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桂林哪里卖土特产便宜 桂林买特产哪里买实惠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桂林哪里卖土特产便宜 桂林买特产哪里买实惠更新时间:2022-04-12 02:49:10

一. 广西 桂林 平乐 大水李

产于同安镇大里村,是该地特有的水果品种,其特点是:个体特大(8~10个有1公斤)、肉厚核小、细嫩脆口、汁多味甜,有机酸成份少,可加工成话李、罐头等。堪称果类之佳品。

大水李为大里村李连同、李秀知于20年代首先从外地引进种植。解放前,因人们消费水平低,市场上李子价格不高,故该项生产发展缓慢。至解放初期全村只有35户农民种植,面积20多亩共500多株。

60年代前期,大水李发展加快,1961~1964年全村大水李种植面积增加到80多亩。60年代后期,每户只许留少数几株,多余部份收归集体,许多村民砍树毁果。加上管理粗放,致使李树面积大减。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中,毁树造田造地又砍去很大一部份果树。至80年代,农民毁果建房,又砍掉10多亩果树。至今,该村剩下的李树仅20多亩,650多株。

大水李以简单的分株直移栽培法栽植,种植1~3年开始挂果,10年后为盛果期,盛果期株产达150~200公斤。

二.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苎麻

苎麻,为平乐的传统之一。县内有黑皮蔸、绿自麻、大叶青、黄金串、满园串、红芽蔸和野麻7个品种。考古和史载资料表明,平乐是中国苎麻(B.nvea)的原产地之一。从境内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男墓有兵器而无陶纺轮,女墓有陶纺轮而无兵器。墓葬显示的男女自然分工,女子主要从事纺织的情况,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平乐人已懂得种植苎麻并利用苎麻纤维织衣料了。唐代宪宗时(公元806~820年),桂管经略使辖下的昭、桂两州以当地所产茔麻纺制的“桂布”、“桂管布”,因价廉物美而载誉全国。有著名诗人白居易题诗为证:“桂布自如雪,吴棉软于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宋咸平年间,仅昭、桂两地征收的兰麻布折原麻就达10800余担。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了解到昭、桂一带种植兰麻“公私交济,其利甚博”,乃“劝喻部民广植苎麻;以盐。钱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把苎麻推广到整个岭南地区。明末清初,平乐人不仅自己种植苎麻,还雇请广东阳山人来专事种麻。当时,县内种麻纳税与种棉纳税被列为同等的地位。明末,县内大扒乡印山村桃花冲一卢姓麻农从野麻驯化培育出“乌龙麻”(黑皮蔸)。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很快就为县内外引种。苎麻成为县内主要经济作物,民国38年,全县麻种植面积已达11278亩,总产127.92万斤。解放后,政府对发展兰麻生产予以奖励扶持。1954~1956年种植苎麻面积都在1.4万亩以上,产量都超过90万公斤。60年代后至80年代初,因大量毁麻种粮,加上取消麻类奖售政策,全县兰麻种植面积锐减。1963年种植面积和产量仅为1954年的40.84%和25.24%。1984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竺麻生产的技术指导,调整了羔麻收购价格和奖售标准,调动了农民种麻的积极性。同时,认真抓好苎麻提纯复壮工作,全县兰麻生产又逐渐恢复发展。1986年种植面积为30961亩,是1963年的5倍多。解放以来先后到平乐引种兰麻良种黑皮蔸的省份有湖南、广东、云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安徽、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海南等。国外到平乐引种黑皮蔸苎麻种的有保加利亚、越南、罗马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至60年代末,广西境内的兰麻90%以上为引种平乐优质苎麻良种黑皮蔸。1988年,平乐兰麻种植面积5.5万亩,总产348万多公斤,分别占全广西的26.1%和30.1%,是广西境内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县。平乐已列为广西最重要的商品麻基地县。苎麻用途广泛,麻杆可作造纸原料;麻叶可作饲料;麻根入药,性寒味甘,解热凉血,主治热病烦渴、胎动下血等症;苎麻纤维是纺织、机械、国防、渔业、矿业、橡胶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制造飞机翼布、降落伞、电线包皮、传动带、水龙带、工业缝线等物品的上乘用材。平乐苎麻单纤维支数一般为1800~2000支,最高达2722支。是棉花的七八倍,拉力为棉花的八九倍。1980年以来,南宁绢纺厂每年都要从平乐购进600多吨,与化纤混纺,制成各种薄型织物。该厂用平乐苎麻织制的“华锦”牌涤麻布,1981年获国家纺织部颁发的银质奖。1990年5月24日~28日,全国兰麻纺织品展销会在北京召开,广西送展的苎麻面料因品种齐全,且布料质地细腻,布面挺洁、花色新雅,兼有轻、薄、细、飘、透等风格,深受京城消费者青睐。经评比,广西共有18个麻制产品获开放创新奖和鼓励奖。苎麻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从出苗到成熟期需要积温1600℃左右,生长期月降雨量要求在1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苎麻极易获高产。平乐的气候极适兰麻生长。境内13个乡(镇)均有种植,主要麻区为大扒、长滩、附城、福兴、桥亭、二塘、沙子等7个乡(镇)。尤以大扒、福兴、附城等沿河乡(镇)为多。一般年成可收3次,若雨水调匀可收4次。亩产干麻一般为100多公斤,高者可达200公斤。1954年江左乡农民童廷宪种麻1.44亩,产干麻371公斤,平均亩产达258公斤。目前,苎麻已成为平乐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985年全县苎麻种植面积11728亩,总产97万公斤,分别占全广西的51.4%和50%。当年全县苎麻收入1050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是年,福兴乡上盆村全村种植兰麻660亩,产麻7.2万公斤,收入60.4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88.19万元的68.5%。1986年,大扒乡苍板横滩自然村13户农民种苎麻78:4亩,当年总产干麻8400公斤,总收入11万元,人均收入1122元,其中超万元的有7户。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14783亩,总产836900公斤。平乐兰麻早在解放前已有出口。据民国29年《平乐县志》载:民国24年,平乐县苎麻出口量达100多万斤。国际市场上,广西出口的苎麻大都打上“平乐大扒”的字样,以示产品的正宗。解放初期,全县每年出口苎麻仍保持在20万公斤左右。1960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因县内苎麻面积减少,产量少,出口曾一度中断。1985年恢复出口,当年出口20.9万公斤,创汇63万美元。1987年出口36.2万公斤,创汇110多万美元。

