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济南特产方便携带的 济南十大特产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济南特产方便携带的 济南十大特产零食更新时间:2022-03-30 03:04:24

一. 山东省 济南 章丘 相公陈醋

相公陈醋由章丘市相公酿造厂加工生产。相公牌陈醋秉承古传,由纯粮酿造而成,以大曲、瓜干、高粱为原料,经蒸煮发酵等数道工序精制,成品色泽剔透,香味绵长,有降压、美容、软化血管等功效,是日常餐桌上的画龙点睛之品、馈赠亲友的时尚产品。产品日产2000斤,销往济南、青岛等地,经济效益达十万余元。荣获第三批“章丘市名优农产品”称号。

二. 山东省 济南 长清区 济南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是寒武世纪浅海中自然沉积形成的一种珍贵矿产资源,产于五岳之首—泰山山脉一带的长清区境内,距今5.5-5.8亿年。李时珍《本草纳目》中对木鱼石有重要记载:甘平、无毒。主治:咳逆上气,肢节不利、祛邪扶正、蓄精固本、益脾、安胎气、镇五脏、定六腑。运用此矿产制成茶具饮水,对人的身体大有好处。木鱼石色泽凝重,纹理清晰,制成的各类艺术品和保健品畅销国内外。

三. 山东省 济南 章丘 龙山小米

龙山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山小米产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周围,为清代全国四大贡品之一。龙山小米粒圆而大,色泽金黄晶亮,出米率高。用其煮成的稀饭,呈金黄色,汤汁粘稠,表面露一层米油,香味浓郁,营养丰富。龙山镇一带为山前洪积土,土质肥沃,土壤养分含量高。因其米质优良,畅销全国。

龙山小米是山东省章丘市的著名,全国四大名米之一,龙山“三珍”之首,素有龙米之称。以其独特的品质,曾被选为历代皇室贡品。龙山小米民间俗称“阴天旱”,因其阴天时叶子卷曲貌似天旱而得名。“龙山小米”集中产于龙山村周围十里内,全都是旱田春播,不浇水,不施化肥,多用农家肥和饼肥,是一种无公害食品。购买指南及价格:收获季节在每年9月,价格每公斤2.0—2.4元左右,主要购买地在龙山镇,购买时要注意新、陈米的区别:新米鲜黄、陈米暗黄。

龙山小米香味浓郁、色泽金黄、籽大粒圆、性粘味香,煮成稀饭,表面有一层黄亮的米油,食之醇香可口、实为滋补佳品,是产妇、老人的佳补食品。用龙山小米磨面做粥别具风味,济南市有名的“八宝粥”“王家甜沫”等,均用龙山小米做原料。据中国农科院化验,此种小米含蛋白质11.2%、脂肪5.26%、赖氨酸0.25%、淀粉74.95%、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及维生素B2的含量也超过其它小米。其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是目前市场最新兴的无公害食品,也是宴宾待客,馈赠亲友之珍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述:“(龙山小米)其味咸、微寒、养肾气、除胃热、治消渴(糖尿病),利小便,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龙山小米

地域范围

龙山小米的地域保护范围为山东省章丘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0′00″~117°35′00″,北纬36°25′00″~37°09′00″,南北长70㎞、东西宽37㎞,总面积185500公顷,产地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6000余吨,主要涉及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及南部的圣井、埠村、文祖、曹范、垛庄、官庄七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21个行政村。据历史记载,尤以龙山街道龙山村石人坡的400亩最为闻名。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龙山小米籽大粒圆,色泽金黄,性粘味香,营养丰富,较其他品种养分含量高。特别是煮稀饭时,表面有一层黄亮的米质油,食之香味可口,是产妇、老人的佳补食品。 2、内在品质指标:根据中国农科院生理生化研究室对龙山小米的品质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是:脂肪含量为4.98%,蛋白质含量10.82%,粗淀粉含量74.95%,赖氨酸0.25%,为各种谷类所少见,所以说,龙山小米营养丰富,是当之无愧的。 3、安全要求:龙山小米的产地环境必须符合NY5332-2006,“无公害食品大田作物地环境条件”,入市小米必须达到农业部NY5305-2005,“无公害食品粟米”的安全指标。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销售。

四. 山东省 济南 章丘 水晶甜瓜

“官庄村”牌水晶甜瓜由高官寨镇官庄甜瓜合作社生产经营。仅合作社社员种植面积就达到5000余亩,带动周围村庄发展5000亩。经过多年的栽培选育,水晶甜瓜具有肉质酥脆、细嫩多汁、甘甜爽口等优良品质。2009年在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的大力帮扶下,培育生产出了无公害富硒甜瓜,产品打入天津、北京和东北市场。今年举办了首届高官寨镇官庄甜瓜采摘节,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观光体验型转变,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

