约有45.6万人,县城特别繁华,人流量大,街头生意特别兴隆,县南的几个村子形成了产业供应链。北庄的糖坊产小儿吃的“眼镜”和琼锅糖。南庄的生产白酒、官庄生产的粉条都很有名气。但最有名气的还要数水车头的豆腐。

水车头的豆腐因水而有名。水车头的小溪由于地理的变迁而消失,勤劳勇敢的人们打井汲水。随着辘辘的吱吱声,汲出的水清澈如镜,饮起来甘甜,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人们用井水磨的豆腐更是天然美味。

因为很早形成的城市产业供给链,水车头有专门的豆腐作坊10多家。慢慢扩大到全村90%的人家农闲时都磨豆腐补贴家用。做的人多了,销售就有了问题,出现了市场竞争,大多数人家做的豆腐质量都赶不上专业的老作坊。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质量越来越高,水车头的豆腐越来越优质,越做越出名。好的豆腐可以挂在秤钩上秤。尤其是熟吃,越煮越浑,可漂在汤上。有民谚为证:水车头豆腐用秤称,煮到锅里似鱼游,吃到嘴里软而透,吃不厌来吃不够。

水车头豆腐的制法细致讲究:豆子炕得干,合子舂得净,搭磨搅得匀,过浆吊包细,又因所用井水水质洁净、富含丰富的矿物质,点出的豆腐颜色洁白,细嫩柔软,豆味浓香。

做豆腐的六道工序。第一是泡豆。把豆子去壳洗净后放入水中浸泡,夏天一般为6小时左右,冬天为12小时左右。第二是磨浆过滤。豆子浸好后捞出,按每公斤豆子6公斤水比例用石磨磨,磨出来的原浆用袋子(豆腐布缝制成)装好,捏紧袋口,用力将豆浆挤压出来。豆浆滤完后,开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匀,继续滤一次浆。一般10公斤豆子出浆60公斤左右。第三是烧浆。把榨出的生浆倒入锅内煮沸,温度保持在90——110℃之间,不盖锅盖,边煮边撇去面上的泡沫。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浆沸后溢出。温度不够或时间太长,都影响豆浆质量。第四是点浆。煮好的豆浆需要进行点卤以凝固。用石膏点卤的话先要将石膏焙烧至刚刚过心为止,然后碾成粉末加水调成石膏浆,冲入刚从锅内舀出的豆浆里,并用勺子轻轻搅匀,数分钟后,豆浆凝结成豆腐花。点浆是做豆腐关键环节。点的过嫩,豆腐出得多,但不能油炸和生吃;点得过老,入口粗糙难吃。第五是压豆腐。将豆腐花制成豆腐,则在豆腐花凝结30分钟内,用勺子舀进铺好包布的四方木筐或其他容器里。盛满后,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盖上木板,压10至20分钟,即成水豆腐。第六是揭包。揭包时在包外面洒凉水,慢慢揭开,防止沾包影响豆腐的整体美观。

随着水车头的手工豆腐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销往周边各县市,驰名省内外。而今,随着素食之风在全球兴起,蔬菜、豆腐越来越被人们所推崇。水车头村同红斌、高娟夫妇在传承中大胆创新,推出水车头豆腐第一宴,一样的豆腐让你吃出非比寻常的味道!把豆腐经过炒、蒸、炖、烤、煲、烧等,你便开始了在汤的、干的,荤的、素的,红的、绿的、黄的、白的豆腐盛宴里遨游。有用铁锅熬制出的清热泻火的豆腐浆;浇上豆瓣酱爆炒的红油辣子的0豆腐;豆渣和小米为主料,芹菜和豆角为辅料的豆渣麦饭;翡翠豆腐、豆腐饺子,、怀胎豆腐、豆腐丝拌粉条、干煸豆腐。最温馨难忘的要数热气腾腾的黑粗砂砂锅豆腐,荤素搭配,油而不腻,汤浓味美色鲜煎烫,让你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让你食之既有营养,又利健康,着重于美容、养颜和滋补。(文:罗竹芳)

二.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合阳踅面

“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合阳踅面

踅面,是陕西合阳独有的地方风味食品。在合阳,在东府,那都是相当有名。而在合阳当地流传的这句“没吃踅面没看线(戏),没有到过合阳县”,就更加说明了踅面在合阳人生活中的重要。

踅面的来历

相传是由西汉淮阴侯韩信所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面”。汉朝初年,魏王豹反汉,韩信奉命出兵平叛,准备在洽川的夏阳渡军。假如埋锅造饭,敌兵就会从烟火的大小多少判断兵力的强弱,是兵家大忌。为解决士兵吃饭问题,韩信让以当地盛产的荞麦为原料,烙成大饼,发给士兵,吃时用开水一泡即可,十分快捷方便,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踅”即“折足”,是个会意字,在关中方言中是“转来转去”的意思。因为踅面从和面、摊饼到下面、捞面甚至放调料的每一个程序,都有“踅”的动作在里边,因而得名。