三. 广西 桂林 龙胜 南山萝卜

南山萝卜

产自伟江乡1500米海拔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中,其特点是: 园柱形,肉白色,肉质脆嫩清甜、美味可口,可凉拌生食,也可做火锅配料、做汤,是菜谱的好佐料,具有祛痰清喉、利尿止泻的功能。本地用鲜萝卜制作加工的萝卜干属纯绿色食品,脆嫩爽口,香气迷人,品味独特,该产品每年8月下旬—10月下旬均可上市,年可供鲜萝卜250万公斤。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加大技术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贫困地区群众移民到有“南方呼伦贝尔”之称的南山搞农业综合开发。由于这里土质肥沃,空气清新,出产的萝卜品质优良,成为餐桌上的佳肴,产品供不应求。至今,落户南山的新居民户均种植南山萝卜20亩以上,最多一户达200亩。南山萝卜彻底改变了南山人的生活状况。

四. 广西 桂林 兴安 兴安米粉

兴安县是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兴安县米粉有着香、鲜、微甜、粉质滑爽,柔软之独特风味。

名满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从兴安发源的。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大批北方将士南下,聚集在兴安修筑灵渠,前后达数年之久。北方将士不服南方水土,他们习惯于吃小麦面,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加上乡愁,患病的人很多。粮食从北方转输,长途跋涉,山1复,困难重重,如就地解决,只能用稻米。穷急之下,试将大米磨成粉或浆,加工成像北方面条一样的食品,就成了后来的米粉。兴安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园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

