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清涧特产有什么 清涧县优质农特产品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清涧特产有什么 清涧县优质农特产品推荐更新时间:2022-03-30 05:05:55

一.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粉条

清涧粉条

清涧粉条加工历史悠久,久负盛名。以口味地道,晶莹透亮,入口爽滑,吃法多样而出名,畅销西安、山西、宁夏、甘肃等十多个省市。粉条同清涧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年来粉条加工业已成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年加工粉条产品达3万砘,产值万元1.2亿元。粉条产业在促进该县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该县人们亲切誉为"吉祥三宝"(红枣粉条石板)之一。

清涧粉条吃食文化丰富。每年的冬闲季节,清涧县大多数农户都会挑选最好的洋芋磨碎滤制成粉芡,加工成有圆有扁,有粗有细的粉条,村村落落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晾晒织成一片雪白的世界,构成清涧农村冬天特有的一道风景。清涧家家有粉条,人人个个都爱吃,用粉条炒、炖、蒸、烩等吃法,是清涧人的拿手好戏,形成了以粉条为原料的众多的炒菜和小吃,诸如有肉炒粉、猪肉炖粉条、凉拌粉条等举不胜举,小吃有三鲜烩粉、油粉蒸饺、粉条韭盒等,都是谁听谁爱吃的美食。再加上清涧粉条耐贮易存、晶莹透亮、光滑爽口的优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也是清涧粉条好、名气大的原因。为此,清涧粉条成为清涧人们逢年过节、酬宾待客的首选之物,也是人们访亲问友的好礼品,更是清涧人们迎送贵宾的"拿手货"。

粉条加工业作为清涧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清涧经济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清涧粉条加工业蓬勃发展,全县粉条加工企业有6户,加工作坊有3000多户,年加工马铃薯能力14万吨,产值达1.2亿元,该县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以贺家川为中心的7个行政村所形成的红旗沟粉条加工一条沟,构成了庞大的粉条加工基地,年产2万吨粉条、粉丝等。从事粉条加工、营销人员达万人以上。该县今年进一步加大扶持粉条加工业的力度,为粉条产业发展大开“绿灯”,将2400吨粉条系列产品生产线新建项目和年产1200吨精制粉条、粉丝生产线改造项目列入市南扶项目的重点工程,争取项目资金210万元。为粉条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红枣

清涧红枣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涧红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0oC,年降雨450mm,无霜期200天,土壤和气候形成了红枣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世界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所产红枣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甘甜爽口,可溶糖、维生素、淀粉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诗经》“八月剥枣”;《战国策》“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之记载,可见已有三四千年的栽培历史。至今,境内千年枣树依然可见。乾隆十七年,吴其琰在清涧县续志《田赋志》中载:“枣,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邑人赖以获济。”可见经营之历史。1968年香港同胞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信,指名要吃“祖国陕甘宁边区的清涧红枣”。1970年,新华社播发《清涧大枣》一文,吸引了世界各国商贾名流,清涧大枣声名大振。1990年,《枣乡行》电视片先后在中央和13家地方电视台播出,清涧红枣声望倍增。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批百家中国名品之乡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

目前,已建成优质红枣基地40万亩,年产量4000万公斤。建成巨鹰枣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出了"巨鹰牌"滩枣等名牌产品,远销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

清涧红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陕西省清涧县现辖行政区域。

三.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油糕

清涧油糕

陇东油糕用小米面(谷面)筛入开水锅,边加边搅拌,至熟透呈硬糊状即可,以此作面皮包红糖做成馅饼下油锅一炸即可。形似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而色泽呈黝红色,味道比之更佳,入口表皮脆,肉酥软,馅儿香甜,让人百吃不厌。

陕北油糕由黍科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经植物油炸后,其味清香细腻、香甜可口。各宾馆饭店均作为地方特色风味有售。当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来款待红军将士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对此就有生动的描述。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好友时,特别是婚庆筵席中,盛在碟中,每碟十片,食用时佐以白糖和粉汤,味道盛佳。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属天然绿色食品。

四.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石板

清涧是中国“红枣之乡”,也是中国“道情之乡”和“石板之乡”。“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一句名谣,使得清涧石板名扬四海。 清涧县石材资源贮量丰厚,沿黄河、无定河、清涧河流域硬石覆盖约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贮量约5.8亿方。近年在鑫磊、火星等石材企业的影响及政府资金的带动下,新兴加工企业10多家,石材加工初具规模,去年实现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劳动力转移300余人。今年继续把石材开发列入了重点建设项目,利用资金新上马8000吨岩石生产线和12000吨工艺石材生产等项目,重点扶持鑫磊、日月星、天方等一批加工企业开发石材工艺新产品,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扩展项目种类,向雕刻、装饰、高档家用石品延伸,进一步拓宽市场领域,提高经济效益,使石材产业真正成为引领县域经济的又一主导产业。 抓石材大县创名牌,走分散开采、集中加工修饰和品牌销售之路,扩大规模,扩展项目种类,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年开采荒料6万方,加工石材成品4万方。 石材是清涧县一种优势资源,自古以来,“清涧石板”就一直享有美誉;为了使石材资源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清涧县依靠科技,对全县范围内的石材资源进行研发,摸清了石材资源的属性和状况,并提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石材资源的具体方案。针对清涧石材无毒、无放射、高品质、超精细的特点,清涧县引进先进设备,聘请专业人员,将石材的开发重点放在了生产室内外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和环保石材等方面。经过精细的加工,石制产品比起单纯的天然石料,在品质和价格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清涧县还开发出了石制工艺品,作为馈赠的佳品。用这种方式开发石材,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同时也可以提升石材产业的文化品位。现在,清涧石制材料和工艺品的销路正在逐步打开,清涧的石材产业也正在成为清涧经济的新亮点。

