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宛城区鹏晟土特产商行 南阳朋晟土特产商行在什么位置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宛城区鹏晟土特产商行 南阳朋晟土特产商行在什么位置更新时间:2022-06-07 12:14:04

一. 广东省 阳江 江城区 叶贴

叶贴是———广东阳江的一种特色小吃。将包好馅的糯米团压在一片木菠萝的叶子上,然后放进锅里蒸熟。叶贴有咸甜之分。咸的叶贴一般呈白色,甜的叶贴则呈黄色,因为揉面粉时特别添加了黄糖。它们的馅不同。咸的叶贴一般是眉豆或花生、萝卜干做馅,甜的叶贴多是花生和糖作馅。过年的时候,人们很喜欢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制作这种糕点,其地位在阳江人的眼里可不比油角煎堆低!

时下,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口味也越来越刁钻。简单的叶贴不及虾饺、烧卖来得红火,酒楼里也很少见到这种特色小吃的身影了,只能偶尔在市场边摆摊的老奶奶的扁担上发现它的踪迹。不过,那满载回忆与温情的小吃,我们可以思变求存,把那份情与意传承下来……

材料:糯米粉500克,煮熟的番薯1个,瘦肉250克,腊肠2条,胡萝卜250克,马蹄150克,冬菇5个,菠萝叶若干。调味:盐、花生油、酱油少许,水若干。

【做法】:

1、先把两杯分量的清水煮开,放下一些糯米粉熬成糊状,取出,和上剩下的糯米粉及煮熟的番薯一起搓,番薯可以使和出的面团更滑嫩;

2、把瘦肉、腊肠、胡萝卜、马蹄、冬菇切成粒状,落油下锅炒至八分熟,放上适量的盐、酱油调味;

3、从面团取出一小撮,以手搓开,放下馅料,像包包子一样封口,把包好的糯米团放在饼印上定下型,然后再放在菠萝叶上,放置在蒸锅里;

4、中火蒸煮20分钟即可。

阳江人喜欢用木菠萝的叶子做叶贴,一是因为这种叶子有解毒消肿的功用,二是木菠萝叶在阳江颇为常见,采摘方便,而且它有清香的味道。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宛城区 玄妙观斋菜

南阳玄妙观为道教庙院,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清朝、民国香火旺盛,与当时的北京白云观、山西长清观、西安八仙庵并称全国道教四大丛林。
观中道人按教规吃斋茹素,遇重大节日或观内名花盛开之日,还请地方名流到观游园赏花,并设素宴招待。观中素菜制作考究,选料严谨、广泛,主、辅料都必须是真素,既选天南海北之珍品,又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土。蔬菜。对这些素料经扒、溜、炒、炸、烩、蒸等方法精心制作,做出的肴撰悦目香口,色香味形俱佳,又质素形荤,非常逼真。如:“素火腿”、“扒素鸡”、“素鱼翅”等,都是形荤实素,调制奥妙,引人入胜的玄妙观斋菜佳品。
玄妙观斋菜经历代厨师、道众、食客的切磋、创新,烹调技法不断提高,名菜佳肴逐步增加。曾为玄妙观厨师的南阳饭店一级厨师尹德明,经其琢磨、总结,整理出了“玄妙观素斋”谱55个。1984年,北京电视中心将玄妙观斋菜拍成电视,以飨全国观众。河南省烹调协会也将它作为传统名菜列入史册。

三. 广西 北海 海城区 北海皇冠螺

北海出产皇冠螺,皇冠螺外形美观,可以加工成各种工艺品,也是本地一道名菜。皇冠螺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栖息地为珊瑚砂底该螺体形状较美,十分适于家中摆设观赏。

皇冠螺介绍

皇冠螺又名唐冠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排名第三。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故有唐冠螺的称号。海洋世界里珍贵的大型海螺,螺壳大而厚重,形状独特而美丽,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壳面颜色从灰白色到金黄色,呈金属光泽,壳唇内外呈桔黄色盾面,是居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

皇冠螺壳重,有大而厚的轴盾,螺塔低,纵胀肋彼此成直角排列,肩角有一列大结节,下面有三条隆起的螺肋,壳表面布满了成列的小凹隐,外唇极厚,中间有几枚大齿,螺轴有一些波浪的强褶襞,壳面呈灰色或白色,外唇后面有褐色条带,外唇齿和螺轴呈桔色。