吃米粉用的卤水是用二十余种中草药加各种香料调配而成。这些中草药在两千多年前是修渠的秦军民夫经常用得上的药材,因为前来修渠的民夫士卒,除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外,还面临高温、潮湿、瘴气、瘟疫等疾病流行,对中草药的需求量很大。他们从众多的中草药中选出部分药材和香料熬制成浓汤,加入米粉中同食会增加胃口。卤水的制作最讲究,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五. 广西 桂林 全州 全州豆豉

全州县制作豆豉的历史源于唐代中叶,与“全州第一香”五香豆腐干产生时期接近。

据传,最早制作出豆豉的,是唐中叶全州镇建设街小南门一个专做豆子生意的老板(姓甚名谁已无法考证);有一天,老板收进店的百余斤豆子因未干透晒在外边,突降大雨,豆子来不及捡回来,全部淋湿了,连续两天偏又是雨日,帐鼓的豆子眼看着要发芽了,老板让妻将豆子蒸熟了当饭吃,吃了两餐后,老板与伙记们都不愿再吃了,天不见晴,豆子就存放在桶里。接连下雨十余天,大家把豆子的事给忘了,直到有一天,满屋子莫名奇妙地散发出一股很特别的香味,经查找发现,香味出自那桶被遗忘了的熟豆子!大家提出桶细看,豆子不但没烂掉还长出了淡绿色的茸毛,而且有异香,老板叫伙计提去河里洗净再晒,晒了不到半时辰,又是一场雨,伙计无奈只好又将豆子存放桶里,待雨停日出时,已是三天之后,大家提出豆子一看,豆子热气腾腾又发酵了!再次发酵的豆子颜色更黑了,且香味更浓。老板娘怕豆子发了酵不卫生,就弄一小碗加点酒蒸一下,没想这一蒸,就蒸出了“小南门的洪水(红水)豆豉”,添点盐,就是上好的送饭菜。后来她又试着用豆豉煮汤,汤清爽还带点淡红,味道相当好,拿去当配料做菜,菜味道比不放豆豉要好得多,全州豆豉竞然在无意间产生了。豆子老板也改了行开起了全州第一家豆豉作坊,并收徒传承技艺,徒弟又传徒弟,一代代流传至今。

全州豆鼓不但香味好成本低,且营养丰富,所以历来为群众喜爱,产品久而久之,盛名远播,目前已销台湾、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

全州豆豉素有桂林市名牌农产品之称,是桂林辣椒酱或豆豉酱的主要原料,产品在“广西农产品贸易网”等区、内外多家网站做过专门的产品介绍。由豆豉首先产生于全州小南门,故全州历有“小南门豆豉,就此一斗!”之说,这是古传下来称赞全州小南门豆豉的行话,其意是:全州豆豉加工厂虽然到处都有,但最好的豆豉出在小南门。而在与全州相邻的湖南周边县,也有赞言:“全州豆豉新宁酱,凑在一块天下香”之古谚。近10余年,因为县城建设的扩展,豆豉加工厂几乎都迁到了石塘镇;石塘镇目前有50余家中、小型豆豉加工厂,每年加工豆豉近1000吨,每公斤单价8—10元,是该镇重点推出的名牌农产品。全州豆豉的加工制作工艺,传承于全州小南门豆豉传统制作工艺。其工艺步骤基本程序如下:

一、选豆。选用本地当年或头年产的优质豆(以黑皮泥豆为最佳),选净豆中杂物上甑。

二、蒸制。灶台上固定一宽口大铁锅(全州人称为灶钯锅),锅内加入2/3清水,将大木甑(即蒸桶,桶底有条格,铺上白棉布做隔)置铁锅上,倒入豆子后加盖蒸豆。蒸制时间在2—3小时左右。蒸制过程中要上下翻动一次,当满屋飘香时,察看黑豆熟透后停火。