五. 山东省 济南 历下区 济南油旋儿

油旋儿,在济南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济南较早经营油旋儿的店家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凤集楼。到了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以经营众多地方小吃而闻名泉城。此家饭庄生产的油旋儿用章丘大葱和面,熟后葱香味浓郁,层次分明,外酥内嫩,久为食者称道,后为饮食同业人广为仿制。

4 0 年代开业的聚丰德饭店接过了这一名小吃,并加以改进,增添了马蹄油旋儿、蛋黄油旋儿等。前不久,有位早年从济南到台湾的老先生回济探亲,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去尝一尝老济南的油旋儿。

做油旋儿需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软,稍饧后,揪下一个剂子,揉匀后,擀成薄皮,将葱油泥抹在面片上,卷起,卷时边卷边抻,至面皮极薄,卷成螺旋形圆柱。放在擦过油的鏊子上,用手按扁,烘至两面挺身,再揭起鏊子,放进鏊子下面的炉壁周围烘烤,中间翻烤一次,几分钟即熟。取出后趁热用拇指在中间捅一下,使油旋儿中间有一小洞,即成。其层数达6 0 之多。

老济南人吃油旋儿是颇讲究的,大多是趁热吃,或配米粉,或配馄饨,另有一番滋味。

六. 山东省 济南 平阴县 阿胶

阿胶因产于原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专用黑驴皮与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水质——狼溪河水熬制而成,已有两千年历史

购买指南及价格:产于平阴县东阿镇,价格一般在每250克70元左右,山东福胶集团生产的“福”字牌阿胶为正宗产品,全国各省市大药店、药材公司均有销售,挑选时注意:产品均有防伪标记和防伪电话。( 济南)

七.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八. 山东省 济南 市中区 盘丝饼

盘丝饼始创于清末民间,饼丝细如发丝,外观金黄,口感酥脆,故得名。盘丝饼曾是一些大饭庄的绝活,但因其制作流程过于繁琐,对应的利润却很低,如此矛盾造成了街边摊点和规模稍大的酒店都不愿意制作这种传统小吃,其境遇可想而知。

九. 山东省 济南 济阳县 济南萝卜丝饼

萝卜丝饼,是济南传统的较为精细的面食品种。近代,各大酒店、酒楼、饭庄均有生产。30年代营业的燕喜堂饭庄,40年代末开业的聚丰德饭店,制作的萝卜丝饼都很有名。现今,不仅济南,乃至山东及全国的一些高档酒店都生产此饼。萝卜丝饼因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供不应求,食客喜之。

主料:面粉—1000克,青萝卜—600克(切丝后获净萝卜丝400克)。

配料:火腿15克,花椒盐20克,白糖5克,姜末6克,味精2克,葱么6克,熟猪油250克,绍酒3克,肥肉丁75克。

制法:

①将萝卜洗净,切成2毫米粗的细丝,放到沸水里烫过,捞出后用布包好,挤干水分,把火腿切成细末。勺内放入熟猪油25克,烧至六成热时,将葱、姜、萝卜丝、火腿末、白糖、花椒盐、绍酒、味精、肥肉丁依次放入勺内煸炒,拌均匀后,盛入盘内晾凉待用。

②将面粉500克,用猪油225克擦搓成干油酥面团,把另外的500克面粉放入盆内,加清水25克,搅拌均匀,和成面团,揉匀后移到面案上,再揉一遍,用轴擀成直径35厘米左右的圆饼,在面上摊上干油酥面摊匀后从另一端,自上而下卷起成圆筒状,做成20个剂子。也有的直接做成剂子,再一个个的揉和成干油酥面。

③取面剂一个,用轴擀成直径约12厘米的圆饼片,加入1/20的馅料,包严收好口,包口处向下,用轴擀或用手压成直径6厘米,厚2厘米左右的圆饼。

④炉鏊烧至五成热时,在鏊子上刷上很薄的一层油,把生饼坯正面向下,放在鏊子上烙挺身后,翻个,在烙另一面。两面均成浅黄色时放入炉内,离火口约10厘米的周围烘烤。待饼面成金黄色时,中央处凸起,馅料熟透时取出,立着放在大盘内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外酥里嫩,萝卜味浓,咸香味甜。

备注:现今,有的使用电炉烘烤萝卜丝饼,温度掌握的好,仍能保持传统风味特色。另:在南方一些酒店,其制作过程有所径庭:将包好馅料的萝卜丝饼放入蒸箱,蒸熟后拿出,炒锅内留油10克,烧至120℃,将饼(四至五个)轻轻贴放在锅内,小火晃动,使其均匀受热,煎至金黄色时,翻个再煎,两面成金黄色时出勺即可。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推荐特产