此物品为天然形成,每件物品的花色可能略有差别。

大型海螺。贝壳大而厚重,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灰白色到金黄色,具金属光泽,形状象唐代的冠帽,因而得名。螺旋部低矮。肩部有5~7个角状突起。内、外唇扩张,呈桔黄色的盾面。外唇内缘有5~7个齿。

在中腹足目中有一科动物的贝壳十分珍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螺壳个体大,形状独特而美丽,是具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其市场价格也不菲。这就是唐冠螺(Cassis cornuta),现存80多种。另外还有一种是形状亦如帽,壳面有凸起的瘤突,光滑而晶莹的万宝螺也是其成员之一。

这种软体贝类动物通常螺塔低,贝壳膨胀,体层丰满,一般具有结节、肋或纵胀肋。雌雄形态有别,喜栖息于砂底。大多数以海胆为食。因其内唇扩张如帽缘,体形如唐朝僧人的帽子而得名。

唐冠螺好似我国的战盔,产于小琉球一带,它们一般栖息于浅海海域,嗜食棘皮动物。壳体的外唇部极度外展,且雌螺的体型明显大于雄螺。可用于雕刻。

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和西沙群岛。多生活在水深1~20米的沙质海底。肉可食用,壳供观赏,还可作为雕刻工艺材料。

北海出产皇冠螺。

四.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豌豆面

大同的风味小吃当然也离不开面食,豌豆面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作法是将豌豆面与白面或莜面和在一起,然后或擀或压或切,品种有拔鱼儿、抿面、压饸烙等,下锅煮熟以后,浇上用鸡蛋、豆腐皮、金针、木耳调成的卤汁或肉末卤汁,即可食用。香味浓郁,十分适口。

五. 北京市 西城区 酥盒子

原料配方

皮料:特制粉21千克 食油3千克 白糖1千克 炸制用油12千克 干面2千克 酥料:特制粉26千克 食油11千克 馅料:枣泥馅30千克

制作方法

1.和皮(制酥):制水油面团和油酥面团,进行包酥制皮。小破酥的皮酥稍硬些。 2.成型:包制时将包酥面团擀成椭圆皮,先三折,再对折,掉转90°,擀成长15厘米左右,从上端向下卷13厘米,再横转90°,将所余2厘米擀长,将圆柱两端封起,稍按扁,放倒,横向居中切开。露出酥层,将酥层粘上干面,酥层向上,按平擀成薄片。将云心花纹朝外,将馅放入中间,周围刷水,再擀一个面皮,沿圆周捏出花边,仍云心朝外,覆盖在刷水的面皮上,捏成四周薄中间鼓的圆饼。按馅心不同,表面分别打戳区别。 3.炸制:将生坯放入120~125℃的油锅炸制,炸到生坯浮出油面捞出即为成品。炸制时油温不宜过高。以防酥层不清。不宜搅动生坯,以防油渣附着在制品上,影响产品外观。出锅后要放在专用容器上沥出多余的油。

质量标准

该产品原系北京清真饽饽辅的传统品种。 形态:扁圆形,云心端正,云圈均匀,花纹清晰。 组织:不生心,不空腔,细腻,起酥层次均匀,不偏皮,无杂质。 口味:酥松、香甜利口,有枣泥香味,无异味。

六. 河南省 南阳市 宛城区 南阳烙花

南阳烙花是南阳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自清代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誉为一枝独秀,故南阳为"烙花之乡"。烙花是用特别的烙具在木、纸、绢上面烙绘出各种图画。由于烙笔的高温使木、纸、绢发糊变色,显出线条和轮郭及浓淡。它近于绘画中的国画、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画面呈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别具一格。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给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

南阳烙花,始于清光绪年间,烙花工具简单,只有一盏油灯,一支铁签。起初只能在烟斗、尺子、筷子上烙字画。现在烙花用的是特制电烙笔,操作方便。烙花工艺发展到在木板、宣纸、绢上创作各种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其中"卧龙牌"烙花筷子、荣获国家银质奖,远销国外。烙板"八骏图"、"黄河在前进"、烙纸"清明上河图"、"江天楼阁",象略花筷子"颐和园"和"佛香阁"等,工艺精美,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

七. 广东省 揭阳 榕城区 味精

味精

《榕城》、《榕江》牌味精,品质纯正,晶莹洁白、有浓厚的鲜味。系采用纯淀粉(大米)和天然原料,经科学发酵精制而成,生成的氨基酸能参与人体内代谢,食用能增进食欲、有益健康,是理想的调味佳品。

