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太原销售点 山西特产专卖店进货渠道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太原销售点 山西特产专卖店进货渠道更新时间:2022-04-04 05:21:14

一.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郭杜林月饼

太原郭杜林月饼:因由郭、杜、林三位糕点技师创制,故名。饼面多呈棕红色,形如满月,外形美观,甜美酥松,油而不腻,散发鲜花、果料香气。

二.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娄烦蘑菇

盖家庄乡:蘑菇、攸面。

三.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清徐金丝蜜枣

清徐金丝蜜枣:系以本县所产核小肉厚、果实新鲜的青枣为原料加工而成。成品色泽鲜艳,花纹细腻、清晰,枣体饱满、透明,柔韧不粘,外形端正。

四.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刀拨面

用两头带把的刀拨面,面用冷水和制,面条三棱形,吃着筋软可口,不易粘连,浅入荤素挠头或炒着吃均可。( 太原)

"刀拨面"是山西一绝。拨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60厘米,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2.5公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拨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半米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106刀,出面630根,5公斤以上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刀拨面"著作方法是将白面和水按2:0.8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饧10分钟后,放在案板上,将面团用擀杖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可叠六至七层,约5厘米厚。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用力一切一拨,直接拨入沸腾的锅里,煮熟后捞出,过温开水,炒食,浇卤,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五.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太原小吃

太原小吃

六. 山西省 朔州 平鲁 山西荞麦

朔州市盛产荞麦。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荞麦是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栽培荞麦有四个种,它们分别是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麦。甜荞又称普通荞麦,其花中有蜜腺,能散发香味,引诱昆虫,异花授粉;苦荞又称鞑靼荞麦,花器小,无香味,自花授粉,人工杂交极难成功;至于翅荞和米荞则是由于其所结瘦果棱薄呈翼状或是瘦果两棱之间饱满欲裂,易露出果内的“米”而得名。总之,无论哪种荞麦,它们所结的种子都 有一坚硬的外壳并且是三棱型的瘦果,这在其它作物中极为少见。

荞麦开花对日长无明显要求,属中日型植物,但日照时间减少可使生育期缩短,故也有人称之为短日照作物。荞麦 ,花量较大,每株开花可高达200O朵,但实际结实的只有10%左右,看得出荞麦的开花也很有特点。。荞麦面适口性好,可制成多种食品,但其蛋白质含量不高,只有11.2%,不过以甜荞为例,其所含赖氨酸和胱氨酸 为所有谷类作物所不及,其籽粒除了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之外,还含有维生素B1、B2,烟草酸、柠檬酸、芦丁和维生 素E。我国古籍《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都记载了其多种药效,譬如“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等等。 另外,荞麦还有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野荞麦又称金荞 麦、老虎荞、万年荞、土茯获苓等。有一年生或多年生的甜 荞、苦荞和野翅荞类型。西藏地区野养麦类型尤其丰富,有草本、近木质、藤本、块根、地下肉茎等多种类型,其籽粒 可食用,全株皆可人药。我们常见的消炎药“金荞麦片”就是 利用野荞麦研制而成的。医学界早已开始利用荞麦治疗或预 防某些痰患。

七.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并州剪刀

此剪刀产于太原,因太原又称并州,故称其为“并州剪刀”。唐代诗人杜甫曾称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并州刀,砍骨不卷;并州剪,剪毛不沾。远在晋代已名扬国内。太原市内街道名字中,有大、小铁匠巷,大小剪子巷,这些街巷在宋代曾经是生产剪刀的集中地。到明代,晋府店刀剪更是声名大振,国内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专营商号。现在,太原刀剪厂就是在原晋府店刀剪社基础上发展的。这个厂继承、革新了传统的工艺,生产的产品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国内各地。

八.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九.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并州刀剪

并州刀剪:产于太原市。所制刀剪以刀口犀利,加工精细而著名。纯由优质钢锻成,剪刀剪毛不粘,厨刀剁铁不卷,式样大方,坚固耐用。其生产历史悠久,其创制约在汉晋之时。明代太原晋府店刀剪已颇负盛名,产品流传国内各大商埠。

十.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娄烦烟叶

静游镇:烟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