三、浸泡。趁热将熟黑豆倒入专门浸豆用的水池,水中加入适量青盐(促进发酵和加深豆豉颜色,每100公斤加青盐0.3-0.4公斤),水要盖住豆子(以豆子泡好时水刚好被汲完为好)。当豆子泡得饱满透亮时(2小时左右)取出。

四、发酵。取出泡好了的豆子冷却后(刚泡好温度还很高),倒堆在黄土地板上(专用发酵场地,劣平整高出地面5寸到一尺),盖上干净的草垫子或麻袋(大热天不用盖)发酵,两天后只翻动一次,以后五六天每天翻动一次,总发酵时间不少于七天,待豆上长满淡绿色酵母菌茸毛,并有香味散发时,即可停止发酵。

五、清洗。将发好酵的豆子装入大箩筐中,抬到大江里清洗,清洗时,按一个方向不断搅动,充分洗净后,沥干。

六、再次发酵。豆子沥干后,倒入竹垫上,周围用竹围围好,再盖好发酵两昼夜,待豆豉香味更浓厚,颜色更深即可。

七、晒干。将发酵好的豆豉,放置竹垫上晒,晒至抓在手中握紧再放开时,豆豉能自动散开即可上市出售。

注:豆豉再发酵后,也可蒸制:在发酵好的豆豉中洒上些米酒,上木甑里蒸,待冒蒸汽20分钟左右后,倒出晾凉保存,这种豆豉叫洪水豆豉,其颗粒滋润,味香甜,做菜时用做配料,做出来的菜或汤特别味道好,且汤色好,但保存期不如晒干的豆豉长,此法目前基本不用了,现在上市的成品基本上都是晒干的。

产品特点:颗粒松散,异香扑鼻,捏之易烂无核,黝黑而有光泽,佳肴佐料,后味回甜,加入精盐和高度米酒,可增长贮藏时间。

信息来源:全州县人民政府网

六.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茨菇

平乐茨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茨菇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平乐县盛产茨菇已有200余年,平乐县产的茨菰个大,肉质细腻,其中以桥亭乡种植的茨菇最有风味,还带有荔浦芋的风味固有松软中略显甘甜的特色,远销至港澳地区。

茨菇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分析表明,茨菇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

茨菇为县内传统产品之一。主产于桥亭、同安、二塘、青龙等乡(镇),尤以桥亭乡玄坛村茨菇最为有名。此地茨菇个体特大,十来个便有1公斤,颜色洁白如玉,质地细软粉甜。

茨菇淀粉含量比芋头多1倍,蛋白质含量多2~3倍。所含磷质超过一般蔬菜。有易消化和耐贮藏的特点。蒸、焖、煮食皆宜,且久煮不烂。与腊味合焖或蒸熟蘸糖或切片油炸,味道更佳,为新春佳节的上等菜肴。故在县内被当作上品蔬菜久种不衰。解放前,就有大批茨菇由长滩销往梧州、广州及港、澳地区。解放后,一段时间因偏重粮食生产,故茨菇生产发展缓慢。1980年以前,全县年均种植在200亩左右。80年代中期比8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增加了9倍,总产在1000吨以上。种植茨菇人力投入少,经济效益高,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产值500多元。

七. 广西 桂林 灌阳 桂林水糍粑

桂林水糍粑是将上好糯米蒸熟后杵打成团后入笼蒸熟而成,里面要包上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馅料,出笼时还要裹上些许白糖或熟豆粉,色泽晶莹洁白,口感细滑沁甜。它是桂林名小吃之一,到处都能吃到。( 桂林)

八.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雪梨

灌阳雪梨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灌阳雪梨为我国南方梨的优良品种,是广西灌阳县的名特优水果,其果大质优、外形美观、果皮薄、肉质细嫩、汁多风味浓、香甜可口、清脆化渣、果心小、可食率高,因其果肉雪白细嫩而得名。