《榕城》、《榕江》牌味精包装美观大方,1998年获第五届国际博览会“金奖”;2001年获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授予“国家权威检测达标产品”称号;2005年荣获“中国驰名品牌”。

八.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蒜

产于山西灵丘。《后汉书》云:一天,名医华佗遇到一辆车上躺着一个病人,这人得的是一种怪病,喉咙眼里象噎住了东西,吃饭咽不下去。华佗诊视后,对病家说,你到饭铺里去买二升蒜和醋来,令病人吃下去。华佗走后,没有多久,病人就吐出一条蛇来。病家拿着蛇找华佗道谢,见华佗屋里的墙壁上挂着数十条蛇,才知道华佗的医术高明。此虽神奇之说,姑置勿论,但祖国医学实践总结肯定,大蒜为“除风邪,杀毒气”。因而,大蒜的杀菌作用是千真万确的。大蒜消毒、杀菌、去腥、解腻,使菜肴更加味美可口的功能。在夏季凉拌冷菜和凉拌面食中酌加此品,并能“解暑气”,增加食欲,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防癌、抗癌,减缓老化和保持健美的作用。

九. 北京市 东城区 糖耳朵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蜜麻花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对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是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干糖麻花不过蜜,芙蓉干糖也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十. 北京市 东城区 葡萄常

1894年阴历10月,光绪皇帝在颐和园为慈禧做六十大寿,慈禧到颐和园大戏楼准备看戏时,突然发现有一株葡萄,果实累累,晶莹剔透。时值阴历l0月,北京已进入冬季,慈禧见到这么鲜灵的葡萄,不禁赏心悦目,馋涎欲滴。传旨采摘食用。太监忙回禀:“那是假的”。慈禧非常惊讶,问为何人所做。经查得知是韩其哈曰布及其妻所做。慈禧大喜,赏韩其哈曰布妻为“常在”,并赐匾“天仪常"。为感恩,韩其哈曰布改名常在,家人改常姓。“葡萄常"一时名噪京城。

葡萄常的创始人常在,是蒙古族人。清道光年间,皇宫从蒙古选了一位公主进京,常在作为随从来到北京。咸丰登基后,蒙古旗人断了“钱粮”,常在只能以做小生意为生。有一天,他看到小孩子在玩泥玩具,受到启发,回家琢磨用泥土做成葡萄,再染色烧制,到街头叫卖,很受欢迎。这时,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已集中了一批做绢花、玉器、首饰和料器的手工艺人,形成集市。常在又向料器行师傅学习,试着用料器烧制葡萄,比泥土更加逼真美观,可以乱真。于是,他就在料器葡萄上,不断琢磨、改进,终于自成一家,闯出这一手工艺品的奇葩。

1919年,葡萄常应邀参加了世界影响很大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了一等奖,使葡萄常的名声传遍国内外。常在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后,由常在的三个女儿继续支撑门户,为了保住家传的绝活,三位姑娘均未出嫁。再加上常在的两个孙女常玉龄、常玉清,也与三个姑姑同命相怜,立志终身不嫁,以能把葡萄常的手艺传下来。姑侄五位“处女”,为此牺牲了青春和爱情,终生未嫁。

1966年的“文革”灾难,常家姑侄也遭到破孩。在不解和痛苦的煎熬下,常家姑侄先后有四人去世。粉碎“-”后,有关部门欲恢复“葡萄常”时,常家传人中只有常玉龄这惟一常氏传人,而且是70古稀老人了。1978年,常玉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从垒灶、吹珠到上霜,都亲自动手,并把家传绝技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常弘、常燕。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她们看到一传媒介绍已经失传多年的“葡萄常”还有其他传人,于是姐俩找到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于志海,表示作为“葡萄常”的第五代传人,她们要恢复这一200多年的传统技艺。于是,常弘、常燕姐妹二人从找原材料入手,经过熔料、溜条、加色、吹捏、成形等多道工序,经过3个多月的试制,在2004年制作出第一件1米见方的葡萄盆景。为了确保作品能够代表“葡萄常”的家传技术,姐俩多方打听,寻找到了“葡萄常”曾经唯一一次将这一技术传送给外姓徒弟的李淑惠,并请她来认定。当时年已经70多岁的老人第一眼看见了摆在她面前的“葡萄”时,大吃一惊。同年,常弘、常燕姐妹的作品参加了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建国55周年民间艺术展,使这一民间绝技重现于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