“踅”字的读音说起来,这个“踅”字也是有一段故事的,“踅”字本身是个冷僻字,清代合阳有人编了一本《土音杂字》,出于好心,找了一个古音又读“xué”的“页”字来为“踅”字注音。但不想知知道这个古音的人实在太少了,结果弄巧成拙,大家都按本音读“yè”,而没有人读“踅xué”,外地人到合阳更是按字读音,这样一来,便把“踅面”弄成“页面”了,实在是一大误会。

踅面的做法

合阳踅面是用七成荞麦面与三成小麦面混合制作的一种面食。食用虽然方便, 制作过程却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严格。须选上等荞麦与上等小麦,磨成上等面粉。和面叫做盘面,要用扁担或木棒搅和,小伙子干这活也会出汗。将面盘硬后加水,逐步搅成稀糊状。备两个平底鏊锅,其形状中间略高而四周缓慢变 低。将面糊倒入鏊锅,迅速用刮板由中间向四周摊刮,再由外沿向中心摊刮,使其成为大约一个铜元厚的圆饼。见圆饼将干时尽快移至另一个鏊锅烤烙,要烙熟,却不要焦黄。这需要有相当经验,能够掌握好火候。面饼的直径在一尺八 到二尺一之间。烙好后先要一张张垒好,叫做“合”,目的是避免水分消耗,保持柔软状态。然后再一张张摊开,在木椽上晾凉。然后折三折,切成不足一 厘米宽的面条,整齐地放在一种特制木箱里,盖上干湿布,准备食用。这样的踅面,冬天可保存十天半月,夏天可保存两三天。

踅面的吃法

制作好的踅面好比方便面。吃时在开水锅浸泡两分钟,捞出,放进碗里,加少许粉鱼,调盐、醋、葱花、花椒面,再淋上辣椒油及熟猪油即成。粉鱼讲究用绿豆粉制作,这是最好的。用小麦面、玉米面也行。但通常多用红薯面制作粉鱼。合阳盛产优质红薯,干甜适口,制作粉鱼也不错。合阳人吃踅面,喜欢多放辣椒油和猪油,这样,吃起来,又绵,又润,又辣,香味浓烈,颇觉过瘾。也可以伴着喝一碗粉鱼汤。有干有稀,符合卫生营养要求。而且荞麦又有清热利尿之功效,当地群众在原来简单食用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把大饼切成细条,吃时在锅里稍煮,捞出来加上调料,更加好吃。

三.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水鲜饸饹

水鲜饸饹

同家庄水鲜饸饹用荞面压制而成。和面时加蒿籽,或掺入火烧青石水,和出的面有筋,韧性大,和好的面放在瓷盆里备用。

随吃随压,使用细眼饸饹床子,在锅里煮熟后随即捞入清水中过水,故名“水鲜饸饹”。

水鲜饸饹煮时不随汤,热捞凉挑不断条,放到木盘中不沾连。热吃凉吃随意。如热吃,在汤内涮热,盛入平盘,加上大油、葱花或蒜苗;凉吃,则调上芝麻酱、芥茉、蒜水和辣椒油。热吃周身通泰,凉吃解热去汗。

四.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合阳香菇

香菇是我国食用历史悠久及首次驯化栽培的优良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视为“菇中之王”。目前是中国、日本等重要栽培的食用菌。香菇还可以药用治病,含多糖等抗癌物质。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分别为97.5%和80%。



合阳香菇花菇率高达80%以上,比江浙一带高出3-5倍,是各地客商竟购的佳品。

五.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拔丝红薯

据《合阳县志》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新池镇南顺村李存定由河南把红薯引进合阳,称之为“老红薯”。至二十世纪60年代,红薯栽植遍及全县。合阳县属黄土台塬,土质疏松,含钾丰富,气候适宜,其特定的土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栽植红薯,生产出的红薯口感甘香、色泽红鲜。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栽红薯,人们把生产出的红薯变着花样儿吃。它既可作主食,又可当蔬菜。或干或湿,或汤或粥,或蒸或擀,或炒或炸,一经巧手烹饪,即成饭桌上的美味。生食脆甜,可代替水果;熟食甘软,甜在心头。拔丝红薯更是做为一道菜肴呈现给您不一样的精彩。

拔丝红薯做为一道菜品,主要原料是红薯与白砂糖,系红薯在白砂糖水的高温中煎炸而成。口感甜美,外脆内嫩,甜香不腻。

拔丝红薯是一道热的甜食,一般上席时做为第三或第四道热菜。它做法简单,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火候。做好拔丝红薯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把红薯洗净、去皮,切成3厘米大小的滚刀块,放入清水中浸洗,主要是洗去表面的淀粉防止炸时变黑,洗好后捞出沥去水分;二是把锅置于旺火上,倒入适量菜油烧至六成热时,放人红薯块慢慢炸制,直至炸至红薯块充分成熟、外表微黄时捞出;三是锅内留少量油,加入白砂糖或冰糖,加少许水不断翻炒,小火炒至冰糖开始慢慢溶化。开始融化时颜色较浅,并有大的泡泡,当全部融化时,糖稀变成金黄色,气泡也开始变小,当糖稀开始变得粘稠有些力度了,气泡就慢慢变没了,这时就要百般注意,掌握好火候,温度不能高;四是迅速放入炸好的红薯块,翻拌均匀即可装盘。出锅前盘子抹油,装盘后撒上芝麻即可。