五.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韭盒

清涧韭盒

三月里,清明节前后,大地复苏,万象更新。这时候,从头一年初冬就开始断了新鲜蔬菜的榆林人,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明媚多姿的春天;而春天里榆林人嘴中所尝到的第一道鲜菜,就是这韭菜。

韭菜好吃呀!它叶片嫩,色泽鲜,菜味足。可以拌面条,可以包饺子,也可以和鸡蛋一块炒。不过,吃韭菜最好的吃法,还是包韭盒。

包韭盒也不能只拿韭菜包。除了要白面、猪肉、粉条外,还要有一些调味品;把猪肉先炖熟,把粉条先煮绵;把炖熟的猪肉、煮绵的粉条及切碎的韭菜,一律用快刀剁成一种杂碎状,再调拌上诸多的调味品,然后将这些杂碎舀一勺,用一上一下两张圆面饼包起来,这就是一个韭盒了。只不过这韭盒还生着,还须要炸熟或烙熟了才能吃。

炸韭盒或烙韭盒也没什么大讲究。炸是用油炸,猪油或清油都可以。但炸韭盒和炸油糕不一样,炸油糕是倒半锅油,炸韭盒因为是一个一个地分开炸,所以每炸一次只须要一小勺油,炸一个韭盒舀一勺油。烙韭盒不用油,只要把包好的韭盒摊在锅中就可以了,就和烙饼子差不多,只要勤勤快快地多翻动几次,把火色烙均匀,就是好韭盒。至于这韭盒究竟是油炸的好还是火烙的好,这就不便于一概而论了。油炸的吃起来脆一点,火烙的吃起来软一点,彼此区别也不是十分大。反正只要是韭盒,便是好吃的东西,榆林人生来都有种豪壮气,对细节并不是十分讲究。他们讲究的是,三月里新韭菜上来时,要至少吃一两顿韭盒。至于韭盒是用油炸还是用火烙,那就随婆姨们的方便吧,随便怎么都可以。

把一大摞几十个韭盒做熟后,一家人就可以开始吃韭盒了。这吃韭盒的章法可不能乱了套。这章法一般是:先喝一碗熬出了香味的钱钱饭,把肠胃的功能和欲望全都调起来,然后才尽管往肚中吃韭盒。一两个,两三个,能吃几个吃几个,想吃几个吃几个。直吃得一家人觉得不腻的韭盒也油腻了,很香的韭盒也不香了,就说明自己确实是吃饱了,不需要再吃了。只须要慢慢地再喝碗小米黑豆钱钱饭,就保管心满意足了。

六. 陕西省 榆林 清涧县 清涧煎饼

涧煎饼是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特色小吃。在陕北众多的风味小吃中,清涧煎饼应该可以占得一席。它做工精细,营养丰富,色泽如雪,薄似蝉翼,入口绵软,暖胃耐饥,食后回味无穷。

做清涧煎饼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富含钙、磷、铁、锰、锌及赖氨酸等矿物营养素。早在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中,便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

清涧煎饼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把荞麦在石磨上去皮后,磨成约小米粒大的糁子,然后浸泡在水中约三四个小时,糁子微微发涨后装在一个白纱布口袋中按其比例添加清水后反复搓揉,揉出的荞麦液要浓度适宜。稀了,摊出的煎饼不易成形;浓了,摊制时容易出现龟裂。配兑好浆液后即可上特制的煎饼鏊上摊制。摊制煎饼的手法更要娴熟,慢不得也快不得。慢了,会长在鏊子上;快了,又会薄厚不均匀影响口感。别看一张直径约20厘米的煎饼只用小刮板轻轻地旋转360度即可成形,若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很难摊成。

煎饼摊成后卷入猪头肉、豆腐干、豆芽菜等配料开始调制煎饼蘸汁。蘸汁是吃煎饼时吃一口蘸一下的汤水。在清涧,有“一碗蘸汁一卷饼”之说,此话固然有些夸张,却说明了蘸汁是非常的清爽可囗,沁人心肺。蘸汁是用蒜泥、姜粉、醋等原料兑凉开水调制而成,用料的多少全凭经验。近些年清涧城内的煎饼摊、煎饼馆比比皆是,真正能调出好蘸汁的却为数不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涧城内卖煎饼的只有两三家,到了七八十年代才扩展到七八家,靠卖煎饼养家糊口实属不易。因为在那个衣不裹腹、饭难充饥的年代,很多人家虽知煎饼好吃却无钱品尝,只有逢年过节才买上一些给老人或孩子解解馋。大多卖煎饼的只是一手挎着煎饼篮子,一手提个蘸汁罐子在街上吆喝着去卖。如果遇上食客,双方往地上一蹲,卖煎饼的取出小碗舀上蘸汁递给食客,然后一卷一卷地卷好食客所要的配料放在食客的碗里。吃罢付钱走人,双方倒也省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好转,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越来越高,曾经走街串巷叫卖的煎饼成了高档酒宴上不可缺少的风味美食。清涧城内大大小小的煎饼馆每天都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

清涧是榆林市的南大门,而煎饼也早已成了清涧美食的代表之一,很多外地客人途经清涧时,都会点着名要吃清涧的煎饼。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清涧煎饼也逐渐走出了家门。行走在榆林的大街之上,制作清涧煎饼的摊点和煎饼馆数不胜数。48岁的白永平从2009年开始在榆林卖煎饼,每年他制作煎饼用的荞麦糁子不下100袋,年收入10余万元。除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外,积蓄还有不少。白永平告诉笔者:“刚开始时吃煎饼的人并不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客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还把煎饼捎到西安、北京等地,我们夫妻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得请人帮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而今的清涧煎饼,已经成为清涧人劳动致富的一条新门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