灌阳雪梨三月上旬开花八月成熟。其果大质优,外形美观,果皮薄,肉质细嫩,汁多风味浓,香甜可口,清脆化渣,果心小,可食率高。经测定可溶性固形物达13.6%,无机盐,类有润肺心、化痰止咳和清热解毒等功效,深受人们的青眯,早在五、六十年代阳灌雪梨就畅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八十年代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全国最优质的砂梨之一,1991-1993年又经区水果办缓缓广西农大、农科院、农业厅、柑桔研究所的专家重新鉴定为广西最优质的砂梨品种。

灌阳雪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5万亩,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并且灌阳县通过技术改造,又选育出灌阳雪梨1号、2号、3号等优质良种,并且摸索出花芽嫁接矮化密植早结丰产栽培技术,计划到2005年发展到3万亩,年产3万吨以上。

灌阳雪梨的传说

灌阳雪梨是灌阳县传统果品之一,在灌阳民间已有三百多年栽培历史。传说是做知府的邑人夏加民从浙江宁波引进种植的,其名还是清朝乾隆皇帝给定的。雪梨因肉质雪白、外形美观、味美香甜而成为乾隆皇帝的贡品。据灌阳县志记载,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灌阳长坪村的夏加民,在宁波当知府。他返回灌阳时,当地有一位好朋友,送给他两棵名叫杨孩子的树苗作为留念。夏加民回到家乡后,便叫人把树苗栽种在自己的花园里。这年深冬腊月,地冻天寒,有一棵树苗被冻死了,剩下的一棵树苗,夏加民不管寒天大雪,都亲自出门精心护理。春天来了,树苗慢慢地发出了翠绿的叶子来,夏加民高兴极了。有一天,夏加民从外面游玩回家,家里的两匹大白马突然死了,他叫人把死马埋在花园的那棵杨孩子树旁边。第二年春天,杨孩子树长得又高又茂盛,结出了果子。果子成熟后,他摘下一个尝了尝,可鲜甜啦。从此,夏加民便把这种果子作为珍品,每逢有贵客才摘下来招待。有一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广西,各地的官吏都把最好的贡品送给乾隆皇帝。夏加民想到自己曾在朝廷做过官吏,也特地选上了几个杨孩子果子送给乾隆皇帝,表示自己的心意。当乾隆看到这种果子时,心里感到很新奇。他走遍全国,却从未有看见过这种可爱的果子,便当即品尝,味道美极了,他问下官:“这果子是哪里来的”,下官答道:“是广西灌阳一名曾在朝廷当过官的夏加民送来的。”,乾隆皇帝又问:“这果子叫什么名字”,下官答道:“听说是叫杨孩子”。乾隆皇帝听了,皱起眉头说道:“杨孩子,这名字不好听,另给它起个名吧。”当下左右1纷纷交头接耳地商议起来,其中有一下官想了想,便连忙奏道:“皇上,这果子是从千里迢迢的广西灌阳送来的,表明那里的黎民百姓心向朝廷,黎和梨可以相通,就取名梨子吧。”乾隆听后,点点头,没有表示赞同与否,但仍然作沉思状。这时,另一个下官怯生生地走到皇帝跟前,奏道:“皇上,我见这果子肉嫩细滑白如雪,就叫雪梨吧。”乾隆皇帝听了大喜,“很好,这个名字很好,就叫灌阳雪梨吧。”从此以后,长坪一带的农民在屋前屋后和耕地都种上了许多雪梨树,天长日久,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至今,灌阳县的雪梨成了南方有名的水果,销往国内外。