做好的拔丝红薯色泽金黄,外皮甜酥而心儿糯软,口感甜香不腻,百吃不厌。晶莹不断丝丝缕缕甜蜜入口,让你幸福到心底。

“旧年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羞为王侯桌上宴,乐充粗粮济民难。”拔丝红薯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和血补中,宽肠通便,增强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让你延年益寿。(文:罗竹芳)

六.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合阳红薯

合阳红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合阳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品优质佳,独占中国西北市场鳌头。

据县志载,民国3年,新池乡南顺村村民引入红薯,开始零星种植。上世纪60-70年代,为解决口粮不足,产量较高的红薯栽培遍及全县。1987年,全县种植红薯10.5万亩,为历史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1996年,红薯地膜栽培试验成功,平均亩产1760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地域范围

合阳红薯保护区域为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所辖新池、黑池、城关3个镇 61个行政村,东到新池镇行家庄村,南到黑池镇卢家庄村,西到黑池镇朴鲁村,北到城关镇北里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35.61″-110°12′21.77″,北纬35°05′40.83″-35°08′57.45″。区域保护面积3万亩,总产量9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合阳红薯单个长约18-22㎝,直径8-10㎝左右,重约150-300g,薯皮紫红色,薯肉淡黄色,薯块长纺锤形,口感干面香甜,生吃香脆,栗子味浓,是红薯中的上品。2.独特内在品质指标:合阳红薯内含物丰富,富含淀粉、粗纤维、可溶性糖、VA、VC、钙等,其中每100g含淀粉量不低于18.0g 、粗纤维含量不低于0.7g、可溶性糖含量高于7.8g、VC含量高于18.0㎎、钙含量不低于75㎎。3.安全要求:合阳红薯标志使用人其生产基地和产品需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要求,或批次抽检符合农办质〔2015〕4号文根茎类和薯芋类蔬菜甘薯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七.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十三花碟

十三花碟

十碗席是吃饭的菜,十三花是喝酒的凉菜,是合阳最隆重的礼节,在客人入席前已经摆好。中间是一个满洲碟子,由油炸豆腐丝、莲菜片、肉丝、粉条、醋熘白菜等组成;周围摆上四肉(排骨、肝片、头肉、耳片等)、四海(鹿角、发菜、树华、虾仁等),加上四个油炸豆(现在改成小糕点)。当然内容亦随家庭经济调换。有专家称为是合阳民间的满汉全席。

八.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三池削面

三池削面

徐水之阳的三池村因削面而出名。三池削面与山西削面不同,原料选用荞面而不是麦面;削面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面条长、薄厚均匀,而不是那种中间大、两头尖的面鱼鱼;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盘。三池削面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宽窄薄厚各有差异的不同品种。入锅煮熟装盘,调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葱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极佳。合阳县城已有好几家三池削面店,许多人还喜欢专程去同家庄品尝地道的三池削面。

九. 陕西省 渭南 合阳县 黑池羊肉糊饽

羊肉糊饽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的特色小吃。合阳黑池镇的羊肉糊饽,据民间传说是在元代由蒙族传入而遗留下来的,以油水厚、味道美、价格低廉、经济实惠的特点被誉为关中四大名吃之一。

过去曾有“宁吃一盘糊饽,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谚,可见其受群众欢迎的程度。

黑池羊肉糊饽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煮羊肉要用大茴 、肉桂、荜拨、良姜、胡椒、茴香、表盐、草蔻、丁香等“十大调料”,还要掌握好火候。烙饼用烫面,加上青盐和碱水,揉匀,擀成一尺左右直径的圆形,然后上鏊烙到脆黄却无焦点为止。面饼虽薄却筋道,折叠起来,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长、宽窄均匀的细条,备用。吃时不能用大锅统煮,常用炒瓢或小铁锅分煮,每次一盘或两盘。用原汁羊汤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葱花,盛入平盘,红艳艳、油汪汪、逗人食欲。

合阳民间风俗,认为立春后万物复苏,吃羊内容易引起旧病复发,加之母羊进入孕期,不宜宰杀,所以清汤羊肉和羊肉糊饽在立春之后便从市场上消失,待到家历六月后重新上市。此时羊肥汤美,正好大饱口福。现在市场发展,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味道鲜美的黑池羊肉糊饽。

十. 贵州省 贵阳 开阳县 富硒农家宴

每年冬季,在开阳县泡完温泉,最美就是能到农家乐杀年猪,再吃上一顿地道美味的刨汤宴。

冬季可以在禾丰乡或者南江乡等乡镇的农家乐订购年猪(用土方法、熟饲料喂养的富硒猪),订土鸡(鸭)、土鸡(鸭)蛋。订好当天,农家现场宰杀,并将内脏和部分肥瘦肉做成风味独特的农家火锅,小炒等供游客品尝。游客晚餐后还可以将剩下的大部分肉品带回家,或者在农家腌制成腊肉、香肠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