1地域范围

地域范围包括灌阳县灌阳镇、黄关镇、新街乡、新圩乡、水车乡、文市镇、观音阁乡、洞井乡、西山乡等9个乡镇,其中主产地是灌阳镇、黄关镇、文市镇和新街乡。灌阳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东经110°43′16″-111°20′13″,北纬25°10′32″-25°45′37″,海拔180-2009米。接两省,连三县,东与湖南省道县,江永县交界,西与兴安县、灵川县毗邻,南与恭城县接壤,北与全州县相连,东有都庞岭,西有海洋山,呈柳叶形。南北长90公里,东西宽39公里,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全县总面积1838平方公里(183799公顷)。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灌阳县地层最早起源于早寒武纪,以泥盆纪相沉积为主,燕山运动造就了都庞岭、海洋山,形成现在的灌阳地貌雏型和由花岗岩、砂页岩、砂岩、页岩、紫色砂(页)岩、石灰岩及洪积、第四纪红土等组成复杂的地质结构;以中山为主的山地丘陵河谷地貌。海拔最低点180米,最高点2009米,灌江由南向北纵贯全县。境内山清水秀,山峦叠嶂,地形地貌错综复杂,为喀期特岩溶地貌,大体分为“八山一耕地,半水半村庄”。

(2)土壤状况:雪梨产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有:洪积物、冲积物、石灰岩、砂页岩、紫色岩。pH值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在2-3%之间,土层深厚,活土层在50厘米以上,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土壤质地以壤土和粘壤土为主,少量沙壤土。幼龄果园每年种植绿肥3000公斤/亩左右,因此果园土壤多为壤土,团粒结构好,深厚肥沃、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蓄水性,保水保肥能力强,非常适合雪梨生长。

(3)水文情况:全县水资源丰富,呈羽状分布,灌江是唯一的主干河流,注入湘江,属长江水系。灌江在本县长119公里,它有观音阁乡、洞井乡、西山乡、黄关镇的广阔森林植被形成的“绿色水库”涵育水分。集雨面积1769.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6.3%,年均经流总量246600万立方米,年均流量73.2立方米/秒。亩耕地有水805立方米。县内一级干流和二级支流共23条。全县年均降水总量31亿立方米,径流深1207.8立方米。外县客水流入面积为160.79平方公里占8%。地下水水质优良,没有人为及工业污染,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源。

(4)气候情况:灌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干湿季节明显。全年基本上无明显高温、严寒。年平均气温17.9℃,其中常年年平均最低温为-1.6℃,年平均极端高温39℃,极端低温-5.8℃,≥10℃的积温5384.5℃,年有效积温3031℃,无霜期平均286天。年平均降雨量1538.4毫米;年平均日照1416.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1%;年平均相对湿度78%,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常年3月~6月相对湿度较高,一般在84%以上,10月相对湿度较低,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为76%。雪梨生长与光温同期,对产量、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灌阳雪梨的生长。

(5)人文历史情况:灌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属农业、商贸、旅游区。莽莽森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风景名胜甚多,有乌龙披雪、龙岗拥秀、柏亭别意、王楼晚渡、灵岩秋月、三峰烟雨、紫竹扫台等旅游胜地,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灌阳雪梨是灌阳县传统果品之一,据载在灌阳民间已有三百多年栽培历史。关于灌阳雪梨最早记载,是在旧《灌阳县志》(康熙四十七年版)物产栏中,称“梨有雪梨清水梨青皮梨早禾梨数种以雪梨为最上”,可见在康熙年间,灌阳已有雪梨栽培。《灌阳县志》(道光二十四年版)兴地风俗类摘出,物产栏果之属有雪梨记载,称“梨熟也可食”,至光绪丁未年灌阳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民国时期《广西年监》(第二回)称“灌阳雪梨质清脆,可与天津雪梨比美”。虽然早有雪梨的历史记载,直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才第一次出现雪梨产量的数据,全县产雪梨1200石(72吨),为当时桂林府属11个县唯一的雪梨出产县。民国22年产雪梨574吨,产值达84100元。由于品质优良,灌阳雪梨在民国初就畅销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带。《广西壮族自治区果树品种志》(1959年版)将其列为全区同类果树之首。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出版的《中国果树栽培学》第二卷、第二章介绍砂梨品种,称“广西灌阳雪梨是我国有名的砂梨系统的优良品种”。在由华南农业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果树栽培学各论》梨主要种类和品种一节中,介绍了灌阳雪梨,“原产广西灌阳,为广西优良品种,其中有小把子雪梨,大把子雪梨和假雪梨三个品种,原产地八月中旬成熟,可贮至次年二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全国最优质的砂梨之一,堪称“梨中之王”。1988年至1992年,进行雪梨优良单株选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通过实施优果工程,大力推广拉枝促花、疏果套袋、频振式杀虫灯诱虫等一系列新技术后,雪梨的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由于雪梨的适应性强,丰产稳产,鲜果销售期长(每年的8月到10月),果品质量好,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产品远销湖南、湖北、广东等大中城市及加拿大、港澳、东南亚一带。2005年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通过无公害水果产地认定,2006年通过无公害水果产品认证。到2007年止,栽培面积达2000公顷,年产量达3.51万吨,是灌阳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灌阳雪梨最先在红旗乡(现在的灌阳镇)长坪村种植,而后,逐步推广到附近的大仁村、秀凤村和文市镇的达溪村、新街乡的江口村。现以大仁村的米珠山屯、朱安冲屯种植最多,果质最佳。在灌阳镇大仁村朱安冲屯的凤凰山,长坪村的易家屯,还保留有成活的约为120多年树龄的老雪梨树。由此可见,灌阳县栽培雪梨的历史是比较悠久的。

九. 广西 桂林 兴安 月柿

色泽金黄,肉甜味香,畅销澳、港和东南亚地区
( 桂林)

十. 广西 桂林 秀峰区 桂林碗糕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体状(粘米以全州和漓江两岸出产的粘稻米为好),加蔗糖后盛于浅黄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多少而成为碗糕与水糕。碗糕稍干,吃时清甜松口;水糕较稀,吃时甜滑易咽。两者的爽口、清香,还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长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为模具,装原料蒸制而成。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老人、儿童食用。

分类:

碗糕按照味道可分为可分咸甜二类,但以咸口味较常见。

营养成分:

热量105.3(大卡) 蛋白质5.5 (克) 脂肪2.5 (克) 醣类15.2(克)

生产制作:

原料

适用1岁以上(3人份)材料:糯米粉半杯、淀粉1大匙、温水120毫升、滚水240毫升、盐少许。

馅料:肉沫45克、香菇2朵、油葱酥5克。

调味料:酱油膏1大匙。

做法:

做法一

1.将糯米粉及淀粉用温水调匀,再倒入滚水快速搅拌成稠糊状,然后分装至小碗中。

2.将香菇切成细沫,将所有馅料加入调味料略炒过,盛出备用。

3.在每碗米浆中,分别铺上少许馅料,再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即可。

做法二

原料:面粉、白糖、鸡蛋、泡打粉、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1、将面粉过罗筛细待用。葡萄干用清水洗净。

2、将鸡蛋磕入碗内,加水搅均匀,再加白糖、泡打粉及筛过的面粉,用手徐徐搅拌至无疙瘩为止,即成碗糕糊。

3、小碗里面抹上净油,倒入半确定糕糊,上面摆上青红丝、瓜仁、葡萄干。

4、蒸锅上火,加水烧开,将碗上屉,旺火蒸15分钟便熟,出锅将糕从碗中倒出即可。

饮食文化:

传统的碗糕、水糕,除了流动的梆梆糕小贩外,桂林最正宗的有两家小餐馆:一家在花桥头(西),一家在花桥背(东)。每家店铺里有二十来副竹椅、竹桌,可容纳数十人同时进餐。每个店铺各置大瓦壶两个,大瓦缸一个,内装山楂茶免费供应。

两店传统做法是:碗糕、水糕现蒸现卖,设置柴火食堂式的大炉大锅,上放双层大蒸笼,十分钟可出笼碗糕、水糕百个左右。一般到普陀山、月牙山的游览者,多在此吃糕“过午”,吃后每人还带上十个八个,店小二特赠给一张荷叶包装,那糕香、米香、糖香与竹香、柴火香、荷叶香糅合在一起,进入口中,令人心醉,久久难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